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R影像质量控制与管理探讨临床医学论文.doc
5页CR影像质量控制与管理探讨_临床医学论文 作者:李泽洪,李祥林,王爱玲,于俊凤,由守斌【关键词】 计算 机X线摄影 [摘 要] 本文回顾了CR影像质量控制的国内外现状,分析了CR系统成像的特点,根据其成像特点制定了相应的影像质量控制与质量管理的细则、措施,经1年多的试用,收到了良好效果 [关键词] 计算机X线摄影;影像质量;质量控制;质量管理计算机X线摄影(computed radiography,CR)是影像科数字化X线摄影的开端和过度,其与常规X线摄影设备相兼容,具有良好的成像性能、强大的图像后处理功能且 网络 化,在国内各级 医院 均有应用,并不断普及CR影像的质量控制(quality control,QC)是获得优质图像的关键,CR作为一种崭新的、革命性的摄影技术,其影像质量控制越来越倍受关注国外已有CR影像质量控制、质量保证及其相应标准的相关报道[1,2],目前国内主要针对不同CR系统及其相关技术因素来探讨CR影像的质量控制,缺乏规范性和统一性[3,4] 本院安装、使用AGFA ADC COMPACT CR系统,经近3年的实践、探索,依据CR系统成像的特点,把其过程分为:信息采集、信息输入与图像重建和图像后处理三个环节,根据三个环节制定相应的质量控制细则与管理办法,经1年多的试用,收到良好效果,现 总结 如下,以供借鉴。
1 信息采集 1.1 IP的使用 成像板(imaging plate,IP)是X线影像信息的载体,也是影响CR影像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在实际使用中的注意事项与采取的具体措施是:尽量避免IP受到X线辐射和天然辐射IP不仅对X线敏感,对其他形式的电磁波如γ射线、紫外线以及 电子 射线也敏感,同时也会受到来自建筑材料、天然放射元素以及宇宙射线等影响,IP一旦受到以上辐射,其信息将会被激光读取器读出,进而影响影像质量[5]采取的措施是将IP放置于铅制传片箱内并做好已照与未照标记避免混淆对一些长期不用的IP,在使用前需用激光读取器的擦除程序处理一次,严格规范IP的放置方向本科室采用原装AGFA ADCC HR暗盒与IP,暗盒上带标记的部分放在患者被检部位的下方且正面对着患者肢体,这是确保原始CR图像与实际患者被检部位左右相一致的第一个环节避免暗盒与IP受污染,在对带血迹、带有油污以及其他有污染的患者进行摄影时,需将装有IP的暗盒放入一次性塑料袋内,再放在患者被检部位下进行检查,以防暗盒受到污染发现有污染的IP,需立即清除污染,并对所有IP定期进行清洁保养,采用厂家提供的专用清洁剂,且用软布擦拭。
在实际工作中需均匀使用现有的IP,尽量减少重照次数,不但延长IP的寿命、节约成本,同时也使IP的成像性能保持稳定由于IP存在消退现象同时为了缩短病人就诊时间,已照IP要求尽快进行处理 1.2 摄影体位 不正确的体位摆放,在任何一台CR上都不会得到纠正为规范体位的摆放,本科室除定期组织业务学习外,还引进了一套X线摄影体位图谱挂在检查室内供操作者 参考 另外,对新参加工作的职工,需严格培训三个月方可单独上岗 1.3 摄影条件 这也是影响CR影像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CR系统能够检出极强与极弱的信号,与传统摄影系统相比其摄影条件有了更大的选择空间,但并不意味着摄影条件可随意选择摄影条件过小则X线量子斑点增加,条件过大则X线吸收能力差的肢体部分,甚至全部肢体都不能正确显示[5]为此,我们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后,总结出了一套适合本科室CR系统的摄影条件,输入X线机操作控制面板里,以供参考 2 信息输入与图像重建 2.1 信息输入 CR照片上患者的个人信息也是质量控制的重要内容之一在对已照IP进行信息标记时,需正确输入病人的姓名、性别、年龄以及CR号另外,对所拍摄的肢体部位、体位及IP的放置方向要逐一进行准确的信息输入,这是确保原始CR图像与实际患者被检部位左右相一致的第二个环节。
本CR图像处理系统有针对各部位显示特征的Sensitometry曲线,来优化各部位成像,从而使各部位组织的图像达到最优化显示,见表1表1 Sensitometry曲线与摄影部位之间的关系Sensitometry曲线 摄影部位 曲线特点NK5 口腔曲面体层摄影;颅底侧位;腹部平片;肩部;骶髂关节;手、腕部及石膏像;颈、腰、骶尾椎正侧位 曲线下凹,密度值普遍减小,低密度(像素值大)区曲度小,高密度(像素值小)区变化趋于线性,适于组织间吸收X线差较小的部位,如腹部RPlKT 颅部正侧位与颅底轴位;全骨盆;髋关节正侧轴位;前臂、肘、肱骨正侧位及石膏像;股骨、膝、胫腓骨、踝关节正侧位及石膏像;髌骨轴位 曲线略呈“S”形,上凸下凹,但弧度小,低密度值(像素值大)减小,高密度值(像素值小)增加,适于同时显示骨与软组织,如四肢E25 眼眶、蝶鞍;颞下颌关节、下颌;乳突/颞骨、鼻侧位;全尿道、全泌尿系;胸部、肋骨、胸骨正侧位;气管正侧位;足正侧位及石膏像;跟骨侧轴位及石膏像 曲线下凹,密度值普遍减小,低密度(像素值大)区曲度大,高密度(像素值小)区趋于线性,适于组织间吸收X线差较大的部位,如胸部2.2 激光读取器 这是对IP存储的影像信息进行数字化、图像重建以及IP初始化等自动扫描与处理设备,其内的灰尘以及对IP的磨损是影响CR影像质量的主要因素,故对激光读取器的定期清洁、保养和保持操作室内环境清洁是非常重要的。
相应措施:对IP输送滚轴每月清洁一次,发现激光头有污染伪影及时清除对装有IP的待处理暗盒,在放入激光读取器前,对其表面的灰尘和其他污染进行清除与销售方工程师保持联系,及时对激光读取器的软、硬件进行升级与维护 3 图像后处理工作站 3.1 图像后处理技术 本CR系统图像后处理功能包括:基本功能,图像反转、放大、标记、测量、黑白反转以及像素灰度分布分析等灰度直方图,间接反映不同组织的信息量分布情况,是窗宽、窗位调节的定量依据之一Sensitometry曲线,其与灰度直方图结合来直观、定量地显示图像在处理前与处理后的变化过程,可使某一组织的信息量显示最大化窗宽与窗位,是最基本、最直接的图像后处理技术,也是CR宽容度大的体现,能在一定的曝光条件内调节出多个不同组织的最佳显示,如骨和软组织图像校正,它是针对CR图像处理中把某些兴趣区的组织计算成背景来显示,而进行的错误校正,是非常实用的图像后处理技术[5,6] 在CR图像后处理过程中,操作者所掌握图像处理的知识与经验以及经激光读取器重建后的CR原始图像所包含的信息量是影响CR影像质量的两个重要因素,这一环节采取的质量控制措施是:工作人员根据不同的摄影部位和诊断要求进行窗宽、窗位的调整,若有特殊要求,为了不同的观察目的,而不能兼顾时,可再重建一幅图像,如胸部摄影,肺窗用于观察肺部病变,骨窗用于观察肋骨骨折或其他肋骨病变;四肢摄影时,骨窗用于观察骨折及其他骨的病变,而软组织窗用于软组织观察如异物或软组织缺损等。
要求工作人员对病人姓名、性别、年龄、CR号以及摄影部位等认真逐一核对,发现有误立即修改,检查正确后再通过MiniPACS进行传输、打印和存储对于因各种原因造成不能满足诊断要求的CR图像,及时与摄影操作者联系,给患者重照,直到满意为止,使废片率降到零对于重照的具体原因、信息输入有误等问题,建立专门的差错登记簿,记录差错现象、原因、出错人员等,每周公布一次,并采取相应措施 3.2 图像存档与胶片打印 3.2.1 图像存档 科室存档的CR图像是通过MiniPACS传输到另一图像工作站,进行储存、图像处理以及刻录光盘,用光盘来备份CR图像对已刻录光盘要求认真标记卷标、刻录日期,然后按顺序存放在档案橱中,并有专人负责管理 3.2.2 胶片打印 科室给被检者的是CR片,用AGFA LR5200激光打印冲洗系统进行胶片打印,其药液的衰减程度对影像质量有着很大影响根据工作量,一般每2周更换一次显、定影液,换药液时要求认真清洗滚轴系统及水槽,以防照片出现划痕、污染,对水洗槽的进水采用三级过滤 4 质量管理 质量管理(quality management)是质量控制制定与实施的前提和保证,我们把美国管 理学 家Deming提出的PDCA循环程序作为推行CR影像质量管理的思想方法[7]。
4.1 计划(Plan) 其内容包括:根据CR系统成像特点,结合工作经验,制定每个工作环节的详细质量控制细则(图1);成立质量控制小组,制定集体阅片制度与定期业务学习计划;专人负责CR系统软硬件、激光打印机以及MiniPACS系统的维护;实行各岗位对前一岗位进行差错登记、监督以及信息反馈图1 CR质量控制流程图 4.2 实施(Do) 各CR检查岗位严格按相应岗位质量控制细则进行工作,下一岗位对前一岗位进行监督 4.3 检查(Check) 每天(除星期日、节假日)早上由质量控制小组成员带领技术人员进行阅片,参照欧洲放射诊断影像质量标准来评判优质CR图像与非优质CR图像[7] 4.4 总结 (Action) 每月质量控制小组成员对集体阅片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讨论、分析、汇总,针对影响CR影像质量较突出的问题,再制定相应的措施与细则,来不断完善质量控制的内容 本文根据CR系统成像的特点以及工作经验,总结出了CR影像质量控制与管理的流程与细则,具有一定的 科学 性和较高的实用价值随着CR系统在国内各级 医院 的不断应用与普及,制定CR影像质量控制与管理的相应标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由于各CR系统的软、硬件存在差异,且国内在CR系统客观性能评价方面的研究与实际应用较少,如何制定一套完善的CR影像质量控制与管理的相应标准仍需不断探索 参考 文献 : [1]Oda N.Establishment and standardization of a quality assurance program for computedradiography systems[J].Nippon hoshasen gijutsu gakkai zasshi,2003,59(1):97116. [2]Willis E.Computed radiography:QA/QC[M].Madison:medical physics publishing,1999:157175. [3]杨志明,戴辉,陈德轮,等.CR系统摄影及使用的质量控制[J].医学影像学杂志,2004,14(2):135,141. [4]李先军,曾莉. 计算 机X线成像影像质量控制与管理[J].实用放射学杂志,2003,19(10):874,930. [5]李月卿.医学影像成像理论[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185205. [6]朱志刚,林学闫,石定机.数字图像处理[M].北京: 电子 工业 出版社,1998:60120. [7]燕树林.医学放射诊断影像质量控制与管理[M].杭州: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517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