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初探新课堂模式中存在的突出问题.doc
2页初探新课堂模式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作者:薛章琼 单位:宜宾市翠屏区南广镇中心小学校我国传统的教学观念滞后,教学手段陈旧,课程结构单一,内容存在“繁、偏、旧”的现象,教学落后于社会发展,脱离了学生生活实际课程实施仍以课堂、教师、课本为中心,难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状况鉴于此,国家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及新教材旨要求语文教师要做到1.更加明确了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2.系统地提出了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的目标 很多学校也根据国家和社会的教育理念实施了课堂模式的改革很多学校实施了“导学案”,以便更好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学生的终生发展服务现就我校课堂模式改革中的一些经验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个人的见解一、教学模式的现状我们学校实施课堂模改革,全镇实施“导学案”,由同年级同学科老师分工编写“导学案”,减少了教师的备课工作量,教学资源得到了整合,教师可以取长补短教学中采取小组合作学习形式在导学案的编写上,老师们采取的模式预习和课堂展示两部分。
其中预习部分是由老师提出问题,让学生在预习时解决第二天在课堂上展示预习的结果,也就是学生完成预习题的情况课堂展示部分则是教师设计一系列问题,让学生通过阅读和小组交流得到答案,并在全班展示交流最终形成一个统一的答案课堂活动形式采取小组学习的模式,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学习和交流在分组上采取男女分组,好中差的搭配避免小组平均水平相差太大而导致组与组之间的差距,从而减少了以组为单位的小集体出现自卑和浮躁的情况通过一年的实践,导学案和小组合作学习已初步达到了一定的效果二、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一)备课中存在的问题 1.教师不是每篇课文都要“备”的,一个单元只需备一篇课文所以一学期来下来一个老师不用备几篇课文没有被安排的老师甚至可以不备课这就导致有些老师只对自己负责备课的课文认真钻研,其他课文就只是沿用别人的教案,有一种依赖性在里面2.由个别教师轮流编写的“导学案”不一定能够保证质量因为教师的水平有差异,缺少教学经验的教师有时竭尽全力拿出来的“导学案”也不一定是一个好的教案,也许目标、重点定位不当,内容深浅把握不准,问题设计缺少逻辑性、层次感……有的教师教学水平高,经验也丰富,但是由于责任心、事业心不强,会草草完成交差。
有的教师水平高,责任心也强,但是由于“忙”,也有可能应付了事3.有些课文没有亲自备课,甚至有些老师是第一次上语文课,比如有些老师是由数学科或者其他科转行教语文的,所以小学语文的每篇课文对于这些老师来说是初次接触,都是陌生的自然像这类老师对课文的目标、重点、内容、方法都了解不够,所以有时也不能提出更好的意见也许有经验的老教师凭老经验可以说几句,但也不过是空话、套话而已,说了等于没说多数教师因为他们没有备课,所有没有发言权,只能闷声不响,全盘接受没备课的教师通常都说这篇课文的教案设置“好”,尽管有时那篇教案的水平再低,再低效,他们也只能说一个字:“好”也许有人说,教师为了上课,肯定会自觉钻研的但不是人人都会这样做,即使会做,也不一定一直坚持做因为人都是有惰性的,在不备课已经“合法化”的前提下,会有多少人自觉备课呢?有些教师因为有现成的教案,自己没有备课,没有思考,就直接拿着别人编写的“导学案”去上课,实际上就只是把别人的东西直接宣布给学生而已,达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4.教师在备课的时候都是根据自己的班级学生的情况来备课的,由于农村一个镇有多个村小,学生的基础和认知水平相差很大,即使同一个学校不同班级的学生情况也不同,所以即使在优秀的教案也未必适合所有班级,不能做到“因材施教”。
但由于已经有了现成的教案,又有多少老师会下工夫去重新备课,研制适合自己班级的教案呢?也不管这个教案是否适合自己的班级学生,只是按照教案把教学任务全盘传递给学生,没有做到个性化发展5.导学案一般都是一个年级一个年级的传下去,从而.导致下一届的有些老师不在去备课了,直接用上一届的导学案,至于集体备课嘛,都是在原有导学案上画点圈圈应付检查而已,从而导致有些教师缺乏钻研精神二)小组合作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导学案在课堂实施时采取小组合作学习形式,先就小组合作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作出以下探讨1.课上学生展示他们的学习成果时往往出现没有针对性和缺少深度学生展示时往往由组长随机派人起来展示,那个学生的情况有时没有代表性,或许全班只有他一个认错了,而老师却花很多时间来解决这个问题,导致浪费其他人的时间所以缺乏针对性还有就是由于展示由学生完成的,学生的水平决定了展示层次的肤浅,即使有了其它学生的帮助,往往也达不到揭示错误原因并总结解题思路、方法的深度,必须依靠老师启发、引导、解析如果教师仅仅依靠导学案,没有认真备课,就无法让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理性认识的高度学生自然就得不到提高2.小组合作学习华而不实,过于注重教学形式。
在教学过程中往往把评价和奖励过多的集中在小组这个小集体上,从而或略了对个人的评价和奖励,从而失去个性化的发展3.小组活动流于形式有的老师认为只要我的课堂开展了小组合作学习,那么我的课堂模式就是好的所以他们的小组合作学习只是为了完成课堂模式的转变而设置的,他们往往为了要完成相应的教学任务,并未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去思考问题,去认真展开讨论,往往是流于形式的讨论,终形成一个答案并未给学生更多的想象的时间和空间4.小组人员的搭配和分工上出现问题不同的学生他们的认知水平也往往不同,学生个性不同在分工上,小组为了得到荣誉,教师为了节约时间完成教学任务,往往在分工时把一些工作交给了特定的学生导致那些有特别分工任务的学生和善于表现的学生就越来越好,相反那些差的和内向的学生往往就只是作为旁听生,他们常常习惯当听众,很少发表自己的意见的想法,长久下去,对小组讨论的问题也漠不关心了,最终就越来越差了总之我们要每位教师都要认真思考导学案和在导学案下的小组合作学习应该如何才能达到更有效的实施,如何能更好的为教学服务,为我们培养学生的终极目标服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