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计师怎样思考——解密设计.doc
4页设计师怎样思考——解密设计Bryan Lawson(布莱恩.劳森)英国谢菲尔德大学建筑学院院长(只看了八章)本书的作者是布莱恩.劳森这本书记录了他在工作和访问建筑设计师、客户和合作伙伴的过程中的思考,探讨了如何在设计过程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思路本书包括三个部分:设计是什么,问题和方案,设计思想它能够帮助设计师找到跟多的创造性,理解设计的意义,为设计本身提供理论框架第一部分第一章 绪论设计是一个在生活经常用到的词语在社会的各个领域都会“设计” ,但它们都被赋予了不同的意义不同行业的设计师们,都进行着各种各样的设计活动,其中存在着共性,但也有着许多的不同设计师们接受不同的教育,设计不同的产品,接触不同的问题但如果我们忽略这些设计的结果,仅仅来考虑设计本身,我们会发现设计过程都有着许多共同的地方设计是一种技巧——一种如何思考解决问题的技巧,一种思考的过程这是每一个设计师都具备的技能第二章 设计师角色的转变在民间的手工艺设计中,从业者往往都只是在不断地制造物品,他们并不能理解和解释其中的理论基础,他们只是在长期的制作过程中掌握相关技巧而已一旦情况发生变化,他们很难做出正确的判断和解释随着科技社会的发展,今天制造和设计早已分离,设计师们通脱图纸或其他的手段与制造者们进行联系。
设计师在现代社会中的角色以日益模糊第三章 设计过程线路图设计没有一个确切的定义,不同的人给出的定义也不一定适用于其他领域例如工程师定义设计为找到一个最佳的解决方案,但是这个定义并不适用于舞台设计或建筑设计劳森在一个测试中,要求建筑系学生组和科学学位学生组分别进行木块组合的测试,最后发现两组使用了不同的解决问题的策略这两种策略的区别主要就是,科学家把他们的注意力集中在理解其中的规则;而建筑师倾向于选出那些不符合规则的组合,以期达到一个期待的方案不同的设计者们通常会有不同的设计路线图,其路线也在随着时间在不断改变分析 评价综合分析 评价综合图 3.1分析综合 评价图 3.2启动 推测 分析图 3.3分析综合 评价问题 方案图 3.4从上面的设计线路图可以看出,没有一个线路图是通用的线路图不同的设计师或者不同的问题,都可能使用不一样的设计线路第二部分 问题和方案第四章 设计问题的组成因素一个设计是由许多的因素构成的,但并不是任何一个因素都需要设计师去考虑的我们需要抓住其中重要的部分(上升或下降) ,将它们综合考虑,最后得到一个复合方案;任何一仅从一个方面考虑问题的设计方案都不会是一个成功的方案。
第五章 设计中的衡量、标准和判断很难为所有的设计,设计一套标准因为设计是一个多维的问题,需要考虑多方面的问题,不论主观因素还是客观因素都会影响设计的结果第六章 一个设计问题的模型象征形式实际基本设计师客户使用者立法者外在 内在图 6.1 问题模型图第七章 问题、解决方案和设计过程现代社会日新月异,变化的速度越来越快,世界的不确定性越来越多,这导致设计师的工作越来越难所以设计师有以下三种方法来应对这些问题首先,设计师可以推迟设计,直到这种不确定性在某一天变动相对明确,才开始自己的设计但是拖延本身就是在增加事情的不确定性,这是不利于设计活动的第二,设计师可以进行含糊设计设计师仅仅设计构架、相应的支持服务结构,而具体的应用则由使用者自己来建设这种想法还处于理论阶段,因为实际的设计活动中总是存在许多的实际问题和经济问题第三,设计大量的一次性用品虽然一次性能偶应对不确定性,但这样会产生大量的资源浪费从上面的三种方案可以看出,每一种设计方案都不是完美的,在解决某些问题的时候总会产生其他的新问题设计方案 设计过程设计问题上图并不是用来说明,设计活动的流程它表明的设计问题、设计方案和设计过程三者之间的关系——它们都是相互穿插的。
1. 设计问题是一个难以全面阐述的概念,即任何一个设计在最开始时都不可能全面的认识它,这导致,在设计方案和设计过程都不会是完美的、完全正确的,在其中都会发现新的问题2. 由于主观性的原因,在设计问题的表达、设计方案和设计过程都会带有设计师的主观因素在其中3. 设计本身是没有终点的在设计中,设计师总会碰到新的问题,所以设计师必须能够总是保持对前所未闻的问题的着迷第三部分 设计思路第八章 思考类型和风格设计师和哲学家不同,对于后者思维本身才是其研究的内容,而设计师的思维是有最终的实际产品来引导的,这要求他们和有助于产品设计的人交流,要求他们控制思维的方向沿着某一个方向前进聚敛型思维和发散型思维是设计中的常用思维方式,当然在后面的章节中还会讲到平行思维聚敛型是进行推理演绎,直到达到某种已有的标准或效果,正如光线渐渐聚拢直达一点;而发散型思维指思维扩展,把许多看上去不相关的事物联系起来,进行创新但是,这两种方式并不是完全区分开的像在设计中,我们进行创新,最后还是要达到某一种点,得到某些效果第九章 创造思维每个方案带来新知识具有层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