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环境心理学在绿地景观设计中的应用分析 (2).doc
9页课课 程程 论论 文文环境心理学在绿地景观设计中的应用分析 ——以神女湖公园为例姓 名 : 沈才梅 学 号 : 2 0 1 0 0 6 1 9 4 0 0 1 学 科 专 业 : 园 林 景 观 设 计 年 级 : 2010 级(1)班 任 课 教 师 : 葛现玲 重 庆 永 川2013 年 1 月1摘摘 要要环境心理学是近年发展起来的新兴交叉学科,其主要研究实质环境与人类行为及经验相互关系介绍了环境心理学的起源及概念,论述了其与公园设计相结合的必要性,并从功能分区、园路、植物配置、设施等方面说明了环境心理学在公园设计中的应用关键词:关键词:环境心理学;公园设计;应用 AbstractThe environmental psychology is the emerging overlapping domain developed in recent years,which focuses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ssential environment and people’s behavior. The origin and concept of environmental psychology and the necessity of combining with park design were introduced. The applications of environmental psychology in park design were elaborated,including function division,park road,plant allocation,facility,etc. Key words: : environmental psychology;;park design;application 1 环境心理学基本理论环境心理学研究的是人和环境的相互作用,这个相互作用中,个体改变了环境,反过来他们的行领域和经验也被环境所改变.环境心理学是涉及人类行为和环境之间关系的一门科学,它包括那些利用和促进此过程为目的并提升环境设计品质的研究和实践.环境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在公园空间设计中有广泛的应用,尤其体现在不同的空间场所带给人们不同的心理感受,产生不同的行为模式这一方面。
应用最多的五条理论依次为:环境感知理论、私密性需求、领域性特征、个人空间尺度理论、不同年龄段人群相互交往的需求 1.1 环境感知理论人用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和味觉等器官感觉来接收环境信息从环境获取的这些信息,经过感知者自身的经验,把知觉对象的前后关系和背景参与进来,形成人对环境的感知人通过环境感知来感受和评价公园景观值得注意的是不同年龄段人群对环境的感知又有所不同 1.2 私密性需求私密性包括四种类型:独处、亲密、匿名和保留它是一种能动的过程,重要的是要给使用者提供选择的机会环境的设计是尽可能提供私密性调整的机制所谓在公共空间的设计中考虑使用者的私密性,就是对空间进行合理的安排,使陌生人之间的接触平静和有效 1.3 领域性特征2领域有三种类型:首属领域、次级领域和公共领域其中的次级领域与我们园林设计中常用的半私密空间较为相似领域性行为有两个作用:认同感和安定、家的感觉领域的建立可以使人们增进对环境的控制感在景观设计中的意义在于可以提高秩序感和安全感故在景观设计中应包括增进领域感和设计可可防卫空间等多种设计手法 1.4 个人空间尺度理论个人空间主要指的是人际距离,与人的生理和心理有关包括:亲密距离(范围为0—0.5 m)、个人距离(0.5—1.2 m)、社交距离(1.2~3.6 m)和公共距离(3.6 m以上)。
在景观设计中主要给人提供不同空间功能下的舒适距离1.5 不同年龄段人群相互交往的需求根据生物学的交叉圆理论,不同年龄段人群之间相互交往的场所,即活动领域应是两两相交,但又不相互重合的“圆”,交叉部分是彼此共同的世界,不交叉部分是各自独立的天地所以,功能泾渭分明的环境无法满足这一要求,更不用说清一色的均质环境2 神女湖公园现状分析 2.1 公园概况神女湖位于渝昆高速公路永川匝道口北端,风景秀丽的茶山竹海景区南麓集山、水、林、石、亭、廊等园林元素于一园,融清新雅致的自然景观与古典浪漫的人文大观于一体,是一座复合型体验式生态文化公园环绕神女湖水体,和谐组合 16 万平方米的湖滨公园、3 万平方米的茶山公园、5 万平方米的竹山公园和 14 万平方米的神女公园构成“三点、两山、两带”的景观空间构架,“两带、两心”的绿地系统3该湖的建设以南瓜山脚下 1 平方公里神女湖(原勤俭水库)区为核心,带动渝昆高速公路以北 9 平方公里片区建设神女湖将依托勤俭水库和南瓜山,将保持山体的基本原貌,适当增加步道、景观等该区域是以休闲度假为核心的旅游产业聚集区,依托茶山神女和昌州古城展示永川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突出古典浪漫主题。
将重点建设兴龙大道北端工程、茶山神女雕像及广场、神女湖环湖步道及景观工程、旅游服务接待中心、神女湖度假区尧文昌路等 2.2 公园游览者及活动特征 2.2.1 公园游览者神女湖公园位于茶山竹海景区茶山竹海景区南麓,并且为永川城市建设“三湖时代”的核心景区之一,因此慕名而来的游览者众多,周边坐落有重庆市机械化农业学校,通过对兴龙湖公园游览者的调查问卷(共200份)的统计分析,调查结果显示在接受调查的神女湖公园旅游者中, 中青年人数占据50%以上,这一方面说神女湖公园浓郁的自然风光与现代都市生活形成的巨大反差对于青年人具有更大的吸引力,另一方面也表明青年人充满朝气,精力充沛,利用暑假与家人和朋友结伴郊游,这也是神女湖者中以年青人居多的原因之一从旅游者的出游方式来看,大部分游客是与家人或亲朋好友一起出游的,其余为独自出游或单位组织旅游也占一定比例,而由旅行社组织的则很少这说明,神女湖公园作为推向市场的新型的都市生态文化旅游产品,其规模和知名度还有待提高 2.2.2 行为特征该公园为永川首个融合型公园:既是自然、清新、舒适的城市生态公园,又是美丽、古典、浪漫的文化体验公园因此提供给游人的行为活动空间较之城市综合公园等城市大型户外公共空间更具有大尺度、亲和力强、舒适性好的特点。
通过问卷调研的统计分析,80%以上的神女湖公园共同的旅游动机是“体验野外生活、接近大自然”和“观赏动植物与湿地景观”,这说明神女湖公园旅游者的基本动机和目的非常明确,即进行自然或生态观光旅游除此之外,神女湖公园的基本动机还包括“变换生活环境、调节身心”、“进行户外运动、增强体质”和“游览民居名胜与历史文化”此外,只有少数的旅游者来神女湖公园进行旅游是为了“考察、学习或进行艺术创作”,这说明神女湖公园在生态观光旅游过程中对环境和文化的了解、学习的愿望并不强烈,大部分人仅仅是为了休闲和观光,神女湖公园作为生态教育基地,其学习和环境教育功能的发挥还有很大潜力3 环境心理学理论在该公园空间设计中的应用与评析 3.1 公园景点布局在观察中发现不同人群对同一景点的环境感知有很大不同这正证实了文中叙述的环境心理学中的环境感知理论、领域性特征等五条相关理论下面以印象茶竹广场、4彩霞金玉亭廊、月吟桂香、红叶舞袖四处景点为例详细评析 3.1.1 印月茶竹广场从文昌路延伸到勤俭水库主坝形成神女湖公园的主入口广场,从下至上,拾级而上,依次通过银杏树阵、桂花树阵、香樟树阵,展现郁郁葱葱的大气沉着由于老人和儿童对空问感知的不同,因此所产生的行为也不同。
观察发现老年人大都喜欢坐在圆形人口广场边缘的座椅上,观看广场上的活动或相互问聆听交谈而广场中心树池上的假山置石、及斜坡的草坪成了儿童攀爬娱乐的领域虽然老年人与儿童对环境的喜好各不相同,但两者的活动之间又有明显的联系与交叉很多老年人为看护儿童,经常放弃广场边缘的座椅,站在树池假山、斜坡草坪旁观看孩子们玩耍,而儿童常常努力爬上那些假山以展示自己的本领 3.1.2 彩霞金玉亭廊彩霞金玉亭廊是中年人和老年人聚集交流的场所只要天气晴朗,亭廊里的人流量就十分大亭廊中座椅摆放的距离基本符合个人空间尺度理论中的社交距离,人们可以一边弹唱戏曲,一边聊天闲谈这种社交距离很好地促进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但是,整个亭廊仿佛成了成年人的专属领域,由于缺乏适宜儿童活动的空间,儿童从不会自发性地在此停留(除非被坐在那里的亲人们叫住),往往作为通过的路径快速跑开 3.1.3 月吟桂香以假山修饰自然山界,栽植四季桂,呈现四季青秀每当月夜,浓郁桂香,芳香四溢前景顺着湖岸有15个圆球依次排开,每个圆球由灰色和金色两种颜色构成,颜色根据比例不同表现了玄月到满月的变化过程图3- 儿童的亲水性特征在这里得到了充分的体现由于儿童对于周围环境的感知格外敏感,流动的溪水、游动的蝌蚪鱼虾、浮动的水草,甚至随风泛起的涟漪都会激起儿童浓厚的兴趣,在儿童玩耍的同时,有很多老年人(儿童的看护者)站在一旁观看。
这时,儿童玩耍的快乐给老年人也带来了5愉快的感受可是遗憾的是,神女湖公园的设计并没有考虑不同年龄段人群对交叉活动场地的需要,老年人在这里找不到任何适合他们的休息设施,不得不长时间站立着或蹲着 3.1.4 茶竹翩翩茶竹翩翩背靠神女林荫密林,形成绿色生态大看台,静坐其上可远观自然,临湖亲水平台成为身临其境是不由自主翩翩起舞的表演空间,在建筑创造的灰空间下,既使人们的私密性需求得到满足,又便于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产生了多样的行为活动游人们或独处、或亲密、或拉琴唱小曲、或聚集围观不同的游人可以根据自己的心情和喜好选择不同的休息方式紧邻乐廊有一块较为开阔的活动场地白天场地上空无一人,人们选择在廊下停留和休息;但到了晚上,这块场地成了老年人们跳舞的露天舞池可见,同一块场地在不同的时间段也有不同的功能和领域性特征 3.2 公园园路设计 3.2.1 园路的可达性神女湖公园中有一条宽3.5 m的主园路连接出入口和园内主要景点,看似既满足公园防火规范,又满足园内各景点的可达性需求但是仔细观察却发现神女湖公园的园路完全没有考虑无障碍设计园内道路常常因为地形出现高差变化,但是因为缺乏无障碍设计系统,给残疾人和行动不便的老年人在游园时带来了很多的困难。
3.2.2 园路的舒适性紧邻水泥面主园路设有植草砖铺路通过观察发现,由于年龄层次的不同,不同使用人群对两种路面的的舒适度感知也是不同的儿童无一例外的选择在植草砖路面上蹦蹦跳跳的走;老年人因腿脚不便都选择水泥路面另外园内还有很多富有趣味的小径,如镶嵌于草坪上的条形花岗岩踏步、浅溪中的石汀步等,这些都为儿童和青少年提供了更丰富的交流活动空间 3.3 植物配置 3.3.1 大型乔木园内高大乔木丰富,多以栾树、大叶樟、小叶樟等为主,落叶乔木与常绿乔木搭配栽植夏季浓密的枝叶为游憩者提供广阔的树荫,冬季树叶掉落便于阳光洒人广场,给游憩者提供一处晒太阳的场所这种季相变化能够满足人们的生理需求,及对于私密性、领域感的需求,在视觉、触觉上为游人提供了丰富的感知 3.3.2 小乔木与灌木在园中各景点与园路旁点植樱花、海棠、桂花等观花观叶的小乔木与灌木,增加了视觉以外的嗅觉等多方面的感知过程 3.3.3 草本与地被6园中设计有多片开阔的草坪儿童常常在草坪上追逐、翻滚,对草地与泥土的柔软与芬芳的感知丰富了儿童对于公园的体验,青少年及中年人也因这样的感知会坐在草地上读书看报或打牌聊天 3.4 园内公共设施 3.4.1 垃圾桶观察发现公园内垃圾桶数量严重不足,加之垃圾桶的设计与摆放又比较隐蔽,可达性差,很多游人手持垃圾寻找一段时间不见垃圾桶,只有无奈地将垃圾丢到路边。
3.4.2 标识园中人口处具有较为明显的标识,利于游人对公园形成清晰的认知,便于游人在公园中进行各项活动每个标识最好在浅色的背景上使用深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