
气街理论对针灸临床的指导意义临床医学论文.doc
3页气街理论对针灸临床的指导意义_临床医学论文 【摘要】 气街以其特有的横向联系方式,将人体各部联系成为相对独立的功能系统作为表里内外横向联系的捷径,加强了针灸对内脏疾病的 治疗 效果,扩大了腧穴的主治范围并对说明脊柱或间盘病变的病理机制及其治疗有重要意义四气街之划分与西医对疾病按系统分类方法有相似之处,却又不能简单地用诊断方法而论之 【关键词】 气街;针灸临床;椎间盘突出;胸椎 气街理论,无论在针灸教学或者针灸临床都被视为熟悉了解的内容,即便在针灸临床操作时,凭借气街这一经气运行的通道而奏效,却也未被使用者正确认知,甚至忽略,仅仅是“一步之遥”导致这一重要的理论精华未被普及推广笔者仅就针灸教学和针灸临床之所见探讨如下: 1 气街的概念及内涵1.1 气街的概念 气街,是指经气纵横汇通的共同道路有头、胸、腹、胫四气街气街,主要说明头、胸、腹、胫这些部位是经气循行的共同通道《说文解字》:“街,四通道也”;《灵枢·动输》说:“四街者,气之径路也”《灵枢·卫气》指出:“故气在头者,止之于脑;气在胸者,止之膺与背俞;气在腹者,止之背俞,与冲脉于脐左右之动脉者;气在胫者,止之气街,与承山踝上以下” [1] 。
文中将气街分为头、胸、腹、胫四气街:头气街,分布于头与脑之间,指头面与脑之间的内外通路;胸气街,分布于胸膺部脏腑与背部腧穴之间,指的是膈以上各脏(心、肺)与背部之间的内外通路;腹气街,分布于腹部脏腑与背腰部腧穴,脐旁冲脉之间,指的是膈以下各脏腑(肝、脾、肾)与背部之间的内外通路;胫气街,分布于气冲、承山穴及踝部上下之间,指下肢部气冲穴以下的一些通路气冲又是《内经》中狭义的气街,气街与十二经脉之间的联系如下:手足三阳通于头气街;手三阴通于胸气街;足三阴通于腹气街;足部经脉通于胫气街1.2 气街的内涵 气街的内涵看似“模糊”,作为一种特殊形式的运行气血通道,仅以头、胸、腹、 胫四个区域界定,没有明确具体的刺激点———穴位,对针灸临床的指导作用欠缺精确的意义,导致部分人不知所为其实,气街并非模糊,气街与根结、标本一样,都是经气循行的通道,只是,气街对脏腑经脉的联络的方式不同,气街是加强脏腑经络横向联系的通道以其特有的横向联系方式,反映并加强了经络系统在人体的头、胸、腹、胫部位循行分布中相互 交通 的关系,将各部所属的脏腑、器官、经穴紧密联系成为一体,使其成为相对独立的功能系统此功能系统的意义有二:其一,气街如同经络系统的侧支循环,在人体受到伤害刺激、经脉闭阻之时具有对人体及经络系统的自我保护作用。
在十二正经受邪,经气流行不畅之时,“气街”可以代经行气,以维持人体内经气的运行正如《灵枢·动输》所言:“夫四末阴阳之会,此气之大络也;四街者,气之径路也故络绝则径通,四末解则气相合,相输如环”其二,这一功能系统的意义不仅在于补充了十二经脉循行的不足,更重要的是作为表里内外横向联系的捷径,对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的意义,加强了针灸等外治法对内脏疾病的治疗效果,扩大了腧穴的主治范围具体体现在俞募穴对内脏疾病的治疗方面正如滑伯仁说“脏腑腹背,气相通应”脏腑气血通过气街而直达于外,灌注于诸经;诸经气血也可借助于气街直达于内,以养脏腑而背俞穴或募穴则是其外现或内达的出入之门户,也是气街理论治疗疾病的具体操作方式和作用点这一精确迅捷的治疗通路已经被当今的医学研究者通过对俞、募穴与其相应脏腑之间的神经联系通路方面的研究,在组织形态学方面得到验证有关研究结果不仅为临床应用俞募穴治疗脏腑病提供了形态学理论根据,而且揭示中医经络学中气街的 现代 生物学本质[3~4] 2 气街理论临床应用举偶气街是经气在头、胸、腹、胫部汇合共同循行的通道,而且是表里内外的直接通道,与诸经脉脏腑器官组织在生理、病理上紧密相关并广泛联系。
当这一通道的任何一个环节发生病变时,都会显现出“脏腑腹背,气相通应”的临床表现例如:颈椎病会因为压迫刺激椎动脉出现头痛头晕的表现,这与头之气街风池相吻合;胸椎小关节功能紊乱所导致的胸痛,或者冠心病所表现的胸痛彻背正是胸之气街的有关内容;脾俞至肾俞(T 11 ~L 2 )之间脊柱或间盘发生病变时,腰背痛常伴有腹痛的临床表现,这与腹之气街的病理机制基本相同针灸治疗上述病症时,相应区域的风池、心俞、脾俞、肾俞是必选之穴,并具有确切疗效这些穴位就是气街的具体内容体现 3 病案举例王某,女,60岁,沈阳市某区卫生局退休干部主述:腰背痛17年余,加重3年现病史:17年前曾因跌仆伤及背腰部,当时经某 医院 放射线检查未见异常,对症治疗症状好转此后每因寒凉或劳累症状加重时常出现腹痛呃逆症状,经西医检查除外肝胆疾患,以浅表性胃炎对症治疗2003年症状加重,腰背痛并向右下腹放射,疑似阑尾炎手术治疗,症状未见好转2004年5月前往北京某医院求治,经核磁共振检查,诊断为第十二胸椎间盘突出症,拟手术治疗患者为寻求保守治疗方法来诊现症状:腰背疼痛向右下腹放射,排便时以及排便后30min疼痛尤甚喜得温按查体:腹部触诊未见异常,背部第十一至第十二胸椎棘突及右侧棘突旁(脾俞、胃俞)有明显压痛,并且按压时疼痛连及右下腹。
患处痛温觉减弱 诊断:腰痛(胸椎间盘突出症) 该病例的发病经过及临床表现与腹气街的有关内容相符笔者在针灸 治疗 时结合了气街的理论,以脾俞、胃俞、大肠俞、天枢为主穴,采用针刺、艾灸方法治疗2个月,临床症状明显缓解4 体会气街理论不仅具有充分的中医理论基础,还具有客观的临床依据,以及使用 现代 医学 科学 研究手段所获得的客观的组织形态学的依据虽然四气街的部位为一区域,近似笼统模糊,但是变换角度看气街,恰恰体现了中医理论研究的高度 总结 概括的精辟之处,以及中医辨证施治、辨证取穴理论之精华四气街是辨证施治的纲,而这四个区域中的相应穴位则是其针对不同病变脏腑组织进一步细化治疗方案具体内容的体现,如:头气街之百会、风池,既可以治疗头痛、眩晕,又可以治疗深层脑的病症;胸气街的中府、肺俞,既可以治疗胸背痛,又可以治疗咳喘;腹气街,中脘、天枢、胃俞、大肠俞,治疗腹痛、腹泻;胫气街,气冲、髀关、足三里、昆仑,治疗下肢痿痹[5] 头、胸、腹、胫四气街之划分及概括,等同于现代医学对疾病按神经系统、循环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运动系统的科系分类方法,而气街理论集诊断治疗原则和方法于一体,却又不能简单地用诊断方法而论之。
其对针灸临床的诊断和治疗的指导意义有待于进一步研究发掘 参考 文献 】 [1]陈壁琉,郑卓人,主编.灵枢经白话解[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62.[2]史 勇,王之虹.四“气街”探幽[J]. 中国 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5,11(2):142~143.[3]童晨光,谷世吉吉,衣华强,等.胸腹气街的形态学基础[J].针刺研究,2004,29(4):270~273.[4]童晨光,谷世吉吉,衣华强,等.胃俞募穴与胃特异性联系通路的荧光双标法研究[J].上海针灸杂志,2003,22(5):16~19.[5]沈雪勇,陈华德,主编.经络腧穴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