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内助产士工作压力源及对策研究进展.docx
7页国内助产士工作压力源及对策研究进展 R192.7A1672-5085(2011)14-0031-02助产士的工作职责是负责正常产妇接生、协助产科医生处理难产,并负责计划生育、围生期保健和妇婴卫生的宣传及指导[1]压力源又称应激源,能够引起压力反应,干扰人体恒定状态的所有内外环境变化工作压力源属于社会性压力源的范畴[2]国内外学者早已认识到护理工作给护士带来的挑战和压力,尤其是产房助产士所承受的压力已成为一种职业性危险文献提供的大量调查对象均为各大、中型医院的临床助产人员,多采用李小妹、刘彦君[3]修订的中国护士工作压力量表[4-8],针对助产士工作压力源进行分析研究,作者就研究进展综述如下:1助产士工作压力源1.1助产工作模式的改变及高风险性为顺应产科护理发展的趋势,助产士的工作由原来的功能制护理改变为责任制的整体护理,使助产士工作的全过程处在产妇和家属的监督之下,对助产士提出了更高的工作要求新的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出台后,人们诉诸法律的医疗纠纷明显增多,产房是最容易引起医患纠纷的科室[9],医疗风险最大的是产科[10]虽然分娩是每位妇女的一种正常生理过程,实际上许多不可预测和不确定因素往往影响着分娩的结局。
由于妊娠分娩的特殊性、复杂性和现代医学的局限性,妊娠分娩充满了风险,特别是待产过程情况变化更为复杂,时有险情出现但部分孕产妇和家属认为,只要产前检查正常就能顺利分娩,因此一旦产程出现异常情况,家属便难以接受,助产士言语稍有不慎极易引发纠纷[11]助产士面对的是孕产妇,工作中维系母婴两条生命的安全,使其精神经常处于高度紧张状态血源性、传播性疾病引起的医院感染是现代医院管理中一大难题助产士在注射、输液、抽血、人工破膜、、阴部神经阻滞麻醉、会阴缝合、宫颈裂伤缝合、术后清洗器械等过程中,可因产妇不配合或操作不慎而被刺伤,助产士的工作性质决定她们不可避免的接触病人的体液和血液,一些急诊抢救或急产的病人来不及做一些传染性疾病的检查,使得助产士经常暴露在危险环境中,对助产士的身心健康直接造成威胁雪丽霜主任等[12]调查显示100%的助产士认为助产职业风险压力大,王翠欣等[4]调查结果89%的助产士认为有高风险职业压力介于以上因素,使助产士精神处于高度紧张状态1.2工作负荷过重据有关调查显示,有84.1%的助产士认为工作量太大[4]接产及进行会阴缝合术时长时间站立,保持前屈、侧屈的姿势,导致不同程度的颈椎病、腰肌劳损等职业病,根据助产士疲劳的自觉症状,发现助产士在护理工作结束后,腿部发酸者占70%,腰酸者为50%[13]。
说明助产士已成为患腰背部疼痛的高危人群,这与芬兰报道助产士腰背部疼痛占85%相类似[4]助产士不仅要负责产程的观察、产程中的生活照顾、日常各种治疗护理工作、书写各种护理病历,还要负责新生儿的护理等工作;加之产妇情况变化快,随时进行抢救及分娩过程时间不确定;而且助产士编制不足,人员短缺,使助产士经常加班加点,超负荷运转医务人员除了高质量地完成本职工作外,应对医院里的各检查考试也是应接不暇持续的生理疲劳明显的影响助产士的身体健康1.3担心工作中出现差错事故助产士每天承担着维护母婴生命安危的重大责任,因产程进展是动态过程,病情变化快,又有难预见性,一旦发生羊水栓塞、产后出血、新生儿窒息、新生儿产伤等,将危及母婴安全,因此助产士每天担心因工作中的疏忽造成孕产妇和新生儿病情延误,精神长期处于高度紧张状态[14]助产士人员短缺,工作量大、经常倒班,同时书面工作太多、非护理性的工作太多,产科病房由于孕产妇自带的物品多,陪伴探视人员多,加上床位不足,加床、迁床率高,一方面增加了工作量,另一方面也不利于护理、观察、抢救病人,容易出现差错事故增加助产士心理压力1.4晋升和深造的机会少,工资及其它福利待遇偏低福利待遇一定程度上衡量人的社会价值,晋升和深造又是实现人的社会价值的重要途径。
护士工作勤奋、努力,期望自己能成为人们心目中真正的“白衣天使”产科由于受到国家母婴保健政策的限制,收费低廉,不能成为医院创收的主要科室而得不到领导的重视,助产士在高压工作环境下得不到体现劳动付出后应得到的合理报酬;助产士大多为中专学历,虽然自学达到大专水平,少数达到本科水平,但与同年资医生相比,晋升的机会仍很少,而工资与职称相关,因此工资就相对较低;部分医院管理者存在重医轻护观念,在奖金分配制度上向医生倾斜;部分医院管理者对助产士重使用,轻培训,忽视助产士发展提高的要求,加之平常工作繁重,时间紧张,人员相对不足,使助产士很少有机会外出深造1.5社会支持不足社会对护理工作和角色的定位不准确,认为护理工作是辅助于医疗人员的位置,甚至有些人认为护士是“高级保姆”,对护理人员缺乏了解,护理人员付出的辛勤劳动得不到认可;特别近年来医患关系矛盾加深,一些患者把对医院甚至对医疗体系的不满,都发泄在护士身上因此,很容易导致护理人员产生自卑感、失落感及消极情绪2缓解助产士工作压力的对策2.1加强继续教育和职业安全教育,提高业务水平加强对助产士的继续教育和业务培训,不断提高专业技术水平,取得患者的信任对高危妊娠严密监测胎心音变化,如有异常及时采取措施,同时做好新生儿复苏准备工作,确保母婴安全;主动做好孕产妇待产过程中的心理和生活护理,及时与产房外等候的家属通报产程进展情况,让家属放心,尽可能减少冲突的发生。
在临床护理操作过程中,严格遵守各项操作规程,认真执行交接班制度、查对制度,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及时准确地做好各项护理操作,这样不仅能预防医疗护理纠纷的发生,而且可以依靠法律保护自身利益乃至医院的合法权益[15]对助产士进行岗前职业防护培训,使她们了解职业暴露的危险性,以增强助产士的职业防护意识;对低年资助产士加强操作技能培训,改变不正确的个人操作习惯,自觉采取预防性防护措施,如接生带双层口罩,使用防护面罩、鞋套、穿防水隔离衣等,凡接触患者体液、血液、分泌物时,均戴手套,严格保护自己,把来自任何患者的血液都视为有传染性[16];制定职业暴露防范措施,建立完善的职业暴露上报体系,职业暴露处理流程、医疗废弃物处理流程等,以便助产士能高质量、高效率、安全的完成助产工作2.2合理配置助产士编制,改变临床人力不足现状助产士作为护理人员中的特殊群体,其编制严重短缺;助产工作风险大,体力和脑力劳动付出大是公认的,由于人员不足,她们往往是在超负荷状态下工作,易引发身心疾病,适当增加助产士编制,缓解人员不足,减轻工作强度和压力,使助产士能更大地发挥工作潜能2.3爱岗敬业,树立良好的职业形象助产士要正确看待自己的工作,热爱自己的岗位,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适应自我职业的特殊性,树立这种职业的光荣感、责任感,保持良好的愉悦的心理,认真做好当前的事,完成好本职工作。
善于学习和积累,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塑造良好的社会形象2.4合理对待助产工作,适当提高助产士待遇“多劳多得,按劳分酬”是我国分配制度遵循的基本原则,但在医院分配中,往往不能充分体现,实际工作中付出强体力劳动和承担高风险的助产工作,与医院现行分配方案形成了巨大的反差,这就导致其心理不平衡,不同程度影响着助产士工作的积极性因此,呼吁主管部门科学地评价助产人员的劳动效益,给予合理、公平的劳动报酬,制定激励政策,提高助产士待遇;创造学习、深造和晋升机会,从而调动助产士积极性,使其全身心地投入到临床助产工作2.5提高对助产士的理解和支持助产士的心理不仅关系到助产士的身体健康,还直接影响到技术的发挥,对母婴安全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应对患者进行权力与义务的宣传教育,增加其对护理工作的理解和尊重,社会和医院管理者要给予助产士更多的关心和重视,在福利分配和职称评定中要真正体现责任、风险、知识、技术等要素,给予助产士有效支持3小结综上所述,助产工作是人类社会发展所不可缺少的一项神圣事业,找出助产工作的压力源,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关心助产士的身心健康,实行人性化管理,创造良好的生活和工作环境,通过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助产士的工作积极性,为保证母婴安全健康,提高产科工作质量,具有不可忽视的意义。
参考文献[1]刘丹青.助产士工作压力源分析及应对措施[J].现代护理,2009,6(25):83.[2]王凤春,韩翠存.助产士工作压力源及应对措施的研究进展[J].现代护理,2008,14(6):729.[3]李小妹,刘彦君.护士工作压力源及工作疲惫感的调查研究[J].中华护理杂志,2000,35(11),645-649.[4]王翠欣,张洁,孙力争等.助产士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研究[J].中国妇幼保健,2005,20(17):2263-2265.[5]焦亚萍,孙黎,潘玉鸿等.助产士工作压力源和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分析[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7,23(3):57-59.[6]闫育敏.助产士心理健康状况与工作压力源及应对方式的相关性分析[J].护理研究,2010,24(6):1627-1629.[7]刘溅妹.基层医院助产士工作压力源分析及对策[J].当代护士,2009,(2)学术版:77-79.[8]陶慧,余惠云,白玮.助产士工作压力及身心健康状况的调查分析[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09,30(2):232-233.[9]郑素勤.产科护理纠纷原因及管理对策[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0,3(8):117.[10]郭红英.助产士的心理压力与缓解对策[J].护理实践与研究,2006,3(5):84.[11]姜景梅.产科护理管理中缓解助产士心理压力的方法探索[J].护理实践与研究,2008,5(7)上半月版:80-81.[12]雪丽霜,覃桂荣,零恒莉等.助产士心理健康状况及心理需求调查[J].中国临床康复,2005,9(32):108-109.[13]辛洁.工作压力对助产士身心健康的影响分析及对策[J].国际护理学杂志,2005,25(12):974.[14]朱丹华,叶俊花.国内助产士工作的压力源及对策研究现状[J].护理与康复,2009,8(3):192-194.[15]叶永梅,叶永维,高鸿英等.助产士的主要工作压力源及应对措施[J].中国实用医药,2010,5(6):255-256.[16]胡炜烨,林锋.助产士职业暴露调查分析及防护对策[J].基层医学论坛,2009,13(6)下旬刊:487-489. -全文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