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医学]许15-脑出血.ppt
44页同学们好,脑 出 血,【定 义】 指非外伤的脑实质内自发性出血多因高血压合并动脉硬化病因及发病机理】高血压是脑出血的主要原因高血压,,血管被动扩张,平滑肌内膜受损,广泛小动脉纤维素样坏死,高血压脑病,小动脉壁变薄局部膨出形成微小动脉瘤,脑出血,,,,,,【病理】70%~80%的脑出血发生在基底节的壳核和内囊壳核出血常侵入内囊和破入侧脑室;丘脑出血破入三脑室和侧脑室;脑桥和小脑出血直接可破入蛛网膜下腔和四脑室脑出血多为单独的大小不等出血灶,早期为新鲜红色胶冻样血凝块,周围是坏死脑组织,血肿周围脑组织受压,引起脑水肿、颅压增高及组织移位,重者形成脑疝几天后血肿有自溶现象末期成为囊腔,称为中风囊小出血灶可变为胶质疤痕临床表现】 一、临床特点: 1. 多数在白天活动中突然发病; 2. 神经系统表现于数小时内达高峰; 3. 多有头痛、呕吐或意识障碍; 4. 常出现应激性上消化道出血二、常见病变部位的不同表现:(一)基底节区出血1.壳核出血(内囊外侧型出血)豆纹动脉破裂三偏”,2.丘脑出血(内囊内侧型出血)丘脑膝状动脉和穿通动脉破裂典型症状以偏身感觉障碍起病,以深感觉为主,向外压迫内囊可致偏瘫,向内破入脑室或蔓延至中脑,引起垂直注视麻痹、瞳孔改变、昏迷。
预后比壳核出血差3.尾状核头出血:少见表现与蛛网膜下腔出血相似,仅有脑膜刺激征而无明显瘫痪临床上易被忽略二)脑桥出血:常三天死亡多由基底动脉脑桥支破裂所致 小量——交叉瘫,双眼凝视瘫痪侧肢体 大量(>5ml)——累及双侧被盖及基底部,常破入四脑室,迅速出现昏迷、四肢瘫、针尖样瞳孔、中枢性高热、呼吸障碍三)中脑出血:罕见轻—单/双侧动眼神经不全瘫痪或Weber综合征重—深昏迷、四肢弛缓性瘫、迅速死亡四)小脑出血:小脑齿状动脉破裂 急性发生的眩晕、频繁呕吐、剧烈头痛,尤其是枕部剧痛轻者:无意识障碍、无肢体瘫痪重者:血肿破入四脑室,压迫脑干出现昏迷,出血侧周围性面瘫、角膜反射消失、吞咽及发音困难、锥体束征、中枢性呼吸障碍,因枕骨大孔疝而死亡五)脑叶出血(皮质下白质出血):老年人多为高血压动脉硬化或淀粉样变血管病引起;青壮年多由先天性脑血管畸形所致小量出血症状轻,酷似腔隙性脑梗死;出血破入蛛网膜下腔者,脑膜刺激征明显,易误诊为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六)脑室出血:小量-头痛、呕吐、脑膜刺激征大量-昏迷、瞳孔极度缩小、高热、 呼吸深、四肢迟缓瘫迅速死 亡辅助检查】一、首选头颅CT:急性期阳性率几乎100%。
二、MRI:急性期对幕上及小脑出血的价值不如CT,对脑干出血优于CT,病程4-5周后CT不能辨认出血时,MRI仍可明确分辨,可区别陈旧性脑出血和脑梗死 三、腰穿:必要时可进行诊断】病史+查体---初诊头颅CT----确诊鉴别诊断】1. 与常见昏迷鉴别,如:肝昏迷尿毒症糖尿病昏迷等2. 脑血管病之间的鉴别脑梗死 脑出血,发病年龄 >60岁 <60岁,起病状态 安静或睡眠 运动中,起病速度 十小时或1-2天 数十分至数小时,高血压史 少 多,全脑症状 轻或无 颅内压增高症状,,意识障碍 轻或无 较重,神经体征 非均等性偏瘫 均等性偏瘫,CT 低密度病灶 高密度病灶,CSF 无色透明 血性,,,,,,,,,,,,,,,【治疗】 (一)急性期治疗:1. 就地治疗。
治疗】 (一)急性期治疗:1. 就地治疗2. 控制血压:150-180/90-100mmHg血压在200mmHg以上时可应用硫酸镁和速尿3. 抗脑水肿:20%甘露醇 250ml快速VD 1/6~8小时用药1~2周也可用速尿或地塞米松4. 止血剂:其适应症为: (1) 有消化道出血:多用甲氰米呱 (2) 有凝血障碍 (3)破入脑室或蛛网膜下腔:6-氨基己酸 (4) 病危者5. 治疗各种并发症:感染; 应激性溃疡;抗利尿激素分泌异常综合症;痫性发作; 中枢性高热;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6. 手术治疗:超早期(6-24h)进行 适应症: 根据以下几点综合考虑 (1)意识状态 (2)出血部位 (3)出血量 (4)病情演变,手术方法 (1)开窗血肿清除术; (2)钻孔扩大骨窗血肿清除术; (3)锥孔血肿抽吸(碎吸)术; (4)立体定向血肿引流术; (5)脑室引流术二)恢复期治疗:1. 应用胞二磷胆碱2. 针灸、理疗、按摩、语言训练、功能锻炼(病后10天开始)小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