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书笔记建筑空间组合论.docx
6页读书笔记彭一刚《建筑空间结合论》读了这本书,我最欣赏的是他表述的建筑美学及建筑空间与功能的关系这几部分的内容 谈到建筑功能时,建筑理论界一直有所谓物质性和精神性的双重功能之说建筑一般都会具 有实用功能,有待于发展其精神性的审美意义,只有既实用又美观的建筑才是健全的一、 突出建筑的空间美建筑空间和建筑实体相互结合形成了完美的建筑,因此建筑美也包含了空间美和实体美实 体美是外在的、开放的,空间美是内在的、含蓄的一般说来,像国外集中型的建筑,整体 集聚成庞大的体量,建筑的体量美、形体美给人较强的冲击力,在这里实体美是占主导地位 的而像中国木构架体系这样的离散形的建筑则与此相反,由于单体建筑体量不大,结构相 似,建筑组群由多座单体建筑组合而成,内向庭院的整体空间景象成为建筑表现的主体,主 建筑和附建筑都成了庭院空间的构成因子在这里空间美就上升到了主导地位中国传统建 筑是土木为材所形成的木构架建筑体系,由于建筑材料自身物理属性的影响和限制,影响了 中国传统建筑不向超长的高度发展的体制但建筑要满足多种不同功能的要求,就必须有满 足它的足够的空间为解决这一矛盾,中国传统建筑走上了群体组合的发展道路,通过建筑 物的群体组合来延伸、扩大空间。
空间组合通过引导、联系、过渡、集合、总结等方式进行, 因此,人置身并行进在建筑的空间中,随着时间的推移,建筑的空间序列在我们面前不断呈 现,此起彼伏,在起、承、转、合中体现出一种抑扬顿挫的韵律感正所谓“庭院深深深几 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中国传统建筑的空间美,也就随着时间的进程,在虚实相间 的空间布局中流溢出来四合院的空间特性表现为内向性的美,这是由于它的围合特征所决定的这种围合以轴线对 称的方式来进行,围合出来的空间相对具有封闭、内敛、独立、宁静的特征在这种组群的 处理方式中,呈现出了均衡、对称的空间布局形式,这样的空间氛围和中国的传统的宗族、 血缘、道德、伦理关系又相适应由于社会的构筑关系决定和催生了这种空间的处理方式, 反过来这种围合的空间又加强了这种社会家族关系相对于四合院的严谨、秩序的空间美, 江南地区的传统建筑呈现出来的又是另一种美建筑多由天井庭院式布局以适应江南多雨湿 热的气候;住宅群相伴成街巷空间,实现物质与信息的沟通与交流;码头、桥梁组合成水岸 空间,参差错落,繁而不乱水、桥、房融合成独特的江南建筑的空间美二、 空间使用从物质技术来看空间使用人们盖房子总是有它具体的目的和使用要求的,这在建筑中叫做功能。
自古以来,建筑 的式样和类型各不相同,仔细考查起来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尽管是多方面的,但是一个不可 否认的事实是:功能在其中无疑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建筑,不仅用来满足个人或家庭的生活需要,面且还要用来满足整个社会的各种需要 由于社会向建筑提出各种不同的功能要求,于是就出现了许多不同的建筑类型各类建筑由 于功能要求的千差万别,反映在形式上也必然是千变万化的组成建筑最基本的单位,或者说最原始的细胞就是单个的房间,它的形式一包括空间的 大小、形状、比例关系以及门窗等设置,都必须适合于一定的功能要求每个房间正是由于 功能使用要求不同而保持着各自独特的形式,以使之区别于另一种房间例如居室不同于教 室,阅览室不同于书库,生产车间不同于观众厅......这个道理是十分浅显和不说自明的老 子(道德经》然而就一幢完整建筑来讲,功能的合理性却不仅仅有赖于单个房间的合理程度,而且 还有赖于房间之间的组合相反地,同一功能要求也可以用多种形式的空间来适应例如同一使用要求可以用不 同的方案来解决,这就是说,功能对于空间形式既有规定性又有灵活性建筑,既然是为人提供一定的物质空间环境,而人又是不能脱离开社会而孤立地存在 的,因此我们还应当看到建筑功能与社会的联系。
在阶级社会中,由于社会财富集中于少 数统治阶级手中,建筑作为巨大的物质财富,主要是用来为统治阶级服务的,这就是说, 它首先必须用来满足统治阶级对它提出的功能要求以建筑类型来讲,近代资本主义大生产的出现使社会生产力突飞猛进地发展,于是伴 随着机器生产就出现了规模巨大的新型工业厂房特别是由于在生产力飞跃发展的基础上 人类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产生的巨大变化,于是对建筑提出了许多新的、前所未有的功能 要求,正是在这些功能的驱使下,才相继出现了像原子能发电站、可容万人的体育馆、超 高层建筑••一等许多新的建筑类型建筑中的功能因素所回答的正是社会发展所提出的各种要求,而这种要求却不是静止 的、一成不变的,恰恰相反,它是一种无时无刻都在变化发展的因素联系到前面所分析 的一建筑空间形式一定要适合于功能的要求,那么功能的发展和变化将意味着什么呢? 不言而喻,就意味着新的要求与原有的空间形式之间必然要从相对的统一而逐渐发展成为 冲突、对抗,随着这种矛盾的日益尖锐,最终必将导致对于旧的空间形式的否定处于资本主义近代建筑前夜的复古主义、折衷主义的建筑形式,就是以它那种古板、 僵死的躯壳而严重地阻碍•束缚了建筑功能的发展,其结果不一可避免地在建筑领域中导致 一场革命性的变革。
尽管西方近现代建筑具有一定的片面性一过分地夸大了功能对于建筑形式的决定作 用,但是它的出现却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然而,当时苏联的建筑界却没有正视这一点 有些建筑由于功能的要求不适合采用对称的形式,和对称的形式一样,非对称的形式 也可以产生另外一种气氛和艺术感染力在一般情况下如果说对称的形式易于造成庄严、 肃穆、雄伟的气氛;那么非对称的形式则较有助于获得自由、轻巧、活泼的感受最明显 的例子如我国古典的园林建筑,就是以不对称的形式而获得了很高的艺术成就个别建筑类型如纪念碑、凯旋门,其形式的决定主要不是取决于物质功能,而是取决 于精神要求与上述的情况正相反,也有一些类型的建筑如仓库、堆站等,由于和人的关系不甚一密 切,对于这一类建筑,它的形式则基本上取决于功能使用要求,而很少、甚至不考虑人的 精神感受方而的要求除以上的建筑类型外,一般的居住建筑、公共建筑和工业建筑都必须同时满足人们对 它提出的物质功能和精神感受这两方面的要求,并且以这两方而的因素作为基本内容而谋 求与之相适应的建筑形式建筑性格特征所表现的是建筑物的个性每一幢建筑由于功能性质不同,地形及环境 条件不同,设计者的意图和构思不同,应当具有自己独特的形式和特点。
除此以外,建筑 形式还不可避免地要反映某个特定历史时期和特定民族、地区的特点从这个意义上讲处 于同一时代的建筑,不论属于哪一种建筑类型,除了具有不同的性格特征外,又都共同地 体现出一种共性特征,这种寓于个性之中的共性特征,由于是时代所赋予的,所以称之为 时代风格同理,处于同一民族或地区的建筑,不论它属于哪一种建筑类型,除具有不同 的性格和个性特征外,又都共同地休现出一种共性特征,这种寓于个性之中的共性特征, 由于是民族或地区所赋予的,所以称之为民族或地区风格一幢建筑,从时间上讲它必然 要处于某个特定的历史时期;从空间上讲它必然要处于某个特定的民族或地区,因而它必 然同时兼有上述两重风格再进一步地说,除时代、民族和地区会分别赋予建筑以某种特征外,作者也会赋予作 品以某种特征我国古代文学理论专著(文心雕龙》一书中所讲的“才性异区、文辞繁 诡”,就是说明作家的不同创作个性形成了作品风格的差异在建筑设计领域中,这种由 作者赋予建筑以某种特征的称之为个人风格由此可见:单就风格来讲就可以把它分解成 为三个侧而一时代的、民族或地区的和作者个人的建筑,作为一种巨大的物质财富,总是掌握在统治阶级手中,它不仅要满足统治阶级 识形态。
例如古代的埃及建筑,尽管具体形式各不相同,但却都具有一种阴森恐怖的气氛, 这正反映了占埃及极其神秘化的宗教组织形式和奴隶的最高统治者一法老的至高无上的权 威与埃及相比较,古希腊建筑则显得开朗、明快一些,这也是和当时希腊在自由民中所实 行的相对民主的制度分不开的高直建筑所采用的细而高的比例、竖向线条的装饰和尖拱、 尖塔等形式,在很大程度上所反映的则是人对于宗教神权的无限向往和崇拜对它提出的物 质功能要求,而且它还必须反映一定社会占统治地位的意义三、空间与功能的关系从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来看,在内容与形式的关系中,内容居于决定的地位具体到 建筑活动,正如前而已经分析过的,功能作为建筑的首要目的它的发展不仅带有自发性, 而且又与社会的发展保持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而就成为最活跃的因素正是由于功能的要 求和推动,才促进了工程结构的发展,全部建筑历史的发展过程也雄辨地说明了这一点例 如在古代,由于技术条件的限制根本不可能获得较大的室内空间,因而就大大地限制了人们 在室内活动的可能性为了克服这一矛盾,人们力求用各种方法扩大空间,正是在这种要求 的推动下才相继地创造出拱形结构、弯窿结构,并用它来代替梁柱式结构,从而有效地扩大 了室内空间,使数以千计的人可以聚集在一起进行各种宗教祭祀活动。
近代建筑的发展也令人信服地表明了功能对于工程结构的推动作用在扩大空间方面 协调统一性,这反映在外部形式必然符合于均衡、稳定的原则;各部分往往具有合理的形状 和比例关系,各种构件的组合往往具有强烈的韵律感......,这些,都是和形式美的原则不相 冲突的诚然,古典建筑的形式是美的,它的美正体现了上述各方面的和谐统一性,但是这种统 一是建立在当时的材料和结构方法的基础之上的如果把新的材料和结构包裹在旧的形式中 去,这里必然会造成表里不一,而表里不一的东西还有什么内在的和谐统一性可言呢新的材料和新的结构方法要求在新的基础上的统一,这就必然导致对于传统形式的否 定,这种否定是发展的环节,我们应当以积极的态度来看待这种变革当然,新材料与新 结构的出现与建筑形式之间的统一需要一个过程,这个过程既是一个探索的过程,又是一 个创造的过程在这方面,国外的一些建筑实践活动,特别是意大利J建筑师奈尔维的许多 创作,对于谋求新结构和建筑形式之间的统一性,对于我们都是很有启发 和参考价值的除结构外,其它工程技术对于建筑的发展也会产生很大的影响,但与结构、材料相比毕 竟处+次要的地位,为节约篇幅这里就不作分析了两千多年以前,罗马伟大的建筑家维特鲁维斯在论述建筑时,就曾把“适用”列在建筑三要素 之一。
嗣后各个历史时期,尽管所强调的侧重时有不同,但是谁都不能抹煞功能在建筑中所 处的地位到了近代,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进步,新建筑运动应运而生,为了适应新的社 会需要,又再一次强调功能对于建筑形式的影响和作用,美国建筑师沙利文提出的“形式由 功能而来”的看法,正是这种观点的一种集中表现从那时起到现在,又经历了半个多世纪, 尽管有人不时地批评、指责现代建筑在理论和实践方面所存在的片面性,甚至公然宜布“现 代建筑已经死亡”,但不可否认的事实是:“形式由功能而来”这句 名言给予近现代建筑发展的影响是巨大而深刻的在讨论功能与空间的关系时,已经具体地分析过一定的功能必须要求有一与之相适应的 空间形式然而,能否获得某种形式的空间,却不单取决于我们的主观愿望,而主要是取 决于工程结构和技术条件的发展水平,如果不具备这些条件,所需要的那种空间将要变成 幻想例如古希腊就曾出现过戏剧活动,这时已经有建筑剧场的要求,可是由于技术条件 的限制,人们不可能获得一个足以容纳数以千计的观众在其中活动的巨大的室内空间,因 而当时的剧场就只能采取露天的形式由此可见,功能与空间形式的矛盾从某种意义上讲 又表现为功能与工程技术,特别是与结构的矛盾。
由于功能是要求,上程结构是为了达到 要求所采取的手段和措施,因而,这种矛盾关系又可以说是目的与手段或内容与形式之间 的矛盾马克思主义哲学把内容和形式看成是辩证法的一对基本范畴,并认为在一般情况下,事 物的形式是由它的内容决定的功能既然作为人们建造建筑的首要目的,理所当然地是构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