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古老排水管网服役百余年.doc
8页最古老排水管网服役百余年“一年一遇”径口标准、“清朝建管网”……多 轮城区淹水后,几乎从未被人关注过的地下排水系统, 霎时进入居民视线,成为舆论焦点采访之前,问过一些在武汉生活多年的老街坊, 发现大多对于地下排水管网系统都知之甚少武汉排 水管网的覆盖率到底有多高?在历史上完成了哪几次 大的改造变迁?多年来,这些排水管道如何升级、改 造的?市民的这些疑问扑面而来由此可见,多年来, 这一直是公众的一个知识盲区有媒体曾报道,武汉市政建设10年来主要集中在路面以上,地下排水系统几乎没什么变化经过一轮 采访和查阅资料,本刊记者发现,这其实是一个误区, 纵观历史,地下排水管网的形成靠的是日积月累,所 谓“变化”并非如想象般巨大和显著,而是带时代特 征的循序渐进据资料显示,近10年来,武汉市铺设 地下排水管网的数量比1840年至1985年间总和还要 多武汉大学土木建筑工程学院市政工程系方正教授 告诉记者,排水管道的修建和改造,是牵一发而动全 身,这个特点导致管网铺设不会集中进行大规模改造, 因而也不能以明确的阶段划分,唯独解放前后变化比 较鲜明,管网铺设大致成型而在改革开放以后,管 网的发展愈发不明显,形成至今天,整个历程并非一 蹴而就。
建国前雨污直排入河据史志记载,武汉排水沟渠的建设,最早见于南 宋而近代结构的排水系统建设,则始于1862年后帝 国主义国家强占的汉口租界区,各国租界的排水设施 自成系统英、俄租界采用雨污水分流体制,除有雨 水明沟外,另建了排污专管法、德、日三国租界均 采用雨、污合流体制,砖砌明沟均通往长江清末至民国,武汉排水设施虽有所发展,但排水 设施缺乏统一规划,各区域、各部门采取各行其政, 局部治理的办法,这不仅未能彻底解决雨水和污水的 排出,还常形成有排水无出口、有管道无泵站、有街 巷无管道的情况同时,由于下水道工程浩大,所需经费很多,政 府没有专门机构进行排水设施建设和管理,也没有专 门经费用于排水建设史料记载,“非千万元以上,不能着手,而测绘设置,非经长时间,不能毕举在经济状况不良,财政一度缺乏的情况下,很多工程计划 都难以真正实施至2949年止,偌大一座武汉城,全市仅有下水道36千米,7座小型泵站,排抽量不足2秒立方米除旧英、俄租界外,多为雨污合流,污水直排入江河和 湖逢汛期闸门关闭后,武昌,汉口共有的7座小型 泵站,抽排岀江河,绝大部分不能抽排的渍水均靠市 区湖泊围蓄繁华的汉口,上至?口,下至刘家庙,京汉铁路截 断市区,仅有过水孔4处,毫无排渍能力。
排水设施 的缺乏,以致“一切秽水均由沟道排泄,徒以修筑不 良,动则闭塞其阴沟,闭塞不通时则阳沟之水无处流 泻,致令秽水盈满,不但蒸发臭气且与街道之清洁大 有妨碍50年代大规模建设基本成型建国后,百废待兴武汉市政府组织力量,对排 水设施进行维修、疏浚,对居民生活区、城市主干道、 工业废水严重污染以及雨季积水成灾的地段进行了治 理,初步改善了城市排水状况1952年,在汉口修建了友益街、重划区、瑞祥区、 万松园路的下水道,并进行了中山大道六民段、江大 段和江汉路等地区明沟改暗沟工程1953年,武汉市建设局按照1952年规划提出的 “污水岀江、雨水入湖”原则,新修了汉口自治一街、 解放大道、中山大道? 口至满春段及武昌积玉桥街等下 水道,并建成了连接解放大道、利济北路、崇仁路、 航空路等下水系统的大型箱涵一一这是当时全省城市 中最大的下水道系统枢纽至此,1953年-1957年国民经济第一个五年计划 执行期间,武汉市新建成下水道达到136千米其中 1955年一年的城市建设投资就超过建国后前五年城 市建设投资的总和,新建下水道长度相当于建国前夕 武汉全市原有下水道总长度的一半1958年至1962年,这一时期,中央作出了污水 入湖和灌溉农田的指示,武汉市改造了黄孝河下水道 系统,新建了部分地段的下水道,增设了排渍站等, 既改善了 8.3万户居民的生活环境条件,同时灌溉了 约5千万余平方米农田。
80年代末下水道普及率不足一半1977年后,武汉排水设施建设逐渐增多,1980- 1985年按照排水专业规划中拟定的排水系统和排水 原则,新建了一批大型、重点排水工程,包括汉口黄 孝河排水工程等各方史料显示,80年代以后,武汉基本上形成排 水系统并且在此期间,老城区原有的雨污合流排水 制被逐渐改造为截流制,实行了雨污部分分流;1985 年,洪山区和青山区已基本按雨污分流制建成排水区 域不过,记者查阅1989年岀版《武汉排水》一书发现,当时武汉城区道路总长达1042公里,而下水道总 长仅854公里,全区普及率仅为44. 2%,不足一半;且老城区旧有下水道管径小,宣泄不畅截止2004年,武汉市区形成有古田、黄孝河、黄 浦路等22处排水系统,城市排水管道总长近1500公 里,服务面积165平方公里此外,共有72座排水泵 站,抽排能力为361立方米/秒,市内有27个湖泊可 用于调蓄值得注意的是,这时的武汉市区,排水管网普及率才达到81%,也就是说,仍有近二成的地区没有排 水管网清代排水管仍然在用2004年,一场声势浩大的老城区排水改造启动, 江城121个社区的排水管网改造工程面向社会公开招 标,标志着武汉老城区排水改造正式启动。
据了解, 这是解放以来,武汉市第一次全面改造居民区排水设 施不过,2004年发展至今,由于城市飞速发展,类 似这样大规模的排水管网改造已经罕见,更多的是,城市大规模填湖建楼,地下管网建设在一定程度上受 目前武汉市能做到雨污分流的区域仍不足三分之一, 而且很多地方为“混接”,相当部分存在问题到忽视,导致停滞不前武汉大学方正教授初略估在汉口,建国前铺设的排水管网有的至今还在发挥作用虽然在此期间,该区域大部分房屋都经过了 多次翻修,但是排水管网还是当初的管网,几乎没有 进行过系统翻修记者查询资料发现,根据2009年武汉市发布的专 业管线信息系统显示,中心城区18640公里地下管线 中,竟然还包括清乾隆四年(公元1739年)用砖块砌 成的排水管道,和民国时期英国人穆尔设计的汉口水 塔供水管道各方信息显示,截至目前该排水管道仍 在使用中,但具体在哪个路段已不得而知■【相关链接】5年内将新增排水管道千余公里武汉市在‘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提出,要提高该 市应对大雨、暴雨的排涝排渍能力根据规划,5年 内,将新增排水管道1022--1255公里,新增抽排能 力269立方米?秒武汉市水务局排水处负责人项久华在接受媒体采 访时称,未来五年有三件大事要办。
具体措施包括, 一是新建、扩建抽水泵站,增加排水能力;二是在城 乡接合部等新城区安装配套的管网体系;三是旧城区 改造,一些老巷子的下水管网,有的是管道老化,有 的是口径太小,这都需要完善和改进注:部分史实资料参照《湖北省志城乡建设》一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