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高等教育政策的视角看日本高等教育大众化.docx
10页从高等教育政策的视角看日本高等教育大众化 内容提要 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实现是以扎实的初等.中等教育为基础的,是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如果高等教育发展大大超过经济发展的需求和接纳程度,就会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国家应通过高等教育政策来调控高等教育的发展日本高等教育的发展和高等教育政策的调控过程为我们提供了启迪 尽管目前我国只有5—6%的适龄青年能够接受高等教育,高等教育仍处在精英教育阶段但是,在我国的部分大中城市(如北京、上海、天津、南京、杭州等),高等教育大众化已悄然到来,在这些地方接受高等教育的适龄青年的比例已超过15%因此,探讨高等教育大众化这一课题具有现实意义本文拟从高等教育政策的视角探讨日本高等教育大众化,以供我国有关决策者在制定政策时参考 一、日本的高等教育政策与高等教育大众化 1.促使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主要政策 本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中期,日本高等教育取得了令人注目的高速发展从1960年至l977年间接受高等教育的学生数由71万人增加到223万人,膨胀了3倍以上尤其是,60年代后半期更以每年平均13万人的速度递增,5年间由98万人增加到163万人,增长了66.3%(见表1)。
1960年大学、短大的入学率仅有10.3%,而1969年却超过20%,1976年达38.6%,膨胀了近4倍为了接收日益增加的学生,从1960年至1975年间大学数由245所增加到420所,短大数由280所增加到513所,若加上高专数,那么日本高校数则由525所增加到1007所,增加了482所这15年平均每年增设高校数达32所,同期每校的学生数规模,大学由2557人增加到4129人,短大由298人增加到690人这样,日益增加的学生是通过增设高校和扩大高校招生规模的途径来解决的 表1 高校数、学生数和教师数的变化情况 年度高校数学生数(与上一年度之差)教师数1960525711618(34584)5082819657491090304(106864)6861219709301685284(52769)94915197510072107074(97897)108978198010252223599(-14003)123082198510652237668(-4888)133779199011622632459(84192)148330199111692729678(97219)151439(1960—1991年) 资料来源: ①文部省《我国的高等教育——战后高等教育的发展历程》,1964年,第252—257页和第290—291页。
②文部省《日本的经济发展与教育》,1962年第181页 ③文部省《文部统计要览》1992年 当时制定高等教育政策的主要领导人天城熊如是说,日本高等教育之所以能够高速发展是由以下各种因素相互作用产生的即:(1)由于经济发展和技术革新,需要更多的科技人员;(2)人力资本理论、教育投资论盛行,(3)二战后教育改革所形成的单一型学校制度;(4)学历社会下,国民对高学历的追求;(5)由于国民收入水平提高,其负担学费的能力也相应提高;(6)放宽私立大学认可基准;(7)私立大学追求扩大办学规模;(8)学术的发展与专业的细分化;(9)国民要求扩大高等教育的情绪与滞后的政策;(10)二战后人口高峰正好在60年代后半期达到大学入学年龄这10个因素当中,(1)、(2)是产业界等的推动因素,(4)、(5)、(10)是要求接受高等教育者的推动因素,(7)、(8)是高校举办者的推动因素,当然,(3)、(6)、(9)的政策因素也不能忽视日本文部省有关人员认为,“日本高等教育大众化主要是由于国家采取了两项政策,即在国民所得倍增计划期间提出的增加招收理工科学生的政策,以及为适应人口高峰的到来而提出的大学扩大招生的对策。
这两项政策对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起了推动作用表2 私立高校在校生数的变化情况(1915一l990年) 年度高校 大学 私立高校在校生数(人)占全体在校生数的比例(%)私立大学在校生数(人)占全体大学在校生数的比例(%)19152581645.5 19204504156.3989145.119257188053.72614056193010813159.44077758.6193511303460.44196058.6194015046361.45027861.3194517787645.25105951.7195023137357.917467055.8195537743761.931426959.119604696056640388664.3196578755672.266089970.51970128611676.3104682374.41975165060378.3132543076.41980171504377.11376586751985167834875134438172.71990199002775.6155061372.7注:1945—1960年度是旧制与新制的合算值。
资料来源: ①《新教育学大事典第8卷》,1990年,第一法规 ②文部省《学校基本调查报告书》各年度版 ③文部省《文部统计要览》1992年版 也有人认为放宽大学设置基准是高等教育大发展的契机1961年3月科技厅厅长池田正之辅以科技厅设置法第11条为由,要求文部大臣荒木万寿夫放宽大学设置基准的有关规定,文部省听从了这个建议这个建议表面上的理由是,为了实现池田内阁提出的国民所得倍增计划,必须增加培养所需的科技人员,但实际上却是新兴私立大学有关人员“希望大学设置基准能放宽一些”的要求1960年至1975年间,日本私立大学数由140所增加到305所,短大数由214所增加到434所,增加了108.8%而这期间国公立大学数由105所增加到115所,短大数出66所增加到71所,只增加了8.8%其结果,私立高校在校生效的比例,大学由64.3%上升到76.4%,短大由78.7%上升到91.2%,日本高教依靠私立高教的机制更进一步加强了(见表2) 2.政策对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影响力 日本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是60年代,但其征兆却在20年代便已显露出来。
1918年《大学令》颁布之前仅有帝国大学,《大学令》颁布后,官立单科大学、公立大学、私立大学的设置开始获得认可从1919年起,日本政府开始着手发展高等学校从1919年至1929年间,大学由5所发展到46所,旧制高中由8所发展到32所,实业专门学校由24所发展到50所,专门学校由72所发展到105所1919年仅有6.8万人的高校在校生数,1929年却增加到17.7万人,增长了1.6倍,其中,大学生数在1920年由上一年的1万多人一下子翻了一番,达2.2万人,到1929年实际增长了5.6倍,达6.7万人特别是以私立创办的大学及专门学校居多数,1915年私立高校在校生数占全体在校生数的比例仅有45.5%,1930年则增加到59.4%(见表2),依靠私立高校之具有日本特色的高等教育结构已经形成 在旧学校制度下,高校在校生数增加最快的是1940年至1945年间,从约24万人增加到29万人,增加了15万人其主要原因是由于在战时体制下理工科和医科专门学校的发展,加上1943年师范学校和青年师范学校等升格所至因此,可以说1920年前后是日本高等教育接近大众化阶段的第一步,战时体制时期是第二步 尽管教育政策对高等教育大众化有很大的影响力,但是,教育系统外部的社会经济因素也在相当大程度上左右了大众化的速度,所以教育政策不见得都是发挥效力的。
例如,二战后美国占领军企图通过单一型新学制来扩大高等教育机会但是,整个占领时期,学生数却意外地不见增长,高校在校生数几乎没有变化这个时期由于经济萧条,国民生活窘迫,尽管有出征的学生军复归,但学生数却没有增加 1950年中期,由于学制改革,旧制高中、专门学校转变成新制大学,结果大学数一下子增加了数倍,被喻为“地方新制大学”,在全日本各地随处可见而且,暂时不能升格为新制大学的专门学校也以短期大学的形式创办,这在促进高等教育大众化方面起了很大的作用尽管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准备工作已经就绪,但实际上高等教育大众化并非随之而来50年代,日本经济重建政策渐渐取得了效果,但国民生活仍未有太大的改善由于这样的客观原因,学生数只增加了一些,大学、短大的入学率在这个时期仅在10%左右,高等教育仍处在精英阶段因此,这个时期的社会改革与教育改革,虽说是“促进高等教育大发展的新的前提条件”,但还不能说是“大众化的决定性步骤”大学、短大的入学率急剧上升和高等教育由精英阶段走向大众化阶段,主要得益于60年代日本经济的高速发展 3.限制政策的可能性 尽管日本高校在校生数曾暂时出现过没有增长,甚至还出现过减少的时期,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确还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但是政府要控制这个发展势头却是很难的。
虽说如此,但在政策上试图控制这种趋势的举动并非完全没有过例如,在即将进入大众化阶段的1963年,中央教育审议会发表了《关于改善大学教育》的咨询报告该报告主要见解如下,“接受高等教育者必须具备与之相适应的能力;在决定专业结构时,必须考虑社会对人才的需要和要求,必须确保一定的办学条件以维持高等教育的水平所以对于扩大高等教育规模的限度问题应予以慎重地考虑 可是,这些建议在付诸实施之前,日本高等教育便进入了大众化阶段尽管如此,70年代后期,日本高等教育政策实际上也采取过限制政权这个时期,由于两次石油危机,经济发展速度减缓,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减少了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为了满足高中生进一步升学的要求,只好靠创办专修学校来解决,同时通过提供经常费资助的手段来抑制新办私立大学增设地方国立大学也是旨在解决高等教育机会之地区间的不平衡和过分依赖私立大学的问题结果,1978年至1985年间学生数停滞,特别是1979年至l982年间在校生数减少了51097人(见表1)相反,不仅国公立大学在校生数的比例由1975年的23%增加到1985年的27%,而且,私立大学的师生比缩小了,学费上涨得到了控制,教育条件得到了改善,学生的家庭负担减轻了。
但是,这种限制政策并没有持续多久,80年代后半期日本高等教育政策又转为发展方向因为这个时期民间企业好转,家庭收入有一定程度的提高,人们要求接受高等教育的呼声又提高了,加上第二次人口高峰也达到了大学入学的年龄另一方面,财政重建、行政改革是政府政策的基本方针,这个方针制约了政府对教育经费的投入,因此,政府新办国立大学极其困难,又不得不依赖私立大学的发展结果,私立大学的比重进一步提高,但政府对私立大学的资助金没有增加,因而又加重了学生的家庭负担 4.从量的大众化到质的大众化 从短时间来看,高等教育大众化在相当程度上受到政策的左右,但是,从长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