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丘和明教授诊治血证经验.pdf

3页
  • 卖家[上传人]:ji****n
  • 文档编号:47740856
  • 上传时间:2018-07-04
  • 文档格式:PDF
  • 文档大小:122.11KB
  • / 3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名专家精粹丘 和 明 教 授 诊 治 血 证 经 验张 荣 华3丘和明教授,男,广东省梅州人,出生于1936年4月, 50年代就读于广州中医学院六年制医疗专业本科, 1963年毕业后留校,一 直从事中医医疗、教学、科研工作,致力于中 医内科学血证、肾炎、肝病、脾胃病等的临床 研究,成就卓著,撰写中医药论文《紫地合剂 治疗急性上消化道出血临床研究》等20余篇,主编或参编《血证要览》 、 《中医内科学》等专 著10余部现任广州中医药大学中医内科学 博士生导师,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术委员会委 员,全国中医急症协作组血证组组长,广东省 中医药学会副理事长,全国政协委员Ξ丘和明教授,致力于中医内科学、血证临 床研究30余载,学验俱丰本文拟就丘教授 诊断和治疗血证的学术思想进行探讨如下1 明确病位辨病性,求因审证辨虚实血证诊断与辨证,病位病性是其本病位 包括出血部位及脏腑病位,脏腑病位是中医辨 证血证的特色之一病性即疾病的证候属性111 辨析病位主要从以下3个方面入手11111 首辨出血部位 如咯血与吐血,尿血与血淋,红疹与紫斑,鼻衄较多而吞于胃者可 见黑便等,均有似是而非、容易混淆之处。

      必 须仔细问诊及检查,望出血之部位或出血之色 质,四诊合参,分辨出血部位11112 询问发病先后推测脏腑病位 明确出血部位之后,还需寻找原发脏器,即审证求 因如:同属鼻衄,但其脏腑病位有在肺、在 胃、在肝的不同,应加以辨识凡血证,若继 发于咳喘之后者,多原发在肺;如先见心悸、 气短诸症而后出血者,多原发在心;若继发于情志怫郁或恚怒之后,多原发在肝;如先见脘 痛呕恶、纳差腹泻而后出血者,多原发在脾 胃;倘若继发于腰膝 软、遗精耳鸣之后,当 考虑肾为原发之脏11113 根据经络和官窍理论确定脏腑病位 某脏某腑的病变影响到血液的正常循行时,常 常表现在其相应的官窍出血如“舌为心之 苗”,故舌衄可定位在心便血、痔血为肠中 下血,而肺与大肠相表里,故可定位在肺、大 肠咳不离乎肺,“鼻为肺窍”,咳血、鼻衄可 定位在肺呕血与吐血,血均自胃来,而“脾 开窍于口”,故可定位在脾胃足阳明胃经 “上入齿中”,“脾主肌肉”,因而齿衄、肌衄亦 可定位在脾胃112 辨析病性大致可归纳为3类证候11211 火证热证 起病急,病程短,血色鲜 红,兼见一派热证,如身热口渴、烦躁、便 秘、舌红、苔黄、脉滑数或弦数等。

      又因火有 虚火实火之分,热有在气分血分之别,热在不 同脏腑,症状各异,可依八纲虚实、气血、脏 腑等辨证方法辨别之临床上以此类证型最常 见11212 虚证寒证 起病缓,病程较长,血色 暗淡,兼见肢凉怯冷、体倦乏力、小便清长、 大便溏或下利清谷、舌淡有齿痕、苔白、脉虚 或沉迟等虚寒证还须结合脏腑辨证分清病 位此类证候以气虚证较多见,阳虚寒证较少 见,且阳虚寒证也多由气虚损及阳所致11213 血瘀证 本证最易为医者所忽视,但 临床却不少见,由于瘀血壅阻脉道,致血液溢21新 中 医Ξ 暨南 大 学 医 学 院 第 一 附 属 医 院,广 州 市 石 牌 (510632)© 1995-2005 Tsinghua Tongfang Optical Disc Co., Ltd. All rights reserved.于脉外起病或急或缓,病程或长或短,出血 血色暗红,腹部或有痞块,身有固定部位刺 痛,脉沉涩辨证血瘀,重在查舌,舌暗或青 或有瘀斑,均系有瘀之征有时前症并不悉 具,而仅舌现瘀象者,亦从瘀论治,常可收效 血证性质多属火、虚、瘀3类,由火热亢 盛、气火上逆、血分有热、瘀血阻滞所致者属 实证;由阴虚火旺、气虚不摄、出血日久体虚 等所致者属虚证;临床上更常见虚实夹杂之证。

      2 治疗血证3原则,治火治气治血分 治疗血证,主要应掌握治火、治气、治血3个基本原则治火者,实火当清热泻火,虚 火当滋阴降火;治气者,实证当清气降气,虚证当补气益气;治血者,血热宜凉血止血,血 瘀宜活血止血,出血日久体虚或量多宜收敛止 血分而言之,常用止血法有下列4种211 清热凉血止血法 为最常用治法,适用 于脏腑实热、气火逆乱及血热妄行所引起的血证常用药有:生地黄、赤芍、牡丹皮、玄 参、犀角、黑栀子、黄芩、黄连、金银花炭、 侧柏叶、茜草、大蓟、小蓟、大黄、紫草、紫 珠草、地稔等这种出血以吐、衄为多,血色 多鲜红治宜谨守病机,或清气或凉血,切勿急急止涩病在气分者,多与心、肺、肝、胃 等脏腑有关:在肺宜清肺止血,如清肺饮、清 衄饮;在胃宜清胃止血,如泻心汤、清胃散之 类;在肝宜清肝泻火、平肝止血,如龙胆泻肝 汤、当归龙荟丸等;热在膀胱而尿血用小蓟饮子;热在大肠而便血用地榆散等病在血分 者,宜凉血分之热,如犀角地黄汤、凉血地黄 汤等212 降火滋阴止血法 适用于火盛动血及阴 虚火旺之血证常用药有:黄芩、黄连、知 母、黄柏、龙胆草、天冬、麦冬、生地黄、熟地黄、沙参、玄参、山药、百合、玉竹、旱莲 草、女贞子等。

      此法含有降火与滋阴两方面, 证属实火当降气降火,证属虚火当滋阴降火 临床所见火盛常灼阴血而见阴不足,阴血亏虚时鲜有不浮虚火者,所以2法常合并应用,上 药中芩、连、知、柏、龙胆草苦寒可泻降实热 之火,二冬、二地、二参、百合、玉竹甘寒甘 凉可滋阴以降虚火他如玄参降浮游之肾火, 牡蛎、赭石降升腾之肝火,白芍敛降脾火,牛膝引血下行,童便、人中白敛降各种虚火213 理气益气止血法 适用于气逆上冲、血 随气逆及气虚不摄、脾不统血所致的血证常 用药有:枳壳、郁金、降香、沉香、黄芪、党 参、炙甘草、炮姜炭、陈棕炭、煅牡蛎、血余炭血证因于气者,不外两端,或为气有余, 或为气不足气有余或气逆当行气降气,气虚 当补气益气此处所言气逆指本非气实有余之 人,由于情志因素等引起气逆而动血者,不宜 过用降火之药,可用本法,如取降香、沉香之类以助止血,与前述之气火逆乱当鉴别若疑 气逆上壅有化火之虞,宜降气不宜降火;若疑 瘀血阻滞气机,宜行血不宜止血此处所言气 虚指中气不足或气随血脱中气不足而血出不 止,称为脾不统血;补中气以止血,又称补气摄血法,常用于便血经久不止,便色黯黑等 症如黄土汤治便血,固本止崩汤治血脱,均 以甘温补中为主,佐以养血收敛。

      血证使用益 气法,可分两类:一种是脾胃虚寒,气不摄 血,根本由于中气不足,如黄土汤证;一种是出血过多,中气大伤,有气血两脱之势,如固 本止崩汤证再有当归补血汤,为“有形之血 不能速生,无形之气所当急顾”之代表方214 和血化瘀止血法 适用于跌打损伤、内 伤、瘀血内停等引起的出血常用药有:桃仁、红花、三七、花蕊石、茜草、蒲黄、大 黄、牛膝等多用于呕血盈口色紫,及内有瘀 血,一方面当止血,一方面又当祛瘀,但主要 在于祛瘀,因为瘀不去则血不归经,所以伤科 有很多止血药实际上是和血、活血药祛瘀是 唐容川止血4大法之一,临床上本法常与其它治法合用于血证的相应阶段 辨证治血,固然需分脏腑经络,辨病治 血,亦有因出血部位不同,选药有沿用之规 律如:吐血多用侧柏叶、茜草、藕节、焦栀311998年第30卷 第2期© 1995-2005 Tsinghua Tongfang Optical Disc Co., Ltd. All rights reserved.子;咳血多用黄芩、白茅根;尿血多用蒲黄、 小蓟;便血多用槐花、地榆;紫癜多用防风、 乌梅、荆芥;眼底出血多用旱莲草、女贞子 等其他如收敛止血药常随症加用。

      3 结语血证是内科临床的常见病、多发病,可由 外感、内伤等多种原因引起根据血证的定义 进行中医诊断并不困难,难在辨其脏腑病位, 难在审其证候属性,难在活用血证3治则丘 和明教授依据中医学关于血证的基本理论,结合数十年临床经验,提出“明确病位辨病性, 求因审证辨虚实”的诊断辨证原则,并谨守病 机确立治火治气治血分3大治则及清热凉血止 血、降火滋阴止血、理气益气止血、和血化瘀 止血4大治法,以示后学收稿日期: 1997 - 10 - 13)· 书讯·彩色过塑《针灸穴位挂图》出版广州中医药大学黎文献副教授主编彩色过塑《针 灸穴位挂图》已由广东经济出版社发行全套共3 张,分别从正面、背面、侧面详尽展示经络穴位的分 布,采用立体透视法,显示骨骼、内脏及重要的神经 丛;阳经及穴位用红色的点线表示,阴经及穴位用蓝 色的点线表示,经外奇穴则用空心圈表示;为有利于 国际交流,每一穴都标注国际通用代号及中文经穴名 称;为方便读者查阅,另附挂图说明书1册,以表格 的形式,分列每1条经络,每1个穴位(共409穴) 的名称、代号、汉语拼音、定穴法、主治、针灸法等 条目,全收均为中英对照,该挂图重点突出简明、实 用的特点。

      本挂图每套售价40元(包括挂号、包装 邮寄费) ,邮购者请汇款至广州市机场路12号广州中 医药大学《新中医》编辑部发行科,汇款请注明“购 挂图”,并写清详细地址、姓名、邮政编码验 方 介 绍熏洗法治疗老年跟痛症刘德奇3张书祥3笔者近10年来采用中药熏洗法,治疗老年跟痛症,疗效满意,现介绍如下药物组成 伸筋草、透骨草、丹参各30g ,木瓜、红花、川牛膝、炮穿山甲、威灵仙、桂枝、防风各10 g用法 上药加水1000ml ,文火煎20分钟后,加入食醋30ml ,将患足放于药液之上,先熏后洗40分,每日1~3次,治疗1周为1个疗程病例 李某,女, 68岁,农民, 1995年10月20日初诊双足跟疼痛 麻,时轻时重10余年经多方求治疗效不佳,近半年来加重,行走困难,不能站立检查:双足跟尖部压痛明显,微肿,局部皮温不高X线摄片示:双跟骨后下缘有明显骨刺形成,经用上方治疗1个疗程症状好转,能短距离行走,又巩固治疗1个疗程,诸症消失,行走自如,复查X线摄片示:双跟骨后下缘骨刺变小,随访1年未复发体会 老年跟痛症主要表现为患部疼痛, 楚,麻木,不能行走,压痛明显中医学认为本症多由年老体弱,肝肾亏损所致筋骨失养,气血不畅,经脉痹阻。

      经X线摄片检查多兼有跟部骨刺形成,以中药熏洗可使药力直达病所,使局部筋骨得养,气血调和,经脉舒畅一般经过1~3个疗程的治疗,即可取得理想的疗效修回日期: 1997 - 09 - 26)3 河南省方城县中医院,方城县城关镇人民路742号(473200)41新 中 医© 1995-2005 Tsinghua Tongfang Optical Disc Co., Ltd. All rights reserved.。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