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读后感范文(三篇).docx
9页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读后感范文(三篇)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读后感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以下简称《侍坐》)历来被选入高中语文教材四个学生陪孔子坐着,谈论自己的志向前三个学生谈论的时候,曾皙(曾参的父亲)在一旁弹瑟,瑟声那必须是一个轻柔既不能影响谈话,又要起到伴奏的作用;弹瑟的人自己既要沉浸在乐声中,又要听到其他人的谈话这瑟弹的技艺高超!前三个学生所谈的治国安邦的志向,都没有得到孔子的肯定,轮到曾皙,曾皙的一番话: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晚春三月,厚薄的衣服已经不用乱换了,五六个成年人,带着六七个小孩儿,到沂水里洗洗澡,在舞雩台上晒晒太阳吹吹风,哼着小调回家多么惬意的事!多么高雅的境界!这个说法得到了孔子首肯可是曾皙真有这样的境界吗?《孔子家语》记载了这样一个事:曾子,名参,字子舆,是春秋时期鲁国南武城人,从小就很孝敬父母,以其孝行而著称乡里曾子有一次在瓜田除草,一不小心铲掉一根瓜秧他的父亲曾晳大怒,拿起大棒子(估计是锄头把儿)照曾子的后背就是一棒子曾子被打倒在地,昏死很长时间又过了一会儿,才苏醒过来苏醒后到父亲面前说,刚才我犯了错误,父亲用力教导我,希望您不要气病了!说完,曾子就回到房中,抱起琴,边弹边唱,想让父亲知道自己身体没什么大碍。
孔子听说了这件事,告诉学生们说,曾子来听课的时候,不要让他进门!曾子自以为没什么错误,不知老师为什么发怒,就通过其他同学去问孔子就说,曾参,你没听说吗,舜的父亲叫瞽叟,瞽叟不喜欢舜但每次瞽叟要让舜做事的时候,舜随时都在瞽叟身边;每当瞽叟生气要杀舜的时候,从来都找不到舜所以瞽叟至死都没有背上杀子的恶名;舜也不失作为儿子的拳拳孝心现在,曾参你个臭小子侍奉父亲,父亲暴怒要打死你,你不知道躲避,等着父亲来打如果你父亲失手把你打死,你就等于陷父亲于不义,还有比这更大的不孝吗?你不也是天子的臣民吗?杀了天子的臣民,你父亲该当何罪?曾参听完后,说,我的罪太大了,到孔子那里去谢罪,这个事才算完结从《家语》里的记载和《侍坐》中的记载对比来看,曾皙的形象出入太大,我们应该怎么看呢?个人觉得《家语》可信些在《论语》中,除了孔子被尊称“子”,还有两个人被尊称“子”:曾参被尊称曾子,有若被尊称有子因此,后人认为记载孔子事迹的《论语》应该是曾参和有若的学生编写的学生尊称自己的老师为“子”曾皙作为曾参的父亲,如果有《论语·侍坐》中说的那么高雅,那么他在后世应该很有名声,事实是远没有儿子出名那么为什么会有《侍坐》这样的记载呢?我觉得,应该是曾子的学生,把曾皙美化了,换一句话说,叫做“为尊者讳”,从而起到一个连带映衬的作用,于是,虎父无犬子,一家子形象都高大了!孔子还是非常知道变通的。
从《家语》记载的这件事就能看出来历史中也记载,有一次孔子的学生问孔子:周礼说“男女授受不亲”(男女给东西和接东西的时候,手不能挨上),那么,嫂子掉到河里,旁边又没有木棍竹竿一类的东西,怎么办呢?孔子说:“男女授受不亲,礼也;嫂溺而援之以手,权也嫂子掉到河里,小叔子用手把她拉上来,这是懂得变通!孔子正因为不是读死书,死读书,才能成为一个大儒,死后被追封大成至圣先师!小时候,在农村生活,夏天的时候,男人们干了一上午活儿,中午到田畔或路边自然形成的水泡子里洗洗澡,洗完后,再躺在树荫下睡一觉,是常有的事这样看来曾皙说的话就是普通的农村生活孔子之所以赞成,是因为孔子晚年由于周游列国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太累了,想从心所欲又不逾矩地生活了,仅此而已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读后感2孔子先鼓励大家,“不要因为我比各位年长几岁,就不敢说话了都随便说说自己的志向吧子路马上站起来主动回答,“率尔”二字就明白看得出他的个性,直爽,有些莽撞他的回答也挺不谦虚的,“千乘之国”已经挺大的,还要在其他大国之间,还要有战争,有饥荒,让他子路治理3年,他都可以搞得定所以他说完后,孔子冷笑了一声“夫子哂之”孔子这么一冷笑,气氛马上就紧张了。
接下来没人敢说话,孔子只好点名:“冉求,你的志向呢?”冉有看到子路被收拾了,就小心翼翼地说,“大小六七十里的国家吧”,说完觉得还是可能被老师批评,赶紧补充说,“或者五六十里的吧”这里的“方六七十,如五六十”,一个改口,非常有趣冉有接着说,“给我三年,我可以让百姓吃饱饭”,然后赶紧再谦虚一下“至于礼乐教育,还是让君子(更厉害的人)来完成吧”孔子没表态,接着点名:“公西赤,你呢?”公西华看冉有这么说都不行,就更谦虚了,说:“我不敢说我能干做什么,只敢说我想学什么吧宗庙上(诸侯)会盟的时候,穿戴好礼服,我就做个地位比较低的小司仪吧孔子接着点名:“曾点,你呢?”这时候我们才知道,曾点在旁边弹瑟伴奏但曾点没有一听老师喊,就停下来,而是先放缓弹奏,“鼓瑟希”,然后才收好尾音,“铿尔”可见曾点此时的从容不迫,既不像子路那么莽撞,也比冉有、公西华要淡定曾点说,“我和他们三个人的不太一样孔子说,“没有关系,只不过是说说志向罢了然后曾点给了一个特别跑题的回答:“到了晚春,春天的服装已经做好的时候,五六个成年人,带着六七个少年人,在沂水洗澡,在舞雩台上吹吹风,然后唱着歌,回家去孔子不自禁地说道:“哎呀!我和你一样,我和你一样!”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读后感3《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作为《论语》全书中篇幅最长的一章,文中出场人物五人,《论语》作为一本语录体散文,由孔子及其弟子回忆所著,该章人物丰富,其各自的回忆相互补充,所述丰富,不仅仅只是回忆孔子的言论,而且记叙了师生交谈过程,绘声绘色得描述场景,表现人物神情,俨然一篇生动形象完整的记叙文。
在这一章篇中我看到的孔子是林语堂笔下“和蔼温驯”“具有深厚的情感,锐敏的感性,高度的优美”的形象,不同于痛斥弟子不义时严肃而令人敬畏的孔子《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通过对孔子和四位弟子一次闲聊的过程展现了各自不同的意趣、性格和志向,读后耐人寻味平淡自然,含意深隽,丝毫没有斧凿痕迹,却在眼前平易事中信手勾勒一幅先贤论志的图画章节开篇,在交代事件发生背景后,孔子率先发问:“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先鼓励大家畅所欲言,不要因为我比你们年纪大一些,就不敢说话,然后引出聊天的话题“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其实在这里看孔子自身也是一位“不吾知者”,孔子周游列国“累累若丧家之狗”(《史记·孔子世家》),此时的孔子已经60岁左右了(网络旁证),在经历了东奔西走,处处碰壁后引领学生讨论这个话题在这一瞬间,一位洞察世事的教师形象在眼前鲜明了起来仿佛跨越两千五百年时光,不经生出站高山兮深谷行,风起云涌百年遇的感怀除却孔子,再看在场的弟子这些弟子跟随孔子周游列国,个个有怀才不遇之叹,所以“不吾知也”在这师生五人期间有着极大的碰撞与共鸣感所以孔子话音刚落,子路就“率尔而对”。
在过去高中学习该章时,对四位弟子的性格有过该章定论的介绍:子路轻率急躁,冉有谦虚,公西华委婉曲致,曾皙高雅宁静但是孔子曾经说过“由也,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也”(《论语·公冶长》)这里可以看出孔子对于子由的能力给予了高度评价孔子听了子路发言后“哂之”不会是对子路的否定,恰是对子路的性格绝对了解,知道他的老毛病又犯了,所以才会初现的善意一笑所以不能因“哂之”二字先入为主形成对子路的刻板影响依我愚见孔子“哂之”原因有二:一、原文中孔子的解释“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按照礼的要求,当长者向众人发问时,晚辈要先环顾四周,看到没有人发言,自己再回答《礼记·曲礼》:“侍于君子,不顾望而对,非礼也子路“率尔而对”,所以说不谦让二、子路的绝对理想:“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子路描绘了一个内忧外患,情况危机四伏的国家,在这个国家中子路挥斥方遒,指点江山,仿佛是划破天空的流星,百年不遇的治国奇才,如此露骨自夸未免太不谦虚再者子路对施政的成效也定下很高的标准:以三年为期,达到“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对此子路显得过于理想主义,现代治国安邦我们还要讲究个“五年计划”“两个百年目标”“中长期规划纲要”呢,而子路提出在三年内不仅要把这个内忧外患的千乘之国变成人人勇敢善战,而且个个懂得礼义。
在孔子看来,让百姓勇敢善战还比较容易,但要让人民懂得礼义,就相当困难所以孔子笑子路不谦虚但不能否认的是子路这段话阐述施政目标明确,思路清楚,逻辑严密,这让我想到杨氏之子中“儿应声答曰”,同样是一抛出问题就立刻给予回答,“率尔而对”说明子路平时就对这个问题有过深思熟虑,子路是一个有智慧的人到此,故事发展已经告一小段落,子路如此回答了,那其他弟子呢?此时孔子点名了:“求!尔何如?”冉有的回答就谦逊多了,先是说自己只能治理一个纵横六七十里或者五六十里的小国家然后说三年为期,要达到的目标是可使足民,可以让老百姓富足,至于礼乐教化,则逊不能,有待贤明君子来施行孔子没有表态,继续点名:“赤!尔何如?”公西华更谦虚,首先说不一定能做到,然后说不敢像前面两位师兄那样治理一个国家,“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公西华说愿意学着做些东西宗庙祭祀的工作,或者是诸侯会盟及朝见天子的时候,我愿意穿着礼服,戴着礼帽,做一个小小的司仪至此两位孔子都没有表态,而是继续点名,“点!尔何如?”这里从占了将尽一半的篇幅上就可以看出,曾皙的回答必有可琢磨之处的首先曾皙并没有马上回答,而是“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天啊!原来曾皙在鼓瑟!原来整个过程是有音乐伴奏的!就像魔术师暗藏机关的遮布被掀开一样,上文制造的很多悬念一下都解开了。
首先是佐证这次交谈的性质是闲聊有人认为这是一堂孔子的课堂实录,有人说一次孔子的主题班会,如果是这样,曾皙不可能还在鼓瑟孔子没有要求曾皙停止弹奏,曾皙也没有因为老师在场而停下来,说明孔子师徒关系融洽,弟子在老师面前很放松其次,解开了冉有、公西华不主动发言,直到孔子点名才回答的"疑惑直到这时,我们才知道,子路发言之后,按辈分应该曾点发言所以冉有在等曾皙先说,这正是礼的要求而孔子见曾皙还在弹奏,不想打断他,于是让冉有、公西华先发言,最后才问曾皙的看法孔子不仅容许曾皙在聊天时鼓瑟,而且还不忍心打断他演奏,如果一开头就写曾皙在鼓瑟,整个效果就完全不一样了[1]作者故意隐匿了曾皙鼓瑟这一重要情节,就使整个故事叙述充满悬念曾皙“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的动作,如同相声中响亮的“抖包袱”,具有强烈的震撼力,既为曾皙说出不同于各位同学的志向作了铺垫,也为孔子“吾与点也”的慨叹作了渲染其次,曾皙在老师孔子点名后的表现,“鼓瑟希,铿(kēng)尔,舍瑟而作”,意思是:曾皙弹瑟的声音渐渐稀疏下来,铿的一声,放下瑟直起身来天啊,多么行云流水潇洒自如的动作,这让我想到了金庸笔下的大侠挥刀入鞘,如此淡定从容,不经让少女遐思,多么温润如玉的君子形象。
忽略年龄,已经39了,古人这岁数估计当爷爷了)继续说曾皙这一边弹奏,一边聆听各位的发言,思考孔子提出的问题,却胸有成竹当孔子提问时,他从容说道“异乎三子者之撰”孔子鼓励说:“这有什么关系呢?不过是各人谈谈自己的志向罢了于是就有了这段所有高中生都会背的话:“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曾皙为什么要描绘上巳节与年轻人春游的活动呢?孔子听后居然感慨地说:“吾与点也这是为什么呢?从原文看“如或知尔,则何以哉”显然易见在当时的谈话主题中,他在表达为政理想孔子曾谈到他的志向“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而曾皙所描绘的那幅惠风和畅的游春图不正是孔子这种理想境界的生动写照吗?所以,曾皙看似未谈治国之策,将子路“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冉有“可使足民”的目标以及孔子大力倡导的礼乐文明具化为百姓安居乐业子路等人所描绘的只是一个方面,而曾皙所描绘的却是一个大同世界这种更雄伟的志向、更高远的境界也表现出曾皙举重若轻,游刃有余的气度所以,孔子赞同曾皙,既是对曾皙施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