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试评皮亚杰的“主体认识结构”.doc
6页试评皮亚杰的“主体认识结构” 试评皮亚杰的“主体认识结构” 【作 者】吕世荣/周伟群 【作者简介】吕世荣,男,1953年生,河南大学马列部副教授周伟群,男,1940年生,河南大学马列部主任、教授〔内容提要〕 本文评介了皮亚杰主体认识结构思想的主要内容皮亚杰认为主体认识结构的形成是主体活动协调的产物,包括图式、同化、顺应和平衡四个环节本文并探讨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体认识结构和皮亚杰的主体认识结构的关系,一方面,皮亚杰主体认识结构思想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对这一问题的肯定提供了儿童心理学方面的依据;另一方面,他们二者之间又有很大的区别〔关键词〕 皮亚杰主体认识结构 思维图式 马克思主义主体认识结构 一皮亚杰主体认识结构思想的主要内容是:首先,皮亚杰根据对儿童心理实验的事实,肯定了主体认识结构的存在他认为,主体内部思维结构的存在不可能依靠解剖来加以证实,只能从其外部表现来进行推论他根据儿童智慧活动的同步性来说明思维图式存在的真实性所谓同步性是指,在儿童智力发展的任何一个特定阶段,儿童所从事的各种认识活动具有相同的方式,所能解决的问题,具有同样的思想水平,遵循同一种逻辑数学运算明确地说,就是儿童的动作达到什么程度,思维就发展到何种水平。
为了解释思维活动的同步性,只能假设主体内部存在着某种运算结构,以至与整个认识活动相应的总体运算图式,内部图式的存在是外部反应同步性的根源他的认识结构是指一种主体活动的功能结构这种功能结构包括两种:一种是主体外部动作的功能结构,一种是内部思维的功能结构后者才是我们所指的认识结构皮亚杰把这两种功能结构又统称为“图式”其次,皮亚杰认识结构的理论,包括图式、同化、顺应和平衡这四个基本概念图式的一个含义是指儿童活动的动作结构婴儿最初的图式是一些本能的动作,即遗传性的反射图式,随着后来对环境的适应过程的发展,这种图式也不断地改变和复杂化,发展到多种图式的协同活动对这种动作结构反身抽象的结果,形成主体认识的思维功能结构,他把这种结构也称作“图式”这是我们所讲的主体认识结构同化和顺应是个体适应环境的两种机能在认识过程中,同化 指个体把客体纳入主体图式之中,这样可以引起图式的量变;顺应是指主体的图式不能同化客体,因而促使调整原有图式或建立新的图式,引起图式发生质变平衡则指同化作用和顺应作用两种机能的平衡儿童每遇到新事物,首先总是试图用原有的图式去同化,如莸成功,便得到暂时的认识上的平衡反之,就要顺应,通过调整原有图式或建立新图式去同化新事物,以达到认识上的新的平衡。
在这里,图式就是在整个认识结构中的起点和核心婴儿通过活动,使图式逐渐分化,调整和重建,以便对外界刺激再进行新的同化图式的不断扩展,使结构越来越复杂结构的深化过程也就是认识的建构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说,认识是一种随着主体能力和结构而转移的同化活动,认识的深入有赖于主体“反应力”的进化和认识结构的复杂化程度这样,皮亚杰就把结构主义和建构主义有机结合了起来,并认为每个结构都是心理发生的结果,而心理发生又是从较初级的结构转化为较复杂的结构的过程同时,皮亚杰还探讨了主体认识结构形成的过程及它在认识中的作用他否认天赋理性的存在,认为认识结构不是预成的,又是必然出现的他探讨了这种必然性的出现的机制,认为是主体活动协调的产物他把人的活动协调分为两类:一类是主体个别动作使客体之间的协调,这种协调产生物理经验,形成关于客体的知识;一类是主体活动自身的协调,对这种协调的反身抽象产生逻辑数学经验,(这是我们所指的主体认识结构)这样,两种不同的协调,就形成了两种不同的经验逻辑数学知识不是通过动作从感性事物归纳而来,而是对主体活动协调反身抽象的结构,并随着主体活动的复杂而深化在他看来,由于物理经验和逻辑数学知识都是对主体活动的抽象,只是抽象的角度和方面不同而已。
所以,二者之间又有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但他更强调逻辑数学知识的重要性,即强调主体认识结构的作用他认为,逻辑数理经验是能动的,只有把物理经验纳入逻辑数理经验的框架中,认识才能发生逻辑数理化经验作为一种认识结构,先于物理经验而存在,成为物理经验的前提和先决条件在他看来,“经验主义者所说的纯粹经验是不存在的,事实上只有被主体同化了的时候才能为主体所掌握”即一定的剌激(S)只有被同化(A)于认识结构(T),主体才能做出反映(R)就是说主体只有凭借现有的结构去同化、改造外来刺激,才能觉察、了解这些刺激中所包含的客观属性 二在皮亚杰的这些思想中,有一些值得我们借鉴的合理因素首先,他关于主体认识结构存在的思想,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对这个问题的肯定提供了儿童心理学方面的依据主体在认识客体过程中有无认识结构的存在,哲学史上不同的派别对这个问题的回答是不同的如16、17世纪唯物主义“白板说”持否定的态度德国古典哲学的创始人康德肯定知性有十二范畴,去整理感性材料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吸取前人思想成果的基础上,肯定主体认识结构的存在因为,客体是一个复杂的结构,主体反映客体时也应是一个复杂的结构,如果主体没有一定的功能结构,就无法获得对客体的认识。
同时,只有肯定主体认识结构的存在,才能解决认识过程中这样一个事实,即每一特定阶段上的主体所获得的认识,既有差别性也有共同性所谓差别性,就个体来讲,不同的人对于同一信息感受也会大相径庭所谓共同性,尽管主体的阶级属性不同,地域环境悬殊很大,都有接受知识形成关于事物本质的能力,特别是对自然规律的认识如2+2=4,三角形三内角之和等于180°等等,人们都可以获得就是说,不同的人对于同一事物可以有不同的认识,也可对多种事物形成共同的认识这个问题除了主要用实践观点说明以外,也需用主体的认识结构不同加以解释由于每一主体都有认识结构,才能形成共同的认识,由于每一主体的认识结构的构成不同,功能不一样,使个体的认识又显出多样性当然,马克思主义哲学肯定主体认识结构的存在应需要其它自然科学提供证明皮亚杰用儿童活动的同步性解释认识图式存在的真实性,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这个问题的论述提供了一个方面的证据其次,皮亚杰特别强调了主体的能动性方面,对于我们深入探讨认识形成的机制有一定的作用他认为,一个刺激,只有被同化于一定的认识结构之中,才能作出一定的反映针对行为主义(S→R)→即“刺激→反应”公式,他提出了自己的(SR),即“刺激→反应”双向公式,更确切地讲是S(AT)公式。
就是说,一定的反应不仅被客体(刺激物)的刺激所决定,同样也被主体的认识结构所决定,认识主体并不是被动的接受器,而是能动的反应装置在这里,皮亚杰有两点值得我们注意:一是,他从人生下来后的本能活动中,找到了人的心理活动与高等动物心理活动的本质差别因为,一个刺激要引起某一特定的反映,主体就应有反映刺激的能力他认为,这个能力在初生儿童的反射阶段就表现出来了以往我们谈论认识的能动性,很少从人的自身最初结构上去分析皮亚杰从人生下来后的本能活动中,从人的感知与动作之间的那种为遗传所决定的协调活动的练习,即吮吸母指、看东西、听声音、摇动东西等等自然地导出人的鉴别作用、认识作用和概括作用这样就解释了婴儿在没有学会语言、没有思维和逻辑、没参与社会实践之前,就具有了认识生理和心理基础二是,以往我们认为,认识对存在的反映,主体不是被动的接受但是,主体反映客体的具体机制是什么?有反映论和实践论之争皮亚杰认为,外界的刺激只有被主体认识结构同化时才能形成反映就是说,客体不是任何时候都可以随时被主体所认识,只有在它和主体认识结构统一时才形成对它的认识这说明认识的形成不完全是由客体决定的,也与主体的认识结构有很大关系这样,就否定了旧唯物主义的直观反映论,也比笼统的提认识是主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具体一些。
再次,他对主体认识结构形成的见解,特别是关于“活动两类协调的划分”,为我们进一步探讨逻辑思维形式的形成具有新的启发由上所知,在一定意义下,就是他讲的逻辑数学知识的形成,它不是对客观事物的归纳得来,而是对主体活动协调反身抽象的结果关于逻辑思维的形式的形成,也是哲学家们探讨的重大问题之一16、17世纪唯理论和经验论的斗争主要集中在这个问题上,经验论认为,普遍性知识的命题是从感性经验中归纳得出唯理论认为,有限的经验不能得出无限的命题他们就把这种知识的获得诉诸于理性的直观,归结为天赋的后来,18世纪法国唯物论“只限于证明一切思维和知识的内容都应当起源于感性经验……只有现代唯心主义的而且同时也是辩证的哲学,特别是黑格尔,还从形式方面去研究了这个前提[①]这说明,法国唯物论者没有从形式方面来研究思维和存在的一致,德国古典哲学,特别是黑格尔着重认识的形式方面进行探讨,断言普遍必然的思维形式是先天就有的,从而制订了先验唯心主义的体系虽然唯物论主要内容方面论述了思维和存在的一致,黑格尔在探讨思维形式的形成上有一定的合理因素,但是,二者都没有既唯物又辩证地解决思维形式和存在的一致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把实践引入认识论,原则上解决了这个问题。
恩格斯指出:“由于人的活动,就建立了因果观念的基础,这个观念是:一个运动是另一个运动的原因[②]列宁批判继承黑格尔合理思想时,作了更明确的表述:“人的行动经过千百万次的重复,它在人的意识中以逻辑的格固定下来[③]在这里,马克思主义哲学明确肯定实践的逻辑是逻辑格形成的基础由于列宁也毕竟只是个笔记的形式,尚没有具体阐述其形成的细节皮亚杰关于活动两类协调的划分,对于我们进一步解决这个问题是有启发的他从个体发生论的角度支持了列宁的“逻辑格来源于实践逻辑”的思想另外,由于他区分了两种知识的不同来源,也为我们探讨逻辑知识的形成另辟了一条新途径,免得再陷入经验论那种纯粹从有限找无限的作法,促使我们从新的角度考察这个问题同时,皮亚杰还从心理因素和生理机制方面作了探讨第四,皮亚杰的主体认识结构还有辩证发展的思想这可以从他和康德哲学的比较中去分析,从形式上看,皮亚杰的主体认识结构和康德的主体认识结构很相似,都有结构主义的特征康德的认识结构是主体整理感性材料的思维形式在“感性”中有时间、空间……,在知性中有十二范畴,如因果性、必然性……他认为,后天的经验只能为知识提供内容,不具有普遍性和必然性先天综合判断”就是人们用先天的形式去整理后天经验的结果。
这种思维形式,不在经验中,而在人们的理智中,“理智是自然界的普遍秩序的来源”在这里,康德的思维形式是头脑固有的,范畴的多少是固定不变的,由此决定的认识能力也是静止的所以,康德的认识结构既是唯心主义的又带有形而上学的性质这一点,皮亚杰远远超出了康德,因为,皮亚杰把结构主义和建构主义统一了起来,强调主体结构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具有辩证发展的思想 三皮亚杰的主体认识结构的思想虽有一定的合理因素,也有局限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体认识结构和皮亚杰的认识结构相比有很大的区别首先,关于主体认识结构的含义不同如前所述,皮亚杰的主体认识结构,不是指神经系统的物质生理结构,是指一种主体活动的功能结构这种功能结构包括两种:一种是主体外部动作的功能结构,一种是内部思维的功能结构前者根本不是主体认识的思维结构,只是客观的主体活动的动作结构后者才是我们通常讲的认识结构但是,就他的思维功能结构而言,主要是指儿童的心理结构,不是严格意义上的认识论的主体认识结构虽然二者有一致的地方,但不能完全等同因此,不能完全用儿童心理发生去解释人们认识结构的形成它包括认识能力、知识水平、思维形式三者的统一认识能力,是指主体接受概念、理解、运用和创立新概念的能力。
所谓接受概念,是指人能接受由别人或文字传授的语言概念许多语言概念,如数量、原因、好坏等,本身并不具有感性形象的特征,也不是现实中的个人自身从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概括出来的,而是现成地获得的人之所以能接受概念,在于人的头脑具有理解概念的能力恩格斯举例说:“例如数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