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民无廉耻不可治也原文及译文解析.docx
10页民无廉耻不可治也原文及译文解析民无廉耻,不可治也;非修礼义,廉耻不立民不知礼义,法弗 能正也;非崇善废丑,不向礼义无法不可以为治也,不知礼义不可 以行法法能杀不孝者,而不能使人为孔、曾之行;法能刑窃盗者, 而不能使人为伯夷之廉孔子弟子七十,养徒三千人,皆入孝出悌, 言为文章,行为仪表,教之所成也墨子服役者百八十人,皆可使赴 火蹈刃,死不还踵,化之所致也夫刻肌肤,镵①皮革,被创流血,至难也;然越为之以求荣也 圣王在上,明好恶以示之,经诽誉以导之,亲贤而进之,贱不肖而退 之,无被创流血之苦,而有高世尊显之名,民孰不从!古者设法而不犯,刑错而不用,非可刑而不刑也;百工维时,庶 绩咸熙②,礼义修而任贤德也英俊豪杰,各以小大之材,处其位, 得其宜,由本流末,以重制轻,则上唱而民和,上动而下随,四海之 内,一心同归,背贪鄙而向仁义其于化民也,若风之摇草木,无之 而不靡今使愚教知,使不肖临③贤,虽严刑罚,民弗从也小不能制大, 弱不能使强也故圣主者举贤以立功,不肖主举其所与同文王举太 公望召公奭而王桓公任管仲隰朋而霸此举贤以立功也夫差用太宰嚭而 灭秦任李斯赵高而亡此举所与同故观其所举而治乱可见也,察其党与而贤不肖可论也。
选自《淮南子•泰族训》,有删改)注①镵(chBn):刺、亥U②熙:光明、兴盛③临:统管、治 理简评】本段文字节选自《淮南子•泰族训》《淮南子》又名《淮南鸿烈》, 西汉初年淮南王刘安及门客李尚、苏飞、伍被等共同编著内容以道 家思想为主,糅合了儒法阴阳等家,一般列《淮南子》为杂家实际 上,该书是以道家思想为指导,吸收诸子百家学说,融会贯通而成, 是战国至汉初黄老之学理论体系的代表作《淮南子》在阐明哲理时, 旁涉奇物异类、鬼神灵怪,保存了一部分神话材料,像“女蜗补天”、 “后羿射日”、“共工怒触不周山”等古代神话,主要靠本书得以流 传《泰族训》总论天人之际,古今之变,而落实于治国之道,节选部 分“无法不可以为治也,不知礼义不可以行法”强调了礼义教化的作 用,阐明了德与法的关系补充注释】文章:文采仪表:表率还踵:转身,比喻退缩这句的意思 是至死也不后退经诽誉:经,划分;诽誉,就是毁誉百工:就是 百官;维,语气助词,用在句中,无义;时,善庶绩:庶,众;绩, 功绩这两句的意思是,百官都做好自己的工作,各部门的业绩都光 明显赫与同:亲附赞同党与:朋友5. 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法能刑窃盗者刑:处罚B. 死不还踵踵:脚后跟(还踵,指后退)C. 经诽誉以导之经:衡量D. 上唱而民和唱:唱歌6.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与例句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例句:礼义修而任贤德也A. 背贪鄙而向仁义B. 剑阁峥嵘而崔嵬C.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D. 古者设法而不犯,刑错而不用7. 下列用“/”给文中画线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 文王举太公/望召公奭而王/桓公任管仲/隰朋而霸此/举贤以 立功也/夫差用太宰嚭而灭/秦任李斯赵高而亡/此举所与同。
B. 文王举太公/望召公奭而王/桓公任管仲/隰朋而霸/此举贤以 立功也/夫差用太宰嚭而灭秦/任李斯赵高而亡/此举所与同C. 文王举太公望/召公奭而王/桓公任管仲/隰朋而霸/此举贤以 立功也/夫差用太宰嚭而灭/秦任李斯赵高而亡/此举所与同D. 文王举太公望/召公奭而王/桓公任管仲/隰朋而霸此/举贤以 立功也/夫差用太宰嚭而灭秦/任李斯赵高而亡/此举所与同8. 文中有哪些语句是直接反映重礼义教化思想的,请举例说明 (4分)9.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 民不知礼义,法弗能正也;非崇善废丑,不向礼义4分)(2) 言为文章,行为仪表,教之所成也3分)(3)而有高世尊显之名,民孰不从! (3分)参考答案:5、 D (“唱”同“倡”,倡导)6、 B(B项与例句均为并列关系A项和D项表转折,C项是递进 关系7、 C (注意人名和分句句式的整齐对等关系)8、 直接反映重礼义教化思想的句子有:①无法不可以为治也不 知礼义不可以行法②百工维时,庶绩咸熙,礼义修而任贤德也③入 孝出悌,言为文章,行为仪表,教之所成也答出1点给1分,答出3 点给4分)9、 (1)百姓不知道礼义,法令也不能使他们进入正道。
不崇尚 美好,废弃丑陋,那么百姓不会向往礼义关键词:“法”“正”“崇 善废丑”“向”)(2)言辞具有文采,行为可以作表率,这是教育所 达到的结果(关键词:“文章”“仪表”“成”)(3)而有高于世人 尊贵显要的名声,百姓谁能够不跟从他们呢?(得分点:“高世尊 显”“从”句式)一.:6. 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法弗能正也正:正确B. 死不还踵踵:脚后跟(还踵,指后退)C. 上唱而民和唱:倡导D. 察其党与察:仔细看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实词的理解解释不正确的是A项试题所 选的四个词语,都是在高中教材中出现过的,仍然是在考查知识的迁 移能力踵,在《触龙说赵太后》一文中,有“媪之送燕后也,持其 踵为之泣” 一句;唱,在《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事略序》一文中,“而 予三十年前所主唱之三民主义 ”也曾学过;察,《石钟山记》“徐 而察之”用法就和此处相同A项的“正”应该是一个使动用法, 使……正因为其他三项词义都比较常见,难度并不大7. 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A. 被创流血,至难也/碧水东流至此回B.然越人为之以求荣也/ 若风之摇草木C.百工维时,庶绩咸熙/群贤毕至,少长咸集D.圣王在上,明好 恶以示之/各以小大之材处其位本题考查的是常见文言虚词的理解。
所考查的并没有局限于通常 所说的18个常见虚词,但也是文言文中常见的,作为对照的句子,有 两个出自文本,另外两个出自学过的古诗文正确答案是C项,句中 两个加点的“咸”都是副词,全、都其他三项,A项两个“至”字, 前者是程度副词,极,最;后者是动词,到B项两个“之”字,前 者是代词,代前面的“刻肌肤,镵皮革”,后者是助词,用在主谓之 间,取消句子独立性D项的两个“以”字,前者是连词,相当于“而”, 可译为“来”;后者是介词,凭借8. 下列语句括号中是补出的文字,补出后语句的意思不符合文意 的一项是A. 非崇善废丑,(则)不向礼义B. 无法不可以为治也,(故)不知礼义不可以行法C. 言为文章,行为仪表,(此)教之所成也D. 非可刑而不刑(之)也本题考查的是文言句式考查对文言省略句省略内容的理解,这 一点和以往并没有根本区别不同的是,往年省略句补出的成分不是 主语就是宾语,今年补出的内容两个是连词,另两个是代词,分别是 主语和宾语解答这类试题,同样需要对文意的理解A项是一个承接关系复句,应该补出 “则”,相当于 “那 么”“就”;C项“教之所成”承前省略了 “此”,用以指代“言为 文章,行为仪表”;D项意为“不是在该用刑时故意不用刑去惩戒他 们”,省略的应该是代词“之”。
这三项补出的内容都是正确的B 项两分句之间是递进关系,而不是因果关系,不应该用“故”,而应 该用“而”所以不符合文意的应该是B项9. 下列语句编为四组,全部直接反映重礼义教化思想的一组是①法能行窃盗者,而不能使人为伯夷之廉②无法不可以为治也, 不知礼义不可以行法③被创流血,至难也,然越人为之以求荣也④百工维时,庶绩咸熙,礼义修而任贤德也⑤其于化民也,若风 之摇草木,无之而不靡⑥入孝出悌,言为文章,行为仪表,教之所成 也A.①③⑤B.①②⑤C.②④⑥D.③④⑥本题考查的是信息的筛选,正确答案是C因为题干问的是“全 部”,解答这道题,可以用排除法,①句表达的意思是法律的作用毕 竟有限,③句是说世风流俗对人的影响,这两项,都不是“直接反映 重礼义教化思想”把包含①③的项排除就可以了其他四项,⑤句 是用比喻的方式表达礼义教化的作用②句用了一个递进复句,从反 面强调礼义教化的重要性,④句“百工维时,庶绩咸熙”是重视礼义 的结果,⑥句说孔门弟子“入孝出悌,言为文章,行为仪表”是礼义 教化的结果10. 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A.礼义教化是国之大事,百姓知礼义国家才能兴盛B.小大之材 各得其宜,才能一心同归,政通人和。
C.昏庸的君主只会任用那些对自己唯命是从的人D.治国离不开 严刑峻法,否则就会人心涣散,乱象丛生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意的分析和理解,不符合文意的是D项本段 文字的主旨在于强调礼义教化的作用,认为君主应该修治礼义,任用 贤能,这样就可以做到“法设而不犯,刑措而不用”,因此,ABC三 项的表述都是正确的,D项的表述与文章的主旨相抵触,在文中找不 到依据参考译文】百姓没有廉耻之心,是不能够治理的,不去修治礼义,廉耻观念 是不能够建立起来的百姓不知道礼义,法令也不能使他们进入正道 不崇尚美好,废弃丑陋,那么百姓不会向往礼义;不向往礼义,那么 没有法律能够治理了不懂得礼义,不能够推行法律法律能够杀死 不讲孝道之人,但是不能使人们达到孔子、曾子的高尚品行;法律能 够刑断盗窃之人,但是不能使人象伯夷那样廉洁孔子弟子中贤人七 十,受教的学生三千人,都能做到入家讲孝,出家讲悌,言辞具有文 彩,行为可以作表率,这是教育所达到的结果;信奉墨子学说的一百 八十人,都可以使他们扑向烈火,脚踏利刃,至死不回头,这是教化 而养成的刻划肌肤,刺烂皮肉,蒙受创伤,不惜流血,可以说是大的灾难 了;但是越国人却把断发文身作为尊荣的标志。
圣明的君主处在高位, 明确好恶来指示给百姓,衡量诽誉来加以引导,亲近贤才而举用他们, 鄙视奸佞而斥退他们,没有蒙受创伤、流血的痛苦,而有高于世人尊 贵显要的名声,百姓谁能够不跟从他们呢?古时候法规设立而百姓不会触犯,放置刑律而不去使用,不是可 以动用刑罚而不去使用百官们都能干好自己份内的事,许多功业便 可以建成了这是修治礼义而任用贤人所达到的效果英俊豪杰,各 自凭着他们大小才能而处于自己的位置,得到发挥才能的适宜的处所 这样可以从根本流向末节,用重的来制服轻的;君主倡导而百姓应和, 国君行动而臣下跟随;四海之内,一个意念归往一处;背离贪婪之心, 而归向大道,这对于感化百姓,就象疾风摇动草木,没有不倒的现在使愚蠢的教导聪明的,使不肖的面对贤德的,即使施用严酷 的刑罚,百姓也不会跟从小的不能制服大的,懦弱的不能命令强大的 因此圣明的君主,举用贤才而建立功劳;不肖的国君,举用与自己兴 趣相同的人周文王举用太公望、召公奭而称王,齐桓公任用管仲、隰 朋而称霸,这是举用贤才而建立功劳夫差重用太宰豁而失败,秦国任 用李斯、赵高而灭亡,这是举用和自己兴趣相同的人因此观察他们举用人才的情况,而治乱便可以看到了;考察他们 的党羽,而贤能与不肖就能够论说清楚了。
参考译文二:百姓没有廉耻之心,是不能够治理的;不去修治礼义,廉耻观念 就不能建立百姓不知道礼义,法令也不能使他们(廉耻之心)变得 端正不崇尚美好,废弃丑陋,那么百姓不会向往礼义没有法律, 就不能够进行治理,不懂得礼义,就不能够推行法律法律能杀死不 讲孝道之人,但是不能使人们达到孔子、曾子的高尚品行;法律能够 制裁盗窃之人,而不能使人像伯夷那样廉洁孔子弟子(中贤人)七 十,培养的学生三千人,都能做到在家孝敬父母,在外友爱兄弟,言 辞具有文彩,行为可以作人们的表率,这是教育造成的结果;墨家弟 子服役的有一百八十人,都可以使他们扑向烈火,脚踏利刃,至死不 退缩,这是教化而养成的亥侦肌肤,刺烂皮肉,受伤流血,可以说是很大的灾难了;但是 越国人却这样做来求得荣耀圣明的君主处在高位,阐明好恶来给百 姓看,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