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代文论意象批评方法的现代反思.docx
12页古代文论意象批评方法的现代反思 韩莹摘 要:中国古典意象批评自古以来就是文艺批评领域内一颗闪亮的明星其喻象性、直观性、启悟性、审美性等多种复杂的特质使得这种批评方式既能顺应长期稳定的民族心理,又能随着历史的变幻不断实现自身发展,从而经久不衰古典意象批评还对古今中外的文艺批评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自身的巨大价值决定其不可替代的地位至今,中国意象批评在持续发展的过程中面临着许多可能性和上升空间,同时也使研究者对这种古老而精妙、具有中国传统特色的批评方法寄予了更大的期待Key:意象批评;意象;直觉思维;现代反思:I106:A:1672-1101(2020)01-0079-05Abstract: Chinese classical image criticism has been a shining star in the field of literary criticism since ancient times. Due to its complex characteristics such as metaphor, intuition, enlightenment and aesthetics, it can not only conform to the long-term stable national psychology, but also realize its own development with the changes of history, so it is enduring. Classical image criticism also has a profound influence on literary criticism at home and abroad. Its great value determines its irreplaceable position. Up to now, Chinese image criticism has been facing many possibilities and rising space in the process of continuous development, which also makes researchers place greater expectation on this ancient and exquisite method of criticism with Chinese traditional characteristics.Key words:Image criticism;Image;Intuitive thinking;Modern reflection中國古代意象批评法作为一种以意象为喻的批评方法,早在1992年就被张伯伟先生录入其著作《中国古代文学批评方法研究》一书中。
在此书中,张先生对意象批评的内涵、特征、方式方法的产生及发展等问题进行了专门的探讨张先生认为:“‘意象批评法,就是指以具体的意象,表达抽象的理念,以揭示作者的风格所在其思维方式上的特点是直观,其外在表现上的特点则是意象[1]意象批评方法诞生于中华民族重直觉、感悟的思维方式和对“天人合一”审美境界的尊崇,其渊源可追溯至先秦时期《易经》、《庄子》中“观物取象”“立象尽意”的“意象”思维以及《诗经》“赋比兴”传统手法而后,意象批评在魏晋南北朝萌芽,在历朝历代被越发广泛地运用于诗歌、散文、词赋、戏曲、小说等批评领域,产生了许多生动形象、精妙绝伦的诗歌人物点评和文学理论意象批评在呈现过程中,反映出其选取喻体种类丰富、比喻形式多样、适用范围广泛的特点另外,意象批评在世界文艺批评领域里以其自身象征性、审美性、点悟性、张力性等多种复杂特质彰显其特殊而不可替代的价值同时,这种承载着中国传统思维和审美范式的批评方法,还有较大的学术发展空间一、中国意象批评的艺术价值中国意象批评法能够成为与“以意逆志”批评法、“追源溯流”批评法并称的古代文艺理论三大批评方法之一,不断被广泛运用于中国文艺批评领域,甚至直至今日依旧能保持生命活力,其自身必然有巨大的价值。
意象批评在中国文艺批评史上占据重要地位是必然的,因为其顺应了中国传统民族心理中偏重于直观想象、审美表达的思维方式在古代“天人合一”的观念触发下,我国人民始终倾向于以直观体悟的方式对宇宙万物展开联想和对比,再运用其成果——“意象”去揭示事物本质或反映个人观点彼时,国人崇尚“以心思物”之法这种思维方法作为意象批评阐发的前提,被用于探寻世间万物的价值意义,并在心与物之间建立相关联系庄子称:“乘物以游心就是强调人在物质世界中触发心之思,又在心灵世界中领悟物之理,从而“了悟宇宙之真谛”这种以心思物的传统思维中蕴含着中华民族讲究“心物合一”的思维定势,并被广泛运用于中国古代文学著作中这正说明了自其而生的意象批评在中国古代文艺批评史上能经久不衰的必然性同样,古代农业中国长期稳定的伦理风俗和牢固的血缘关系促成中华民族心理的稳定性质直至今日,这种传统思维方式与批评传统依然对现代文艺批评有着深刻影响如叶嘉莹先生在对“境界说”等中国文艺理论进行解释与补充时,既以西方文艺理论为批评的基础,又吸纳了中国古代文学批评方法的长处她将对生命的自身体悟融入古人深微幽隐的情思,最终做到了“汲取中国古人之精言巧擘,而用西方文评思辨之法,准确评尽以辨析之,明白晓畅以表达之,如抽茧剥蕉,如水银泻地,使读者豁然易解。
[2]有研究者提出:“中国文化的本体是诗其精神方式是诗学其文化基因库就是《诗经》,其精神顶峰是唐诗总括起来说就是:中国文化是诗性文化或者说是诗这一精神方式渗透、积淀在传统社会的政治、经济、科学、艺术各个门类中,并影响、甚至是暗暗地决定了它们的历史命运[3]”也就是说,中国意象批评从历史悠久的“诗”文化中阐发,被广泛运用于诗歌批评中其象征性整体直观思维,以及张力性、审美性的特征,集中体现了古中国的诗性智慧在古代中国,“诗性智慧"奠定于小农业生产为主体的农耕文明,以富有形象性的象形语言文字作为潜在的文化构成刺激因素,呈现出一种“天人相合”的稳定伦理体系构造这种“天人合一”的伦理精神,正如《周易》中所体现的:“从原始诗性思维生发成为充满诗性智慧的‘天人合一精神在理解世界的生成和变化方面,它表现为二项生成的诗性哲思;在人与自然的关系方面,它表现为让物性保持本真、充分自我呈现的诗性直观;在处理人间秩序方面,它表现为以天道提升人道,以人道顺应天道的诗性伦理这种诗性智慧的本质正是中国传统文化所固有的对‘生的深深眷顾[4]此外,中国古代意象批评中以生命性喻象为载体、在表达方式上偏于直观描述、在批评风格上偏于感性的一系列特征使其“批评语义场”充满了生生不息的内在张力与高度的审美取向。
而在中国意象文学创作中,这种张力性和审美性的特征体现出作者以直观感性的思维方式关怀生命、渲染生命之美的美学融合进而,其呈现出的是艺术化与哲学化高度熔铸的诗性智慧在中国古代文艺批评的发展历程中,意象批评具有喻象载体容量广、阐释途径形象而高度自由等一系列优势这些优势在其评论国内古今文艺作品时发挥出巨大优势第一,意象批评选取的喻象载体种类丰富、取材多样、形式广泛,对不同种类的文体和不同内容的文本具有较大的包容性,能够不断适应国内文学作品的更新变化第二,意象批评在阐释的过程中始终运用形象性的表达方式,以结合具体物象和个人生命体验的意象为喻,生动切实地向读者阐释文学创作的法度义理这种阐释方法,更能促进读者在结合自身感知与体验的情况下对评语的参悟,更能为读者所接受第三,意象批评写作的高度自由性延展了文章的启示意义蔡镇楚在《诗话学》中指出意象批评方式“使作者完全摆脱了一切束缚,内容的、形式的、体制的束缚都没有了,诗话作家们完全进入了充分‘创作自由的境地这种‘创作自由,是其他文艺评论样式所没有的,也是西方诗学所少有的它使中国诗话作家们讲真话,抒真情,述实事,偶感随笔,片言中肯,富于亲切感,用不着装腔作势,讲大话,说空话,也用不着作演绎推理,强调逻辑思辩的严密性,好让人们无懈可击无隙可乘。
[5]的确,基于不同人对生命的体验而“兴象”的意象批评以具有不确定性的开放文本为批评者和读者带来较高程度上的阐释自由,使批评者和读者能在不同历史阶段翻阅文本时通过想象和体悟不断从中获得多方面、多角度的启发这种源源不断的启示转而又扩充了文本内涵的丰富性,使得意象批评文本在各个时代都焕发出生命活力二、意象批评的民族话语中国古代意象批评不仅在中国文艺批评史上具有重要价值,其在世界文艺批评理论之林中亦彰显出独特的民族话语一方面,中国意象批评和与其接近的西方“原型”批评相比具有一定的优越性;另一方面,中国意象理论对西方“意象派”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原型批评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曾一度与马克思主义批评和精神分析批评共同呈现“三足鼎立”之势的批评流派,主要创始人为诺斯诺普·弗莱在这一批评理论中,“原型”(archetype)一词源于希腊语“archety-pos”,意为“原始的或最初的形式”此理论以弗雷泽的人类学理论和荣格的的精神分析学说为基础,并由弗莱在此之上提出“原型可以是意象、象征、主题、人物、情节母题,也可以是结构单位,只要它们在文学中反复出现,具有约定性的联想”[6]的定义弗莱的“神话——原型”批评理论体系集中于三个方面:一是将文学视为“位移的神话”。
二是认为文学的模式依循神话、传奇、悲剧、喜剧和讽刺的顺序循环发展三是视文学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一个封闭的体系由此,弗莱主张进行文学批评时应从宏观的角度对文学进行研究,寻找“原型”在文学作品中普遍的范式,并从中发现文学整体的规律,最终实现文学批评的“科学化”和“体系化”然而,这种“唯理论”的思维模式也导致了其容易忽略文学作品自身的审美特性、将文学作品的形式类型化和简单化,甚至生搬硬套地将某一作品纳入程式,使批评的目的和内涵显得生硬狭窄等问题相比之下,中国意象批评理论体系虽还处于理论建构的初级阶段,但其内容建构的三个层次,更能体现出对作品审美内涵的重视中国意象批评理论的内容可分为“立象”、“造境”、“构建意象审美系统”三层在中国古代各类文体作品的创作过程中,大多会经历从确立作为抒情写意的基本单位的“意象”,到熔铸情与景而诞生的“意境”,再到由意象或意境组合生成复杂的意象审美系统的过程这一过程不仅体现出国人的审美意识在不同历史阶段不断发展,更体现出中国意象批评对审美内涵的始终专注这种意蕴丰富而又诗意盎然的批评系统超越了西方“原型”批评中片面追求“理性”思维而忽略作品审美特征的不足之处此外,中国意象批评中广泛细腻而多样的象征性特征有着化抽象为具体、化深奥为浅显、化陌生为熟悉的效果,使中国意象批评相较“原型”批评中一系列抽象神秘的理论而呈现出语言更为浅直、适用范围更加宽广的优势。
可以说,中国意象批评与西方原型批评相比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理论优势”发展中国意象批评理论,对中西文艺批评间长远的交流与对话具有重要意义除了相对西方“原型”批评具有一定优势外,中国意象批评对西方“意象派”诗歌创作亦有着深远的影响西方“意象派”诗歌创作始于约20世纪T·E·休姆的几首以《秋》为代表的小诗这位西方“意象”诗派的开创者随后陆续结识了L·G·弗莱彻尔、埃兹拉·庞德、休姆、艾略特等人,與他们一起从事意象主义诗歌运动,并出版《意象主义诗人》诗集意象诗派的创作宗旨是反对苍白陈腐、无病呻吟、含义模糊的维多利亚诗风,倡导通过直觉捕捉生活的意象创作他们将真实的情感与思想熔铸于所要呈现的现实中,使得意象在突然呈现时“给人突然解放的感觉,不受时空限制的自由的感觉,一种我们在面对最伟大的艺术品时经受到突然长大了的感觉[7]从这些理论可发现,西方“意象”诗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