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国教育工作者楷模”人物与教师职业道德建设.doc
7页全国教育工作者楷模”人物与教师职业道德建设2010年开始,教育部连续举办了四届“全国教书育人楷模”评选和 三届“每月一星”学习宣传活动,在全国教育系统引起了强烈反响,并掀 起了向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学习的热潮,营造了尊师重教的浓厚氛围他们 有从事职业教育的韩亚兰、张金波、汪秀丽,有搞特殊教育的刘佳芬、黄 金莲、杨小玲,有扎根山区的汪金权、范妹锁、孔庆菊,有从事幼教的石 利颖、孙明霞、吴绍萍,还有來自小学、中学、大学的李吉林、张丽莉、 胡遂等他们胸怀祖国、情系人民、热爱教育、关怀学生、教书育人、为 人师表、甘为人梯、乐于奉献,把满腔的热情和全部的精力奉献给人民教 育事业,彰显了新时期人民教师的理想情操、高尚师德和人格魅力一 “全国教书育人楷模”的内涵及其人物魅力“全国教书育人楷模”之所以在全国引起强烈反响,与它丰富的内涵 是分不开的首先,从评选目标来看:旨在深入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工作会 议精神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大力 弘扬人民教师的高尚师德,激励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积极投身教育改革 发展实践,努力建设一支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促进教育事业科学发展 具次,从评选程序来看:层层筛选的推选流程体现了全社会对优秀教师的 价值判断,表明了全国教书育人楷模是我国1600刀人民教师的杰出代表, 体现了时代的要求和人民群众对教师的期待。
最后,它将全国教育的工作 会议精神具体化,是教育部创新新闻宣传工作的新尝试,是建立激励机制 的有效措施,也是时代对教师楷模的呼唤纵观“全国教书育人楷模”的这些教师,他们的魅力主要体现在师德 以下几个方面:(一)教师的思想觉悟和品格素养构成高尚的师品在全国教书育人楷模中,无不彰显着教师必须具有为祖国培养现代化 人才的责任感,忠诚教育事业,爱岗敬业,尽职尽责;坚守高尚情操,遵 纪守法,廉洁从教;发扬奉献精神,甘为人梯,教书育人中国的霍金” 金展鹏,疾病虽然摧垮了他健康的身体,但他的学术思想和师德索养,始 终站立在高处,卓尔不凡作为导师,自1981年以来,他先后培养出40 余名博士和硕士,其中有近一半是他患病后培养的他们都相继成为国际 相图界的骨干,在美国相图委员会中,就有4名金展鹏的学生吴绍萍从 事幼儿教育工作27年来,从不计较个人得失,把所有的爱全部倾注在幼 儿身上汪金权主动放弃在黄冈中学的工作机会,扎根山区冋报家乡;扶 贫济困廿守清贫在这些楷模身上都体现了 “身正为范”的力量,教师高 尚的师品具有榜样的作用教师对教育事业和学生的热爱谱写伟大的师爱师爱是师德的核心教师只有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才能面向全 体学生,循循善诱,诲人不倦。
宁波达敏学校的校长刘佳芬凭着女性特有 的慈爱和一名共产党员的情怀,20年来她用爱呵护一群特殊的孩子,给予 他们勇气,让那些迟开的花朵拥有属于自己的春天上海音乐学院终身教 授、著名女高音歌唱家周小燕常怀爱国情,一贯坚持的原则是:中国歌唱 家要首先唱好中国歌我不能承受没有学生的生活,他们就是我的生命” 这是周小燕发自肺腑的一句话,爱祖国、爱学生、爱音乐就是她生活的全 部汪秀丽以17年如一日的坚守和奋斗,倾尽全力为山城孩子的美好未 来铺路奠慕……o尽管教育对象、工作环境、文化程度、年龄各不相同, 然而在他们的教育经历中,都突出地表现了一项共有的特质,那就是对事 业、对学牛发自内心的热爱使学主“亲其师”而“信其道”,因而收到 良好的教育效果三)教师教育教学和科学研究的水平见证高超的师能教师必须具备深厚的专业知识,广博•的相关领域知识,掌握现代教育 理论,教育技巧和教育技术,具备过硬的业务能力积极开展教育和科学 研究,在耕耘中拓展视野,在执教中提炼师艺,升华师技葡萄教授” 石雪辉经过多年的潜心研究,攻克了欧亚种葡萄在南方高温、高湿地区高 效无公害栽培的技术难题,实现了实现了高产、优质、高效无公害栽培。
并身体力行,数十年风雨奔波,分文不取地示范、讲学,将致富的钥匙交 给农民朋友李吉林为了更多儿童的发展,使情境教育走向大众化,李吉 林潜心研究,开发情境课程,她用自己的“情境教育”,为教育改革 和发展书写了有鲜明特色的教育诗篇重庆警察学院教授刘开吉,20年曰 日夜夜的投入到教学科研工作当中,而今,他已经取得了 3个国家级、5 个省部级教学科研项目和其他学术成果二弘扬“全国教书育人楷模”人物的先进事迹,促进当代师徳建设“全国教书育人楷模”,是新时期对人民教师职业精神和道德修养的 集中概括这些人物蕴涵着崇高的理想信念、真挚的爱、无私的奉献等, 具有强大的感染力、说服力、震撼力是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的重要举 措,对当代教师的道徳观念,道徳情操,道徳意志和道徳品质等方面具有 重要的引导作用)引导教师关爱学生,以生为本师爱的力量是伟大的陶行知说过:“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伟 大的师爱对个人的影响是终牛的 [1]因为它不仅能够提高教育教学质 量,也会促进学生的成人与成才,影响学生的身心发展、人格形成、职业 选择和人生道路的转变[2]所以,教师要拥有一颗关爱的心,以生为本教师要用纯洁而真挚的爱走进学生的内心,用阳光和爱给孩子们勇气 和希望。
首先,教师要尊重学生教师面对的是一群学生,他们之间性格、 才能、爱好、成绩等都是有差异的,教师不能用一个方法、标准去对待、 衡量所有的学生教师就要尊重他们之间的差异性其次,教师要理解学 生理解是教师关爱学生的前提条件,盲冃的关爱会导致溺爱,学生自我 为中心,不能将教师的关爱之情内化为自己的品质通过用心交流,了解 学生内心的想法,解决好学生的担心和顾虑,让孩子在融洽、活跃的氛围 中学习、成长最后,教师要信任学生信任是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桥梁 信任本身也有很强的暗示功能,对孩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这种影响能 维系一生 (二)引导教师严谨笃学,开拓创新教育是继往开来的事业,只有在继承中创新,才能推动人类文化和整 个社会不断向前发展第一,严谨治学,培养科学素质教育是一门育人 的艺术,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精心组织教学、大胆管理和精湛的讲课技 艺都是教师的责任和义务,也是自我价值的实现在此基础上的不断探索 和提升,教师的科研能力和教学研究能力就能都日臻成熟和完善第二, 善于学习,优化教学模式陶行知反对教师教死书,死教书,教书死教 师要广泛利用互联网、局域网等现代化工具,利用共享资源提高学习效率; 充分利用国内国际的教育资源,借鉴国外先进教育理念和有益教育经验, 优化教育教学模式。
第三,与时俱进,锻炼创新能力教师是要培养出有 创造力的学牛,本身就要有创造精神教师要注重学思结合、知行统一、 因材施教,创新教育教学方法,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 学,激发学生好奇心,发挥学生主动精神,鼓励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改 变单纯灌输式的教育方法三)引导教师淡薄名利,乐于奉献近代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牛,被人们誉为“人之模范”,他甘愿抛弃 教授之位,放弃舒适安逸的城市生活亲自到贫穷落后的农村创办“乡村教首先,树立崇高理想和抱负将自己的生命融于人类和民族的发展历 程,磨练意志,不因现实社会存在着的某些阴暗面,而放弃自己的理想与 信念、怀疑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3]其次,明确高度的责任心时代 赋予教师要承担起为实现我国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转化的责任, 而对教育处境优劣不等要实现这样的冃标是长期坚持的,尤其是工作在艰 苦贫困的广大教师就要有在高度责任感的指引下,心系祖国,无私奉献 再者,锻造坚强不屈的精神广人教师要以“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 威武不能屈在面对各种各样的诱惑和利益时,不能随波逐流;在挑战 和困难面前,不能一蹶不振应引导教师自尊自律,追求卓越师德作为教师的行为规范,主要通过教师内心的信念起作用,主要依 靠教师在师徳修养过程中的自我意识和自尊自律。
我国古代伦理道徳中强 调的“慎独”的境界[4]要达到“慎独”境界,需要教师一步一步地追 求首先,“静”中体悟作为教师,应能时常处于“静”的状态,即人 的身体、心灵处于祥和、安宁的状态非宁静无以致远”,教师只有学会 “静”,善于“静”,才能体悟人生的真谛,文化的真谛其次,“思”而 不罔教师应当具有自觉地“思”的意识,经常反思自己的言行另外也 要学会“思”,既要掌握科学的方法,也应学会非科学的诸如宗教的、艺 术的、常识的、直觉的方法等等其中,尤其要学会和运用哲学的反思[5]最后,“行”而自发教师只有身体力行,在做中见证学生和自己的成 长,在自己的教育实践中亲身体会酸甜苦辣,认识其中的价值和意义,继 而把教师工作视为生活和生命的目的和意义通过“静”“思”“行”的不 断循环进步,以真实的“我”的生存去影响学生,去实现知识的传递和文 化的传承参考文献[1] 陈琳•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人格魅力在教学中的作用分析[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 (4): 13-15.[2] 卢伟•论师德[J]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 (10): 65-67.[3] 罗光•高校教师人格魅力在师德建设中的提升与回归[J].武夷学 院学报,2009 (8): 102-106.[4] 陈杰峰•论新时期师德建设的创新[J]•教育探索,2006 ( 10):: 21-22.[5]章维慧•师德建设的两个基本维度:他律与口律[J]・法制与社会,2009 (9): 278-27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