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商文化早期历史的考古学探索.doc
13页商文化早期历史的考古学探索——兼论商部族起源郭济桥 关于商代历来众说纷纭,一般从文献而定,多依《史记》,并附以传世青铜器古代文献记载,因年代久远,多有相悖,莫衷一是,且简略异常,不足以征商代历史成为信史,当自甲骨文的发现考古学上商文化的确认,始于小屯文化殷墟遗址的发掘殷墟甲骨文始于武丁,终于商一朝,此期称为晚商时期,与之相应的考古学文化称为晚商文化;前推有早商文化,早商被认为是商汤推翻夏桀的统治,建立国家后,早于晚商的阶段[1]从早商中分离出中商,指仲丁迁嚣[2]以后的时期商汤灭夏以前,商王朝尚未建立,称先商时期,这时的考古学文化称为先商文化先商文化是以商部族为主体的文化研究商文化,离不开二里岗文化的分析一、 二里岗文化 50年代,郑州二里岗发现属于商文化的二里岗文化层,其内涵有别于小屯根据郑州人民公园[3]、邢台曹演庄[4]、安阳小屯[5]、黄坡盘龙城[6]等地发掘,其上层早于小屯文化,为早商文化[7]这种认识直到二里头文化被确认才有所突破1956~1959年,考古工作者先后在洛达庙、东干沟和偃师二里头等地进行了发掘,最终确认了二里头文化[8],根据洛达庙的地层,二里头文化早于二里岗文化。
另一个与之相类似地位的是南关外下层文化,1955年南关外的发掘确认了南关外下层较二里岗文化早的事实[9]二里岗文化分上下两层,即前期和后期,二里岗文化近年在中原地区普遍被发现由以知推未知,应该重视叠压在二里岗文化层下的几种不同文化河北西南部,其下为下七垣文化[10],在壶流河流域的庄窠四十里坡也发现了相当于二里岗下层文化的遗存[11],其与夏家店下层文化在此有所接触在豫东,叠压在其下的文化有三种,计漳河型一类文化、二里头类型(豫东型[12])、岳石文化[13],另在南关外有南关外型,新乡地区有辉卫型,晋南有东下冯型,保定地区有保北型[14]所以早商或中商以前的商文化要从二里头文化、南关外期文化、下七垣文化、岳石文化、辉卫文化等中去寻找另有与之年代相近的晋中东太保──光社文化[15],安徽北部的斗鸡台文化[16],这些都有可能是商文化二里岗期的来源在分析二里岗文化来源时,首先,必须澄清的是二里岗文化的内涵依据二里岗和南关外的地层,可将二里岗分为上下两层,下层即早期以郑州二里岗下层、南关外中层、安阳梅庄一期、河北邯郸涧沟下层[17]为代表,其陶器器壁一般较薄,多为卷沿,饰细绳纹,鬲盆为多据《郑州二里岗》,其遗址中鬲占陶器总数的26.08%,墓葬中鬲在陶器总数中所占的比例为25%,与遗址中的统计相近。
其鬲均实足根,较瘦长,裆较高,高大于宽,鬲、、盆多作卷沿方唇晚期以郑州二里岗上层、藁城台西商代遗存[18]、济南大辛庄商代早期层[19]为代表,其特点是陶器器壁变厚,多折沿,饰粗绳纹和同心圆纹等,鬲、实足根较粗矮,裆亦变低,鬲高大于宽或相等,鬲、、盆多作折沿方唇此类文化边缘遗址有安徽肥西大墩子[20]、山西中部部分遗存[21]、河北壶流河流域[22]、山东泗水尹家城[23]、淄博桓台县史家村[24]此期通过河南中牟、武陟、项城[25]等地器物与小屯文化相连接因为二里岗下层代表着一个较长的文化时期,不利于研究,尤其是与相近的一些遗存比较起来不方便,随着新材料的增加和认识的不断深入,以邹衡先生为代表,将二里岗下层细分为两期C1h19、c1h10、c1h14、c9h118等单位为较早阶段,c1h17、c1h3、c1h7、c1h12、c1h15等单位属较晚阶段[26]邹文主要依据南关外的地层,即以中、下两层的器物为参照下文将以此种分期的二里岗下层早期为基点,把商文化向前推溯到更早期二、 夏文化分析 谈论商文化,是和夏文化密不可分的夏商均是中国铜器时代大的政治势力,在黄河中下游地区递次成为霸主。
从目前所知的各种资料,夏商以前包括夏商时期,整个天下“小邦林立”夏王朝建立前,“禹会诸侯于涂山,执玉帛者万国”商汤伐夏时,“汤放桀而复薄,三千诸侯大会”这些彼此相对独立,有一定势力和地域范围的“诸侯”,按考古学文化观点分析,应该属于不同的文化人群或亚群,他们的生产、生活方式、文化传统彼此相异,体现在考古遗存上,则表现为不同的考古学文化特点随着商帝国的建立,这种原生的诸侯不断被融合,表现为二里岗文化范围的不断扩大尽管一个文化内部并不能只有一个种群,但相同文化内部各群体之间应该有较外部更密切的经济往来、更多的婚姻关系、更广泛的文化交流比如研究殷墟头骨的形态,发现其地人群有不同的体质特征,有东北亚蒙古人种、东亚蒙古人种、南方型蒙古人种[27]这些在小屯文化范围之内不同体质的人群,以不同的身份共同组成了当时的殷商共同体,是商文明的有机成分夏、商均属这种大的人群,根据记载,可以说夏人群在西,商人群在东,在黄河中下游有过剧烈的征服战争夏部族文明的明晰对确立商部族文明有所助益 夏时国家活动的地域从文献看,主要在两个地区,豫西和晋南豫西和晋南是夏人活动的中心,在青铜时代,豫西存在着二里头文化,晋西南存在着东下冯文化[28](或称二里头文化东下冯类型)。
七八十年代以来关于夏文化的讨论中,考古界对何种文化是夏文化提出了一系列见解认为二里头一至四期都是夏文化,持此意见的学者有邹衡[29]、吴汝祚[30]、郑杰祥[31]、许顺湛[32]、佟柱臣[33]、陈旭[34]、王克林[35]、李伯谦[36]、刘绪[37]等其中吴汝祚、许顺湛认为河南龙山文化晚期也属于夏文化,而王克林进一步是讲晋西南东下冯文化(二里头文化东下冯类型)属夏文化,刘起[38]力主此说李伯谦更讲二里头文化是后羿代夏后的夏文化,临汝梅山二期也是夏文化[39];认为二里头一、二期是夏文化,三、四期则进入了商文化范畴,持此意见的学者有殷玮璋[40]、安金槐[41]、李仰松[42]、赵芝荃[43]、方酉生[44]、杨育彬[45]、方孝廉[46]、孟凡人[47]、杨宝成[48]等安金槐、李仰松特别指出河南龙山文化的王湾类型是夏文化早期殷玮璋从二里头文化居民使用罐、鼎类炊器不同于当地龙山文化居民是用鬲、等袋足器和空足器着手,论定二里头一、二期应另有源头,而非源于豫西龙山文化持此分期导致认为夏、商文化一脉相承,以至不能产生商部族占领征服夏部族的结论,以罗彬柯[49]为代表;认为二里头一期才是夏文化,二三期为商文化,以郑光[50]为代表;认为二里头一至三期为夏,第四期为商文化,孙华、田昌五持此意见;认为陶寺类型为夏文化,持此看法的学者有高炜[51]、黄石林[52]。
综观以上论述,夏文化和二里头文化是对应的虽然对应期别不同,但都紧扣住了豫西、二里头文化、青铜时代这个线索这样,时代、地域都有所体现确定夏商文化分界,还要看其具体文化的绝对和相对年代所以许多学者都将眼光投向了夏、商文化的地层关系,籍以确定夏商文化分界 三、 中原地区青铜时代的考古编年近年来,夏商周断代工程取得了许多进展,当有助于夏商分界的断定和中原地区此时代的考古编年据1998年3月1日《中国文物报》载江林昌文,夏年的确定和夏商分界已初见成效该文讲,二里头文化即夏文化,二里头文化分为一至四期是正确的偃师商城内城的始建年代可视作夏商分界的界标 二里头文化的绝对年代,据碳十四测定和树轮校正,有公元前1920±115、1900±130、1625±130、1450±115年等,但其中第三期遗存年代比第四期晚,被认为“可能有误差”80年代又发表了二里头遗址的33个数据和东下冯的15个数据据测定一期遗存年代在公元前2135至公元前1545年之间,二期在公元前2645至公元前1385年,三期在公元前2165至公元前1265年,四期自公元前2145至公元前1355年据测定者分析, 按统计学原理,一期年代在公元前2115至公元前1575年之间,不晚于公元前1900年;四期年代在公元前1965至公元前1355年,不晚于公元前1500年。
因此得出结论,“二里头遗址的年代不早于公元前1900年,不晚于公元前1500年,前后延续300多年或将近400年[53] ”,但要使数据测定年代与真实年代相比误差小于±80年相当困难[54],而160年,对夏商断代,后果是致命的所以说关于二里头的绝对年代,通过碳十四测定,又通过统计,也并不能说十分准确虽然这样,测得的年代尽可以作为参考李仲操通过天象推定汤即帝位为公元前1569年[55],与二里头四期基本相和,因此可以初步推定二里头一至四期为夏代纪年 二里头文化和二里岗文化相比,表现为郑州商城和偃师商城的相对年代目前学术界对二里头文化四期,二里岗下层看法很不一致,而且和南关外期的分析羼杂在一起一种意见认为,三者之间没有太大区别,尽可以合并成一种文化[56]另一种意见认为,三者有同有异,可分为两期[57]再种意见认为仅二里岗下层就可以分为两期,而南关外又早于二里岗下层,前后共分三期[58],说法不一这些说法都是从器型学方面进行的分析,并没有地层学方面确切的证据,所以尚不能以一种说法涵盖另两种笼统的把二里岗下层、二里头四期、南关外下层定为一期,不利于偃师商城和郑州商城年代的分析依据器物形态比较分析,无论从二里头发展到二里岗下层,还是从南关外下层发展到二里岗下层,均可发现有时段上的连接,这种分析有助解决两城的关系。
从郑州商城发表的报告看,被叠压打破的二里岗下层出土器物,没有早到二里岗下层偏早阶段后来发表的报告中有被墙基叠压的二里岗下层较早器物,如此可以论定,郑州商城建于二里岗下层时期偃师商城经考古发掘发现是个阶段性建造的城市[59],在西城二号城门内侧,发现二里岗下层文化层与墓葬叠压并打破了通向城门的路土[60],所以,偃师商城的始建年代不晚于二里岗下层根据城墙内堆积物与二里岗下层偏晚阶段相似,李伯谦先生认为其始建年代下限不会早于二里岗下层偏晚,所以,偃师商城始建年代较郑州商城稍晚根据偃师商城下未叠压有二里头晚期大范围遗迹推断,偃师商城与二里头文化关系较二里岗文化疏远,属于二里岗文化系统城址 综观已发表的偃师商城资料,其西城墙北段,南城墙东段和北城墙夯土中发现的陶片,年代最晚的为二里岗下层早段(二里岗下层h19为代表),这样,补证了李伯谦先生依据城墙内及附属积土包含物所得出的结论[61]另据1996年商城东北角的发掘,在城墙内侧发现了三个被护坡叠压的灰坑,坑内出土陶器与二里岗下层h19大体相同,城墙内侧护坡叠压商墓出土器物,年代较早的与二里岗下层h17相当由此可以推断,其始建年代应不早于二里岗下层早段,不晚于二里岗下层后段[62]。
1997年在偃师商城发现了早期建筑起来的内城和宫殿遗址,将为商城年代增添新的资料由上可以看出,将南关外下层划为早晚两期,在偃师商城地层中予以体现,进一步反证了二里岗下层划分为早晚两期的必要至此,可以确知,偃师商城(指外城)晚于二里头一至四期,始建于二里岗下层时期,与郑州商城始建年代相近这样,就确定了中原地区青铜文化时代的考古编年,即西部为二里头一至四期,其后为二里岗下层早段、晚段,二里岗上层,东部为南关外下层,其上为二里岗下层也就是说,范围较二里岗上层文化小得多的二里岗下层文化同时叠压着二里头文化和南关外型综合以上年代的分析,二里头文化终止于二里岗文化的西扩在考古上表现为鬲、文化代替了鼎、罐文化[63],即商部族军事、政治、文化上的对夏部族的征服四、 南关外型的分析和先商的探讨夏、商分界的考古学确认是先商文化讨论的起点南关外型在地层上和二里岗文化最为接近,应该首先被注意按安金槐先生的分析[64],其陶器特征为:陶质以夹砂和泥质褐陶为主,占80%以上,夹砂褐陶一般陶胎较厚,火候不高,器表多印痕较深的细绳纹,素面占一定比例,并有弦纹、刻划纹及附加堆纹等,器形以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