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舟曲泥石流的形成及防治.docx
5页舟曲泥石流的形成及防治泥石流的形成机理及特征:泥石流泥石流是指在山区或者其他沟谷深壑,地形险峻的地区,因 为暴雨暴雪或其他自然灾害引发的携带有大量泥沙以及石块的特 殊洪流按其物质成分可分为泥石流、泥流和水石流三类 泥石流的特征泥石流经常突然爆发,来势凶猛,可携带巨大的石块,并以 高速前进,具有强大的能量,因而破坏性极大它爆发突然、运 动速度快,具有很大的破坏力,是山区最常见的地质灾害泥石流产生的条件泥石流的形成需要三个基本条件:有陡峭便于集水集物的适 当地形;上游堆积有丰富的松散固体物质;短期内有突然性的大 量流水来源1) 地形地貌条件在地形上具备山高沟深,地形陡峻,沟床纵度降大,流城形 状便于水流汇集在地貌上,泥石流的地貌一般可分为形成区、 流通区和堆积区三部分2) 地质条件泥石流发育的地区多为地质构造复杂、断层节理发育、新构 造运动强烈、地震活动频繁的地区岩石性质软弱或软硬相间成 层,易于遭受风化剥削这些因素导致岩层破碎,为泥石流的发 育提供了丰富的固体碎屑物质来源⑶水源条件水既是泥石流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泥石流的激发条件和搬 运介质(动力来源),泥石流的水源,有暴雨、水雪融水和水库溃 决水体等形式。
我国泥石流的水源主要是暴雨、长时间的连续降 雨等4)人为因素滥伐山林造成地表水土流失,采矿、采石、修路弃渣堆石, 丰富的碎屑物质来源促使泥石流爆发频率急剧增加舟曲泥石流的形成原因及防治措施:形成原因一、 地质地貌原因舟曲是全国滑坡、泥石流、地震三大地质灾害多发区舟曲一带是秦 岭西部的褶皱带,山体分化、破碎严重,大部分属于是炭灰夹杂的土质, 非常容易形成地质灾害二、 “5 12”地震震松了山体舟曲是“5 12”地震的重灾区之一,地震导致舟曲的山体松动,极易垮 塌,而山体要恢复到震前水平至少需要3~5年时间三、 气象原因2010年,国内大部分地方遭遇严重干旱,这使岩体、土体收缩,裂缝暴露出来,遇到强降雨,雨水容易进入山缝隙,形成地质灾害四、■瞬?时的暴雨和强降雨由于岩体产生裂缝,瞬时的暴雨和强降雨深入岩体深部,导致岩体崩 塌、滑坡,形成泥石流五、地质灾害自由的特征地质灾害隐蔽性、突发性、破坏性强今年国内发生的地质灾害有1/3是监控点以外发生的,隐蔽性很强,难以排查出来所以一旦成灾,损失很大1、防治目标建立舟曲县城及其周边地域的泥石流防治体系,包括工程防治体系、监测预警体系和灾害管理体系,全面提升县城的防灾抗灾能力。
2、防治原则1) 因地制宜、全面规划、综合治理;2) 以稳为主、构建稳-拦-排-停有机结合的泥石流形成与运动控制体系;3) 土木工程措施与生态工程措施有机结合;4) 同时考虑工程治理、监测预警与灾害管理,构建城镇泥石流减灾体系3、防治工程设计思路以泥石流物质平衡为主线,进行过程调控:1)按照主河的输移能力确定泥石流排导槽流量和总量2) 按照泥石流起动临界坡度、自然沟床比降、拦沙坝和谷坊高度, 计算稳-拦固体物质量;3) 停淤物质量=最大起动固体物质量一稳拦固体物质量一排导固体 物质量4、 监测预警体系监测:全天候摄像监测;雨量实时监测;泥石流发生次生监测;泥石 流泥位监测预警:分级警戒雨量指标;预警信号;临灾预案5、 灾害管理体系1) 专门管理机构和专业管理人员;2) 制定应急预案;3) 减灾责任制度建设;4) 防灾宣传与演练;5) 减灾工程日常维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