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代宗师孟子课件.ppt
30页其人 其思想主张 孟孟 子子 名名 轲轲 ,邹邹 (今今 山山 东东 邹邹 县县 )人,)人,是继孔子之后,是继孔子之后,儒家学派的又一位代表人物,儒家学派的又一位代表人物,被尊为被尊为“亚圣亚圣”他是战国时他是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期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孟子的一生:孟子的一生:童年 孟母三迁孟母三迁 断机教子断机教子昔孟母昔孟母 择邻处择邻处子不学子不学 断机杼断机杼 中年中年孟子长大后,被孔子孟子长大后,被孔子的儒家思想所吸引,于是的儒家思想所吸引,于是决定离开邹国到孔子的家决定离开邹国到孔子的家乡鲁国深造,其老师正是乡鲁国深造,其老师正是孔子的孙子子思的徒弟孔子的孙子子思的徒弟通过学习,孟子认为孔子通过学习,孟子认为孔子是有是有 人类以来最伟大的人类以来最伟大的人,于是他立志发展孔子人,于是他立志发展孔子的思想的思想晚年晚年 孟子醉心研究,终于名声大噪,孟子醉心研究,终于名声大噪,邹国和鲁国国君也时常向他请教都治邹国和鲁国国君也时常向他请教都治国之道国之道可惜邹、鲁这样的小国,很可惜邹、鲁这样的小国,很难实施孟子难实施孟子“仁政仁政”的抱负他决定的抱负他决定带着学生到东方大国齐国去。
但是齐带着学生到东方大国齐国去但是齐国所采取的是锻炼精兵使国家更为富国所采取的是锻炼精兵使国家更为富强的政策,对孟子的思想毫不理睬强的政策,对孟子的思想毫不理睬最后,孟子来到膝国,膝国太子对孟最后,孟子来到膝国,膝国太子对孟子的子的“仁政仁政”十分感兴趣遗憾的是,十分感兴趣遗憾的是,膝国是个小国,时时有被灭亡的危险,膝国是个小国,时时有被灭亡的危险,不可能把仁政推行天下孟子于是到不可能把仁政推行天下孟子于是到其他国家宣扬他的其他国家宣扬他的“仁仁 政政”思想可是没有一位君主愿意实施他的政策可是没有一位君主愿意实施他的政策孟子放弃继续宣扬仁政的念头,决心孟子放弃继续宣扬仁政的念头,决心写书建立学说写书建立学说梁惠王上梁惠王上1.1 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对曰: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王曰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国?何以利吾国?大夫曰大夫曰何以何以利吾家?利吾家?士庶人曰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何以利吾身?上下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交征利而国危矣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
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未有仁而遗其亲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王亦曰仁义而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已矣,何必曰利?”译文 孟子谒见梁惠王惠王说:“老先生,您不远千里而来,将有什么有利于我的国家吗?”孟子回答道:“大王,您为什么定要说到那利呢?只有仁义就够了大王说怎样有利于我的国家?大夫说怎样有利于我的封邑?士人平民说怎样有利于我自身?上上下下互相争夺利益,那国家就危险了在拥有万辆兵车的国家,杀掉国君的,必定是国内拥有千辆兵车的大夫;在拥有千辆兵车的国家,杀掉国君的,必定是国内拥有百辆兵车的大夫在拥有万辆兵车的国家里,这些大夫拥有千辆兵车;在拥有千辆兵车的国家里,这些大夫拥有百辆兵车,不算是不多了,如果轻义而重利,他们不夺取(国君的地位和利益)是绝对不会满足的没有讲仁的人会遗弃自己父母的,没有行义的人会不顾自己君主的大王只要讲仁义就行了,何必谈利呢?”孟子思想孟子思想一哲学思想一哲学思想二伦理思想二伦理思想三政治思想三政治思想一一 哲学思想哲学思想 孟子哲学思想的最高范畴孟子哲学思想的最高范畴是天。
孟子继承了孔子的天是天孟子继承了孔子的天命思想,剔除了其中残留的命思想,剔除了其中残留的人格神的含义,把天想象成人格神的含义,把天想象成为具有道德属性的精神实体为具有道德属性的精神实体他说:他说:“诚者,天之道也诚者,天之道也孟子把诚这个道德概念规孟子把诚这个道德概念规定为天的本质属性,认为天定为天的本质属性,认为天是人性固有的道德观念的本是人性固有的道德观念的本原孟子的思想体系,包括原孟子的思想体系,包括他的政治思想和伦理思想,他的政治思想和伦理思想,都是以天这个范畴为基石的都是以天这个范畴为基石的二、伦理思想 孟子把道德规范概括为四种,即仁、义、礼、智同孟子把道德规范概括为四种,即仁、义、礼、智同时把人伦关系概括为五种,即时把人伦关系概括为五种,即“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孟子认为,仁、义、礼、孟子认为,仁、义、礼、智四者之中,仁、义最为重要仁、义的基础是孝、悌,智四者之中,仁、义最为重要仁、义的基础是孝、悌,而孝、悌是处理父子和兄弟血缘关系的基本的道德规范而孝、悌是处理父子和兄弟血缘关系的基本的道德规范他认为如果每个社会成员都用仁义来处理各种人与人的关他认为如果每个社会成员都用仁义来处理各种人与人的关系,封建秩序的稳定和天下的统一就有了可靠保证。
系,封建秩序的稳定和天下的统一就有了可靠保证为了说明这些道德规范的起源,孟子提出了人性本善为了说明这些道德规范的起源,孟子提出了人性本善的思想他认为,尽管各个社会成员之间有分工的不同和的思想他认为,尽管各个社会成员之间有分工的不同和阶级的差别,但是他们的人性却是同一的阶级的差别,但是他们的人性却是同一的告子曰:“性,犹湍水也,决诸东方则东流,决诸西方则西流人性之无分于善不善也,犹水之无分于东西也孟子曰:“水信无分于东西,无分于上下乎?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今夫水搏而跃之,可使过颡,激而行之,可使在山,是岂水之性哉?其势则然也人之可使为不善,其性亦犹是也颡sng:额头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注怵惕:惊惧 这就是孟子著名的这就是孟子著名的“四端四端”说,也是孟子的说,也是孟子的“性善论性善论”.孟子认为人性本善的同时,认为人之所以不善是有两方面原因造成的:(一)外在环境的影响(二)人自身是否有向善的主观愿望为了使人的为了使人的“善性善性”能够保存和扩展,能够保存和扩展,他还提出了一套修身养性的方法如他还提出了一套修身养性的方法如孟子曰:孟子曰:“养心莫善于寡欲。
养心莫善于寡欲其为人也寡欲,虽有不存焉者,寡其为人也寡欲,虽有不存焉者,寡矣;其为人也多欲,虽有存焉者,矣;其为人也多欲,虽有存焉者,寡矣三政治思想三政治思想 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德治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发展为仁政学说,成为其政思想,发展为仁政学说,成为其政治思想的核心他把治思想的核心他把“亲亲亲亲”、“长长长长”的原则运用于政治,以缓和的原则运用于政治,以缓和阶级矛盾,维护封建统治阶级的长阶级矛盾,维护封建统治阶级的长远利益孟子把伦理和政治紧密结合起孟子把伦理和政治紧密结合起来,强调道德修养是搞好政治的根来,强调道德修养是搞好政治的根本他说:本他说:“天下之本在国,国之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后来后来大大学学提出的提出的“修齐治平修齐治平”就是根据就是根据孟子的这种思想发展而来的孟子的这种思想发展而来的要取民有制要使民以时要制民之产(一)养民孟子政治思想主要表现在养民、教民和民本主义等方面要制民之产要制民之产曰:曰:“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则无恒产,因无恒心。
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为已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今也今也制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制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要使民以时要使民以时孟子认为统治者在征用劳役时就以“不违农时”为前提,同时也反对滥捕乱伐,“不违农时,谷不可胜用也;数罟不入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金以时如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撼也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孟子梁惠王上)当时战争不断,而农业生产的季节性强,频繁的战争必然贻误农时,影响农业生产其“数罟不入池”、“斧金以时如山林”,则反映了注意保护自然资源的可贵思想要取民有制要取民有制他主张薄税轻敛,“取民有制孟子滕文公上)“省刑罚,薄税敛孟子梁惠王上)不能滥征,不能搞苛捐杂税。
他把这看作是富民之道,说:“易(治)其田畴,薄其税敛,民可使富也孟子尽心上)他把“什一之税”描绘为最理想的税制,认为这种十分抽一的税率不能再提高,而且还须根据实际收成情况而减征或缓征他列举当时赋税繁多的情况说:“有布缕之征,粟米之征,力役之征孟子尽心下)征布,征粮,还要征劳役,三重负担加在一起,人民是不堪忍受的:“用其二而民有殍,用其三而父子离孟子尽心下)他要求对这种重税加以宽减,“君子用其一,缓其二孟子尽心下还骂那些字称能为君“辟土地,充府库“的所谓良臣是民贼(孟子告子下(二)教民(二)教民他屡屡说:“谨庠库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孟子梁惠王上)“设为庠序学校以教育之孟子滕文公上)“人之有道也,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也圣人有忧之,使契为司徒,教以人伦孟子滕文公上)他认为教化是保证社会和谐的重要措施,教化可以使人“明人伦”,从而达到“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孟子滕文公上)向人民施以教化向人民施以教化三)孟子的(三)孟子的民本思想民本思想孟子的民本思想,表现在下面几个方面:民贵君轻民心决定论尚贤与民主民贵君轻【原文】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
诸侯危社稷,则变置牺牲既成,粢盛既洁,祭祖以时,然而早干水溢,则变置社稷注释】社稷;社,土神稷:谷神古代帝王或诸侯建国时,都要立坛祭祀“社”、“稷”,所以,“社稷”又作为国家的代称牺牲:供祭祀用的牛、羊、猪等祭品粢(zi):稷,粟米粢盛既洁的意思是说,盛在祭器内的祭品已洁净了民心决定论孟子从桀、纣覆灭的历史经验中分析了天下得失的根本原因:“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孟子离娄上)天下之得失在于能否得民,而能否得民又在于能否得到“民心”,即能否得到民众真心实意的拥护桀、纣之失民,实际是失去了民心反之,汤、武无敌于天下,就在于“四海之内皆举首而望之”,顺从了天下民众之心尚贤与民主春秋战国时期,尚贤之风逐渐兴起孔子曾主张“举贤才”,(论语子路)但是孔子的主导思想是“亲亲”原则孟子也要求尚贤,他认为“贵德而尊士,贤者在位,能者在职”(孟子公孙丑上)是实行仁政的重要措施之一他又说“国贤进君,如不得已,将使卑逾尊,疏逾戚梁惠王下)就是说,在必要的时候,可以打破尊卑亲疏的界限对贤才破格使用孟子举贤的下限是“士”士和庶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