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管理学第章雨水管网设计和计算课件.ppt
36页第10章 雨水管渠设计和优化计算第10章 雨水管渠设计和优化计算雨水管渠系统雨水管渠系统雨水管渠系统雨水管渠系统::::由雨水口、雨由雨水口、雨由雨水口、雨由雨水口、雨水管渠、检查井、出水口等构水管渠、检查井、出水口等构水管渠、检查井、出水口等构水管渠、检查井、出水口等构筑物组成的一整套工程设施筑物组成的一整套工程设施筑物组成的一整套工程设施筑物组成的一整套工程设施雨水管渠系统功能:雨水管渠系统功能:雨水管渠系统功能:雨水管渠系统功能:及时汇集及时汇集及时汇集及时汇集并排除暴雨所形成的地面径流,并排除暴雨所形成的地面径流,并排除暴雨所形成的地面径流,并排除暴雨所形成的地面径流,保障居民生命安全和正常生产保障居民生命安全和正常生产保障居民生命安全和正常生产保障居民生命安全和正常生产雨水管渠设计主要内容雨水管渠设计主要内容1 1 1 1.确定当地.确定当地.确定当地.确定当地暴雨强度公式暴雨强度公式暴雨强度公式暴雨强度公式或暴雨强度曲线;或暴雨强度曲线;或暴雨强度曲线;或暴雨强度曲线;2 2 2 2.划分排水流域,进行雨水管渠定线;.划分排水流域,进行雨水管渠定线;.划分排水流域,进行雨水管渠定线;.划分排水流域,进行雨水管渠定线;3 3 3 3.划分设计管段,计算管段雨水设计流量;.划分设计管段,计算管段雨水设计流量;.划分设计管段,计算管段雨水设计流量;.划分设计管段,计算管段雨水设计流量;4 4 4 4.管渠水力计算,确定设计管段的管径、坡度、标.管渠水力计算,确定设计管段的管径、坡度、标.管渠水力计算,确定设计管段的管径、坡度、标.管渠水力计算,确定设计管段的管径、坡度、标高及埋深;高及埋深;高及埋深;高及埋深;5 5 5 5.绘制管渠平面图及纵剖面图。
.绘制管渠平面图及纵剖面图.绘制管渠平面图及纵剖面图.绘制管渠平面图及纵剖面图10.1 雨量分析与雨量公式10.1.1 10.1.1 雨量分析--降雨过程分析雨量分析--降雨过程分析(1) 降雨量降雨量 指一定时间内在单位面积上的降水体积,计量单位为指一定时间内在单位面积上的降水体积,计量单位为体积体积/面积面积.时间,或高度时间,或高度/时间时间,这时降雨量又称为一定,这时降雨量又称为一定时间内的时间内的降雨深度降雨深度降雨量单位:降雨量单位:年平均降雨量年平均降雨量:多年年降雨量平均值,:多年年降雨量平均值,mm/a;;月平均降雨量月平均降雨量:多年月降雨量平均值,:多年月降雨量平均值,mm/月;月;最大日降雨量最大日降雨量:多年年中最大日降雨量,:多年年中最大日降雨量,mm/d;;最大小时降雨量最大小时降雨量:指最大一小时降雨量,:指最大一小时降雨量,mm/h2) 雨量计的数据整理雨量计的数据整理雨量计记录降雨量数据,构造如图雨量计记录降雨量数据,构造如图9.1所示雨量数据为每场雨的瞬时降雨强度(雨量数据为每场雨的瞬时降雨强度(mm/min)、累积降雨量()、累积降雨量(mm)和降雨时间)和降雨时间((min)之间的变化关系,如图)之间的变化关系,如图9.2所示。
所示以降雨时间为横座标和以累计降雨量为纵坐标绘制的曲线称为降雨量累积曲线,曲以降雨时间为横座标和以累计降雨量为纵坐标绘制的曲线称为降雨量累积曲线,曲线上某一点的斜率即为该时刻的瞬时降雨强度线上某一点的斜率即为该时刻的瞬时降雨强度将降雨量的增量除以该时间段长度,得到该段降雨历时的平均降雨强度将降雨量的增量除以该时间段长度,得到该段降雨历时的平均降雨强度 10.1.1 10.1.1 雨量分析--降雨过程分析(续)雨量分析--降雨过程分析(续)(3) 降雨历时和暴雨强度降雨历时和暴雨强度降雨量累积曲线上某一时间段,称为降雨量累积曲线上某一时间段,称为降雨历时降雨历时如果该降雨历时覆盖了降雨的雨峰时间,则该时段降雨量为对应于该降雨历时的暴如果该降雨历时覆盖了降雨的雨峰时间,则该时段降雨量为对应于该降雨历时的暴雨强度,降雨历时越长,暴雨强度越小雨强度,降雨历时越长,暴雨强度越小暴雨强度用符号暴雨强度用符号i表示表示,,常用单位为常用单位为mm/min,或,或mm/h亦常用单位时间内单位面积亦常用单位时间内单位面积降雨量降雨量q表示,单位用表示,单位用L/s.ha。
暴雨强度暴雨强度i和和q 之间的换算关系为之间的换算关系为(10.1) 式中式中 q―降雨强度(降雨强度(L/s.ha);); i―降雨强度(降雨强度(mm/min)在城市暴雨强度公式推求中,经常采用的降雨历时为在城市暴雨强度公式推求中,经常采用的降雨历时为5 min、、10 min、、15 min、、20 min、、30 min、、45 min、、60 min、、90 min、、120min等等9个历时数值,特大城市可以用个历时数值,特大城市可以用到到180min,或更长时间或更长时间4) 暴雨强度频率暴雨强度频率通过长期观测数据计算某个特定降雨历时的暴雨强度出现的经验频率,简称暴通过长期观测数据计算某个特定降雨历时的暴雨强度出现的经验频率,简称暴雨强雨强度频率度频率经验频率的计算公式:经验频率的计算公式:(10.2) 式中式中 n―降雨量统计数据总个数;降雨量统计数据总个数;m―将所有数据从大到将所有数据从大到小排序后,某个特定数据的序号;小排序后,某个特定数据的序号;Fm―相应于第相应于第m个数据个数据的经验频率,常用单位为的经验频率,常用单位为% 小雨:24小时内降水量不超过10毫米,小到中雨为5~18毫米,中雨为10~25毫米,中到大雨为18~38毫米,大雨为25~50毫米,大到暴雨为38~75毫米。
24小时内雨量超过50毫米的称为暴雨,超过100毫米的称为大暴雨,超过200毫米的称为特大暴雨10.1.1 10.1.1 雨量分析--降雨过程分析(续雨量分析--降雨过程分析(续1 1))(4) 暴雨强度频率(续)暴雨强度频率(续)当对应于特定降雨历时的暴雨强度频率越小时,该暴雨强度值越大当对应于特定降雨历时的暴雨强度频率越小时,该暴雨强度值越大当每年取一个数据组成统计序列时,当每年取一个数据组成统计序列时,n为年数,频率值为年数,频率值Fm称为称为“年频率年频率” ;当;当当当每每年取多个数据组成统计序列时,年取多个数据组成统计序列时,n为数据总个数,频率值为数据总个数,频率值Fm称为称为“次(数)频率次(数)频率”年频率和次频率统称为年频率和次频率统称为经验频率经验频率,计算公式为,计算公式为式中式中 M为每年选取的雨样数为每年选取的雨样数在坐标纸上以经验频率为横坐标,暴雨强在坐标纸上以经验频率为横坐标,暴雨强度为纵坐标,按数据点的分布绘出的曲线,度为纵坐标,按数据点的分布绘出的曲线,称为经验频率曲线,如图称为经验频率曲线,如图10.3所示10.3) (5) 暴雨强度重现期暴雨强度重现期重现期定义重现期定义:在多次的观测中,大于等于:在多次的观测中,大于等于某个设定值的事件数据重复出现的平均间某个设定值的事件数据重复出现的平均间隔年数,单位为年(隔年数,单位为年(a)。
重现期越大,降重现期越大,降雨强度越大雨强度越大,如图,如图10.4所示重现期与经所示重现期与经验频率关系式:验频率关系式:(10.4) 10.1.1 10.1.1 雨量分析--降雨过程分析(续雨量分析--降雨过程分析(续2 2))(5) 暴雨强度重现期(续)暴雨强度重现期(续)《《室外排水设计规范室外排水设计规范》》 GB 50014—2006 ((2011版)规定:版)规定:同一排水系统可采用同一重现期或不同重现期重现期应采用同一排水系统可采用同一重现期或不同重现期重现期应采用1~~3年,重要干道、年,重要干道、重要地区或短期积水即能引起较严重后果的地区,应采用重要地区或短期积水即能引起较严重后果的地区,应采用3~~5年,经济条件较好或年,经济条件较好或有特殊要求的地区宜采用规定的上限特别重要地区可采用有特殊要求的地区宜采用规定的上限特别重要地区可采用10年或以上年或以上表表10.1为某城市在不同历时的暴雨强度统计数据为某城市在不同历时的暴雨强度统计数据10.1.2 暴雨强度公式暴雨强度公式表达暴雨强度表达暴雨强度i(或(或q)与降雨历时)与降雨历时t和年重现期和年重现期P之间关系的经验函数,称为之间关系的经验函数,称为暴雨强度暴雨强度公式公式。
《《室外排水设计规范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50014-2006)中规定我国采用的暴雨强度公式的)中规定我国采用的暴雨强度公式的形式为:形式为:式中,式中,q —— 设计暴雨强度(设计暴雨强度(L//s.ha););t —— 降雨历时(降雨历时(min););P —— 设计重现期(设计重现期(a););A1, C, n, b —— 待定参数待定参数10.5) 在实际应用中,各地根据当地的具体情况,比较普遍地采用下列修订暴雨强度公式:在实际应用中,各地根据当地的具体情况,比较普遍地采用下列修订暴雨强度公式:(10.5a) 式中,式中,i —— 设计暴雨强度(设计暴雨强度(mm//min););t —— 降雨历时(降雨历时(min););TE —— 设计重现期(设计重现期(a););A1, C, n, b —— 待定参数待定参数部分城市应用暴雨强度公式(部分城市应用暴雨强度公式(10.5a)的参数如表)的参数如表10.2所示其它城市的暴雨强度公式所示其它城市的暴雨强度公式可参见可参见《《给水排水设计手册给水排水设计手册》》第第5册10.1.3 汇水面积汇水面积汇水面积汇水面积(也称流域面积)是雨水管渠汇集和排除雨水的地面面积((也称流域面积)是雨水管渠汇集和排除雨水的地面面积(ha或或km2)。
一般的大雷雨能覆盖一般的大雷雨能覆盖1~5 km2的地区,有时可高达数千的地区,有时可高达数千km2一场暴雨在其整个降雨的面积上雨量分布并不均匀但是,对于城市排水系统,汇一场暴雨在其整个降雨的面积上雨量分布并不均匀但是,对于城市排水系统,汇水面积一般较小,一般小于水面积一般较小,一般小于100 km2,其最远点的集水时间往往不超过,其最远点的集水时间往往不超过3~5小时,大小时,大多数情况下,集水时间不超过多数情况下,集水时间不超过60~120分钟因此,可以假定降雨量在城市排水小区分钟因此,可以假定降雨量在城市排水小区面积上是均匀分布的,采用自记录雨量计所测得的降雨量可近似代表整个汇水面积面积上是均匀分布的,采用自记录雨量计所测得的降雨量可近似代表整个汇水面积上的降雨量上的降雨量降雨面积降雨面积:是指降是指降雨所笼罩的面积,雨所笼罩的面积,即降雨的即降雨的 范围10.2 雨水管渠设计流量计算雨水管渠设计流量计算10.2.1 地面径流与径流系数地面径流与径流系数地面径流:地面径流:降雨到达降雨到达地面后,一部分雨水被截留,另一部分沿地面坡度流动,(地面后,一部分雨水被截留,另一部分沿地面坡度流动,(在在地面沿地面坡度流动的雨水地面沿地面坡度流动的雨水)称)称地面径流地面径流。
地面径流量:地面径流量:地面径流的雨水流量称为雨水的地面径流的雨水流量称为雨水的地面径流量地面径流量径流系数:径流系数:地面径流量与总降雨量的比值称为地面径流量与总降雨量的比值称为径流系数径流系数Ψ径流系数小于径流系数小于1入渗率入渗率和和余水率:余水率:降雨时,随着降雨时间的增长和雨量的加大,降雨时,随着降雨时间的增长和雨量的加大,降雨量与地面渗水降雨量与地面渗水量的差值称为量的差值称为余水余水,,入渗率入渗率和和余水率余水率的概念的概念错误错误见见P187图图10.5表示降雨强度与地面径流的示意关系图表示降雨强度与地面径流的示意关系图10.6表示不同地面对径流量的影响表示不同地面对径流量的影响 图图10.5 降雨强度与雨水径流量关系图降雨强度与雨水径流量关系图图图10.6 不同地面对径流量的影响不同地面对径流量的影响 影响径流系数的因素影响径流系数的因素主要有汇水面积的地面覆盖情况、 地面坡度、地貌、建筑密度的大小、路面铺砌等此外,还与降雨历时、暴雨强度及暴雨雨型有关 目前在雨水管渠设计中,通常采用按地面覆盖种类确定 10.2.1 地面径流与径流系数(续)地面径流与径流系数(续)如果汇水面积由径流系数不同的地面组合而成,如果汇水面积由径流系数不同的地面组合而成,采用平均径流系数法采用平均径流系数法,平均径流系,平均径流系数可用加权平均法计算:数可用加权平均法计算:(10.6) 式中,式中,Fi为汇水面积上各类地面的面积;为汇水面积上各类地面的面积; Ψi为相应于各类地面的径流系数;为相应于各类地面的径流系数; F为总汇水面积。
为总汇水面积在工程设计中,经常采用在工程设计中,经常采用“区域综合径流系数区域综合径流系数”(也称流域径流系数)进行近似替(也称流域径流系数)进行近似替代,建议值参见表代,建议值参见表10.4如果能获得城市不透水区域覆盖面积数据时,区域综合径流系数的值可参考表如果能获得城市不透水区域覆盖面积数据时,区域综合径流系数的值可参考表10.5 10.2.2 断面集水时间与折减系数断面集水时间与折减系数集水时间:集水时间:指雨水从汇水面积上的指雨水从汇水面积上的最远点流最远点流到设计的到设计的管道断面管道断面所需要的时间,记为所需要的时间,记为τ,常用单位为,常用单位为min地面集水时间:地面集水时间:雨水从汇水面积上的最远点流到位于雨水管道起始点雨水口所需的集雨水从汇水面积上的最远点流到位于雨水管道起始点雨水口所需的集水时间地面集水时间受地形坡度、地面铺砌、地面植被情况、距离长短等因素的影响,地面集水时间受地形坡度、地面铺砌、地面植被情况、距离长短等因素的影响,主要取决于水流距离的长短和地面坡度主要取决于水流距离的长短和地面坡度 对于雨水管道中任一设计断面,集水时间对于雨水管道中任一设计断面,集水时间τ由地面集水时间由地面集水时间t1和雨水在管道中流到该设和雨水在管道中流到该设计断面所需的流行时间计断面所需的流行时间t2组成组成,用下式表示:,用下式表示:折减系数折减系数m::当某一管道断面上达到当某一管道断面上达到“洪峰洪峰”流量时,其上游管道可能处于非满管流状态,流量时,其上游管道可能处于非满管流状态,管道中的空间对水流可以起到缓冲和调蓄作用。
管道中的空间对水流可以起到缓冲和调蓄作用因此,管道中的流行时间会比按满管流计算的因此,管道中的流行时间会比按满管流计算的流行时间流行时间t2大得多,大得多,m又被称为容积利用系数又被称为容积利用系数地面集水时间地面集水时间t1,一般采用,一般采用5~~15min通过实验测定,地面集水时间验测定,地面集水时间t1与地面流经距离如图与地面流经距离如图10.7所示式中式中 m―折减系数或容积利用系数;折减系数或容积利用系数;L―设计断面上游各管道的长度,设计断面上游各管道的长度,m;;v―上游各管道中的设计流速,上游各管道中的设计流速,m/s10.7) (10.8) (min) 图图10.7 地面集水时间和流经距离的关系地面集水时间和流经距离的关系折减系数折减系数m::(续)(续)根据实验和工程经验,根据实验和工程经验,折减系数或容积利用系数折减系数或容积利用系数m取值取值如下:如下:地下暗管,地下暗管,m=2,明渠,,明渠,m==l.2;;在陡坡地区,采用暗管时,在陡坡地区,采用暗管时,m==1.2~~2m与降雨最大峰值位置有关,见表与降雨最大峰值位置有关,见表10.510.2.3 雨水管渠设计流量计算雨水管渠设计流量计算一般城市的雨水管渠的汇水面积较小,在整个汇水面积上能产生全面积的径流,称为一般城市的雨水管渠的汇水面积较小,在整个汇水面积上能产生全面积的径流,称为完全径流完全径流。
实际地面径流量可按下式计算,称为推理公式实际地面径流量可按下式计算,称为推理公式 ( 10.9 ) 式中,式中,q―平均设计暴雨强度(平均设计暴雨强度(L/s.ha););Ψ―径流系数;径流系数;F―计算汇水面积(计算汇水面积(ha) 雨水管道设计流量雨水管道设计流量::该管段上游节点断面的该管段上游节点断面的“洪峰洪峰”流量,不同断面的流量,不同断面的“洪峰洪峰”时间时间不同,计算暴雨强度不同,计算汇水面积也不同不同,计算暴雨强度不同,计算汇水面积也不同10.2.3 雨水管渠设计流量计算(续)雨水管渠设计流量计算(续)对应于断面洪峰流量深刻的暴雨强度:对应于断面洪峰流量深刻的暴雨强度:(L/s.ha) 应用推理公式,得管段设计流量公式:应用推理公式,得管段设计流量公式:(L/s) ( 10.10 ) 如图如图10.8所示,所示,A点为点为最远点,地块最远点,地块1地面集地面集水时间为水时间为t1;地块;地块2地地面集水时间为面集水时间为t1++mt2;地块;地块3地面集水时间地面集水时间t1++mt3各管段设计流量各管段设计流量Q1、、Q2和和Q3为:为:图图10.8 雨水管段流量和流经时间计算雨水管段流量和流经时间计算( 10.11 ) ( 10.12 ) 10.3 雨水管渠设计与计算雨水管渠设计与计算10.3.1 雨水管渠平面布置特点(基本原则)雨水管渠平面布置特点(基本原则)□在符合排放水质标准条件下,雨水应尽量在符合排放水质标准条件下,雨水应尽量利用自然地形利用自然地形,以,以重力流和最短距离重力流和最短距离方式排入池塘、河流、湖泊等水体中,以减低方式排入池塘、河流、湖泊等水体中,以减低管渠工程造价。
管渠工程造价□地形地形坡度较大坡度较大时,干管宜时,干管宜布置在地面标高较低处布置在地面标高较低处;当;当地形平地形平坦坦时,雨水干管宜时,雨水干管宜布置在排水流域的中间布置在排水流域的中间,以便于支管就近接入,,以便于支管就近接入,尽可能地扩大重力流排除雨水的范围尽可能地扩大重力流排除雨水的范围□雨水干管平面布置宜采用雨水干管平面布置宜采用分散式出水口形式分散式出水口形式,技术经济合理技术经济合理□当出水口建造费用很大时,应考虑当出水口建造费用很大时,应考虑集中式出水口管道布置集中式出水口管道布置应尽可能利用地形,减小埋深,自流排放应尽可能利用地形,减小埋深,自流排放□当地形平坦且地面平均标高低于河流的洪水水位,或管道埋当地形平坦且地面平均标高低于河流的洪水水位,或管道埋设过深而造成技术经济不合理时,在出水口前设置设过深而造成技术经济不合理时,在出水口前设置雨水泵站提升雨水泵站提升后排入水体后排入水体□雨水泵站造价及运行费用很大,使用频度不高,应尽可能雨水泵站造价及运行费用很大,使用频度不高,应尽可能减减小通过雨水泵站流量小通过雨水泵站流量10.3.2 雨水管渠系统设计步骤雨水管渠系统设计步骤((1))划分排水流域和管道定线划分排水流域和管道定线□结合城市总体规划图或工厂总平面布置,划分排水结合城市总体规划图或工厂总平面布置,划分排水流域和管渠定线,确定排水流向。
流域和管渠定线,确定排水流向2))划分设计管段与沿线汇水面积划分设计管段与沿线汇水面积□设计管段的划分应使设计管段范围内地形变化不大,设计管段的划分应使设计管段范围内地形变化不大,管段上下端流量变化不多,无大流量交汇,一般以管段上下端流量变化不多,无大流量交汇,一般以100~200m左右为一段左右为一段□地形平坦时,就近排除原则,有适宜坡度时,按地形平坦时,就近排除原则,有适宜坡度时,按雨雨水汇入低侧的原则水汇入低侧的原则按地面雨水径流方向划分汇水面积,按地面雨水径流方向划分汇水面积,编号,计算面积编号,计算面积□两个检查井之间流量不变的管段定为设计管段,并两个检查井之间流量不变的管段定为设计管段,并从管段上游往下游按顺序进行设计管段和节点的编号从管段上游往下游按顺序进行设计管段和节点的编号10.3.2 雨水管渠系统设计步骤(续)雨水管渠系统设计步骤(续)((2)划分设计管段与沿线汇水面积(续))划分设计管段与沿线汇水面积(续)□图图10.9表示一雨水排水区域,管道布置如图中带有箭头方向的实线所示,排水节点表示一雨水排水区域,管道布置如图中带有箭头方向的实线所示,排水节点编码依次为编码依次为A、、B、、C、、D、、E、、F和和G,设计管段编号依次为,设计管段编号依次为①①、、②②、、③③、、④④、、⑤⑤和和⑥⑥。
与各管段两侧相邻的地块即为该管段的排水量计算流域,根据各计算流域的面积、降与各管段两侧相邻的地块即为该管段的排水量计算流域,根据各计算流域的面积、降雨强度和径流系数即可计算该管段的本管段设计流量雨强度和径流系数即可计算该管段的本管段设计流量□图图10.10表示一个城区雨水排水区域布置方案表示一个城区雨水排水区域布置方案图图10.9图图10.10((3)) 确定设计计算基本数据确定设计计算基本数据:重现期、地面径流系数和集水时间:重现期、地面径流系数和集水时间 ((4)) 确定管渠的最小埋深确定管渠的最小埋深((5)) 设计流量的计算设计流量的计算::管段的设计流量管段的设计流量 ((6))雨水管道系统的水力计算雨水管道系统的水力计算:确定雨水管道的坡度、管徑和埋深:确定雨水管道的坡度、管徑和埋深((7))绘制雨水管道平面图及纵剖面图绘制雨水管道平面图及纵剖面图10.3.3 雨水管渠设计参数雨水管渠设计参数为避免发生淤积、冲刷等现象,对雨水管渠设计计算的为避免发生淤积、冲刷等现象,对雨水管渠设计计算的基本参数规定:基本参数规定:((1)) 设计充满度设计充满度雨水管渠允许满流和溢流,雨水管渠的充满度按满管流设计,明渠应有等于或大于雨水管渠允许满流和溢流,雨水管渠的充满度按满管流设计,明渠应有等于或大于0.2m的超高,街道边沟应有等于或大于的超高,街道边沟应有等于或大于0.03m的超高。
的超高2)设计流速)设计流速雨水中夹带泥沙量比污水大,最小设计流速应大于污水管渠,满流管道的最小设计流雨水中夹带泥沙量比污水大,最小设计流速应大于污水管渠,满流管道的最小设计流速为速为0.75m/s明渠内最小设计流速为明渠内最小设计流速为0.4m/s雨水管渠最大设计流速规定:金属管最大流速为雨水管渠最大设计流速规定:金属管最大流速为10m/s,非金属最大流速为,非金属最大流速为5m/s,明,明渠最大设计流速见表渠最大设计流速见表10.73)) 最小坡度:最小坡度:最小坡度按最小流速计算确定在街区内,不小于最小坡度按最小流速计算确定在街区内,不小于0.004,在街道,在街道下,不小于下,不小于0.0025,雨水口连接管最小坡度不小于,雨水口连接管最小坡度不小于0.014)) 最小管径最小管径:街道雨水管道最小管径:街道雨水管道最小管径300mm,最小坡度,最小坡度0.003;街坊雨水管,最;街坊雨水管,最小管径小管径200mm,最小坡度,最小坡度0.0110.3.4 雨水管渠断面设计雨水管渠断面设计在城市市区或工厂内,雨水管渠一般采用暗管在城市市区或工厂内,雨水管渠一般采用暗管在城市郊区,可考虑采用明渠,降低造价。
在城市郊区,可考虑采用明渠,降低造价在雨水干管起端,利用道路边沟排除雨水,通常可以减少暗管在雨水干管起端,利用道路边沟排除雨水,通常可以减少暗管100~150m在实际工在实际工程中,应实现系统最优化程中,应实现系统最优化当设计管段计算流量确定后,应计算合理的管渠断面尺寸,并绘制设计图纸和编写设当设计管段计算流量确定后,应计算合理的管渠断面尺寸,并绘制设计图纸和编写设计文件雨水管网设计步骤:雨水管网设计步骤:((1))排水管网布置:根据规划,在排水管网布置:根据规划,在1:2000~1:10000的的地形图上布置雨水管道系统,地形图上布置雨水管道系统,确定干管和支管系统,确定管道的位置和方向确定干管和支管系统,确定管道的位置和方向2))管网定线:管网定线:在较大比例(在较大比例(1:500~1:1000)的)的绘有规范道路的地形图上,确定干绘有规范道路的地形图上,确定干管和支管的准确线路,划分汇水区域,计算汇水面积,进行管网管段和节点的划管和支管的准确线路,划分汇水区域,计算汇水面积,进行管网管段和节点的划分和编号分和编号3))确定管网控制点高程,布置雨水口确定管网控制点高程,布置雨水口。
4))选定设计数据:暴雨强度公式、降雨重现期、地面集水时间、径流系数和管道选定设计数据:暴雨强度公式、降雨重现期、地面集水时间、径流系数和管道容积系数容积系数5))管道水力计算:确定管段的断面、坡度和高程管道水力计算:确定管段的断面、坡度和高程6))绘制管道平面和高程断面图:绘制管道平面和高程断面图:平面图比例为平面图比例为1:500~1:1000,高程断面图的高程,高程断面图的高程比例为比例为1:50~1:100,长度比例为,长度比例为1:500~1:10007))管网构筑物(管道基础、雨水口、窨井、排水出口等)选用和设计一般优先管网构筑物(管道基础、雨水口、窨井、排水出口等)选用和设计一般优先采用标准图设计,特殊构筑物需要专门设计采用标准图设计,特殊构筑物需要专门设计10.3.5 设计计算例题设计计算例题【【例例10.1】】某规划区排水系统规划如图某规划区排水系统规划如图10.11所示已知城市暴雨强度公式为已知城市暴雨强度公式为(10.13) 【【解解】】((1)) 采用暗管排水,采用暗管排水,t1=10min,,m =2,汇水面积和管道长度均从规划资料数,汇水面积和管道长度均从规划资料数据中取得,计算过程详见表据中取得,计算过程详见表10.8。
计算结果计算结果,管道终点管内底标高为管道终点管内底标高为59.005m,常,常水位以上水位以上,洪水位以下洪水位以下1~~9结果不变,结果不变,9~~10管段埋深提高管段埋深提高2m,终点管内底标高,终点管内底标高为为61.000m,在洪水位以上根据计算结果绘制管网纵剖面图如图,在洪水位以上根据计算结果绘制管网纵剖面图如图10.12示管段11~~6、、14~~7、、17~~8和和20~~9的计算结果满足系统接管要求的计算结果满足系统接管要求, 不影响主干管埋深不影响主干管埋深 城市综合径流系数取城市综合径流系数取C =0.62,河流常水位为,河流常水位为58m,最高洪水位,最高洪水位(50年一遇年一遇)为为61m,设,设计重现期取计重现期取T=1a1)) 为了保证城市在暴雨期间排水的可靠性,拟在为了保证城市在暴雨期间排水的可靠性,拟在8~~9管段终点设提升泵站,提升管段终点设提升泵站,提升水头为水头为2m试进行该雨水排水系统的水力计算试进行该雨水排水系统的水力计算2)) 在提升泵站处设溢流口与在提升泵站处设溢流口与9~~10管段连接,其管内底标高为管段连接,其管内底标高为61.680m,试校核在,试校核在泵站不运行条件下,管网系统的排水能力。
泵站不运行条件下,管网系统的排水能力图图10.11现考虑现考虑P=0.5a条件下的系统排水能力,水力计算过程详见表条件下的系统排水能力,水力计算过程详见表10.9管段管段1~~9终点水面标高为终点水面标高为63.588m,高于溢流口底标高(,高于溢流口底标高(61.680m))1.908m在P=0.5a条件下,流入泵站的流量为条件下,流入泵站的流量为2326L/s,与管段,与管段9~~10的满流过水能力的满流过水能力4737L/s之比为之比为Q/Q0≈0.5,经计算,,经计算,9~~10管段充满度为管段充满度为h/D==0.5,则溢流口水位标高为,则溢流口水位标高为61.680++1.800x0.5==62.580,与管段,与管段1~~9终点水面标高差为终点水面标高差为63.588--62.580==1.008m,再加上各检查井处的水头损失(进口和出口),可以安全排水再加上各检查井处的水头损失(进口和出口),可以安全排水当管段当管段1~~2起端水位达到地面时,系统为不发生溢流的极限条件,其上下游水位差起端水位达到地面时,系统为不发生溢流的极限条件,其上下游水位差最大,等于最大,等于65.800--63.480==2.320m,小于,小于3.315m。
所以,该系统在泵站不运行时,处于压力流运行状态,管网不能排除所以,该系统在泵站不运行时,处于压力流运行状态,管网不能排除P==1a的降雨径的降雨径流水量,但可以安全排除流水量,但可以安全排除P==0.5a的降雨径流水量的降雨径流水量根据表根据表10.9可绘制管道纵剖面图可绘制管道纵剖面图10.13解解】】((2) 在泵站不运行时,管网经溢流在泵站不运行时,管网经溢流口向河道排水,溢流口内底标高高于管段口向河道排水,溢流口内底标高高于管段8~~9终点标高终点标高2m,管网在压力流条件下,管网在压力流条件下运行,水力坡度与管道坡度无关管段运行,水力坡度与管道坡度无关管段1~~9水力计算的水位落差为水力计算的水位落差为3.315m,在满,在满流条件下,管段流条件下,管段1~~2起端管顶至溢流口起端管顶至溢流口(设管段(设管段9~~10满流)的水位差为满流)的水位差为1.320m,小于小于3.315m,不能正常排出,不能正常排出P=1a的降水的降水径流量图图10.11水力计算表水力计算表 表表10.8~表表10.9管道纵剖面图管道纵剖面图10.12管道纵剖面图管道纵剖面图10.13雨水管渠设计计算例题雨水管渠设计计算例题o下图为某居住区部分平面图,地形西高东低,东面有一自南向北的天然河流,河流20年一遇的洪水位为14米,常水位为12米。
该城市的暴雨强度公式为,要求布置雨水管道并进行干管的水力计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