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高校毕业生内部影响就业效果分析.docx

8页
  • 卖家[上传人]:I***
  • 文档编号:209745544
  • 上传时间:2021-11-11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22.64KB
  • / 8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高校毕业生内部影响就业效果分析   摘要:择业意识、择业态度、社会责任、择业诚信等内部因素对毕业生能否顺利就业或选择何种工作往往具有决定性影{响要进行择业教育、择业指导模式的创新,培养毕业生积极的择业意识;帮助毕业生正视择业现实,客观评价自己,树立良:好心态;增强社会责任感,鼓励他们到基层就业;强化求职诚信意识,优化毕业生就业内部环境  关键词:毕业生;内部因素;就业效果;分析;反思中  现代社会影响和制约毕业生就业效果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外部因素有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文化环境、单位环境等等毕业生内部也存在诸多影响就业效果的因素,相对于外部因素而言,内部因素对毕业生选择什么样的工作往往更具有决定性影响,进一步认识这些因素,是高校有针对性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时值得重视的问题  一、毕业生内部影响就业效果的因素  内部因素是指影响毕业生择业决策过程的个人行为特性,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毕业生对择业的感知方式,如择业意识、择业态度;二是毕业生在择业过程中体现出来的价值系统,如社会责任、择业诚信在同一场面试活动中,即便是持有相同的教育证书,受内部因素影响,一些毕业生能顺利被录用,一些毕业生选择放弃,一些毕业生则会因顾此失彼,犹豫不决而导致择业失败。

        在讨论毕业生内部因素时,一般都会涉及择业心理与择业观念两个概念目前主要从三个方面概括毕业生的择业心理:一是常见心理矛盾,如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二是常见心理误区,如向往大城市、机关事业单位;三是常见心理障碍,如择业时的紧张焦虑、自卑退缩等等这三个方面以及择业观念(毕业生择业时思想意识的体现)都应属于毕业生择业意识、态度与责任的范畴  二、毕业生内部影响就业效果因素的理论与具体分析  (一)择业意识  意识是指个体运用感觉、知觉、思考、记忆等心理活动,对自己的身心状态(内在的)与环境中的人、事、物(外在的,如择业生活)的综合觉察与认识,当个人对内在与外在一切变化的觉察与认识时,常随当时注意的程度不同,而经验到不同的意识层面不同大学生因其日常所接受的来自家庭、学校、社会的教育、引导不同,对择业问题的注意程度也不同,并直接导致他们在择业意识方面存在强与弱、积极与消极的差别  当前严峻的毕业生就业形势特别是社会对毕业生“就业难”的负面报道,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毕业生择业意识的强化如巨大就业压力下,某男大学生如何变身“人造美女”;就业压力催生“学习大军”,考研班遍地开花等等过多关于毕业生“就业难”的负面报道与不恰当渲染,形成强大的社会关注氛围,导致大学生对“就业难”过多注意,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他们向往就业、主动踏人社会的积极意识,也导致大学生在就业整体形势趋于平稳的情况下(根据教育部统计,2003年全国毕业生平均就业率为 70%,2004年达到73%),普遍产生对自身择业能力、择业前景的信任危机。

      在2004年对某高校应届本科毕业生进行的问卷调查中(以下所指调查,均与此同),对“你对自己的择业前景持何种态度”问题,毕业生选择“乐观”的只有20.8%,选择“一般”和“不乐观”的达到71.7%;在“对择业实力的评价”中,46.3%的毕业生认为自己“实力平平,缺乏竞争优势”,23.7%的毕业生认为“自我竞争力不足,缺乏竞争实力”,持这两种观点的毕业生达到70%在担心自身能力不足以实现就业的情况下,一些毕业生由过多地注意就业转而逃避这种注意,或者不愿意过早面对就业选择,选择考研的毕业生也越来越多调查还显示,82.2%的毕业生到毕业时才有了比较明确的择业意识,2.8%的毕业生“至今(指毕业时)无求职意识”,这必然导致毕业生难以顺利进入择业主角色,影响其择业效果  (二)择业态度  态度是个体对人、事、物以及周围世界(如择业选择),凭其认知及好恶所表现出来的一种相当持久一致的行为倾向目前毕业生对择业的态度,更多的体现为对择业区域、报酬、环境、个人发展方面的倾向性选择,并集中以过高的期望值问题体现出来,如择业时高不成低不就、眼高手低等等  毕业生择业态度倾向明显导致择业期望值过高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精英就业模式的深远影响。

      在精英教育阶段,毕业生是非常稀缺的资源,几乎所有毕业生都能落实工作,其就业单位的层次也比较高,区域位置好在高等教育迅速走向大众化的今天,一元化、过于狭窄的就业观念依然存在,不少毕业生仍“惦记着”机关、事业单位,就业范围仍局限在经济发达地区:二是社会转型期的功利主义、享乐主义泛滥,对毕业生就业岗位的选择有着非常深刻的影响在调查中,愿意到“京、津、沪、沿海城市、省会城市”就业的毕业生占88.3%,而愿意到“中小城市、国家急需人才的边远或农村地区”就业的毕业生则只有7.3%;对“你期望工作后的月薪是多少”问题,2.2%的毕业生选择“1000元以下”,52%选择“2000~4000元”,20.1%选择“4000元以上”,毕业生对职业月薪的期望处在一个比较高的水平  毕业生择业态度倾向明显导致择业期望值过高对就业效果的负面影响在于:一是毕业生“有业不就”,一些毕业生即使呆在家中等待别的机会也不愿到较低层次的单位就业,造成“毕业即失业”假象;二是毕业生“协议违约”较多,不但使用人单位的进入计划落空,也使其他毕业生失去选择这个单位的机会;三是一旦过高择业期望落空,则可能造成较严重的心理障碍据《武汉晚报》报道,2004年武汉市一名女毕业生经过近百次求职失败后,从4楼纵身跳下寻求解脱。

        (三)就业责任  按基础心理学理论,每个社会对其成员中的不同角色,都有其成文或不成文的社会责任标准然而现代人常对自己的角色缺乏明确认识,无法有效扮演符合社会对他所寄予希望的角色一个毕业生该如何清楚地认识社会、认识自我、准确定位,按当前社会规范,扮演符合社会价值取向标准的角色?实际择业过程中,由于社会责任意识不同,毕业生的择业倾向、所愿意扮演的社会角色也有所不同  在调查中,对“你选择、确定工作单位时对下列因素的重视程度如何”问题,在所列出的20项因素中,毕业生“非常重视和比较重视”排在前7位的均涉及毕业生对就业的个人理解和对就业单位在地域、待遇方面的关注,如是否有利于施展个人才干;工资收人高、住房等福利待遇好等等,而对“急需人才的边远地区或艰苦行业(如西部)”,只有37.1%的毕业生“非常重视和比较重视”,62.6%的毕业生对此“不太重视或不重视”毕业生在人生价值观上更多地体现为个人主义的张扬,注重个人需求的满足,缺乏应有的社会责任感、奉献精神和人生理想的追求,社会责任感缺失已成为当前毕业生择业的重要特征  社会责任感缺失主要导致毕业生基层就业、社会服务意识淡薄,宁可待业也不去基层单位工作,造成毕业生的隐性失业,而广大农村及老少边穷地区人才缺乏现象依然严重。

        (四)择业诚信  诚信属于道德范畴,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交往中诚实守信、言行一致的美德目前假简历假材料的泛滥、协议书违约现象的增多,使人才市场遭遇严重诚信危机,毕业生求职诚信缺失已经到了较为严重的地步,成为影响就业效果的重要因素  1.毕业生求职诚信缺失前些年,有的毕业生把别人的获奖证书改头换面复印,就变成自己的“辉煌履历”而现在,毕业生们已不再满足于向用人单位提供值得怀疑的证书复印件,他们在一些制假造假者手中拿到的证书除名字等个人信息外,版面及其他内容与原件没有任何区别,而一本这样的假证书在一些高校周边的小复印店里只卖5元钱小复印店的“批量经营”,为毕业生就业市场输送了无数“高素质”、低诚信的“优秀”毕业生毕业生求职诚信缺失,直接导致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诚信认可度大幅度降低,一些单位宁愿招聘下岗人员也不愿招收应届毕业生,无形中使毕业生失去了很多的就业机会,更加剧了就业形势的紧张  2.毕业生违约现象一些毕业生法制观念、契约意识淡薄,在签约后当有其他选择机会时,在考虑支付3000元左右的违约金可以带来终身、巨大“回报”的情况下,毁约就成为非常“理性”的选择,这将直接影响所在学校的声誉并波及其他同学就业,特别是有的毕业生将用人单位作为跳板,使一些单位不得不拒用应届毕业生,形成恶性循环,不仅影响毕业生就业,也影响人才市场的健康发展。

        三、对毕业生内部影响就业效果因素的反思  (一)强化毕业生择业意识  1.正面宜传、报道毕业生“就业难’,问题要坚持正面宜传,坚持调动积极因素,凡是有利于毕业生就业的事情要多宣传、多鼓励、多支持,不利于毕业生就业的个案情况少渲染、不炒作,努力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使广大毕业生充分感受到社会各界的支持和关心,正视现实,满怀信心,以积极的择业意识迎接人生新的挑战  2.进一步完善心理健康教育与职业指导、教育体系培养毕业生的竞争意识、挫折意识、前瞻意识以及积极进取精神,使毕业生在校学习期间就形成积极、健康的择业意识  3.毕业生就业工作应贯穿于大学生教育全过程择业教育要前移,从入学开始就对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的规划与设计指导,并贯穿于大学生活始终积极开展就业市场调查与分析,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进行学科建设与专业设置,以各专业良好的就业形势,激发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择业热情通过政策推动、建立奖励机制,激励每一位教职员工自觉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向学生传授择业知识、强化择业意识,形成大学内部人人关心毕业生就业的良好氛围,实现就业工作的全员化  (二)端正毕业生择业态度  1.坚持择业指导模式的创新要加强在就业指导方面的校企合作,邀请用人单位领导或专家到高校开展择业指导、市场分析等方面的讲座与交流活动,或聘请他们出任毕业班级的择业顾问,进行毕业生择业技能训练,以现身说法、现场带教方式引导毕业生,以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教育毕业生,帮助毕业生改变一次就业定终身观念,树立多元化、多渠道实现就业的思路,避免在择业态度方面带有较强的倾向性,实现就业期望值与择业单位实际情况的协调一致和统一。

        2.建立家长联系制度在调查中,对“当你择业时对你的决策影响最大的是什么”问题,33.6%的毕业生回答是父母,高于其他选项排在第一位;对“你选择、确定工作单位时对下列因素的重视程度如何”问题,75.1%的毕业生认为自己非常和比较重视“家庭的要求和期望”,毕业生在就业时对家庭帮助存在不同程度的依赖高校可以利用家庭对毕业生择业的影响力,建立家长联系制度,通过建立联系渠道、召开家长座谈会、建立与就业困难毕业生家长的帮助机制等方式,让家长了解就业形势与政策,转变传统观念,鼓励、支持子女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实现就业  3.积极开展毕业生职业倾向测试目前,毕业生适宜进行的个人测评内容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职业适应性测试”,了解毕业生喜欢从事的职业、是否具有从事所喜欢职业的综合能力,在此基础上对其进行有的放矢的就业指导二是“事业驱动力测试”,了解毕业生在选择职业时最看中的是薪酬,还是个人职业前景或是其他因素,帮助其明确个人适合去什么管理模式的单位开始职业发展为好  (三)强化毕业生责任意识  1.认真贯彻执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重视大学生就业教育的实效与形式多样化。

      要积极探索和建立社会实践与专业学习相结合、与服务社会相结合、与创新创业相结合的管理体制认真组织大学生参加军政训练、社会调查、生产劳动、志愿服务、公益活动、科技发明和勤工助学等实践活动,使大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增强社会责任感特别要从制度上督促每一个大学生都能参加到“三下乡”活动中去,了解广大农村和基层社会经济发展及对人才的需求状况,增进对基层人民的朴素情感,培养毕业生基层就业观念和积极投身基层工作的服务意识高校要通过对基层就业毕业生的跟踪调查,以及对他们在艰苦环境下以创业实现就业的事迹。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