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医学专题—肠系膜上动脉综合征661.ppt
22页肠系膜上动脉(dòngmài)(dòngmài)综合征消化科研究生季涛第一页,共二十二页临床(lín chuánɡ)(lín chuánɡ)概述•又称wilkie病、压迫性肠梗阻,由于肠系膜上动脉位置异常(yìcháng)(yìcháng),压迫十二指肠水平段引起的十二指肠部分或完全梗阻而引起的一系列症状•备注:肠系膜上动脉综合征不同于十二指肠壅积症,备注:肠系膜上动脉综合征不同于十二指肠壅积症,前者是后者发病的主要原因,约占前者是后者发病的主要原因,约占5050%第二页,共二十二页解剖学位置(wèi zhi)(wèi zhi)•十二指肠水平部是较固定的肠管,位于腹膜后,肠管十二指肠水平部是较固定的肠管,位于腹膜后,肠管后面是腹主动脉和脊柱的第三腰椎后面是腹主动脉和脊柱的第三腰椎•肠系膜上动脉在第一肠系膜上动脉在第一(dìyī)(dìyī)腰椎水平起源于腹主动脉,在立腰椎水平起源于腹主动脉,在立位和卧位时,向下向右行走于小肠系膜内,与腹主动脉形位和卧位时,向下向右行走于小肠系膜内,与腹主动脉形成一锐角成一锐角( (正常值为正常值为2525° °-60-60° °) ),并在进入小肠系膜前,并在进入小肠系膜前跨过十二指肠水平段,故十二指肠水平段位于肠系跨过十二指肠水平段,故十二指肠水平段位于肠系膜上动脉和腹主动脉所构成的锐角间隙内。
膜上动脉和腹主动脉所构成的锐角间隙内•十二指肠水平段在腹膜后比较固定,其升段被十二十二指肠水平段在腹膜后比较固定,其升段被十二指肠悬韧带指肠悬韧带(Treitz(Treitz韧带韧带) )悬吊固定于腹后壁悬吊固定于腹后壁第三页,共二十二页第四页,共二十二页病因和发病(fā bìng)(fā bìng)机制•肠系膜上动脉与腹主动脉之间的夹角(jiā jiǎo)(jiā jiǎo)减至6°~15°(正常为25°~60°) •肠系膜上动脉到腹主动脉之间的平均距离缩短至2 mm~8 mm(正常为10mm~28mm) •肠系膜上动脉根部到十二指肠中点的距离缩短至10 cm以下 •十二指肠悬韧带过短、固定、位置过高•十二指肠上动脉起始部位过低 第五页,共二十二页第六页,共二十二页临床表现• •本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以消瘦的中青年女性或长时间卧床本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以消瘦的中青年女性或长时间卧床者多见者多见 • •主要的临床表现为十二指肠梗阻的表现,进食后上腹部饱胀、主要的临床表现为十二指肠梗阻的表现,进食后上腹部饱胀、疼痛,随后出现恶心呕吐,呕吐量较大,疼痛,随后出现恶心呕吐,呕吐量较大, 含有胆汁含有胆汁• •呈慢性间歇性发病,持续数天后可自行缓解,也偶见急性呈慢性间歇性发病,持续数天后可自行缓解,也偶见急性(jíxìng)(jíxìng)发病发病者者 • •突出特点为症状与体位有关,仰卧位时由于向后压迫症状加重,突出特点为症状与体位有关,仰卧位时由于向后压迫症状加重,而俯卧位,膝胸位,左侧位时可使症状缓解而俯卧位,膝胸位,左侧位时可使症状缓解 • •反复发作患者可有消瘦、贫血、脱水和电解质失衡等营养不良表现。
反复发作患者可有消瘦、贫血、脱水和电解质失衡等营养不良表现还有一部分出现神经官能症表现还有一部分出现神经官能症表现第七页,共二十二页临床表现•患者多为无力型,可触及下垂(xià chuí)(xià chuí)的右肾、肝和脾•沿十二指肠可有压痛•压迫下腹部使肠系膜上升,可使症状缓解•伴有胃扩张时可见胃蠕动波第八页,共二十二页辅助(fǔzhù)(fǔzhù)检查之实验室检查•胃液检查可发现胆汁•十二指肠液内可有滞留的过夜食糜,并可有过多的剥脱上皮和大量细菌,可能是食物滞留引起十二指肠炎症的表现•症状严重(yánzhòng)(yánzhòng)或反复发作时,血液检查可有营养不良性贫血、低钾血症、氮质血症等第九页,共二十二页辅助(fǔzhù)(fǔzhù)检查之肠道x线造影•十二指肠球部和降部扩张,可伴有胃扩张十二指肠球部和降部扩张,可伴有胃扩张•十二指肠水平部黏膜皱褶的陡然的垂直或斜行压迹,十二指肠水平部黏膜皱褶的陡然的垂直或斜行压迹,呈呈““笔杆样笔杆样””或或““刀切样刀切样““改变改变•胃十二指肠排空延迟胃十二指肠排空延迟4h-6h4h-6h•改变体位(俯卧位或胸膝卧位)钡剂可通过改变体位(俯卧位或胸膝卧位)钡剂可通过•X线透视下梗阻近端逆蠕动所致X线透视下梗阻近端逆蠕动所致(suǒ zhì)(suǒ zhì)的钡剂反流,的钡剂反流,形成钟摆样运动。
形成钟摆样运动 第十页,共二十二页第十一页,共二十二页第十二页,共二十二页辅助(fǔzhù)(fǔzhù)检查之B型超声检查 •饮水后肠系膜上动脉和主动脉间夹角内,十二指肠横段肠管在蠕动时的最大宽度(kuāndù)(kuāndù)<10mm •十二指肠降段扩张,内经>30mm •B型超声显示“斗形”或“葫芦形”图像 •主动脉与肠系膜上动脉夹角<13° 第十三页,共二十二页辅助检查之腹主动脉造影(zàoyǐng)(zàoyǐng)侧位片和腹部CT•腹主动脉造影:可见肠系膜上动脉与腹主动脉之间的夹角(jiā jiǎo)(jiā jiǎo)减小•腹部CT:可以在横截面观察肠系膜上动脉和腹主动脉的关系,十二指肠水平段受压变窄的程度,以及观察周围脏器有无病变第十四页,共二十二页第十五页,共二十二页诊断(zhěnduàn)(zhěnduàn)•根据间歇性进食后腹胀,恶心呕吐,症状与体位有关,仰卧位时加重,俯卧位、膝胸位、侧卧位时减轻,和x线造影显示十二指肠水平段有压迫征象,b型超声或血管造影检查显示肠系膜上动脉(dòngmài)(dòngmài)与腹主动脉(dòngmài)(dòngmài)夹角缩小时一般可做出诊断。
第十六页,共二十二页鉴别(jiànbié)(jiànbié)诊断 •应注意与其它造成十二指肠淤滞的疾病相鉴别,如十二指肠肿瘤、结石、寄生虫以及十二指肠外的其它病变(如肿瘤、囊肿、主动脉瘤)的压迫(yāpò)(yāpò)等•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先天性腹膜带(可见于儿童,使儿童形成巨十二指肠,成人少见,如考虑此病而内科治疗无效应注意) 第十七页,共二十二页并发症•消化性溃疡•出血性胰腺炎::由于十二指肠近侧端淤张,肠内容物由于十二指肠近侧端淤张,肠内容物 可进入胰管,引起胰腺酶激活,发生出血性胰腺炎可进入胰管,引起胰腺酶激活,发生出血性胰腺炎•胆囊炎•急性胃扩张•结肠过敏::可与此病伴随发生,为内脏下垂可与此病伴随发生,为内脏下垂(xià chuí)(xià chuí)病人较多见病人较多见第十八页,共二十二页治疗(zhìliáo)(zhìliáo)措施 •无明显症状者可不必处理,嘱患者采取少吃多餐,每无明显症状者可不必处理,嘱患者采取少吃多餐,每餐相隔餐相隔2 2小时左右,饭后采取膝胸位或俯卧位半小时小时左右,饭后采取膝胸位或俯卧位半小时 •急性发作期给与短期禁食、胃肠减压、抗痉挛药物和静急性发作期给与短期禁食、胃肠减压、抗痉挛药物和静脉营养等治疗,可以用阿托品、抗生素等。
脉营养等治疗,可以用阿托品、抗生素等•内科保守治疗效果不明显且影响营养或正常工作时内科保守治疗效果不明显且影响营养或正常工作时 ,可,可予手术治疗,手术方式有:予手术治疗,手术方式有:1.1.游离十二指肠悬韧带游离十二指肠悬韧带2.2.十二十二指肠空肠指肠空肠(kōngcháng)(kōngcháng)吻合术吻合术3.3.十二指肠复位术十二指肠复位术 第十九页,共二十二页预后(yùhòu)(yùhòu)与预防•该病由肠系膜上动脉变异引起,常呈周期性发作•多胎分娩,体力过劳,情绪波动(bōdòng)(bōdòng)常为诱发因素•平时能多加注意,如餐后膝胸位半小时,加强腹肌锻炼,避免过劳,控制情绪波动等可明显减少发作和减轻症状 第二十页,共二十二页第二十一页,共二十二页内容(nèiróng)总结肠系膜上动脉综合征备注:肠系膜上动脉综合征不同于十二指肠壅积症,前者是后者发病的主要原因,约占50%肠系膜上动脉到腹主动脉之间的平均距离缩短至2 mm~8 mm(正常为10mm~28mm)压迫下腹部使肠系膜上升,可使症状缓解无明显症状者可不必处理,嘱患者采取少吃多餐,每餐相隔(xiānggé)2小时左右,饭后采取膝胸位或俯卧位半小时。
多胎分娩,体力过劳,情绪波动常为诱发因素谢谢第二十二页,共二十二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