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六章 鱼类生理学神经肌肉.ppt
16页第六章 神经肌肉第一节 神经肌肉的兴奋性 一. 兴奋性 • 采用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研究兴奋、传 导、传递及收缩问题 • 一定强度电刺激刺激神经-----肌肉收缩---- -神经干内产生了电位变化(神经冲动) • 一定强度电刺激刺激肌肉-----肌肉收缩---- -肌肉产生了电位变化(肌冲动) • 神经冲动和肌冲动本质上都是产生了动作 电位• 兴奋:可兴奋细胞受到刺激后产生动 作电位的过程及其表现 • 兴奋性:可兴奋细胞受到刺激后产生 动作电位的能力及特性 • 可兴奋细胞:神经、肌肉、腺体细胞 具有较高的兴奋性,较小强度的刺激 就可以产生某种形式的反应,这些细 胞就是可兴奋细胞 • 其兴奋的表现形式不同,神经(动作 电位传导)、肌肉(收缩)、腺体( 分泌)• 二.引起兴奋的刺激条件一定的刺激强度;一定的刺激时间;一定的强度 时间变化率 1. 强度 • 阈强度(threshold intensity):刺激时间 和强度时间变化率不变时,引起组织兴奋 所需要的最小刺激强度兴奋性 ∝ 1 /阈 强度 • 阈刺激;阈上刺激;阈下刺激2.时间• 固定强度时间变化率,观察刺激强 度和刺激时间之间的关系,可以得出 强度----时间之间的关系,即引起组 织兴奋所需要的最小刺激强度和刺激 时间之间的关系曲线,也称阈强度--- 时间关系曲线。
2.损伤电位:正常部位和受损部位间 存在的电位差第二节 兴奋的引起和传播一. 兴奋的引起 1. 阈强度、阈电位(threshold membrane potential)和动作电位 • 动作电位的出现有赖于Na+通道的大量开 放,而Na+通道大量开放的前提条件是静 息电位必须减少到某一临界数值,此临界 点的跨膜电位的数值,就是阈电位,它是 可兴奋细胞的一个重要参数,比正常电位 数值少10~20mv阈电位用膜本身去极化 的临界值来描述峰电位的产生,而前面所 讲是从外界刺激所必备的参数角度考虑的 • 可以认为,能引起兴奋的那些外加刺激, 必定是其强度和作用时间等参数足以使膜 去极化到阈电位的那些刺激,因此,阈强 度可以再定义为:使静息电位的数值降低 到阈电位的最小刺激强度• 2. 局部兴奋及其总和 • 局部兴奋:细胞在受到阈下刺激时,Na+ 通透性轻度增加,此时膜发生一个微弱的 去极化,并且只限于受刺激的局部范围而 不能传播向远处局部兴奋不能有效地传 导信息,但可提高组织的兴奋性,因此, 连续给予阈下刺激时,可以爆发动作电位 • 事实上,无论是阈上刺激还是阈下刺 激,其结果都是导致Na+通道的开放 ,区别在于前者被激活的Na+通道叫 多,而引发一个动作电位,而后者只 激活少量的Na+通道,只有局部反应 。
• 局部兴奋的特点:非“全或无”传播具有局限性无不应期,可总和二 兴奋在同一细胞内的传导 1 无髓纤维动作电位的传导实质上就是膜的已兴奋 部分通过局部电流刺激了未兴奋部分,使 之产生动作电位 2 有髓纤维:跳跃传导 • 传导的特点:双向传导 • 传导的距离、速度不受原刺激强度的影响 • 兴奋性的变化一般可依次分为下列几个时期: (一)绝对不应期(absolute refractory period):兴 奋性下降到零 (二)相对不应期(relative refractory period):在绝 对不应期过后,组织的兴奋性略有恢复,但需用高 于阈强度的刺激才能引起兴奋,表明细胞的兴奋 性仍低于正常,此期称为相对不应期. (三)超常期(supranormal period):相对不应期过 后,小于阈强度的刺激就可引起兴奋,细胞的兴奋 性超过正常水平,称为超常期. (四)低常期(subnormal period):在超常期后,兴奋 性又低于正常,此期称为低常期. 绝对不应期的长短,决定了组织在单位时间内能 够发生兴奋的次数.第三节 肌肉的收缩一.等长收缩和等张 收缩二.单收缩和收缩复 合 单收缩:潜伏期;收 缩期;舒张期收缩总和:总和的程度、 大小取决于两 次刺激的间隔 时间• 不完全强直收缩和完全强直收缩• 收缩可重叠但动作电位不可重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