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学发展观视角下农民价值观变迁的思考.doc
5页科学发展观视角下农民价值观变迁的思考潘林2008年夏,为了反映农村改革30年发生的变化,了解在农民眼 里改革30年以来农村究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他们又是如何看待 的?笔者指导安徽大学本科生社会实践团队进行了安徽省16市近千 人的题为“农民眼中的农村改革三十年”的问卷调查此次调查发现, 以市场化为取向的经济体制改革对农民的传统价值观形成一定的冲 击,农民价值观发生了很大变化在冋答“您认为现在农民眼中最重 要的是什么? ”的问题时,44%的农民选择了 “金钱”,占所有选项 的第一位,远远超过第二、三、四位的安全、亲情、快乐,它们依次 占26%、17%、11% o他们不仅认为“金钱”比“亲情”和“快乐” 重要,甚至把“金钱”排在“安全”之上,这与传统的农民比较重视 亲缘、地缘关系,看重生活快斥、平安的价值观念相比已发生了根本 性的改变在价值评判基准上,由重义轻利走向了重利轻义作为沉 淀在民族文化心理中的深层内核,农民价值观的变迁将极大地影响和 改变农民的生活方式、行为规范和思维习惯,进而对社会的动态运行 和变革发展起着潜移默化的制约与导向作用那么,这种变化将对农 村的发展发生什么样的影响,这是值得我们认真思考的问题。
以下从 科学发展观的角度对农民价值观的变迁进行简要分析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科学发展观的第一 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首先,从“发展”这一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来看20世纪80 年代,联合国推出法国经济学家佩鲁的《新发展观》强调发展应该 是“整体的”、“综合的”和“内生的”;提出发展应以人的价值、人 的需要和人的潜力的发挥为中心,促进生活质量的提高和社会每位成 员的全面发展简单地说,发展并不单单是物质财富的积累发展中 国家的实践已证明,仅仅追求经济的增长,其结果是:有增长无发展 甚至负发展女口,巴西2002年人均GDP就超过了 3000美元,城市 化率达到82%,但贫困人口却占国民人口总数的34%,即所谓的“拉 美陷阱”由于市场经济的冲击,农民逐渐形成了 “金钱至上”、“个 人利益至上”的思想,人人为了钱,有钱什么都会有的价值观念为 了金钱,可以不顾亲情、乡情和公众利益今年暑假,笔者在安徽省 青阳县调研时了解到这样一件事2008年国家农业部门投资100万 元在该县木镇镇进行农业生产统防统治的试点,其中有一个利用灭虫 灯进行病虫害防治的项目,所有固定资产投资都由政府承担并发放一 定补贴,因安装灭虫灯需耍架设供电线路,但农民都不愿意将电线杆 埋在自己的承包田里,尽管农民都清楚这对于大家来说是一件好事, 但埋在别人的田里可以,埋在自己的田里就不行。
为此当地政府和农 业部门做了大量的说服协调工作仍有很大阻力,最后只好采取经济补 偿的办法才得以实施对于很多中国农民来说,发展就是经济的增长, 就是城市化;就是大量使用农药和化肥,提高粮食产量;就是建楼房, 买各种电器甚至家庭轿车在对金钱的追求过程中,农民的物质生活 水平确有所提高,但同时也正在失却旧有的乡村和谐文化、生态自然 环境与“田园牧歌”生活方式其次,从“以人为本”这一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看马克思在构 想未来社会的时候讲到:未来的新社会是“以每个人的金面而口由的 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在他的这一社会理念中就反映了 “以 人为本”的思想可以认为,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是一切发展的目标, 因为,人是发展的主体和动力,人是发展的最终检验者然而,人对 自身行为的理性目标总是缺乏科学认识,会陷入功利境界和物本主 义,这对于构建以人为本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很不利:一方面以自我为 中心和私产积累为目标的行为与制度导致了权限的不安稳和社会精 神的利欲化另一方面诱发大量的机会主义,导致资源的浪费和建设 成本的增加在一些地区,农民大胆丢弃社会公德,理直气壮口私口 利,完全地等靠要的现象越来越普遍,这与农民价值观的改变有很大 关系。
为此,对于农村发展过程中已出现的唯“物”主义必须加以重 视中国是一个农业人口占大多数的国家,需要对全体农民进行价值 观再造从对人以外的世界的关注转到对人本身的关注;把人的意识、 人的观念和人的维度作为我们分析、思考和解决问题的出发点、落脚 点;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我们必须牢I古I确立的发展观念再次,从“全面协调可持续”基本要求看2004年,胡锦涛《在 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全而发展,就是要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实现经济发展 和社会全面进步协调发展,就是要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 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 放,推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协调,推进经济、 政治、文化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可持续发展,就是要 促进人与口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 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接一 代地永续发展笔者以为,从农村的角度看,上述目标的实现,有赖 于与其相适应的核心价值体系,如果不进行农民价值观的再造,要实 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只能是“空中楼阁”可望而不可及。
比如,有些地方的农民,在生产粮食时,用于自己吃的,很少使用化 肥和农药,用于出售的则大量使用化肥和农药,这样一方面使得空气、 水、土壤受到了严重的污染;另一方面也是更为重要的就是社会公德 的沦丧在一个以金钱为价值判断标准的社会,就不再有道德和信仰 的力量来约束私欲的膨胀,就不会有长远的预期,就会成为一个短视 的没有前途和希望的社会,也就难以全面协调可持续地发展最后,从“统筹兼顾”这一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看所谓“统 筹兼顾”就是要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 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五个统筹”,不 仅对领导干部提出了新的要求,而且对普通老百姓的素质与能力也提 岀了更新更高的要求举例来说,据调查,现在农村普遍存在“少数 决定多数”的现象,如在进行农村土地流转、兴修水利工程等项工作 中,尽管对大家有利,大多数农民也同意,但只要涉及到相关利益的 少数儿户甚至一户不同意,好事也难以办成如果人人都为自己,也 就无法“统筹兼顾”再比如,现在农村劳动力大量外流,村落里只 剩下老人和孩子,乡村日益空巢化,缺了往日的生机,没有了安全的 保障,老人和孩子的内心都缺乏安全感,家庭的温馨与欢乐越来越少, 农民的家庭生活己经变得非常态化了。
所有这一切的变化除了经济收 入的增加外,基本上都是不愉快的表面上看农民似乎没有选择,为 了增加经济收入,为了家庭生活的城市化,一切都显得顺理成章笔 者以为这其实质是观念的问题,如果仅仅是物质上的追求,确实如此; 但在温饱已经解决,并开始寻求发展的时候,如果追求是宁静祥和的 生活方式,追求精神层面的愉悦,则可以有不同的选择从农民本身 來看,如何“统筹兼顾”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是当前农村需要解决的 一个大问题综合而言,在中国社会转型时期,农民的观念和价值取向从一 元化向多元化发展,农民独立思考、自主抉择的自由度增加,主体的 内在力量逐步得到发挥由于新旧观念的冲突激烈,许多农民的价值 判断和价值选择能力又比较弱,精神上无所寄托,行为上无所适从, 农村社会的凝聚力和动员力都有所下降再加上社会主导观念受到冲 击,集体主义、整体观念和合作精神已渐渐远去,实用主义、个人主 义、利己主义、功用主义不断加强,导致农村社会组织涣散、信用缺 失,问题越来越多,新旧矛盾不断出现农村的发展不仅要考虑发展 经济的问题,史为根本的是农民精神层面的建设要按照科学发展观 的要求重塑农民的核心价值观,这是当前农村发展中最有意义也是最 为重要的事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