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湖南省湘阴县民间故事.doc
8页《《民间文学民间文学》》作业作业姓名:余姓名:余 依依班级:班级:10 级汉一班级汉一班专业:汉语言文学专业:汉语言文学学号:学号:100201024湖南省湘阴县民间故事、歌谣收集与整理湖南省湘阴县民间故事、歌谣收集与整理调查主题:“姑嫂树”的来历 调查过程: 一、 “姑嫂树”简介 “姑嫂树”位于湖南省岳阳市湘阴县湘滨镇姑嫂村(原粮仓大院内) ,因两棵枫树造 型奇异而得名一株分出枝桠,有如嫂子生有一子;一株独干,好似姑娘年未及笄两树 围各 3 米,高约 30 米同生同长,枝叶相依,浓荫如盖,百米之内,不见阳光,当地人称 这两棵树为姑嫂树 二、关于“姑嫂树”来历的故事关于姑嫂树,湘阴民间有四种不同版本的传说第一种传说是:明万历四年(1577) ,双树初生,有夫妇俩与妹妹共同生活,丈夫被征远去,后战死疆场,姑嫂相依为命,不愿分离,姑不论婚,嫂不再嫁,以培植门前双树为趣死后,人们感其贤德贞洁,将姑嫂的绣花鞋各葬一只于二树之间,故名姑嫂树第二种传说是:嫂嫂怀孕数月,行动艰难姑问嫂嫂怀胎累不累,痛不痛,方不方便,嫂嫂说:“胎儿有一斗米重,天天折腾人,有说不出的痛苦 ”姑娘听后,量了一斗米,用布袋装着,捆扎在自己的肚子上,体验十月怀胎的痛苦,结果寸步难行。
从此,姑娘立志不嫁,宁可出家为尼姑嫂嫂不忍和姑娘分离,决心同姑娘一起出家,他们商议,每人埋一只绣花鞋于河滩上,半月后,若不脏,不烂,就实践誓言事后,果然应验,姑嫂同时出家当了尼姑不久,在埋绣花鞋的地方,并生出两株枫树第三种传说是:早年,这里住着一户陈姓人家,媳妇叫黄玉枝,年近三十,尚未怀孕生育婆婆见儿媳没有生育,担心无人接续陈家香火一天,她使出毒计,欲将媳妇害死,另择儿媳为此她特地煮了一碗放了毒的鸡蛋茶,端到媳妇面前,还大献殷勤地说:“这几日你身体不好,吃碗蛋茶补补身子 ”媳妇见婆婆一向横眉冷眼,今日突然一反常态,她有些受宠若惊,只是一个劲地推让婆婆将蛋茶放在桌上,借帮抽身出门,想让媳妇自己吞食婆婆有个女儿,名叫菱花,不仅长得漂亮,而且聪明贤惠她平日与嫂嫂感情深厚,胜似亲生姐妹,常在母亲面前说嫂子的好话今日见母亲态度反常,顿生疑惑,趁母亲不在,她溜进嫂嫂房中,不管三七二十一,端起蛋茶,先喝几口,谁知蛋茶落肚,立即脸色大变,倒在地上,七窍流血而死嫂嫂见姑娘代她一煞费苦心,痛不欲生,也端起剩下的蛋茶一饮而尽,倒在姑姑身旁死去当地人见此情形,既对婆婆的恶行痛恨,又被姑嫂的情谊感动把姑嫂二人合葬在河滩上。
不久,在坟堆上,分别长出了两株小枫树,越长越大,紧紧依偎在一起,人们就把这对树叫做姑嫂树第四种传说是:好多年前,这里住了一户姓陈的人家,家中有姑嫂二人及父母兄弟不久,嫂嫂怀孕了,快到分娩时感到很吃力,肚子挺得很大,走路干活都气喘吁吁姑姑见嫂嫂怀孕样子实在难看,便问嫂子怀孕是什么滋味,嫂嫂说:妹子,告诉你,就像整怀着一斗米一样沉重吃力姑娘听了,急忙去量了一斗米,用布袋装着捆扎在肚子上,白天黑夜也不松下来她是突然加上重量,那感觉比嫂子更加吃力,更加难受姑姑心想,怀孕这么艰难痛苦,那我将来要作人妻,也会怀孕,到那时,怎么过得下去呀,不如一死了之于是,姑姑投河自杀了姑姑死了,公婆问及姑娘自杀的原因,非常气愤,大骂媳妇不贤,害死了他们的闺女,于是媳妇也自杀了人们把姑嫂一起埋在江边,不久在紧紧挨着的坟上长出两棵枫树,慢慢地就长成了现在的样子三、关于“姑嫂树”的歌谣作品后人为纪念这对有情有义的姑嫂,在姑嫂树旁建了一座“崇湖寺”,内塑姑嫂神像,远近百姓来祈祷求签问卦者众多清同治年间,湘阴古塘围人、秀才江炳麟为古寺撰写了寓褒贬、别善恶的诗签 800 首至今保存完好姑嫂树围以石栏,立有纪念碑1966 年碑毁,树在当地群众护卫下没有被砍毁,使这一名胜保存下来,但树旁的崇湖寺,因建粮食仓库被拆毁。
2000 年,当地群众自愿集资,在距姑嫂树 50 米处重建了崇湖寺,寺内有对联多首,现抄录两首:双树属连生,枝常秀,叶常青,历暑经寒,松柏精神能耐久;二人同守节,姑不字,嫂不醮,抱冰饮雪,梓桑恭敬允咸宜从台岛九千丈以远,素闻姑嫂声灵,仿佛寺中藏世界;泛洞庭八百里而外,重睹枫林耸翠,依然湖上现蓬莱每年逢节气,都有很多人持着蜡烛、檀香等各种祭祀用品去庙内瞻仰,朝拜特别是每逢初一十五,更是人声鼎沸,庙内贡品供果数不胜数朝拜者往往分为三种:一为许愿者,二为还愿者,三为旅游者其中,更是还愿者居多所谓还愿者,是指之前在朝拜的时候,在神像(当地人称“仙姑娭毑”或者“仙姑娘娘” )面前许下心愿,若实现便会来感谢神明恩德赐福的人群在二零一二年正月十五期间,曾经有一位王姓老太太带着自己儿媳、儿子、孙子一行人来到庙内,向仙姑娘娘还愿据王老太太说,她一年前在仙姑娘娘面前许下心愿,希望赐福多年未孕的媳妇怀上孩子,每年她都会带上自己的家人来朝拜感恩果真,回去不足三月,媳妇就怀上了孩子,为此王老太太信守承诺,在年初带上一家人还愿王姓老太太只是众多还愿者的一个代表,仙姑娘娘因此也成为了当地百姓的精神支柱但是,在二零一二年的时候,由于神像台前的蜡烛点燃了木质台,整个神像都被火焚毁,至今没有修缮。
庙内只剩下三尊菩萨的塑像项目姓名年龄文化程度宗教信仰籍贯讲唱人石少书77 周岁小学无湖南岳阳搜集人余 依20 周岁大学本科无湖南岳阳流传地点湖南省岳阳市湘阴县各镇各村搜集时间2013 年 4 月 2 日调查主题:“红人塘”的来历 调查过程: 一.名称来历抗日战争期间,日本人入侵中华大地1938 年,日本人侵入到湖南省岳阳市湘阴 县湘滨镇(原洞庭围镇)地区当时在村中进行烧杀抢掠,不仅把村民家中的食物抢走, 而且还在家中进行大规模的破坏活动,坛坛罐罐敲碎事后,还纵火烧光了所有的房屋 当时,由于得到清扫活动的消息提早,所以所有的村民都提早地撤走了当时在村边有一 个很大的荷塘,正值六月荷叶展青之时,满塘的荷叶将荷塘覆盖住了这正好成为村民们 的藏身之所当日本人满载着食物家什撤回之时,正好路过了那个荷塘树上的鸟儿突然 躁动起来,发出了类似于“荷叶躲躲,荷叶躲躲······”的声音这个声音惊动了 当时随军的汉奸,立刻命令所有日本人持刀下水果真,掀开一片荷叶,便是一刀下去 就这样,当所有的荷叶掀开之后,便是满堂红色的血水了后人为了纪念这口塘,不忘家 仇国恨,称作“红人塘” 二. “红人塘”基本情况概括 “红人堂”位于湖南省岳阳市湘阴县湘滨镇红菱村四组,占地 5.6 亩。
原本是一个荷 塘,每逢夏天的时候,便是一片绿色荷叶覆盖但是后来随着围湖造田的计划的执行,这 个塘后来被填平了,现在变成了农田 三. “红人塘”照片项目姓名年龄文化程度宗教信仰籍贯讲唱人余国良77 周岁小学无湖南岳阳搜集人余 依20 周岁大学本科无湖南岳阳流传地区湖南省岳阳市湘阴县洞庭围镇红镇地区搜集时间2012 年 7 月调查主题:湘阴“岳州窑” 调查过程: 一、名称来历实际上,汉代就有湘阴窑,以窑址位于湘阴县而名,是中国最早生产青瓷的窑址当地长期 流传歌谣:“湘阴是个万窑窝,未有湘阴先有窑”湘阴窑的窑址,发现于 1952 年,1972 年又发现了几处早期窑址,湖南出土的东汉至唐代的青瓷,多为其产因隋唐时湘阴隶属岳 州,史料中又称岳州窑隋“大官”瓷及“官”款匣钵的发现,证明该窑曾为官府烧造过 用瓷岳州窑瓷胎,在唐五代时较为轻薄,胎质比较紧密,胎色早期呈红或米黄色,晚期为青 灰和灰白色釉色以青绿色居多,也有青黄色的釉薄而质细,釉泡较小,玻璃质感强 釉面有不规则的细小冰裂纹,有流釉现象胎骨和釉面结合牢固,瓷器的边沿,容易产生剥 釉的现象唐代烧制时,使用垫饼支烧;五代用支钉支烧,在盘碗底部留有支钉痕迹。
岳州 窑器物丰富多彩,有碗、盘、瓶、高足盘、四系罐、八棱短流壶等碗的足,以圆饼形和玉 璧形为主,高足盘、八棱短流壶,具有自己的鲜明特色它注重装饰艺术,纹饰以印花为主, 并配以划花此外还有浮雕莲瓣纹装饰的晋代,它也是那时重要的瓷窑,湘阴窑自汉代烧造瓷器,直到明代,大约千年东汉时,湘 阴青竹寺窑已烧制出青釉碗、钵、盆等胎色青灰和灰白东吴、晋、南朝窑头山窑、城 关镇窑烧制出的器物,有青釉洗、盆、罐、壶等,釉色有青绿、黄、酱等色,部分窑变釉色 呈蓝、紫色,装饰方法有印花、浮雕、圆雕等隋代为湘阴窑的发展时期,烧制的器物有 碗、钵、瓶、多足砚和盘等胎较厚重,有青灰、灰白色青釉透明或半透明,釉层变薄, 釉面有开片有花草、几何纹及直线印花纹路装饰等,布局对称且富于变化唐、五代时 期,湘阴窑改称为岳州窑故陆羽在《茶经》中评价唐代六个瓷窑的茶碗称:“碗,越州 上,鼎州次,岳州次,寿州、洪州次在风光秀美的湘江河畔,蕴藏着极其丰富的优质瓷土,便捷适宜的航运交通,使其成 为我国手工制瓷业的发源地之一从古至今,在湘阴一带流传着一个关于“窑”文化的故 事,于是,伟在考古发掘的今天,一座命名为“岳州窑遗址”的博物馆就耸立在湘阴县城 湘江东岸的滨江大道。
为什么“岳州窑”建在湘阴县城而不建在岳阳市内?这, 恐怕要寻根湘阴的窑文化开始 据史料记载,原岳州窑是在湘阴县城西南 21 公里 的湘江西岸窑头山从 1937 年开始到近几年,曾多次在河床岸的窑底部和四周各处挖出过 碗、壶等陶具,据文物部门考古分析为这批陶具是唐朝时期的手工业品,所以当时认定此 窑为唐窑,因湘阴县属岳州所辖,故呼岳州窑 岳州窑窑址多达十几处县城南面 逆水有八甲窑、杨山湖窑、青竹寺窑、铁角嘴窑、窑头山窑、白梅窑、长沙窑,北面顺水有乌龙嘴窑、三峰窑、云田窑、鹿角窑等,几乎将整个湘阴的地域形成了一个窑的世界 窑,主要由立式圆形窑和斜坡式龙形窑组成,时间跨越两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 至宋,沿袭千余年1981 年地名普查时,又在此搜集到唐时的彩陶罐子,说明中国陶瓷的 彩釉技艺,在唐时就有相当高的水平这一窑址已由文物部门刊立碑记,列入省级文物保 护单位,原窑早已崩塌废弃据传,窑址先后迁行对河的百梅村(即今樟树镇境内)及县 城,后又迁三峰窑、营田、漉角等地 考古发现:在湘阴县城堤垸一带有岳州窑址南北 长 150 米,深 6 米左右湘阴县铁角嘴一带有晋唐时期的古窑址,但以唐代制品为主,大 部分为壁形足青瓷碗。
窑址分布在湘江西岸的铁角嘴以北至吴家祠堂一带,可分为上、中、 下三个窑区 岳州窑窑器产品以日常生活用品为主,如碗、钵、盘、盂、洗、壶、 坛、罐等釉色以青釉为主,青釉莹洁闪光,透明或半透明,多作玻璃质开片,往往上半 部施釉,下半截露胎,垂釉如泪2000 年湘阴县政府住地基建时,挖掘出岳州窑瓷窑文物 为保护原窑址,2002 年县政府决定兴建岳州窑博物馆该博物馆为保护原窑址的基础上的 三层仿古建筑一层为陶瓷制作展示室,建电脑窑炉,复原岳洲窑青瓷,二层为岳洲窑青 瓷精品陈列室,三层为城楼,供人们休憩和观赏现已开馆接待游人参观 二.关于岳州窑基本概括据史料记载,当时的岳州窑为全国六大名窑之一岳州窑在湘阴县城西南 21 公里的湘江西岸窑头山1937 年及近年曾多次在河床岸的窑底部和四周各处挖出过碗、壶等陶具,据文物部门考古分析为唐窑,因那时湘阴县属岳州所辖,故呼岳州窑1981 年地名普查时,又在此搜集到唐时的彩陶罐子,说明中国陶瓷的彩釉技艺,在唐时就有相当高的水平这一窑址已由文物部门刊立碑记,列入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原窑早已崩塌废弃据传,窑址先后迁行对河的百梅村(即今樟树镇境内)及县城,后又迁三峰窑、营田、漉角等地。
据考古发现:在湘阴县城堤垸一带有岳州窑址南北长 150 米,深 6 米左右湘阴县铁角嘴一带有晋唐时期的古窑址,但以唐代制品为主,大部分为壁形足青瓷碗窑址分布在湘江西岸的铁角嘴以北至吴家祠堂一带,可分为上、中、下三个窑区岳州窑窑器产品以日常生活用品为主,如碗、钵、盘、盂、洗、壶、坛、罐等等釉色以青釉为主,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