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试论商品经济发展与唐代均田制的瓦解.doc
13页试论商品经济发展与唐代均田制的瓦解【摘要】本文从商品经济发展的角度论述了唐代均出制瓦解的原因 商品经济的发展加快了土地兼并的步伐,促进了劳动力转移,在一定程度 上对均m制的瓦解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关键词】商品经济均田制的瓦解均出制在北魏孝文帝太和九年(485)颁布,唐德宗建中元年(780) 杨炎两税法实施后彻底被破坏,存在了近三百年为什么均田制会在唐代 中叶以后走向全面崩溃,很多人作过探索均田制是一种在历史上存 续了几百年的土地制度,导致其乩解和终结的原因很复杂大部分学者从 土地兼并、人口增加、户籍紊乱等方面进行分析[1];郭庠林认为其根本 原因在于唐代社会政治经济条件变化需要新的土地制度,统治者并未制定 这种制度[2];杨际平、霍峻江认为均田制的内在矛盾是均田制瓦解的原 因[3]徐德麟、唐任伍等先牛曾提到商品经济的发展对均叩制瓦解的影 响[4],惜未作展开阐述本文力图从商品经济发展的角度稍作申论,阐 述商品经济发展是如何对均田制的瓦解产生影响的随着唐代前期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水陆交通状况的改善,大量的农 产品和手工业品进入流通领域,大量的日常用品商品化,商业日趋繁盛《唐国史补》卷下载:“凡货贿Z物奢于用者,不可胜记,丝布为衣,麻 布为裹,毡帽为盖,革皮为带,内丘白瓷瓯,端溪紫石砚,天下无贵贱通 用之。
大量的商品进入了寻常百姓的生活,各行各业与市场的联系日益 紧密,南北间的物资交流愈加普遍经济发展有赖于便利的交通,进而会 促进交通的发展武则天时,“天下诸津,舟航所聚,洪舸巨舰,千删万 舰,交贸往來,昧旦永口” [5],水路交通的发达、商业的繁荣可见一斑 对唐代商业的盛况,杜佑有很生动的描述,“东至宋汴,西至歧州,夹路 列店待客,酒馔丰溢每店皆有驴赁客乘,倏忽数十里,谓之驿驴,南诸 荆襄,北至太原范阳,西至凉府,皆有店肆,以供商旅”[6]交通之便捷, 店肆之众多是盛唐商业繁盛的一个侧影唐代商品经济的发展冲击着相对 凝固的中古出制社会,自然经济条件下相对封闭的状态有所松动唐代前 期实行的是承继北魏以来的均田制葛金芳先生认为,“均田制在较长时 间内维持,需要两个基本条件:一是国家对人口的严密控制,二是地权流 转速率的相对迟缓;” [7]商品经济的发展亦摇撼着均田制的两大基本支 柱,土地所有权在商品经济的影响下频频转移,均田小农因商品经济的发 展而口益增多地离开土地商品经济发展充当了均出制走向末口的催化 剂,以下分而言之一、商甜经济发展加快了地权流转速率(-)商品经济发展使土地经营利润率提高,刺激了官僚、地主、商 人的土地兼并欲随着经济的发展,市场的扩大,城市人口的增多,粮食商品率有所提 高。
在洪州(今江西南昌)有“胡氏子……农桑营赡,力渐丰足……其家 令其子主船载麦,溯流州市” [8]北京房山云居寺写经题记中反映开元 天宝间范阳(治今北京)有“米行、大米行、粳米行” [9]杜甫的诗中有“云帆转辽海,粳稻来东吴” [10]的句子这说明无论是南方还是北方, 粮食的集市贸易已有所发展,“百里不贩樵,千里不贩汆”的经营线条已 经被打破粮食商品率的提高推动了碾?筹粮食加工业的发展,“永徽六年, 壅州长史长孙祥奏言:往口郑白渠溉田四万顷,今为富商大贾等大造碾?, 堰遏费水,渠流梗止,只溉田一万许顷 [11]唐代投资粮食加工业的除 富商大贾外,还有贵族、官僚、权宦等,他们大建磨房的原因在于市场对 粮食加工和商品粮的需求增加磨房的发展也是粮食商品率提高的表征之O粮食生产的发展为经济作物的种植经营奠定了基础,茶叶生产异军突 起,成为唐农业商品性生产中的后起之秀玄宗时,张守圭“仙君山有茶 园,每岁召采茶人力百余人,男女佣功朵处园中” [12],可见,当时已开 始以一定规模种植经济作物这种规模经营的动力源于茶叶生产的可观利 润,“蜀、楚、闽、粤,依山之民,畦种(茶)而厚其利,有十倍于农桑 之所获矣” [13],很显然,种茶叶比种粮食更有利可图。
不仅如此,茶叶 贩卖亦开始走上经营日程,“天宝中,有刘真清者,与具徒二十人于寿州 作茶,人致一驮为货” [14],茶商已成为商人队伍的成分Z-o种植茶叶 等经济作物获利不菲,同样增加了:上地经营的诱惑力另外,交通便利的地方,土地因改作它用而身价倍增,这也在一定程 度上刺激了土地兼并欲唐玄宗《禁赁店干利诏》称:“南北卫百官等, 如闻昭应县两市及近场处广造店铺,出赁与人,干利商贾,莫甚于此,自 今以后,其所赁店铺,每间月估不得过五百余文,其清资官准法不可置者, 容其出卖,如有违犯,具名录奏 [15]唐政府对官吏经商是持否定态度的,而一些清资官竟然也造店出租,可以推断,他们是受到了当时社会风气的影响,社会上类似的现象应不在少数虽然不可排除不付地价建房的 可能,但大多数情况下,土地应该是有偿转让的唐贞观中,“有裴明礼 者,……于金光门外,市不毛地,舍诸牧羊者” [16],不毛之地尚需“市”, 何况一般的土地呢?这种城郊或交通耍道等处占区位优势的土地往往会 随着商詁经济发展而不断增值,比用于农作的土地更有吸引力综上所述,商品经济的发展使粮食商品率提高,经济作物种植发展迅 速,交通便利的地方的土地不断增值,土地成为有较利可图的投资场所。
因此,商品经济的发展刺激了土地兼并欲,在一定程度上对土地兼并起了 推动作用)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而崛起的商人地主成为土地兼并的生力军 之一在中国封建社会,土地兼并通常有两种形式,“富者有资可以买田, 贵者有力可以占田” [17],在唐代均出制被破坏之前,前者占主导地位 [18]尽管如此,入唐以后,商人已成为土地兼并的一支重要力量高宗 时富商邹风炽“邸店园宅,遍满海内” [19],既经营工商业,又广占良田 玄宗时的诏书中有“贫人失业,豪富兼并”,“工商富豪兼并之家” [20]等 词句,反映了当时工商之家以资买田已相当普遍代宗宝应元年(762) 四月诏书曰:“百姓田地比者多被殷富之家官吏吞并” [21],这些殷富之 家应包括商人由于传统的重农抑商政策长期延续,中国商人多半信奉“以 末致财,用本守Z”的圭臬,在经商获利之后往往转而买川置地,从而具 有了地主兼商人的双重身份良出兼百顷,兄弟犹工商” [22],就是当时这类人的写照三)商品经济的发展将越来越多的土地卷入流通领域随着经济的发展,口然经济条件下的封闭状态逐渐被流动状态所取 代,许多产品和生产要索进入流通领域,不断增值的土地作为财富的主要 代表,也在所难免。
这一点从政府关于土地买卖的规定中可以略知一二 北魏的均田令早有规定,“诸桑叩皆为世业”,“盈者得卖其盈,不足者得 买所不足,不得卖其分,亦不得买过所足” [23];北齐时“露田虽不听卖, 卖者亦无重责” [24] o可见,在唐以前被称为露田的口分田原则上不许买 卖,只能有限度地买卖永业田到唐朝,土地买卖的禁令随着经济发展而 不断被土地买卖的洪流所冲决,从而不断松弛唐高祖武徳二年(619) 初定的租庸调法规定:“凡庶人徙乡及家贫无以供葬者得卖世业田,自狭 乡而徙宽乡者,得卖口分田,已卖者不得复授 [25] 口分田已经允许进 入流通领域法令开一条小缝,现实中就会开一个大口子由于越来越多 的均出小农的土地被买卖,永徽(650-655)中不得不再下禁令,“禁止 买卖世业口分田”,但效果如何呢? “其后豪富兼并,贫人失业,于是诏 买者还地而罚之” [26]同样的一幕在开元二十三年(735)重演,这一 年玄宗下诏曰:“天下百姓口分、永业出频有处分,如闻尚未禁断,贫人 失业,豪富兼并,宜更巾明处分,切令禁止,若有违犯,科违敕罪 [27] 一方面国家在三令五申,另一方面,永业、口分出却“频有处分,未能禁 断”,禁者自禁,卖者自卖。
经济发展总是不断地为自己开辟道路,使政 治权力采取相应措施来适应经济发展唐代土地买卖的禁令一再被突破, 政府一再重申禁止地权流通的法令,正反映了经济发展的强大威力到玄 宗开元二十五年(737)又补充了几条规定,“卖充住宅、邸店、碾?者, 虽非乐迁,亦听私卖S “若从远役外任,无人守业者,听贴赁及质”;“其 官人永业及赐田欲卖及贴赁者,皆不在限” [28] o在这些日渐松弛的律令 的背后,大量的世业出、口分出、赐出在进行买卖,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 大量土地被用来建造住宅、邸店、碾?等,流通中的土地数量和类别不断 增多,经济发展将越来越多的土地卷入到了流通领域土地经营利润率提高是权流通的内在动力,土地作为生产要索不断突 破政府的禁令而进入流通领域,而商人地主加盟助则长了土地兼并的气 焰,各类兼并势力一起疯狂吞并土地,玄宗时已是“田市转移,非旧时矣; 贫富升降,非旧第矣” [29]因而杜佑说“开元天宝以来,法令弛坏,并 兼Z弊,有愈于汉成哀之间” [30]随着经济的发展,土地流通量的增多, 国家手中掌握的土地越来越少,均出制的基础被动摇二、商品经济的发展增强了均田小农的流动性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流动的最深刻原因,唐代经济的发展使魏 晋以来社会的凝固状态逐渐松动,流动机会日益增多。
随着经济发展特别 是商品经济的H趋活跃,均FT1小农内部不可避免地产生了贫富分化,涌现 了出了少数据“高户之位” [31]的地主,但大部分小农则不堪重荷,剔屋 卖田,背井离乡,武则天时“天下户口,逃亡过半” [32]安史之乱以后 逃亡更甚,到肃宗乾元三年(760)编户总数仅193万户,只占天宝十三 载962万的20%[33]o其中绝大部分应是以“不课户”、“逃移户”形式而 存在的脱籍农户,商业的繁盛则为这些脱籍的破产小农提供了新的谋生渠 道1) 部分脱籍农户以佣作自资,以出卖劳动力为生随着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破产小农大量进入工商业等非农领域谋 生他们或受雇于豪富之家、邸店、茶楼、酒肆、车行等处,或服务于来 往舟船,求得一线生路在经济发达的地方曾出现过集中的劳动力市场有茅山陈生者……偶至延陵(今江苏镇江),到佣作坊,求人负担药物 [34]劳动力市场的出现,一方面表明在城市聚集的后备劳动力之多,另一 方面也说明城市对佣工的需求增多随着经济发展,城市中除了土公百官、 军队、文化人等居民以外,许多富贾亦聚居城市,《开元天宝遗事》中有“长安富民王元宝、杨崇义、郭万金”等的记载城市人口的增多必然会 增加对家庭服务的需求。
唐萧颖士,开元十九年擢进士第,……常使一 佣仆杜亮” [35],区区一进士尚使仆,何况家累千金的富豪Z家呢?前引 杜佑对唐代商业的描述,重要的交通沿线,邸店、酒肆很多,这些场所无 疑能够容纳大量的服务人员另外唐代有专门租赁车或驴的场所,这里也 需要一定的劳动力扶风马震,居长安平康坊正昼,闻扣门,往看, 见一赁驴小儿……” [36]当时,人们赁驴,往往由一小儿随往,返回时顺 便牵驴,取回雇值随着水路的畅通,富商阶层,特别是南方的大贾皆以 船为交通工具《唐国史补》卷下载:代宗、德宗年间,江淮名贾俞大娘 仅操驾之工就有百余人之多同时商船也需要搬运工为之服务,唐天宝中 就有以搬运为业的“佣力负运者” [37]这些行业都为流民提供了一定的 生存机会二)有些流入城市的小农从事个体手丁•业、服务业,或为公私手工 业所吸纳唐代史籍中此类事例所在多有则天时,僧仪光之乳母曾以鬻女红 自给” [381;有个叫王承福的人,“世为京兆长安农夫,……天宝之乱, 丧其土田,手鰻(做泥水匠)衣食,佣以偿之/ [39]在失去土地之后, 王承福进城,靠给人粉刷墙壁为生;大历中,有专门为坊市居民清厕所的“除溷者” [40];天宝初,在洛阳“有郭大娘以当堺为业” [41] o这些人 以自己的一技Z长为城市居民提供服务,换取微薄的收入,为自己讨一条 活路。
定州大户何明远有织机五百张” [42],这种大规模的私营手工业 一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