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同类型交通警示标识的记忆效果差异.docx
12页不同类型交通警示标识的记忆效果差异 刘景怡等Summary交通警示是指用文字或符号传递引导、限制、警告或指示信息的道路设施,其呈现方式主要为文字类、图片类和图文结合类研究以120名青年人为被试,探讨了民众对三种交通警示标识的记忆效果结果发现,民众对不同类型交通警示标识的记忆效果存在显著差异,具体表现为:(1)自由回忆成绩上,图片类交通警示的成绩最好,图文结合类次之,文字类的成绩最差;(2)再认反应时上,图片类交通警示标识的再认时间最短,图文结合类警示标识的再认时间最长;(3)再认正确率上,图片类交通警示标识的再认正确率最高,文字类警示标识的再认正确率最低结果表明,民众对图片类交通警示标识的记忆效果优于图文结合类和文字类Key交通警示类型;记忆;自由回忆;再认分类号B8491问题的提出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和私家车数量的剧增,使得交通问题成为城市管理的重要问题之一城市路网布局日益复杂,特殊时段车流量大,以及民众对于交通指挥人性化要求等原因,促使交通警示的形式和内容不断调整和更新交通警示是指用文字或符号传递引导、限制、警告或指示信息的道路设施交通警示设置的目的是为了让民众更快速、准确地理解并记忆,最终影响交通行为,提高出行效率。
虽然这些交通警示给民众提供了更多更全面的道路信息,但有时民众并不能在短时间内理解和记忆这些交通警示,这为交通事故埋下了隐患在交通警示的呈现方式中,最早出现的是文字类交通警示语,这些交通警示语语气往往比较威严,禁令性较强,如“黄线范围内禁止停放各种车辆”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后,交通警示语从命令式语言向礼貌语言发展,以一种友好缓和的语气向人们传达交通信息,比如“没有红灯的约束,哪有绿灯的通行?”(沈晓静,1999)1986年,国家交通部门发布了《道路交通标识和标线》的国家标准(GB 5768-86),后又经1999年和2009年两次修订2009年的修订版《城市公共交通标识》明确提出以图形和艺术表达的方式呈现警示信息,采用通俗易懂、简洁明快的图形语言,达到具有强烈视觉冲击力的效果,以便于公众对警示标识进行觉知、记忆和理解近几年来,一些交通标识开始以图文结合的方式呈现有研究表明,在交通标识信息模式的研究中,图文结合模式比图形模式、文字模式的出错率都要低(熊燕,魏中华,郭瑞利,荣建,2013)但图文结合这种交通警示方式究竟是缩短还是延长驾驶员的反应时间目前还没有一致的结论关于交通标识的警示效果,早期就有相关研究。
Egido和Patterson(1988)对航海中的助航图标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被试理解图片的时间要长于理解文字和图文结合的时间随后,Guastello, Traut和Korienek(1989)让被试对不同类型的信息图标进行评分,结果发现:与文字型或图片型的图标相比,被试认为图文结合型的图标含义最明确、最容易记忆;但如果仅有文字型或图片型的情况下,文字型的评分较高Lansdale, Simpson和Stroud(1990)的实验分为被试自主选择识别和命令识别两种情况,结果发现,被试在自主选择识别的情况下对图标的记忆效果更好此外,Charles和Carey(1991)探讨了三种信息呈现模式的适用性,结果发现,图文结合模式的错误率最低,图片模式的错误率最高,文字模式介于两者中间,但三种模式在选择时间上没有显著差异由于语言具有文化差异性,一些研究探讨了中美被试识别图标的差异(Rau,Plocher, & Choong,2013)自变量是信息的呈现方式,包括图片、文字、图文结合三种水平,因变量为理解所需时间和错误率结果表明:美国人比较喜欢文字类型和图文结合类型,中国人则偏爱图片类型和图文结合类型。
在关于交通警示标识的研究方法方面,研究者较多使用问卷法、回忆理解法、注意力外显法、动态识别法、静态识别法等王培,饶培伦(2011)模拟在交通标识引导下到达指定地点的过程,探讨了北京市道路交通标识信息量以及驾驶员认知负荷对感知和理解道路交通标识的影响,结果表明,注意力外显和静态识别两种方法最能反映驾驶员对交通标识的实际处理过程《心理技术与应用》 2015年第10期 (总第26期)刘景怡闫子豪杨海波不同类型交通警示标识的记忆效果差异综合分析已有研究,发现对交通警示标识的认知加工研究结果存在较大的差异,尤其是没有详细探讨民众对不同类型交通提示语的记忆加工规律在整个交通标识加工的过程中,记忆属于承上启下的环节,一方面,记忆对感知到的交通标识信息进行编码和存储,另一方面,记忆有助于对交通标识的进一步理解,从而节省加工资源本研究参考已有相关研究,将交通标识的呈现分为文字模式、图形模式、图文结合模式三种,然后探讨了民众对这三种模式的记忆加工特点研究假设,被试对三种类型交通警示标识的记忆效果存在显著差异,其中图片类自由回忆成绩最高,图文结合类次之,文字类最低2方法2.1被试随机选取青年群体120人,年龄在19~ 24岁之间,其中男性36人,女性84人,视力或者矫正视力正常。
按照随机方法分为三组,即文字组、图片组和图文结合组,每组随机分配40人2.2实验设计实验采用单因素被试间设计因素是交通警示标识的呈现方式,包括三个水平,即文字模式、图片模式、图文结合模式因变量为自由回忆成绩、再认正确率和再认反应时2.3实验材料材料的选择经过以下步骤首先通过多种方法选取了46个主题的交通警示语,每个主题都有文字类、图片类、图文结合类三种类型第二步,为了保证被试能够正确理解实验材料,请30名大学生对所有材料进行理解性评定根据评定结果,选取理解程度较高且无显著差异的30个主题组成材料库 从实验材料库中选取15个主题的交通警示作为记忆材料,每个主题有文字、图片和图文结合3种类型,共45个材料然后将材料库内中的另15个主题、45个材料作为再认实验干扰项另外选取2个主题作为练习材料整个程序使用Eprime 2.0编制2.4实验程序实验是以单个被试的方式进行被试进入实验室后,主试讲解指导语,要求被试先观察随机呈现的15个同一类型的实验材料,并尽可能地记住它们的内容确认被试理解无误后,开始正式实验实验开始后,屏幕上会呈现一个“+”,时间为500ms,然后呈现交通警示信息,时间为1000ms。
等所有材料呈现完以后,被试进行2分钟的两位数加减法运算,目的是为了避免被试对之前看到的15个交通警示信息进行复述干扰作业结束后,进入自由回忆阶段被试凭记忆在答题纸上尽可能多地写出刚才看到的交通警示的内容当被试告知主试已无法再回忆出内容时,该阶段测试结束然后休息1分钟,进入再认测验阶段被试坐在计算机前,对屏幕上呈现的交通警示语进行刚才是否见过的判断测试材料由前面出现过的15个交通警示材料和另外15个同类型新的交通警示材料组成,并随机呈现如果被试认为见过这个材料,就按“F”键;如果没见过,就按“J”键再认测试结束后,整个实验结束3结果3.1自由回忆成绩被试对不同类型交通警示的自由回忆成绩结果见表1方差分析发现,三种类型交通警示在自由回忆成绩上存在显著差异,F(2,117)=8.39,p< 0.001,η2=0.62进一步的事后检验表明,被试对于图片类交通警示的自由回忆成绩最好,其次是图文结合型和文字型结果完全验证了假设3.2再认测验成绩再认测验成绩包括再认正确率和反应时,三种类型交通警示的再认正确率结果见表2方差分析发现,三种类型交通警示的再认正确率有显著差异,F(2,117)=14.60,p< 0.01,η2=0.53。
事后检验表明,图片类交通警示再认效果最好,其次是图文结合类和文字类这与三种类型交通警示的自由回忆结果相一致三种类型交通警示再认反应时的描述性统计结果如表3所示方差分析发现,三种不同类型交通警示再认反应时的差异也比较显著,F(2,117)=6.60,p< 0.05,η2=0.51,与正确率不完全一致事后检验表明,图片类的平均再认用时最短,文字类次之,图文结合类最长正确率数据完全验证假设,反应时结果部分验证假设4讨论已有一些研究对交通标识的记忆效果进行了探讨陈俊,邵海鹏,陈红,刘媛媛,段西(2009)的研究探讨了驾驶员对交通标识的记忆特征,结果表明,驾驶员对交通标识的记忆衰减规律符合艾宾浩斯遗忘曲线本研究探讨了不同类型交通警示语的记忆效果结果显示,在各个类型交通警示中,自由回忆效果最好的是图片类警示标识,其次是图文结合类,最后是文字类本研究认为,被试对图片类的交通警示自由回忆效果最好的一种可能原因是,图片类警示标识的表达方式一目了然,被试在记忆编码的时候容易把整个图标作为一个模块进行认知上的整体编码文字型的警示语记忆效果最差,可能的原因是,文字类材料的编码需要先进行知觉水平的识别,然后是语义的获得。
由于语义获得要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因此文字的加工过程要比图片的加工过程复杂因此在有限的呈现时间内,被试对文字的加工水平不如图片的加工水平精细,表现为文字的自由回忆成绩低于图片的自由回忆成绩关于图文结合的效果,陈少徐(2011)认为,图文有效结合所传递的信息,要超过图片或文字的单独出现或简单并列时所传递的信息量,图文互补的渗透会使信息增值,从而实现“1+1> 2”的增值效应但是在本研究中,图文结合的效果并没有优于图片条件可能的原因在于,交通警示标识都是比较简单的信息,信息量少、意义明确的情况下,越是形象的表达,越能有助于对信息内容的获取因此,本研究中,图片警示的效果优于图文结合类型但是,如果呈现的信息量比较大、比较抽象,图文结合就能很好地发挥作用了,图片信息能促进对文字的加工,文字信息同时有助于加深对图片的理解另外,再认反应时的长短可以反映出个体对记忆信息的确信程度本研究发现,图片条件下的再认反应时最短,说明此时被试对信息记忆程度确认度最高,进一步反映图片类警示信息的编码较为精细,记忆效果好而文字类警示则表现出相反的模式这再一次说明被试对图片类警示标识的记忆编码水平较高,对文字类警示标识的编码水平较低。
5结论民众对图片类、文字类和图文结合类三种类型交通警示的记忆效果差异显著从自由回忆记忆方面看,图片类交通警示效果最好,图文结合类次之,文字类效果最差;从交通警示语的再认方面,无论是正确率还是反应时,图片类交通警示语的效果最好综合可以看出,图片类交通警示语的效果优于其他两种类型Reference陈俊, 邵海鹏, 陈红, 刘媛媛, 段西. (2009). 与交通标示信息有关的驾驶人短时记忆衰退研究. 城市交通, 7(2), 81-85.陈少徐. (2011). 论图文结合的信息增值——以报纸为例. 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1(4), 66-80.熊燕, 魏中华, 郭瑞利, 荣建(2013). 中外道路交通标志设置的差异性研究. 交通标准化, 4, 82-85.沈晓静. (1999). 警示语言的社会文化分析. 哈尔滨师专学报, 6, 52-55.王培, 饶培伦. (2011). 驾驶员对北京市道路交通标识的感知和理解. 工业工程, 14(1), 114-117.Charles, J. K., & Carey, J. M. (1991). Assessing the usability of icons in user interfaces. Behaviour & Information Technology, 10(6), 443-457. Egido, C., & Patterson, J. (1988). Pictures and category labels ass navigational aids for catalog browing. AM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