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重工程实践能力提升工程教育水平.docx
8页注重工程实践能力提升工程教育水平 工程教育,就广义而言,是指培养工程人才的社会活动,狭义而言,是指培养工程人才的学校教育本文从狭义的角度对上海高等工程教育的发展作一简要回顾,并着眼于大力提升上海工程教育水平的时代要求,指出上海工程教育当前面临的主要问题,提出进一步改革与发展的建议 一、上海工程教育发展的基础与特色 上海工程教育的历史源远流长作为中国工程教育的发源地之一,上海的工程教育史最早可以追溯到1863年创办的广方言馆这所外语专门学校在迁入江南制造局后,转变为一所以工业技术为主的专门学校,开设的科目包括航海、矿冶、机器制造和制图等1879年建立的圣约翰大学,给中国带来了西方综合大学的理科、工科和科学教育,其实验楼据称是中国教会大学的第一座专门实验楼1896年建立的南洋公学,是上海交大的前身,在20世纪初已是一所为中国工业发展培养高级科技人才的大学著名科学家钱学森这样评价交大:“1935年秋,就到了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航空工程系学习,发现上海交大的课程安排全部是‘抄’此校的,连实验课的实验内容也都一样,上海交大把麻省理工学院搬到中国来了,因此可以说在当时上海交大的大学本科教学是世界先进水平的。
1934年,由英国人创办的雷士德工学院,土木工程、营造、建筑科目的设施齐全,后来又建造实验室,配合机械和电气工程的高级课程该院在上海虽然只存在了10年,却被认为是上海百年富有影响力的工科名校新中国成立后,上海的高等教育逐步形成自己的特色,工业类本专科迅速发展特别是1958年至文革前夕,工业类本专科学生数占高校学生总数的1/3以上,为上海成为中国最大的工业城市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经过近些年的不断探索,上海工程教育实现了超常规发展和历史性跨越,培养和集聚了大批人才,取得了丰硕的科研成果中国科坛著名的“三钱”中,有“两钱”(钱学森和钱伟长)与上海高校结缘上海第二工业大学培养了包起帆这样的技改能手和发明家上海电气李斌技师学院”是全国第一个以普通工人名字命名的学校在科研方面,以2005年为例,上海获得了4项自然科学二等奖,3项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科技进步一等奖和17项科技进步二等奖在实践方面,同济大学有“中国桥梁工程师摇篮”之称,截至2006年底,在我国已建成主跨400米以上的38座桥梁中,同济大学参与的有24座,占63%;正在建设的主跨400米以上的22座桥梁中,同济大学参与19座,占86%十五”期间,上海工程教育布局进一步完善,上海大学园区抓住城市布局发展的机会,与区域的功能定位相互结合,调整学校和专业布局。
上海交大、华东师大等高校进驻闵行区,使紫竹科技园区成为自主创新基地和研发机构集聚中心;同济汽车学院进驻嘉定汽车城,形成上海汽车和轨道交通科技开发平台;复旦和北大等高校的微电子学院落户张江,为张江微电子产业奠定了基础与此相应,上海的工程教育亦与城市同步发展,相互配合,专业门类齐全,规模相当上海已有86.2%的专科院校、83%的本科高校和48%的研究生培养高校设有工学类专业就专业覆盖率而言,对照学科专业目录,在高职高专层次,上海工程教育二级专业覆盖率为61%;本科层次工学类专业覆盖率为69%;研究生层次工程硕士的培养领域覆盖率为88%,硕士点一级学科覆盖率为94%,博士点一级学科覆盖率为78%从质量上看,这些年来,在上海获得的国家级精品课程、国家级教学名师奖、国家级教学成果、全国优秀博士论文、上海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等奖项中,有1/4~1/3是与工科教育有关的 二、上海工程教育进一步发展面临的瓶颈问题 上海高等教育培养工程人才的条件和基础较好,但是,面对党的十七大提出的“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这一国家发展战略核心,面对社会对多样化创新型高质量工程人才的巨大需求,作为承担着培养能将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工程技术人才重任的工程教育,面临着一些老的问题和新的挑战,改革迫在眉睫。
首先,工程教育的社会认可度不高中国自占以来“重文轻工”,技术通常被视为“雕虫小技”相对经管法商类专业,很多家长不愿意子女选择工程类专业,一些学生急功近利,希望毕业后能立刻得到实际利益,不愿选择需要潜心研究、慢工出细活的工程类专业岗位2004年,某新闻机构选择上海的两所小学,展开微型调查结果显示,小学生们对工程师的了解极为朦胧:在“最崇拜的人”和“最理想的职业”选项中,只有10%的学生的选择与工程师沾边;能完整地说出3名工程师的名字及其具体工作的学生不到5成;除了建筑领域外,孩子们想不出工程师还能做什么 其次,高等院校定位趋同,工科特色日渐削弱经过几十年的建设和发展,我国的高等教育实力显著提高,结构和布局发生了较大的变化然而,新形势下高等学校办学定位不准、办学思想错位等问题十分明显,高等学校盲目攀高、学科专业设置贪大求全、趋同倾向严重,重点大学力求学科门类齐全,一般高校努力向研究型大学靠拢,高职高专想方设法摘掉“专科”、“职业”的帽子因此,一些重点工科院校正在丢掉自己在工程领域中的传统优势,试图通过简单的扩张实现“综合化”;不少原本在培养应用型、职业型人才方面很有影响的工科本科院校和高职高专院校也不惜放弃自己的特长,追求升“本”、升“硕”、升“博”,各层次高等工程教育的特色有逐步削弱的趋势。
第三,工程教育规模发展与经济增长模式转变和社会发展需求差距较大上海高等教育定位,就是服务上海建设“四个中心”和实现“四个率先”的需要但是,目前我们工程教育的人才培养,与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还有一定距离由于工程类专业一次性投入大,教学成本高,学校办学的积极性不高数据表明,近5年来,上海经济建设需求的大工业类专业在减少,应用文科专业增长过快工科类专业占专业总数的比例由5年前的39.7%下降至32.5%;管理类和语言类专业,分别由13.5%、12.1%,上升至19.6%和15.8%,其中法学、经济学专业尤为突出以法学为例,上海有17所高校设法学专业,未来5年毕业生将达1.5万,而社会需求不足1万全国也有类似情况,造成“就业难”的主要原因是结构性过剩 第四,工程教育培养模式与专业设置脱离社会发展实际当今社会,高等工程教育的学生毕业后不愿意当工程师,这一方面是因为工程教育和工程师的社会认可度不高,以及人们急功近利的浮躁心态的影响,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工程教育在一定程度上与社会实际结合不紧密,学校的实践教学被不同程度地削弱,更多地是纸上谈兵学生在校学习时不能深入第一线开展实践,对专业的兴趣和感情难以得到培养。
高校在工程教育专业设置上,更多地关注了学科自身的系统性,缺乏必要的学科交叉专业设置过细的后果之一是,知识面太窄,学机的不懂电,学电的不懂机,学热加工的不懂冷加工等学生难以了解工程设计的整个过程,没有足够的训练,缺乏现代工程设计思想与方法的培养,无法综合运用多种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后果之二是,工科类学生人文学科基础总体上比较薄弱,不懂得经营、管理,更缺少人文修养,缺乏参与管理现代工程的领导、决策、协调和控制的初步能力和管理素质,对科学技术的社会、政治和经济影响,欠缺深入的思考 第五,产学研结合的体制与机制问题未从根本上得到解决行业和企业是高校与社会需要相结合、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两个重要基础,尤其是对工程教育而言原先,由行业举办的大学比例较高,随着行业举办的高等院校管理体制改革,出现了高校办学与行业逐渐脱节的状况就高校与企业的关系而言,一方面,教师队伍自身缺乏“工程”背景,工程教育教学倾向于学术化,重“学”轻“术”倾向严重,重视“课题训练”,重视“实验性仿真”,不重视学生的实践训练,不关心企业面临的实际问题另一方面,由于企业更加关注经济利益,对接纳学生实习积极性不高,学生真正参与实践的机会少、实习效果不佳,校外工程实践教学活动难以得到保障。
三、对上海工程教育改革发展的初步思考 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明确,到2020年我国的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高,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大幅上升,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在这一建设阶段,将需要大量的和较长期的具有专门知识的工程技术人才,以支撑我国工业化发展和产业升级所以,加快培养大批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工程技术队伍,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和现实意义因此,上海的工程教育改革发展,应牢牢把握工程教育发展趋势,引导高校以培养工程技术人才——“未来工程师”为己任,以与企业、行业结合的体制、机制为抓手,将工程教育扎根于科学技术,立足于实践能力培养,着眼于解决工程实际问题,培养满足国家现代化建设需要的高素质创新人才 1.大力提升工程教育水平 确立“扶需、扶特、扶强”的原则,推进工程教育创新与内涵发展结合上海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上海市教委确定了下一步高校内涵发展的主要内容是学科专业结构优化与调整政府将按分类指导原则,引导学校科学定位、形成特色,促进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学校共同发展;以“扶需、扶特、扶强”的重点建设原则,进行学科专业的结构优化和调整,其中包含工程教育相关学科专业扶需”,即重点扶持上海高校中与经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支撑型应用性学科;“扶特”,即重点扶持上海高校中围绕国家和上海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中具有竞争和创新潜力的特色学科、新兴学科;“扶强”,即重点扶持上海高校中在全国具有明显比较优势的基础性学科和人文社会科学学科。
此外,上海还将在注重工程道德、提高工程硕士的培养质量、推进工程教育国际化等方面狠下功夫 积极搭建实践平台,推进工程教育内涵建设要使工程回归实践,很重要的一条是高校要与企业、行业联合这方面,政府可以起引导、促进作用,为校企合作搭建平台上海已经并将继续采取相关措施,推进高等工程教育的改革在高职教育层面,产学结合成为高职教育发展的核心特色上海市教委自2005年起投入专项资金,用于瞄准新时期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高技能人才培养,从改善高等职业教育实习实训条件开始,由硬件到软件,逐步促进应用型紧缺人才的培养工作至今已建设了将近120个民办高校教学高地和高职教育公共实训基地改善了学校的重点专业实验室,扶持学校开展上海急需的“苦、脏、累”等冷门专业的建设,加强开展教学改革、课程开发、精品课程的建设在本科教育层面,推进“教育高地”建设计划,加强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设立大学生创新性试验与科学研究专项从2004年起,上海市以现代服务业相关的专业领域为突破口,重点建设十大人才培养教育高地,加强实验室和实践基地建设,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2006年起拓展到先进制造业领域努力将部分本科专业(或专业群)建设成为全国人才培养的重要高地,成为国内外有一定影响力的本科专业人才培养高地。
目前已建成62个本科教育高地在研究生教育层面,上海市科教党委、上海市教委联合上海市发展改革委、上海市国资委等9部门,共同推进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工作在第一批已建成12个基地与协作单位的基础上,开展第二批基地建设2007年10月,上海市科教党委、上海市教委颁布了《关于深化教育综合改革,进一步加强创新人才培养的若干意见》,提出了12项需具体推进的工作重点是,注重创新人格塑造,为学生健康成长引领方向;改革课程与教学,为学生成长夯实知识和智慧的根基;强化探索研究,让学生在好奇和探究中提高创新能力具体内容包括建立校企合作培养应用型人才机制;建立以产业紧缺人才需求为导向的高校和职业教育学科专业发展机制;进一步优化教师队伍结构,鼓励职业教育从行业、企业等实际部门聘请师资,逐步提高“双师型”教师的比例等 2.以培养创造未来的工程师为己任 让工程教育回归实践工程教育回归实践不仅是世界工程教育发展的共同趋势,更是探索具有中国特色工程教育实践的迫切需要上海高校的工程教育,应当开发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特别是工程设计能力的“以问题为中心”、融合“理论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