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2022年最新的高三语文必修教案设计:《谈中国诗》.docx

8页
  • 卖家[上传人]:1821****697
  • 文档编号:281913365
  • 上传时间:2022-04-25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23.64KB
  • / 8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高三语文必修教案设计:《谈中国诗》我们一定要给自己提出这样的任务:第一,学习,第二是学习,第三还是学习下面是XX小编为您推荐高三语文必修教案设计:《谈中国诗》 [教学目的] 1.感受作者严谨的治学精神和渊博的学识及深刻的洞察力,激发自己的求学欲望 2.把握作者有关中国诗的观点,以自己的阅读积累深入理解中国诗歌的特征 [教学重点] 1.从段落构成的分析入手,了解作者构思的巧妙之处 2.引导学生理解分析含义深刻的语言,品味作者用语之机巧 [教学设想] 理解本文首先需要掌握文章的行文结构此文结构的特点在于开篇立论,明确论述的原则,然后逐层展开,分别论述,而在论述中又不失良机,随时比较,广引博征,使文章跌宕生姿,别具风采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中国文学首先是诗歌,由《诗经》《楚辞》到唐诗宋词元曲再到现代诗歌,这些诗歌有怎样的特点呢?(学生自由发言:语言的形象性、凝练性,结构的跳跃性等)如果要更进一步了解诗的特点,那么我们就听听学贯中西的钱钟书先生是怎样说的板书课题《谈中国诗》) 二、预读课文 作者简介 钱钟书(1910-1998)字默存,号槐聚,曾用笔名中书君。

      江苏无锡人早年就读于教会办的苏州桃坞中学和无锡辅仁中学1933年于清华大学外国语文系毕业后,在上海光华大学任教1935年与杨绛结婚,同赴英国留学1937年毕业于英国牛津大学,获副博士学位又赴法国巴黎大学进修法国文学1938年秋归国,先后任昆明西南联大外文系教授、湖南蓝田国立师范学院英文系主任与此同时,他在上海暨南大学、中央图书馆和清华大学执教或任职 1953年后,在北京大学文学研究所任研究员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 著作有散文集《写在人生边上》,短篇小说集《人?兽?鬼》,长篇小说《围城》,学术著作《宋诗选注》《谈艺录》《管锥篇》《七缀集》等《围城》已有英、法、德、俄、日、西语译本《谈艺录》是一部具有开创性的中西比较诗论多卷本《管锥编》,对中国的经史子古籍进行考释,并从中西文化和文学的比较上阐发、辨析 三、重点解析 1.学生诵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划分结构层次 明确:本文可分四部分 第一部分(第l段).交代作者论诗的根本立场 第二部分(第2段),从整体上论述了中国诗的一般发展特点及其规律 第三部分(自 贵国爱伦 坡主张诗的篇幅愈短愈妙 至 我在别处也曾详细说明贵国爱伦 坡的诗法所产生的纯粹诗,我们诗里几千年前早有了 ),重点论述中国诗的各个特点。

      这部分又分三层: 第一层(自 贵国爱伦 坡主张诗的篇幅愈短愈妙 至 中国诗人要使你从 易尽 里望见了 无垠 ),从诗的篇幅上进行论述:中国诗的特点就是短,它形成的原因则是由于韵律的要求 第二层(自 -一位中国诗人说 至 深挚于涕泪和叹息的静默 ),论述中国诗的意韵之美一一 言有尽而意无穷 ,且富于暗示 第三层(自 西洋渎者也觉得中国诗笔力轻淡 至 我们诗里几千年前早有了 ),通过对比的方式具体论述中国诗 笔力轻淡,词气安和 的风格 第四部分(自 所以,你们讲,中国诗 至 研究我们的诗准使诸位 觉得甜蜜的家乡困远征增添了甜蜜 ),论述中国诗的总体特色,并且启示人们,论诗必须根据本国文化根基,只有这样才全面科学 2.主题归纳 (教师讲解) 钱先生不愧为通晓拉丁、英、德、法、意、俄、捷文等语言和诗歌的伟人,绝对不用翻译的通读以上几种语言的原文诗歌,所以他才有资格对它们的诗调和句式 作概论 文章先谈作者论诗的根本立场作者认为评论中国诗要全面了解诗人,用具体的事实作证据并且必须在相对比的前提下才能作出结论,也就是说必须用比较文学的观点来对待,只有这样才公平接下来从整体上论述了中国诗的一般发展特点及其规律。

      纯粹的抒情诗的精髓和峰极,在中国诗里出现得异常之早,所以中国诗是早熟的而 早熟的代价是早衰 即 中国诗一蹴而至崇高的境界,以后就缺乏变化 然后重点论述中国诗的各个特点特点有三:一,中国诗的特点就是短,它形成的原因则是由于韵律的要求;第二,中国诗的意韵之美 言有尽而意无穷 ,且富于暗示;第三,论述中国诗 笔力轻淡,词气安和 的风格;最后论说中国诗的与外国诗虽有具体特征的差别,但没有本质的不同,反对中西本位文化论建议听众从比较文学的角度研究中国诗,从而深刻理解本国诗歌启示人们,论诗必须据本国文化根基而加以论述,只有这样才全面科学 钱钟书的《谈中国诗》也可以一个 通 字概括,即一是通古今,二是通中外,三是通学理在行文布局上,《谈中国诗》也可谓别具一格其主要特点是以综合为纲,以比较为网,中外相容,古今兼顾,且处处都设机巧,让读者回味无穷 3.领悟重点(学生归纳) 与西方诗歌相比较,中国诗有什么特征? 提示:第一,中国诗讲求抒情性,并 一蹴而至崇高的境界,以后就缺乏变化,而且逐渐腐化 西方诗歌的发展是先有史诗,最后才有抒情诗纯粹的抒情诗的精髓和峰极,在中国诗歌发展初期已经出现,这种 早熟 的代价是 早衰 ,以至影响了中国诗歌的健康发展。

      第二,中国诗讲求篇幅短小, 诗体 配适 诗心 的需要西方也有人主张诗的篇幅越短越好,但他们所谓 短 的标准比我们所说的 短 要长得多中国诗追求的是在简短的篇幅中包容着深远的意味 第三,中国诗富于暗示性,西方读者最看重中国诗的这一特征中国诗的旨趣往往在字面以外, 字面 不过起到诱发和影射作用,诗句的可涵咏价值是很大的 第四, 中国诗笔力轻淡,词气安和 中国也有 厚重 诗,但比起西方诗歌来,还是轻柔得多作者强调,中国诗并没有特别 中国 的地方,中国诗里有所谓 西洋的 品质,西洋诗里也有所谓 中国的 成分总之,诗歌的本质特征在不同国别的诗歌作品中是共同的 _(学有余力的学生可以深入探究) 4.鉴赏本文艺术 手法 (1)文章的语言有什么特色? 提示:钱钟书的散文是典型的学者散文所谓学者散文,大都具有较强的知识性,主旨不在于表情写景,主要的表现手段也不是抒情、写景或叙事,而是议论、说理和达意它不是以情感人,而是以理服人,以智启人钱钟书的散文正是以思想的睿智见长他好像是把博大的知识海洋融会贯通,浓缩成涓涓清泉和深不可测的一潭清水在本文中作者对各种材料的运用更是信手拈来,如行云流水,自然流畅。

      语言轻松、幽默,大量运用比喻等手法,似随口而出,而机趣盎然看似随意而实则深刻,颇具画龙点睛之妙,看似轻淡而实则味厚,如谈到中国诗的发展时,以中国绘画的特点进行类比,既使读者清楚地认识到中国诗发展的迅速,又拓深了文章的内容,作者又以 中国人的心地里,没有地心吸力那回事,一跳就高升上去 的幽默诙谐的说法,形象地说明了中国 诗发展的高度,又说 中国的艺术和思想体构,往往是飘飘凌云的空中楼阁,这因为中国人聪明,流毒无穷地聪明 这种似反实正的说法,说明中国诗高度发展的特点,也含蓄地表达了对中国诗的赞赏之情,又如 这只在西洋就充中国而在中国又算西洋的小畜生,该磨快牙齿,咬那些谈中西本位文化的人 作者以生动的比喻表达出对待 中国诗 应有的态度,批判了那些文化本位论者课文中这种语言运用的典范例子还有很多,要仔细揣摩 (2)钱钟书在比喻方法论上有哪些突破? 提示:我们常见的修辞学著作,在比喻方法论上,已陷入一种彼此相沿、互相抄袭的团团转之境,千篇一律,毫无新意钱先生不为常见所囿,从古今中外的文学创作实践中,指出了博喻、曲喻、一喻多义等手法,别开生面,自成一家使比喻这一惯闻常见却又被人们习而想忘的修辞手法,又焕发出勃勃生机,显示出其神奇的魔力和无穷的乐趣。

      ①比喻的谜底 钱先生在《读 拉奥孔 》一文中指出: 比喻体现了相反相成的道理所比的事物有相同之处,否则彼此无法合拢;它们又有不同之处,否则彼此无法分辨两者全不合,不能相比;两者全不分,无须相比 不同处愈多愈大,则相同处愈有烘托;分得愈远,则合得愈出人意表,比喻就愈新颖 这段简洁通俗而又深刻的论述,衬得一般修辞学著作中,对比喻的枯燥定义和干巴原则相形见绌、空洞浮泛在这里钱先生不仅把比喻的性质、特点、原则、方法阐发无遗,而且给我们亮出了创造佳譬妙喻的 谜底 有理可依,有法可循对 这段白话钱先生还引用唐文 似是而非,似非而是 和宋诗 是雨亦无奇,如雨乃可乐 予以提纲和浓缩,并说这 十八个字把比喻的构成和诱力综括无遗了 在《管锥编》中钱先生又引释书常言 不即不离 非一非异 ,说可通比喻之理,引旧诗 落花飞絮两无情,仗千尺游丝作合 说可明比喻之法 ②博喻 博喻虽非钱先生首创,但却是经过他大大表彰,才为时人所重的什么是博喻的呢?钱先生为我们解释道: 宋代讲究散文的人所谓 博喻 或者西洋人所称道的莎土比亚式比喻 ,就是一连串把五花八门的形容来表达一件事物的一个方面或一种状态。

      这种描写和衬托的方法仿佛旧小说里讲的 车轮战法 ,连一连二地搞得那件事物应接不暇,本相毕现,降伏在诗人笔下 如苏东坡在《百步洪》里描写水波冲泻的一段: 有如兔走鹰隼落,骏马下注千丈坡,断弦离柱箭脱手,飞电过隙珠翻荷 用七种常见的形象再现了洪水汹涌澎湃,飞流直下的情景还有我们熟知的毛泽东同志著作中,曾用 喷薄欲出的朝日 、 看得见桅杆的航船 、 将要呱呱坠地的婴儿 三个形象来比喻即将到来的革命高潮这些描写用的都是博喻手法,极为形象生动,如果只设一喻,不仅不能表现该事物的各个方面,而且也没有气势和力量 ③曲喻 曲喻之目是钱先生从西方借来诠评中国古典文学的,这是一个创造新奇比喻的妙法所谓曲喻,即以二物相似之一端, 推而及之于初不相似之他端 曲喻化一般的比喻多一层曲折如李贺《天上谣》中的 银浦流云学水声 一句, 水 和 云 只有在 流动 这一点上相似,既然流云似流水,那么流云也像流水一样有声可闻了再如李商隐《天涯》中有 莺啼如有泪,为湿花 二句,也用了曲喻莺啼好像人啼哭一样,因而有了眼泪,联络到了沾湿花曲喻的特点是新奇而耐人寻味,意境丰富 ④一喻多意 这是钱钟书在《管锥编?太平广记卷四八八》中拈出,周振甫先生又在《文章例话》中加以进一步阐发总结而来的一种比喻方法。

      一喻多意 有两层意思:(一)一个比喻在不同的语境中有不同的甚至相反的意义;(二)或在特定的语境中同时兼具多义这种方法也可以说是 喻之二柄与多边 的具体运用前者已在 二柄与多边 谈过,兹不赘述我们只举例解释后者,如卢仝《自君之出矣》: 妾有双玉环,寄君表相忆环是妾之心,玉是君之德 用同一玉环作比,以玉环的冰清玉洁喻男方的坚贞之德,以玉环的周转无休喻女方的情思不断明心按: 环是妾之心 一句,用谐音,环同还也,意为盼男方早归云峰之解不妥 一喻多意 这种手法便于设譬,含义蕴藉 ⑤分喻 分喻 是 多边 说在方法论上的应用 分 就是 部分 的意思,以彼喻此,二者部 分 不同,非全体浑同换句话说, 分 就是 边 的意思,如我们用 雪山 比 大象 ,只取其 鲜洁 这一点相似,不可责怪雪山没有尾牙;我们用 满月 喻面貌,仅择其 圆润 这一 分 的契合,不能苛求月亮没有眉目这种方法提高了比喻手段的灵活自由度,为 本体 扩充了 喻体 之源不过,凡是比喻必定都。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