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程场地管桩施工方案p.doc
34页工程场地管桩施工方案【最新资料,第OR文档工程概况辑修改】第一节总述一、 现场位置本工程位于某市县城,规划净用地面积约 40.0公顷该项目地选址地比 较平坦开阔,交通便利二、 工程概况 2 1、 本工程由主场、副场及检录中心组成,基底面积约 38000m,总建筑面 积约 20000 m22、 本次方案项目范围:由招标文件提供的预应力管桩约1100条,采用50 锤柴油打桩机进行施工3、 本次桩基工程采用预应力高强度混凝土管桩,管桩规格采用© 400 X 95(A型)、© 500 X 125(A型)两种,混凝土强度等级为C80,桩端持力层为强风 化岩层,施工时由收锤标准控制4、 贯入度的控制:采用 D50锤柴油锤桩机施工收锤标准及有关施工参 数应根据现场试打桩进行调整,由质检、监理、设计、施工、建设等单位共同 确认收锤标准三、 现场条件1、拟建场地地貌类型为耕地、水塘、沟渠,少量平房及厂房现场“三通一平”已基本符合施工条件2、场地地质条件2.1 地形、地貌条件 拟建场地位于县城东部,沿江路口与某公路交叉处东侧该项目选址地比 较平整开阔,交通便利2.2 岩土条件及其组合关系场地所处地貌单元决定了地层条件的分布特征, 场地地基土由 3 套地层组 合而成:第 1 套地层为第四系冲积土层,第 2套地层为第四系残积土层;第 3 套地层为燕山四期侵入花岗岩层。
这些地层按地质成因、岩性和风化程度可划 分出若干亚层从整体上看:在水平方向上,上覆第四系的整套地层,分布基 本均匀,岩相是稳定的,地基比较单一,层位间的高差变化不大,仅局部地方 出现交互沉积的夹层或透镜体;第 2 套地层风化残积不均,层厚变化较大;第 3 套地层为下伏燕山期花岗岩层,全风化和强风化层风化剧烈程度及其分布厚 度不一,中、微风化基岩顶板起伏较大在勘察深度范围内构成的竖向地层, 自上而下描述如下:1、人工填土层(Qm1)①层:分布于 ZK1~ZK26,ZK29~ZK42,ZK46~ZK5,1 ZK55~ZK64,ZK66,ZK69,ZK70,ZK72~ZK74 ZK76, ZK78~ZK80 ZK82~ZK98孔段杂填土,深灰、深黄、褐红色, 由粉土粉土堆组成 土质不均 架空构造 新近堆填 结构松散 干燥 ~湿未固结状态层厚0.50m~3.70m不等,平均1.74m该层进行标贯试验 12 次,锤击数 1.9~8.0 击,平均 5.0 击,标准差为 1.99,变异系数为 0.40 ,系统休整系数为 0.79,回归修正系数为 0.71 ,标准值为 3.9其中最薄处见于ZK29孔(0.50m),最厚处见于ZK93孔(3.70m)2、耕表土层(Q)②层:灰黄杂黄,灰黄色,由可塑、硬塑状粉质粘土组成,含植物根茎,组织较松散。
分布于 ZK1、 ZK4~ZK8、 ZK10~ZK12、 ZK15~ZK18、 ZK20、 ZK22~ZK24、 ZK26 、 ZK32~ZK35、 ZK41、 ZK42、 ZK48~ZK51、 ZK57、 ZK58、 ZK61、 ZK65、 ZK67、 ZK68、ZK75、ZK76、ZK81~ZK8、ZK86~ZK93 ZK95孔段,层厚 0.50m~1.60m,平均0.62m该层进行5次标贯试验,锤击数8.0击3、第四系冲积土层(Q1)③层:分八个亚层3-1 层:可塑状粉质粘土、稍密、可塑状粉土主要分布在 ZK4~ZK6、 ZK8、ZK10~ZK12、 ZK16~ZK18、 ZK20、 ZK21、 ZK24~ZK27、 ZK34~ZK37、 ZK42、 ZK43、ZK48、ZK49、ZK51~ZK53 ZK55、ZK61、ZK67、ZK89~ZK92和 ZK97孑L一带,层厚0.50m~11.10m 平均2.45m,其中最薄处见于 ZK4孔(0.50m),最厚处见于ZK35孔(11.10m)该层进行标贯试验 24次,锤击数4.5~7.7击,平均6.2 击3-2 层:硬塑状粘土、粉质黏土该层见于 ZK8、 ZK10、 ZK12、 ZK15、 ZK16、 ZK20、 ZK22~ZK24、 ZK26、 ZK29、 ZK30、 ZK33~ZK35、 ZK38~ZK40、 ZK45、ZK46、 ZK54、 ZK61、 ZK82、 ZK86、 ZK89、 ZK92、 ZK95~ZK99、 ZK88、 ZK89、 ZK94、ZK95~ZK99孔段,层厚0.70m~12.40m,平均2.91m,其中最薄处见于 ZK82孔(0.70m),最厚处见于ZK22孔(12.40m),层顶埋深1.00m~15.30m 该层进行 标贯试验 64 次,锤击数 8.1~25.7 击,平均 13.5 击。
3-3 层:软塑状粘土、粉质粘土、淤泥质土、淤泥呈灰黄、深灰、灰黑 色,饱和,软塑,含较多有机质和腐木屑分布于 ZK1~ZK7、 ZK9、 ZK11~ZK14、 ZK17~ZK19、 ZK21、 ZK25~ZK28、 ZK31~ZK34、 ZK36、 ZK37、 ZK41~ZK44、 ZK47~ZK53、ZK55~ZK88 ZK90 ZK91、ZK93 ZK94孔段,层厚 1.00m~15.90m,平均 8.61m, 其中最薄处见于ZK51孔(1.00m),最厚处见于ZK59孔(15.90m),层顶埋深0.60m~9.00mo该层进行标贯试验164次,锤击数0.8~3.9击,平均2.6击3-4层:可塑状粘土、粉质粘土呈浅灰、浅灰杂灰白、浅红等色,湿,可塑分布于 ZK1、ZK3~ZK5、ZK7、ZK11、ZK13、ZK17、ZK19~ZK2、ZK25、 ZK27、 ZK32~ZK34、 ZK39~ZK42、 ZK66~ZK69、 ZK74~ZK76、 ZK83、 ZK88、 ZK90、ZK92、ZK96、ZK98、ZK99孔段层厚 1.10m~13.40m,平均 3.97m,其中最薄 处见于ZK13?L( 1.10m),最厚处见于ZK51孔(13.40m),层顶埋深2.70m~14.20m 该层进行标贯试验 57 次,锤击数 4.0~7.9 击,平均 5.7 击。
3-5 层:硬塑状粘土、粉质粘土、中密、硬塑状粉土,呈浅灰杂褐红、褐 红杂浅灰、黄色,中密、硬塑状,分布于 ZK3、 ZK7、 ZK9、 ZK13、 ZK14、 ZK17、 ZK25、 ZK27、 ZK31、 ZK39~ZK42、 ZK45~ZK47、 ZK50、 ZK54~ZK56、 ZK58、ZK61~ZK62 ZK67、ZK69、ZK75、ZK98孔段,层厚 1.00m~8.50m,平均 4.03m, 其中最薄处见于 ZK54孔(1.00m),最厚处见于ZK13孔(8.50m),层顶埋深 4.70m~17.70m 该层进行标贯试验49次,锤击数8.0~17.7击,平均11.7击3-6 层:松散状粉沙,细砂,中沙,呈灰黄杂灰白色,饱水,松散,含较多泥质分布于 ZK43 ZK63 ZK66 ZK73~ZK75 ZK81、ZK87 ZK98孑L段,层 厚0.60m~5.60m,平均2.18m,其中最薄处见于 ZK87孔(0.60m),最厚处见于 ZK98孔(5.60m),层顶埋深12.10m~16.40m该层进行标贯试验7次,锤击数 3.0~7.8 击,平均 5.7 击3-7 层:稍密状细砂 中砂 砾砂 角砂 圆砂。
呈灰黄色,饱水,稍密 混较多粉粒 分布于 ZK6 ZK8 ZK14 ZK19 ZK43 ZK44 ZK47~ZK49ZK51~ZK53 ZK58 ZK60 ZK64 ZK68 ZK69 ZK71 ZK75 ZK76 ZK78 ZK81 ZK82 ZK87 ZK93孔段,层厚0.50m~7.90m平均2.25m,其中最薄处见于ZK49孔(0.50m),最厚处见于ZK44孔(7.90m),层顶埋深10.80m~18.90m该层进行标贯试验16次,锤击数 10.3~14.9 击,平均 12.3 击3-8 层:中密状粉砂、细砂、中砂、砾砂、卵石呈浅灰白色,饱水,中 密,混较多粉粒分布于 ZK6、ZK18、ZK36、ZK43、ZK52、ZK53、ZK59、ZK67、 ZK69 ZK73 ZK77、ZK80 ZK83~ZK86孔段,层厚 0.50m~3.50m 平均 1.73m, 其中最薄处见于 ZK43孔(0.50m),最厚处见于ZK85孔(3.50m),层顶埋深 13.20m~17.50n该层进行标贯试验11次,锤击数15.4~24.4击,平均19.7 击4、第四系残积土层(Q1)④层:由基岩风化残积而成的砂质粘性土、砾质粘性土、粉土组成,呈浅灰杂灰 白、黄、黄杂灰白等色,湿,中密、硬塑状,遇水易软化。
该层见于 ZK1~ZK4、ZK8~ZK13、 ZK15~ZK29、 ZK31、 ZK32、 ZK34~ZK43、 ZK45~ZK47、 ZK49、 ZK54~ZK57、 ZK61~ZK62、 ZK65、 ZK66、 ZK70、 ZK71、 ZK74、 ZK79、 ZK81、 ZK83、 ZK88~ZK99 孔,层厚0.60m~7.30m平均3.02m,其中最薄处见于ZK91孔(0.60m),最厚 处见于初ZK29孔(7.30m),层顶埋深8.20m~19.10m该层进行标贯试验 77 次,锤击数 8.0~28.3 击,平均 16.0 击5、燕山四期侵入花岗岩层(r52-3)⑤层:分四个亚层5-1 层:全风化花岗岩, 呈黄杂灰 ~灰白色,已风化成土状, 稍湿,坚硬状 该层分布于 ZK5、 ZK8~ZK10、 ZK12~ZK20、 ZK23~ZK26、 ZK28、 ZK30~ZK35、 ZK38~ZK41、 ZK45~ZK51、 ZK54、 ZK56、 ZK57、 ZK61、 ZK62、 ZK64、 ZK65、 ZK68、 ZK70 ZK72 ZK74 ZK77~ZK80 ZK84 ZK87 ZK90 ZK93~ZK99孔段,层厚 0.50m~4.70m,平均1.47m,其中最薄处见于 ZK45孔(0.50m),最厚处见于ZK61 孔(4.70m),层顶埋深 11.70m~20.20m 层顶标高-5.00m~3.53m,平均标高-1.60m ,层面最高处见于ZK30孔(3.53m),层面最低处见于ZK98孔(-5.00m)。
该层进行标贯试验 33 次,锤击数 25.8~47.6 击,平均 36.1 击5-2 层:强风化花岗岩,呈黄杂灰白、褐红 ~灰色,裂隙发育,岩心呈石夹 土状、半岩半土状、碎块状、稍硬,易碎,部分孔段间夹薄层块状中风化岩 分布于 ZK8~ZK10、ZK12~ZK15、ZK17~ZK23、ZK25~ZK51、ZK54~ZK57、ZK61、ZK62、 ZK65、ZK66、ZK68~ZK71、ZK73、ZK76~ZK79、ZK82~ZK87、ZK90、ZK93、ZK96、 ZK97~ZK99孔段,揭露厚度0.40m~17.10g平均4.10m,最薄处见于ZK86孔(0.40m),最厚处见于乙©孔(17.10m),层顶埋深14.90m~21.80m层顶标高 -6.20m~0.33m,平均标高-3.04m,层面最高处见于 ZK30孔(0.33m),层面最 低处见于ZK98孔(-6.20m)该层进行标贯试验61次,锤击数为19.0~102.8 击 平均值 63.3 击5-3 层:中风化花岗岩,呈灰杂灰白色,裂隙较发育,岩心呈短柱状,质 地较坚硬致密,锤击声脆,可碎分布于 ZK1、ZK9、ZK10、ZK12~ZK2、3ZK25~ZK37、 ZK39~ZK68ZK7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