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模型的建立临床医学论文.doc
3页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模型的建立_临床医学论文 【关键词】 脑缺血/再灌注;模型脑血管病具有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高、复发率高和并发症多的特点,是中、老年人致死和致残的主要疾病缺血性脑血管病约占全部脑血管病人的70%~80%因此建立稳定的、可重复、损伤小的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以往模型的建立〔1,2〕均缺乏详细操作过程及各操作细节的注意要点,因而建模的重复性和成功率相对较低本文成功制备了大量SD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现介绍如下 1 对象与材料 1.1 实验动物的选择 由于SD大鼠具有成本低、种系纯合性好、抗感染能力较强,与人类的脑血管解剖相似,以及与Wistar大鼠比较,SD大鼠可见恒定的顶颞皮质梗死灶,梗死体积大于Wistar大鼠,变异较小,周边不完全坏死区(半暗带)所占体积明显小于Wistar大鼠等优点〔3〕,因此本文采用成年SD大鼠(第三军医大学实验动物中心),清洁级,体重250~320 g,雌雄不限 1.2 器械和药品 线剪1把、眼外科剪2把、弯镊4把、4#手术缝线、6×17三角形缝针、0.2 mm直径的尼龙线、游标卡尺1把、持针钳1把多聚L赖氨酸、戊巴比妥钠、速尿(20 mg/支)、硫酸庆大霉素(80 mg/支)等。
1.3 阻塞线的制备 把0.2 mm直径的尼龙盘线剪成6 cm每段,一端靠近酒精灯火焰加热,并放于显微镜下观察,要求末端成光滑球面且直径不要大于0.30 mm过大者可能造成较难通过颈静脉孔,不光滑者可能刺破血管,导致蛛网膜下腔出血,且可引起血小板聚集和血栓形成,导致微血管循环的逐渐恶化然后把合格的尼龙线放入0.1%的多聚L赖氨酸(1 g多聚赖氨酸溶于1 000 ml蒸馏水中充分混匀)中浸泡过夜目的是使其与血管壁黏着紧密 2 模型制作 2.1 麻醉 取SD大鼠,称重,按雄鼠40 mg/kg、雌鼠30 mg/kg腹腔注射1%戊巴比妥钠麻醉麻醉时一定要戴手套,以防止鼠咬伤,注射针一定要回抽,以防麻药直接进入血管而致动物死亡由于个体差异等原因,麻醉剂量可能不足,此时可按雄鼠3 mg/kg、雌鼠2 mg/kg追加麻醉药,以达最佳麻醉效果 2.2 器具准备 把经消毒过的器械和绵签等整齐地放置于经消毒过的医用托盘上 2.3 固定 把大鼠仰卧并固定于手术台上,如果没有专门固定鼠的装置,把大鼠仰卧、四肢向两侧展开分别固定于铁钉上固定一定要稳妥,否则因为麻醉效果不如意、手术不顺利等原因大鼠剧烈活动而影响操作。
2.4 颈前部消毒 剪去大鼠右颈前部的毛,尽量剪净,不要伤到鼠的皮肤,否则感染先用棉签蘸取碘酒消毒鼠的颈前部皮肤两遍,再用棉签蘸取75%酒精消毒两遍消毒时应从拟作手术切口处向两侧进行 2.5 铺巾 戴上经消毒过的医用口罩和手套,在经消毒过的阻塞线上用手术缝线打一活结先后把两张有孔洞巾盖于鼠上并固定有孔洞巾可用棉制白布剪成长约50 cm、宽约40 cm的方形巾,再于方形巾的前中部剪一长约4 cm、宽约3 cm的椭圆形孔洞 2.6 作颈部旁切口 在右侧颈前正线的外侧约0.5 cm处画一长约2.5 cm的直线标记,使切口整齐让助手轻提标记两侧的皮肤,用剪刀沿标记线剪开皮肤作颈部旁切口,不用切开颈阔肌,出血少,便于肌肉分离,手术视野暴露较好,颈内、外动脉及其分支的分离易于进行另外颈部旁侧入口对气管刺激性小,呼吸道分泌物少,不易出现呼吸道分泌物过多和气管痉挛切开皮肤时动作要轻柔,避免引起出血,给手术操作带来一定难度,以刚刚切开皮肤为度;切口不能太靠外侧,否则会给分离肌肉带来难度 2.7 寻找并分离相应血管 切开皮肤和皮下组织,钝性分离二腹肌肌腹和胸锁乳突肌,寻找到颈动脉鞘,向颈动脉鞘滴少许5 g/L普鲁卡因,以减轻或避免刺激颈动脉窦引起迷走减压反射而死亡。
然后分离颈总动脉和迷走神经,注意保护迷走神经节在离颈动脉约0.8 cm处结扎颈总动脉的近心端后向上分离右侧颈外动脉和颈内动脉结扎颈外动脉,在颈内动脉的起始端放置一打好结的备用丝线,勿收紧线结在手术显微镜下沿颈内动脉向下分离翼腭动脉由于翼腭突动脉较粗且其走行方向与颈内动脉一致,在大多数情况下插线比较容易插入此分支而不能插入颅内,因此在其起始部置一小动脉夹备用在插入阻塞线时,用小动脉夹暂时夹闭翼腭动脉,可有效防止阻塞线误入翼腭动脉,也可防止血管内血栓形成,保证再灌注时正常的血供〔4〕 2.8 计算 插入的阻塞线长度 插入的阻塞线长度为2.0+18.0+0.2×〔鼠实际重量(g)-250〕/10,单位为mm其中2.0为 “V”形切口距颈动脉分叉处的距离,18.0为颈动脉分叉处距大脑中动脉起始处距离,0.2×〔鼠实际重量(g)-250〕/10为修正值但不同来源和批次的大鼠该公式要及时积累数据进行修正 取阻塞线,在距球面端按上述公式计算的长度处用丝线以死结拴牢否则在插入阻塞线时因结的滑动而造成进入颅内的长度不精确 2.9 栓塞右侧大脑中动脉 用一把眼科剪轻垫于右侧颈总动脉末端的后方,用另一把眼科剪在颈离动脉分叉处0.20 mm处剪一“V”形切口。
注意血管应在 自然 状态下,以保证血管的自然长度切勿牵拉,以防血管扭曲;切口应位于血管的正前部 否则都会造成插线困难一旦颈总动脉被剪开,助手应立刻适度牵拉右颈内动脉处的备用丝线关闭血管,防止出血此时一只手用一把眼科剪的前部轻垫于“V”形切口的后方,另一只手用眼科镊夹持阻塞线,插入已制备好的阻塞线头端,缓慢进入,在快至翼腭动脉时,用小动脉夹暂时夹闭翼腭动脉,以防止阻塞线误入翼腭动脉继续插入阻塞线至计算的长度插入完成后开始计算缺血时间助手马上适度收紧颈内动脉上的活结丝线,并打成死结,以固定阻塞线,防止阻塞线脱出固定阻塞线时结不能打得过紧,以阻塞线不能脱出又比较便于再灌注时的拔线为准 2.10 术口缝合 清理颈部血块,逐层关闭,用1号丝线缝合皮肤,剪去多余阻塞线,使其在皮肤外保留约1.5 cm对整齐皮肤,用医用酒精消毒2次为保证鼠不感染和因脑水肿而死亡,术后需要立即按2.5 mg/kg肌注硫酸庆大霉素、按2.0 mg/kg肌注速尿 2.11 术后处理 由于术后动物尚未清醒,需要对大鼠进行精心护理把大鼠从手术台上取下后放入垫有双层干燥的棉布鼠笼中,再用干燥手术铺巾盖于鼠上,置于26℃的空调屋内。
120 min后,将阻塞线拔出0.5 cm左右拔线时,如果鼠已经清醒,需要十分小心,防止鼠剧烈活动而致阻塞线拔出过多甚至被拔出大鼠清醒后,撤去鼠笼中的棉布,在其饮水中加入葡萄糖,保证动物术后有充足的能量在以后饲养过程中,一定要经常换垫料,使其生活环境干燥,以减少感染机会 2.12 模型动物的选择 在大鼠清醒后,按Chen〔5〕等制定的评分标准对模型大鼠进行神经功能评分,按实验需要选择模型大鼠由于重度损伤的大鼠神经功能严重受损,在饲养过程中死亡率较高;而轻度损伤的大鼠神经功能受损较轻,难以对实验干预因素效果进行有效评价,因此最好先用中度损伤大鼠 综上,按上述步骤制作SD大鼠缺血再灌注模型,成功率高,死亡率低,症状典型,满足实验需要 参考 文献 】 1 张秋玲,孙远标,李金国,等.局灶性脑缺血及脑缺血再灌注动物模型的制作〔J〕. 中国 临床康复,2006;10(38):1069. 2 Markgraf CG,Kraydieh S,Prado R,et al.Comparative histopathologic consequences of photothrombotic occlusion of the distal middle cerebral artery in SpragueDawley and Wistar rats〔J〕.Stroke,1993;24(2):28692. 3 袁琼兰,李瑞祥,羊惠君,等.改良的短暂局灶性大鼠脑缺血模型〔J〕.四川解剖学杂志,1998;6(2):657. 4 刘富东,许 燕,杨 倩.线栓法制作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动物模型的研究〔J〕.皖南医学院学报,2003;22(1):223. 5 Chen JL,Yi L,Wang L,et al.Therapeutic benefit of intravenous administration of bone marrow stromal cells after cerebral ischemia in rats〔J〕. Stroke,2001;32(4):1005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