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武术擒拿套路.docx
8页本文格式为Word版,下载可任意编辑武术擒拿套路 演示/王风朝 朱建永 39-74、其次路练习 甲乙换上下手继续对练,乙从上步、垫步进攻,右抡臂劈腿、反臂砸甲头开始,相互练习对方的攻防技法,作为其次路练习当乙随着甲的蹬脚顺势前滚翻,两人断开时,以乙为上手、甲为下手的其次路练习完成 75-110、第三路练习 甲乙换左右势,仍旧以甲为上手、乙为下手,甲从垫步、上步进攻,左抡臂劈腿、反臂砸乙头开始,招法一致、左右互换当甲随着乙的蹬脚顺势前滚翻,两人断开时,以甲为上手、乙为下手的另一边的第三路练习完成 111-146、第四路练习 甲乙再换另一边的上下手练习,乙从垫步、上步进攻,左抡臂劈腿、反臂砸甲头开始,相互练习对方的攻防技法,作为第四路练习当乙随着甲的蹬脚顺势前滚翻,两人断开时,以乙为上手、甲为下手的另一边的第四路练习完成 147、收势 甲乙站起,两臂下落于体侧,成并步直立姿态,双方面向而立,身体保持放松、中正、呼吸自然(图106)互行抱拳礼(图107),以礼始、以礼终 如此打完四路,可以把套路中擒拿、破解后反擒拿等根本技法动作的左右势和上下手全部练一遍。
练习中要特别注意把握舍己从人、不丢不顶、随屈就伸、引进落空、借力打力等操作原则,沾粘连随在一起追寻以柔克刚的技术要领,为进入刚柔相济境界打下坚实的基础 也可以在套路对练中的技法纯熟把握后,不按现有顺序,尝试着各自随便连接、重新组合练习还可以将套路对练中的技法拆开,两人反复单招操练,求索熟能生巧、精益求精,传统术语称为散拿再进一步练习在交手中根据对手的身形体位变化,滋生衍变出适用招法,传统术语称为"滋杈",依据正确的感知觉(听劲)做出正确反应,踢、打、摔、拿随便使用,由"从人"达到"由己" 擒拿套路训练还具有较好的强身健体功能,协同呼吸、自然合道,全身上下内外一动无有不动,不但各个关节得到运动,全身的肌肉、筋腱、经络系统也都得到锻炼练习中以技击动作对操比个人盘架单操起到了更佳的健身作用,既有利于年轻人的生长发育,也有利于所有习练者的身心健康和技击技能增长,是科学的技击术、健身术 三、擒拿对操主要考前须知 中国武术的擒拿法,在继承古代技击法精华的基础上,又经过武林人士一代代传人的特意实践与创新,形成体系,独具一格,特点突出、实用效果显著,确有变化莫测之妙,它以巧制关节为手段,以擒伏对手为目标,崇尚不伤害对手而达擒获为高明技能,充分表达中华武术"以柔克刚、柔极能克刚;以刚制柔、刚极能制柔"的客观规律、技击之道。
1、需要特别注意的是,习练者双方进行擒拿与反擒拿进退循环操手训练时,因擒拿技术中所含分筋错骨、反关节等手法,假如不得要领,简单出现相互损伤,需要严守武德、把握分寸、特别重视安全在训练中要细心体会相互缠拿分错的感觉,逐步提高正确的反应能力和技能例如想制住对方而使用"外掰拿法",将对方的手臂向外侧拧转,抵挡力小于拧转力,使手臂被拧动;由于人体构造所限,假如抗争力大于筋骨关节承受能力,则会造成筋骨的损伤;假如抗争力小于拧转力,也小于筋骨损伤所需要的力,则会造成身体的仰翻在这种状况下应顺其劲力,宁倒勿伤;随着水平的提高,则在随劲中化解来力,使对方落空;再进一步练习在引进落空时借力反制对方 2、擒拿技术是实际操作的学问,有其理论基础单纯练习技法只能达到阅历层次,对于接触的技法只能靠个人悟性得到提高一个人的生命和阅历有限,不成能和天下千千万万的人搭手较技,也不成能全用阅历去体会所有的擒拿技法即使获得相对丰富的擒拿技法,在千变万化的技击决斗中也可能因不善变化而缺乏胜机技理是技法的升华,由技法到技理才能上升到理论高度,反过来再用技理指导技法练习,可以达到触类旁通的效果遵循"先技法--再技理--再技法"的阶次,通过"实践--理论--再实践"的方法,能使自己的擒拿技术水平不断地循环往复、螺旋上升、层层递进地升华。
3、若要得到擒拿方法之巧和制敌之妙,务必认真研究擒拿术的劲力原理和运用劲力的法则交手中要观测对方的劲力趋势,要擅长引进并化解敌方的劲力,要有听劲、懂劲、化劲的功夫,擅长运劲、变劲、借劲,抓准机遇根据需要发劲,发则恰倒好处擒拿技术的实施讲劲力变化,各拳种的擒拿都尚技而非斗力,忌蛮打硬要,巧是灵魂,力是基础,尚巧绝非否定用力,尚巧劲是以戒拙力,即依据人体的骨杠杆、人体的结构特征、运动特点,合理运用力学原理,奇妙地使用力量无论对方出何种招法向我击打,在没有肢体接触时,只是停留在视觉意识的判断之中,在肢体接触的瞬间,才开始有本体感觉感知产生的反应,这时所说的听劲、懂劲,在于神经的传导和大脑中枢神经判断反作用于肢体的效应,分解转移对方劲力的方向,在其分化转移的方向上稍加用力,便可达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毫无玄虚,只要通过科学训练,人人都能把握擒拿离不开肢体接触,合理运用力臂、力矩、力点之间相互关系,把握住力的方向、作用点和大小,充分运用对偶力、角速度、杠杆等原理,就能合理地使用力量,通过骨传递到所擒拿的关节上,形成擒拿制敌的力量,达到以小力制全身的目的 4、擒拿克敌需要手拿脚绊、上下相随,手法之奇妙,有赖于步法与身法的密切协同。
要重视对于步法、身法的研究与运用身法与步法,是运劲、发劲的总机关,无论是进攻或解脱变化,都是从腰的转动和脚步的变换开始在技击实战中,身与步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对步法的运用与变化要求较高,主要是分虚实、忌双重、多绕行、善切插实践阅历说明,步不快,则手慢;步不顺,则手散;步不稳,则手乱;步不灵,手难变手法易会,身法难求,步法不活,周身不顺,技无所施,必陷于被动武术重视周身之功,无论是套路或散手,都考究手眼身法步的协调一致 5、擒拿术也十分重视肩、肘、腕、胯、膝在交手中的奇妙运用擒拿术重在巧制关节,肩、肘、腕、胯、膝是拿制的重点目标,由于具有屈伸旋转功能,所以又是擒制对手的根本手段,若能将肩、肘、腕、胯、膝运用灵敏,擒拿之时如虎添翼在拿法中发挥各关节可屈伸旋转的功能,协同手上的手法和脚上的步法,运用裹缠、旋绕、切压、沉挫、扳撇及跪腿、蹩胯、绷弹、挑跟等招法,就使擒拿术不单形之于手,而且遍身是法、浑身有解数 6、每一擒拿技术的实施,客观上需要具备一定的条件,假如不管具体状况如何,胡乱抓住便以为得手是不行的擒拿技术的实施考究不同部位擒拿技法的变化和转换例如对腕部的拿法,遇其力大抵挡,可转换成与对方用力方向一致的另一拿法,借其力而制则十分省劲;也可依据形势把对腕部的操纵转换成对肩、肘的擒拿;也可以暂时放弃对肢体的擒拿而改用拳打脚踢,再次寻觅、创造擒拿的机遇。
只有虚虚实实、活而不死、因敌变化,才能形成实用成功的擒拿技法 7、擒拿需要一抓得势,但这一抓之技,深含法理两手相交,不是恃力猛抓,拿住关节后,也不是强扭硬压假如自己依据力大而猛抓硬压,不但可能伤人或伤己,也很可能用不上技法而难以奏效,若遇高手必被化解而遭反擒交手接势,应重视轻灵绵随,以沾连为主;运用招法,先抓战机,切忌露形,避免打草惊蛇;抓拿得势即可进招,制在措手不及,对方则被擒住要擅长运用擒拿术所需要的正确手型手法,正确地抓拿住对方肢体关节的确切方位,才有巧变的根基抓拿得法,巧施妙招,才能发挥擒拿术的威力,从而达到制其一点而制服周身的奇效练习者须悉心钻研,反复揣摩,确实把握抓拿技法之微妙 8、擒拿术有适应性也有局限性,由于有局限性才有了破解和反擒拿从刚被抓拿开始到对方拿住得手之前,既可变化脱走,又可拼力反攻,所以有"巧拿不如拙打"之说"逢拿必打"之说是指被对手抓拿身体某一部位时,可用打法直接进攻要害部位来破解擒拿这是根据人的心理、生理共性特点,利用技击时间差问题来解围直接先取对方要害部位,一般对方都回防,可将对方注意力引开、擒拿力度或减弱或放弃,从而变被动为主动,这是以打破拿的技法运用,并不是否定擒拿这门技术。
以打破拿也是有一定条件的,用打来解围要根据拿的方式、部位、进程、力度等方面的漏洞,有针对性的打击对方眼、耳、裆、肋等薄弱部位 正确使用擒拿技术首先就要研究、做到减少漏洞、不留空挡例如撅臂拿:无论是拿左臂还是右臂,一般都要采取站外位,使对方不易打或打不着,将对方打的可能性降到最低点自己在擒拿过程中也可用打,从擒拿的技艺特点来看,在拿制对手的过程中,几乎每招每势都含有可打、可踢、可摔的机遇而拿住之后,一挂脚即刻跌倒,一撒手便可击打,拿住后的一击更有把握,可使对手防不胜防 9、擒拿术招法丰富多彩,并且处在继续创新与发展之中但大家知道,擒拿法虽奇妙,并不是万能"踢、打、摔、拿"四大门类技击法,是一个相互依存的综合整体,单独拿出某一技术,都有适应性和局限性前人根据实践阅历,提出了"远踢、近打、贴身摔拿"的原则,是说在距敌中、远距离时,使用拳打脚踢的方法,较易展其所长;在双方近身、逼紧贴身之际,使用摔法与擒拿较易取胜技击决斗双方争雄斗胜、各展所长,拳脚交加、瞬息万变,闪赚腾挪、进退神速,适合各类技法的机遇交互出现,需要看目的和形势要求而定由于技击诸法本身的局限,所以要奇妙地实施踢、打、摔、拿各技之长,生动运用,宜打则打,可踢则踢,可摔则摔,宜拿则拿,随机就势,因势应招,拿中含打,打中带拿,手中有手,劲后有劲,把握战机,巧施妙法,则能制敌于一瞬,武术交手中要踢打摔拿兼施并用,才能战胜对手。
研习擒拿术不成不知完) — 8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