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课件)道德的发展中文文献-学前儿童道德责任意识的发展研究.ppt

31页
  • 卖家[上传人]:宝路
  • 文档编号:48312055
  • 上传时间:2018-07-13
  • 文档格式:PPT
  • 文档大小:1.06MB
  • / 31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Development of Preschoolers’ Moral Responsibility ConsciousnessJXNU,psychology,come on!【摘要】【关键词】该文通过个别访谈的方法,考察了96名3~5岁幼儿依据允许 性、可变性、权威依赖性以及规则依赖性四种判断标准对同伴 、以及成人主人公的道德行为判断及其归因结果显示,多数学前儿童都能根据不同的判断标准对主人公 行为做出符合道德规则的判断,表现出较强的道德责任意识,且 这一意识在3~4、5岁之间获得了较为显著的发展,尤其是在权 威依赖性标准上归因分析显示近1/4的幼儿明确采用相应的 道德规则对主人公的行为作出解释这些结果支持认知发展的 领域特殊论,揭示出学前儿童很早就发展起来的道德责任,这对 当前的道德教育和公民教育实践具有一定启示意义攻击行为倾向 行为规则 角色认知JXNU,psychology,come on!道德责任的发展是儿童社会性发展研究的一个 重要领域只要个体的行为对他人产生伤害性的结 果,就会引发与道德责任有关的问题[1],因而可将道德责任看作个体面临道德问题时的 参与意识和对困难的分担程度,它通常是由个体对与问题相关的道德规范的认知 、情感及对行为的预期所决定的[2]。

      1.引言JXNU,psychology,come on!早期的研究者对儿童道德认知能力持较悲观态度 ,按照皮亚杰(1984)的观点,幼儿的道德责任意识表现 为对成人单方面的服从,儿童要到10岁左右才进入道 德发展的自律阶段,开始能够参与规则的讨论与制定, 达到较为成熟的水平[3] 当前的领域特殊论者则不用经典的对偶故事 法,而是根据被试在各种判断标准上的表现来探查 儿童的道德责任意识JXNU,psychology,come on!如Smetana(1981)[4]早期选用规则依赖性、普遍 性、违规行为的严重程度和应受惩罚的程度(4 4个个) 作为判断标准,而后Smetana(1993)[5]在对领域理论十几年的发 展回顾中总结道,研究者使用的判断标准一般包括: 允许性(permissibility)、规则依赖性(contingency on rule)、普遍性(generalizability)、可变性(alterability) 和权威依赖性(contingency on authority)(5 5个个),这些 标准从措辞、内涵和数量上都较早期研究更为严 密和完善u 列举了国外研究中有关道德判断标准的情况JXNU,psychology,come on!尽管如此,当前的研究者在判断标准的选用上仍然依各 自研究而异。

      例如,Yau等(2003)[6]研究中涉及允许性、 严重性、权威依赖性、普遍性、决定权定位等6 6个个判断 标准;而Mullins和Tisak (2006)[7]选用了5 5个个判断标准,分 别是行为评价、权威决定的合理性、可变性、规则依 赖性、普遍性不同研究者、甚至同一研究者所采用 的这些标准之间一方面有交叉关联,另一方面对于类似 的标准,其表述方式却很不一致,这使得不同研究、不同 标准之间的可比性较差,需要进一步梳理JXNU,psychology,come on!国内的相关研究则比较缺乏,张卫等(1998)[8]曾 采用允许性、严重性、普遍性和规则依赖性4 4个个标 准调查了6~14岁中国儿童对道德规则和社会习俗的 认知,结果发现6岁儿童认为道德违规行为(如偷东西 )比社会习俗违规行为(如上课吃东西)要严重得多,随 年龄增长儿童更倾向于认为道德规则是普遍的、不 可更改的,而社会习俗则是因社会背景而异的、较少 具有普遍性、可以更改u 列举了国内研究中有关道德判断标准的情况由于研究中被试年龄偏大,因而没有探测到儿童 在不同判断标准上认识道德规则的明晰的发展脉络 JXNU,psychology,come on!在各种不同的判断标准中,最早受到研究者关注 的恐怕是权威依赖性标准,人们很早就发现幼儿具有 服从权威的倾向性,例如他们认为对父母要说真话、 而对同伴则可以说假话[3, 9]。

      然而,领域特殊论者却对此提出了质疑Smetana 等(1990)[10]发现, 3岁半以后的幼儿就可以通过权威依 赖性标准——成人允许幼儿违反道德规则,但幼儿认 为那是错误的,不接受权威意见;Laupa (1994)[11]和 Tisak(1993)[12]的研究中也有相似的发现, 4岁左右的 幼儿能够通过权威依赖性标准 JXNU,psychology,come on!其一,采用判断标准的范式更有利于探测年幼儿童对 权威的认知;上述矛盾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其二,通常情况下幼儿一般将成人看作规则的监督 者和制定者,尽管在幼儿眼中成人可以制定道德规 则、以及监督规则的执行情况,但还不能制定不道 德规则成人除了可以作为规则的监督者和制定者 ,现实中同样常见的情境还有成人作为规则违反者 的情形 JXNU,psychology,come on!近期的一项研究[13]考察了幼儿对不同角色(同伴、成人 )的主人公违背同一道德规则的认知,结果显示出了角色效 应,即4~5岁幼儿在成人主人公情境下,对允许性、可变性和 权威依赖性标准的通过率要低于同伴主人公的与成人相 比,幼儿认为同伴更不能违反、改变道德规则,其道德判断 更不依赖于权威。

      可见,对成人作为规则违反者的考察有利 于对前述矛盾作出进一步的说明因此,选取典型的道德事件作为道德规则的主要内容,从 前人提出的各种判断标准中选取四种比较典型的、也是研 究者较多采用的标准,试图探查幼儿对不同角色违反道德规 则的认知及其归因,以揭示学前儿童在不同判断标准下对道 德领域规则的认知特点,为认知发展的领域特殊论及儿童的 早期道德责任教育实践提供一定的依据JXNU,psychology,come on!2.1 被试2. 实验设计江苏省徐州市2所中等水平幼儿园随机抽取3~5岁幼儿 96名最后形成三个年龄组,即: 1)三岁组,年龄跨度为2.9~3.4岁,共32人; 2)四岁组,年龄跨度为3.7~4. 3岁,共32人; 3)五岁组,年龄跨度为4. 7~5.3岁,共32人各组被试平均年龄分别为3.21、4.03、4.93岁,标准 差分别为0.17、0.19、0.18各组被试男孩、女孩各占 一半,统计表明其平均年龄也大致相同JXNU,psychology,come on!2.2 实验材料根据研究目的,并参照前人研究[5,7],选取了2个生活中常见的 道德规则进行测查,通过图片加以表现分别是: (大人)不许抢小 朋友的玩具; (小朋友)不许推人。

      以不许推人为例,见图1、表1军 军JXNU,psychology,come on!u 3(年龄:3、4、5岁)×4(判定标准:允许性、可变性 、权威依赖性、规则依赖性)×2(主人公的角色:同伴 、成人)的混合实验设计2.3 实验设计2.4 实验程序u 实验通过个别测查的方式进行,在幼儿园的 一个安静的房间按照标准指导语以讲故事的形 式实施为保证实验任务之间的可比性,故事呈 现尽可能采用类似的结构框架、统一的反应模 式和学前儿童熟悉的故事情节JXNU,psychology,come on!全部实验都结束后将所有访谈结果编码, 最终数据用SPSS 13.0处理对归因编码时,参 照前人的编码系统[5, 7],同时又结合研究目标以及 被试的回答进行归纳总结,从而制定的然后从各年 龄组随机抽取1/3的被试反应,由两个评分者(均为发 展心理学的专业人员)分别进行编码,对各个故事编 码的一致性从78.8%到100%不等,平均一致性达到 89.8% 2.5 结果处理JXNU,psychology,come on!1)事件造成的伤害或影响:事件危害他人或自身的利益、身心 健康、情绪情感等例如,“车轧着阿姨”、“会摔破”等。

      2)一般性的结果定向:被试对当前事件进行合理的描述,或对可 能发生的现象进行合理的预测例如,“(可以不捡钥匙,因为)阿姨 会捡”、“(可以)不扶兰兰,让她自己爬起来”3)规则定向:明确提及道德规则,例如:“要帮(大)人捡掉的东西” 4)未分化的规则解释:只说出了与规则有关的笼统性的解释 例如“不好”,“不对”5)无关理由:被试不做反应;或回答不知道;或回答与问题无关 被试的判定理由归因主要分为五类 :JXNU,psychology,come on!3. 结果3.1幼儿对道德规则的认知初步分析发现,研究的顺序效应、性别差异总体上均不显著, 不再参与进一步的分析JXNU,psychology,come on!表2的结果显示,各组幼儿都能较好地理解道德规则,即便3 岁组幼儿在各判断标准上的通过率均在半数以上对年龄 效应的Crosstab检验显示,幼儿对道德规则的认知在3~4、5 岁之间获得显著发展,除第一列各条件下的χ2值均达到了 0.05~0.001的显著水平不论故事主人公是同伴还是成人, 大多数3~5岁幼儿都认为违反道德规则是不对的,对允许性 标准的认知最好对3~5岁幼儿在不同判断标准上的通过率 进行多个相关样本的Cochran’s Q检验,结果显示在成人和 同伴情境下判断标准效应均显著,进一步的检验表明,其差异 主要体现在3岁组。

      最后,幼儿对不同角色主人公的认知非常接近,配对样本的 McNemar检验表明他们对不同角色主人公在各判断标准上 的通过率均不存在显著差异JXNU,psychology,come on!3.2幼儿对道德规则的归因JXNU,psychology,come on!表3显示,幼儿对道德规则的归因基本相似 除3岁组,幼儿对道德规则的归因以事件造 成的伤害或影响最多(近30% ),其次是规则定 向,再次是未分化的、笼统性的规则解释接 近半数的3岁幼儿对违反道德规则的归因是 无关理由,幼儿对道德规则的归因在3~4、5岁 获得了发展,与在判断标准上的发展具有一致性JXNU,psychology,come on!4.讨论众所周知,道德责任意识具有丰富的内涵,对道德规则 的认知是儿童形成良好道德责任意识的重要条件,当儿童实 现了规则内化,其道德责任意识便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和建立 起来了研究显示,3~5岁幼儿在不同程度上都能采用四种 不同的判断标准对不同角色主人公的道德行为作出合理的 推断,且他们的这一推断能力在3~4、5岁之间获得了显著 的发展伴随年龄发展,越来越多的幼儿认为违反道德规则 不对,即便有人说、或是妈妈说可以不遵守某项道德规则,或 是从来没有人告知过主人公存在某项道德规则时,主人公仍 然不接受违规行为。

      4.1 幼儿道德责任意识的发展特点JXNU,psychology,come on!研究中,判断标准效应显著,幼儿在允许性标准上 显著好于其他标准,在权威依赖性上显著差于其它标 准,这一差异主要体现在3岁组可见,尽管3岁幼儿已 经认识到不能违反道德规则,但当妈妈允许其违反时 还是有相当一部份的幼儿服从了权威的错误命令,此 现象在4岁组就几乎消失了这提示人们,在四种判 断标准中,权威依赖性标准是衡量学前儿童道德责任 意识发展的一项重要指标,幼儿逐渐从单方面服从权 威、发展到能对权威提出质疑 JXNU,psychology,come on!在皮亚杰关于游戏规则的早期研究中,学前阶 段的儿童倾向于单方面地服从权威制定的规则,认 为规则是不可随意改变的;在很多其它非道德领域 ,年长儿童都存在这种服从权威的倾向性,他们尤其 是服从具有相关专业知识的权威的意见[14]然而, 采用判断标准的研究范式考察儿童对道德规则的 认知,可以探查到学前儿童很早就开始发展对权威 的批判精神,这对于揭示儿童早期的道德责任意识 发展规律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也是关于儿童认知 发展的领域特殊观的有力证据 JXNU,psychology,come on!从归因来看,除一些3岁幼儿,幼儿在判断理由 上的归因仍以事件造成的伤害。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