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略论中国传统农学的特点和历史地位-_1.docx
19页略论中国传统农学的特点和历史地位* 一中国古代有农学中国古代是否有农学,这似乎是不成问题的;难道研究中国农学史或中国 农业 科学技术史,不就是以中国自古以来就有农学存在为前提的吗?实际情况并不那么简单因为自西方近代科学传入中国以来,中国古代是否有科学的问题已经争论了将近一个世纪;这一争论最近又在学术界重新展开[1]认为中国古代没有科学的学者,当然也不会承认中国古代有农学即使在认为中国古代有科学的学者中,中国古代的"农"是否有"学",也是存在不同看法的如果中国古代不存在农业科学,那么人们所习称的"中国古代农学"或"中国传统农学",就只是农业技术的代名词而已在当前的研究论著中,农业科学与农业技术浑然不分的情况比比皆是农学是中国古代自然科学中真正形成体系的少数几个学科之一春秋战国时期即已出现 总结 农业生产 管理 和技术经验的专门著作--农书和以农业生产问题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农家农学和农家的出现,标志着在长期农业生产中所积累的农业科学技术知识已经脱离了散在的状态而系統化了从战国到近代西方农业科学传人中国以前,中国尚存和已佚的农书估计达千种之多,内容涵盖了广义农业生产的各个方面其卷帙之浩繁、内容之丰富、体裁之多样、流传之广远,在同时代的世界中是独一无二的。
按照科学史这门学科的奠基者萨顿(G.Sarton,1884-1956)的定义,科学是"系統化了的实证知识";中国农书所反映的中国古代关于农业生产的知识体系是如此的博大和丰富,难道还称不上科学吗?反对者可能会说:中国农书诚然繁多,但所记载的只是实用的技术知识,因此还是不能称之为科学中国农书的内容可以用"技术"两个字一言以蔽之吗?不能兹以现存最早的一组农学论文--战国时代成书的《吕氏春秋》《上农》等四篇为例予以说明这四篇中,《上农》是讲农业政策的,《任地》诸篇是讲科学技术的《任地》以"后稷曰"开始,提出了当时农业生产中的十大问题(中心是如何把涝洼地改造为可耕良田,还有杂草防除,庄稼地通风透光,对农作物产量质量的要求等),以后各篇围绕着这些问题展开论述,其中的确广泛记述农业生产中的各项具体操作技术,如畎亩制农田的规格等,但也有不少论述属于统率技术的原则、原理如《任地》说∶"凡耕之大方,力者欲柔,柔者欲力;息者欲劳,劳者欲息;棘者欲肥,肥者欲棘;急者欲缓,缓者欲急;湿者欲燥,燥者欲湿"讲的是如何正确处理土壤中五对相互矛盾的性状的原则,其中蕴涵着土壤肥力诸性状可以相互转化的理论前提,已经超越具体的操作技术的范围了。
同篇还提出"地可使肥,又可使棘",土壤肥力可变论表述得更为明确,其属于学理的范畴更加明显了后来《氾胜之书》的"和土"理论和陈旉《农书》"地力常新壮"的命题,就是在这基础上提出来的《审时》论述掌握农时的重要性时,对比了"得时之稼"和"失时之稼"的不同生产效果:等量的植株,产量不一样;等量的谷物,出米率不一样;等量的米粒,食用后对人体健康的作用不一样这完全是对农业生产原理的一种论证,并不涉及具体的操作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上农》等篇的这些理论、原理、原则不是散在的,而是以"天地人"的"三才"理论为核心串联起来:《上农》主要是讲如何调动、组织和管理农业劳动力,《任地》《辩土》主要讲土地利用,《审时》则主要讲天时掌握,而在土地利用和农时掌握中也体现了人的主导作用;四篇构成一个结构严密、相当完整的的知识体系这是战国时代和战国以前农业生产经验长期积累的结晶,其理论之正确和论述之精彩,至今仍然令人赞叹我们赞成把科学和技术适当区分开来传统的农业科学和农业技术是紧密相连的,但两者毕竟不能划等号技术是具体的操作方法与技能,科学则是 指导 这种操作的原理和知识体系,并且是经过了总结并多见于文字记载的有农业就有相应的农业技术,它已经有了近万年的 历史 ,而农业科学知识体系即传统农学的形成距今还不到三千年。
严复说过:"盖学与术异学者,考自然之理,立必然之例术者,据已知之理,求可成之功学主知,术主行"(《原富》序)这话讲得不错用这种标准来衡量,决不能说《吕氏春秋上农》等篇有"术"无"学",也决不能说中国古代农书有"术"无"学"中国古代农书把"自在"形态的农业技术加以总结,对其机理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探索,把它提高到"自为"的形态,形成相当完整、而且不断丰富的知识体系,从而成为中国古代农学的主要载体因而,说中国古代只有农业技术而无农业科学是不正确的我国古代虽然没有建立在科学实验基础上的近代形态的农业科学,但已经形成了独具特色、自成体系的传统农业科学[2]二中国传统农学发生发展的阶段性与中国农学史的分编中国传统农学的形成和发展有其自身的规律由于内在矛盾和外部关系的制约,传统农学在不同的时代需要解决不同的问题,它所包含的各个方面的发展或迟或速、或显或晦,从而显现出不同的面貌我们可以根据这种情况划分农学史的不同发展阶段农学史发展阶段的划分主要应该考虑哪些因素呢?农学的发展不是孤立的,它受到 社会 生产、 经济 政治 的制度及其发展状况、 文化 思想、各地区各 民族 经济文化交流等因素的影响和制约,这在本书的导论中已有阐述。
在制约农学发展的诸因素中,农业生产的因素最为重要,是农学发展的基础农学总是在解决农业生产新问题,总结农业生产新经验中向前发展的各时期农业生产的基本问题和基本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该时期农学的基本内容和基本面貌因此,中国传统农学发展的阶段与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阶段有颇高的一致性但传统农学是以农书为主要载体的,农业生产中的经验需要经过农书的总结,才能以农学的形态出现而作为农学载体的农书的创作,又有其不同于一般生产发展的特殊规律在古代条件下,表现为农书创作的农学总结一般是相对滞后的;也就是说,生产发展在前,农学总结在后而且这种总结有赖于一定社会需要的催生或一定社会氛围的助产所以农学总结,尤其是重要农书的创作与社会生产的发展往往并不同步例如,《齐民要术》和《农桑辑要》、王桢《农书》不是出现在两汉、唐宋农业生产大发展的时代,而是出现在北朝和元初农业生产受到严重破坏而亟待恢复的时代《吕氏春秋上农》等四篇以沟洫农业有关的生产技术的总结为中心,但它的产生不是在沟洫农业最为盛行的西周春秋时代,而是在沟洫农业走向衰落的战国时代;因为这种总结只有在战国时代学术下移、百家争鸣的条件下才有可能问世重要农书的产生,是一个长时期农业生产经验的总结,不但丰富了传统农学的内容,而且往往代表了农学发展的一个时代,从而成为农学发展阶段划分的重要因素和标帜。
为了凸显中国传统农学自身的发展规律及其呈现的阶段性,本书打破主要反映各种政治力量兴衰嬗代的王朝体系,按长时段把全书分为四编;这种分编与传统农学阶段性的划分是一致的第一编是"先秦时期农学"先秦是中国农学萌芽和形成的时期它包括两个阶段:从农业起源到春秋以前是农业科学知识积累和传统农学的酝酿阶段;春秋战国是中国传统农学的形成阶段中国农业起源于距今一万年前后,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广大地区逐渐形成以粮食种植为中心多种经营的农业生产结构,并在不同地区形成不同的农业经济文化类型,农业实践的深度和广度为世所罕见,为农学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深厚的基础中国农业发展到西周春秋时期,已经在沟洫农业的形态下出现了精耕细作农业技术的萌芽,但日益丰富的农业技术还没有获得全面的总结从春秋中晚期到战国时代,以铁农具的普及和大规模农田灌溉 水利 工程的兴建为标志, 农业 生产力有了飞跃的发展,不但导致了地主制封建制度和中央集权统一帝国的建立,同时也促进了农业科学技术的发展同时,在当时 社会 的激烈变动中,"学在官府"的格局被打破,思想 文化 领域形成百家争鸣的活跃局面,长期积累的农业生产科学技术知识遂由此获得 总结 ,终于导致了中国传统农学的诞生。
本时期传统农学形成的主要标志和特点:一是农家、农书和有关农学文献的出现以《吕氏春秋上农》等四篇为代表的这一时期的农学文献,数量虽然不多,但水平相当高,综合性强,理论色彩浓二是精耕细作技术体系的雏形及其初步总结三是作为传统农学基础的传统农时学、土壤学等的建立在传统农学的形成发展中,对"天时"的认识和掌握是一马当先的,先秦时代,传统农学的指时手段和指时体系已基本完备,并出现了后世所无的高水平土壤学专著四是以"三才"理论为核心的农学思想的形成由此可见,这一时期农学的成就是辉煌的,传统农学体系的框架已经基本建立起来,为传统农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第二编是"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农学"秦汉魏晋南北朝是中国传统农学臻于成熟的时期本时期农业 经济 的重心在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及其南境的农业相对落后,长城以北则形成骑马 民族 统治的牧区秦汉时期我国建立了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大帝国,封建地主阶级政权重视农业的发展牛耕耦犁在黄河流域的普及,农田水利建设高潮的形成,农业生产全方位的发展,各地区各民族农业文化的交流,给农业科学技术的发展以极大的推动,北方旱农精耕细作技术体系逐步形成魏晋南北朝国家陷于分裂,原北方游牧族纷纷进入中原,中原 人口 则大量南迁,加速了不同类型农业文化的交汇与民族融合的过程,使农学发展的基础更加宽阔。
黄河流域的农业生产虽一度受到严重的破坏,但农业生产力并没有倒退,黄河流域下游地区有进一步的开发,精耕细作技术体系继续完善,并成为当时克服经济困难的重要手段这一时期的后期,已经出现恢复被长期战乱破坏的农业生产,重新实现国家的统一的社会要求,在主客观各种条件的配合下,孕育出系统总结北方旱农精耕细作经验,代表当时中国和世界农学最高水平的传统农学经典--《齐民要术》北方旱农精耕细作技术体系的形成,以《氾胜之书》、《齐民要术》为代表的传统农学经典的出现,成为本时期传统农学臻于成熟的两大标志本时期农学比前代有明显进步并呈现出崭新的面貌先秦农学建立在耒耜耕作的基础上,本时期农学建立在牛耕技术的基础上;先秦农学主要解决防洪排涝的问题,本时期农学主要解决防旱保墒的问题;先秦农学只有作物栽培总论,本时期农学与农业生产全方位的发展相适应,不但有总论,而且有各种分论,传统农学的范围及其所包含的精耕细作的基本原则已扩展和贯彻到经济作物、园艺作物、 林业 、蚕桑、畜牧、渔业等领域中去了;先秦农学基础学科的突出成就是指时系统、土壤分类和土壤学理论,本时期农学基础学科的突出成就是土壤耕作学,同时,农业生物学知识及其运用也比前代有长足进步,提高农业生物自身的生产能力与改善农业 环境 条件被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先秦农学在其发展中形成了"三才"理论,本时期农学则把这种理论具体贯彻到农业生产的所有环节中,反映了农学 指导 思想的深化和具体化。
但本时期农学偏于实用,基础学科的发展,基础理论的探索逊于前代又缺少对南方农业生产经验的总结,这当然是与南方农业生产的相对滞后有关第三编是"隋唐宋元时期农学"隋唐宋元是中国传统农学向广度和深度扩展的时期这时,中国封建地主制经济的发展由前期进入后期,土地私有制进一步发展,契约租佃制逐渐普遍,商品经济重新活跃,城镇兴起,这些变化是以农业生产的发展为前提,又反过来给农业生产提出了新问题和提供了新动力在农业生产扩展基础上全国经济重心的南移,是本时期农业史上最突出的事件汉末以来已获长足的进步长江流域及其南境的经济,本时期又有持续的发展,而黄河流域的经济在安史之乱和女真人、蒙古人入主过程中屡遭战乱破坏,发展滞缓,终于导致了农业优势的南北易位这种格局,形成于安史乱后,巩固于宋元之时与此同时,边疆地区获得进一步开发,北方牧区的农业经济因素有所增长以南方农业发展为中心,本时期土地利用的广度深度均有很大提高,农业生产结构发生重大变化,农业生产门类显著增多我国传统农学也由此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南方泽农精耕细作技术体系的形成和南北农业技术的的交流融汇,是这个新阶段的重要标志和特点南方泽农精耕细作技术体系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