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儿重型秋季腹泻应用中医综合护理联合常规医护措施临床研究.docx
5页小儿重型秋季腹泻应用中医综合护理联合常规医护措施临床研究小儿秋季腹泻是一种好发于婴幼儿阶段的季节性肠道疾病,以6个月至3岁的婴幼儿为高发人群,临床表现为大便次数增多、大便性状改变,每天大便次数5~10次,甚至更多,严重腹泻者还会伴有呕吐、发热、脱水等症状,极易影响患儿的胃肠道功能,甚至诱发心肌炎、中毒性脑炎等严重并发病,对患儿的生命与健康构成严重威胁目前,临床针对本病多采取常规对症治疗,但重型秋季腹泻患儿病情较重,临床多采取纠正水、电解质紊乱,补液等对症治疗,但仍难以达到满意效果,而有效的护理干预是提升和保证疗效的关键中医护理以中医学理论为基础,具有以人为本的人文优势和简、便、验、廉的特点,在疾病的防治和养生、康复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理瀹骈文》曰:“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基于这一理论,本院近年来针对重型秋季腹泻患儿开展了诸如按摩、中药贴敷等一系列中医外治措施,其机理是通过按摩或药物作用于人体经络系统,调整人体脏腑阴阳、气血、功能而达到治疗效果,具有疗效可靠、操作简单、不良反应少等优点,患儿易于接受,在临床中得到广泛应用因此,本研究在常规护理措施的基础上加用情志护理、穴位贴敷、穴位按摩等中医综合护理措施干预患儿,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将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选取2018年2月—2019年2月本院收治的90例重型秋季腹泻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中医护理组与常规护理组各45例中医护理组男24例,女21例;年龄0.5~3岁,平均(1.8±0.5)岁;病程3~7d,平均(5.1±0.8)d;脱水程度:轻度脱水18例,中度脱水15例,重度脱水12例常规护理组男23例,女22例;年龄0.6~3岁,平均(1.6±0.6)岁;病程3~6d,平均(4.9±0.6)d;脱水程度:轻度脱水15例,中度脱水17例,重度脱水13例2组性别、年龄、病程及脱水程度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1.2诊断标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1]和《儿童腹泻病诊断治疗原则的专家共识》[2]中泄泻和小儿秋季腹泻的相关诊断标准拟定重型秋季腹泻诊断标准:(1)发病季节多为9~12月,起病急骤;(2)大便呈水样或蛋花汤样,量多,每天排泄10~20次,无腥臭味;(3)大便镜检提示无明显异常或有脂肪球;(4)可伴有呕吐、脱水、发热、咳嗽、流涕等症状1.3纳入标准符合上述诊断标准;年龄0.5~3岁,病程≤7d;研究经本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患儿法定监护人知情同意且签署知情同意书。
1.4排除标准不符合上述诊断标准;因沙门氏菌或大肠埃希菌性肠炎所致的感染性腹泻;营养不良或伴其他全身性疾病;合并严重心、脑、肝、肺、肾等重要脏器疾病;治疗中途死亡者;资料不全或依从性差而中途退出者2、治疗方法与护理措施2组患儿入院后,针对轻度脱水患儿给予口服补液,中重度脱水患儿给予静脉补液,以纠正脱水和水、电解质紊乱口服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散(上海信谊药厂有限公司),2岁以下,每次0.5g,每天2次;2岁以上,每次1g,每天2次静脉滴注喜炎平注射液(江西青峰药业有限公司),每次100mg,每天2次2组治疗时间均为7d2.1常规护理组采取常规护理干预,(1)观察病情:密切观察患儿病情,包括大便次数及性状、脱水情况、精神状态及有无低血钾等,并准确记录患儿药液的出入量,及时补液2)饮食指导:针对人工喂养患儿,告知家属要保证奶粉质量,不要随意更换奶粉类型,并予患儿适量饮用葡萄糖淡盐水;针对母乳喂养患儿,嘱母亲以清淡饮食为主,遵循低脂肪、低盐及低粗纤维的饮食原则,并增加饮水量3)臀部护理:因患儿大便次数频繁,肛门周围皮肤极易被尿液、粪便浸渍而出现发红、溃烂,护理人员需勤换吸收性强而柔软的布类尿布,并在患儿每次便后用温水清洗会阴部及肛门;为保持患儿皮肤干燥,注意擦干后扑六一散;若患儿肛门周围发红、出现湿疹,可用10%黄连水清洗患处,擦干后以红外线照射15min,于患处涂抹润肤膏。
4)用药护理:根据患儿的脱水程度给予口服补液盐,脱水纠正后,按病情需要给予口服补液盐溶液静脉输液时,应遵循先晶后胶、先盐后糖、先快后慢、见尿补钾的原则为避免水温过高造成菌活性丧失,影响治疗效果,护理人员用低于40℃的温水给患儿送服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散,服用时间与抗生素服用时间间隔2h以上2.2中医护理组在常规护理措施基础上加用中医综合护理措施干预,具体措施如下1)情志护理:因患儿年龄较小,身体不适,难免出现哭闹行为,对医护人员产生恐惧感和敌意,而抗拒治疗护理人员可采取喜胜忧法,通过播放动画片、讲故事、播放儿歌等方式引起患儿心中喜悦,进而消除恐惧感,缓解不良情志或采取安神静志法,指导患儿静坐或静卧,放松身心,引导患儿联想愉快的事件,使其保持良好的心态同时,可经语言、行为等方式,对其进步给予肯定,以调动患儿的积极情绪,促使其肯定自己2)穴位贴敷:使用本院自制的止泻散(石榴皮20g,五倍子12g,肉桂、丁香各9g,白胡椒5g),研磨成粉后,取适量用食醋调至糊状,外用纱布敷盖,以医用胶布妥善固定,贴敷于神阙穴4~6h贴敷过程中,护理人员密切观察贴敷处皮肤是否出现红、痒等情况,若出现上述情况,及时采取处理措施。
3)穴位按摩:在病房内对患儿进行穴位按摩,取中脘穴,用掌根或指端按揉穴位2~5min;天枢穴,用食指、中指指端按揉50次;脾俞穴,用两拇指指端按揉1~3min;足三里穴,以拇指按揉1~3min按摩结束后立即帮助患儿穿好衣物,以防受凉每天1次,连续按摩3d4)膳食指导:为预防患儿营养不良,护理人员根据患儿病情的严重程度给予不同饮食方案病情严重时,嘱患儿家属减少母乳喂养量或饮食量,给予面汤、米汤、面条、牛奶等营养丰富、易消化的半流食或流质饮食待病情缓解后,逐渐恢复正常饮食同时,根据患儿不同证型给予相应的饮食方案,如脾虚型患儿宜进食软、热食物;脾肾阳虚型患儿多食用富含蛋白质的食物,禁食生冷食物;伤食型患儿则应注意控制日常饮食,症状严重时禁食12h,好转后少量禁食,并禁食生冷食物3、观察指标与统计学方法3.1观察指标(1)根据2组患儿的临床症状体征改善情况及大便常规检查结果评定临床效果;(2)记录2组患儿临床症状的缓解时间,包括腹泻缓解时间、退热时间、止吐时间、脱水纠正时间及住院时间;(3)观察2组患儿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包括营养不良、消化道感染及急性肾功能衰竭;(4)采用本院自制的护理满意度问卷评估患儿家属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该问卷包括服务及时性、服务态度、护理操作规范性及护理人员综合素质四方面内容,分为非常满意、基本满意和不满意3个级别。
总分100分,非常满意:>85分,基本满意:60~85分,不满意:<60分满意率=(非常满意例数+基本满意例数)/总例数×100%3.2统计学方法利用SPSS21.0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行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比表示,行χ2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疗效标准与研究结果4.1疗效标准参照《中国腹泻病诊断治疗方案》[3]中的相关标准,根据患儿的临床症状及镜检结果判定疗效痊愈:症状体征消失,大便成形,排便次数每天1次;显效:症状体征明显改善,大便呈软状,排便次数每天2次;有效:症状体征有所减轻,每天大便次数>2次;无效:未达上述标准4.22组疗效比较见表1治疗后,中医护理组总有效率为95.56%,常规护理组总有效率为71.11%,2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12组疗效比较4.32组临床症状缓解时间及住院时间比较见表2中医护理组腹泻缓解时间、止吐时间、退热时间及脱水纠正时间均早于常规护理组,住院时间短于常规护理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22组临床症状缓解时间及住院时间比较4.42组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见表3中医护理组并发症发生率为8.89%,低于常规护理组的31.1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32组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4.52组护理满意度比较见表4中医护理组护理满意率为93.33%,常规护理组护理满意率为75.56%,2组护理满意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42组护理满意度比较5、讨论小儿秋季腹泻主要是因轮状病毒侵犯肠道黏膜致小肠绒毛上皮细胞破坏、脱落,引起小儿肠道水、电解质转运失调,出现消化系统异常所致因目前临床针对本病尚无特异性治疗方案,且由于疾病自身的自限性特点,一旦病情加重,极易诱发肺炎、脑炎疾病,而护理干预在提高疗效及促进疾病康复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本病可归属于中医学泄泻范畴,由患儿脏腑娇嫩,行气未充,脾胃虚弱,后天失养或感受外邪所致,以脾虚、湿热、伤食、寒湿等证型多见,病位在脾胃、大小肠,病情若迁延未愈,极易导致患儿营养不良,影响生长发育因该病具有病毒感染特点,故本次研究为有效提高护理效果,促进患儿康复,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增加中医综合护理干预,通过情志护理取得患儿及家属的信任,提高其对治疗与护理措施的配合度止泻散中的五倍子、石榴皮具有涩肠止泻之功;肉桂散寒止痛;丁香温中降逆,对腹部胀气有显著功效,且能促使消化功能恢复;白胡椒止吐神阙穴位于腹部正中,此穴邻近消化器官,且穴位皮肤较薄,无皮下组织,将止泻散贴敷神阙穴,药物易于穿透、弥散而吸收,使药效直达病所,在调理患儿胃肠功能的同时,发挥温中散寒、健脾燥湿、涩肠止泻的功效。
同时,对患儿采取穴位按摩可疏通经络,调和气血,引起局部经络反应,并通过经络影响到所联系的脏腑,以达到百脉疏通,恢复人体正常生理功能的效果中脘有和胃健脾、降逆利水之功,对泄泻、腹痛、腹胀、呕吐及食欲不振具有治疗作用;天枢有疏调肠腑功效,可治疗痢疾、腹泻、腹胀及便秘等;脾俞健脾化湿;足三里有理脾胃、主消化之功效,对缓解泄泻、腹痛、腹胀、四肢无力等症状具有一定效果穴位按摩可促使患儿腹痛腹泻、食欲不振、发热、呕吐等临床症状得到改善,并有效调理患儿的胃肠功能根据病情严重程度或证型给予合理饮食控制、针对性用药指导,有助于提升临床效果本研究结果显示,中医护理组腹泻缓解时间、退热时间、止吐时间及脱水纠正时间均早于对照组,住院时间短于常规护理组,临床疗效优于常规护理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常规护理组,患儿家属的护理满意率高于常规护理组提示针对重型秋季腹泻患儿采取中医综合护理措施有利于提高临床护理效果,促进患儿症状缓解,缩短治疗时间,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并可提高患儿家属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值得在临床推广实施王红歌,孙雪义.中医综合护理联合常规医护措施干预小儿重型秋季腹泻临床研究[J].新中医,2020,52(14):151-15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