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央民族大学博物馆讲解词校史厅.doc
5页1中央民族大学校史展中央民族大学校史展前言前言::中央民族大学是党和政府为解决民族问题、培养少数民族干部和高级人才而创建的高等学校,在中国高等教育体系和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中具有重要地位中央民族大学的前身是 1941 年成立的延安民族学院1950 年,中央人民政府决定成立中央民族学院,1951 年 6 月学校正式开学,1978 年被确定为全国重点大学,1993 年更名为中央民族大学,1999 年进入国家“211 工程”重点建设大学行列,2004 年进入国家“985 工程”重点建设大学行列建校 60 年来,学校根据党和国家民族工作的需要,紧紧围绕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不断进行学科、师资队伍、基础设施等方面的建设,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办学层次和水平不断提高,由以民族学学科为龙头的文科高等学校,逐渐发展为以民族类学科为特色,文理兼备、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综合性全国重点大学,已先后为社会培养输送了大批优秀人才,为国家的经济建设尤其是为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和民族地区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为了回顾学校 60 年建设和发展的历史与成就,引导和激励广大师生员工继承和发扬优良传统,团结奋斗,自强不息,全面推进学校各项事业的发展,特举办本展览。
展览共分发展历程、教学改革、科学研究、党的建设四个部分热诚欢迎全校师生员工和社会各界人士参观指导中间展区中间展区::您看到的这些照片是历届国家最高领导集体亲切接见我校师生的留影学校从酝酿、筹备、成立到后来的建设发展,都得到了党和国家,特别是历届最高领导集体的高度重视和亲切关怀 这张为 1957 年第一代领导集体在中南海怀仁堂草坪接见我校全体师生的照片,这在高校历史上是非常罕见的,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对我校和民族教育事业的重视和关怀这里展示的是我校部分老一辈著名专家学者的照片和他们的著作有社会学家潘光旦、吴文藻、费孝通等他们不仅是我们学校的学术权威和大师,在全国乃至全世界相关学术领域也是声名显赫、影响不凡的著名专家这是我校马学良、宋蜀华等民族学、社会学和民族语言学学者的亲笔手迹,有原全国人大常务副委员长,我校名誉校长费孝通教授参加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当选证书,吴文藻、王锺翰、李森的手稿这本书是林耀华先生在燕京大学研究院社会学系的硕士论文,论文题为《义序宗族的研究》 ,写于民国二十四年五月评卷人是当时的社会系研究院委员会主席陆志华先生和吴文藻先生该书是中国人类学学者以参考观察法研究中国汉族的家族、宗族而写的第一部人类学专著。
全书建立在深入全面的实地考察的基础上,描述准确细致;同时,在叙述过程中,一方面表现出明显的功能学派的影响,一方面又大量引证中国的典籍,而且结合得较为平顺,显示了老一代学者深厚的功底旁边陈列的是专家学者的部分书籍这是我们学校的校训:美美与共,知行合一美美与共,知行合一美美与共,是已故的名誉校长费孝通先生对文化自觉的表述,意为不同民族之间要相互尊重,欣赏和赞美对方的文化;知行合一,源于古代哲学命题,表达了认识与实践的辩证统一,其核心思想为“人与人和,知与行合” 这个版面展示的是我校培养的部分省部级以上领导干部、著名专家学者、艺术家和知名人士的照片如原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铁木尔·达瓦买提、西夏学著名学者李范文、国家民委副主任丹珠昂奔、歌唱家宋祖英等这个版面展示的是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部分党和国家领导人给我校的题词,其中包括江泽民总书记、李鹏总理、等的题词等2第一部分第一部分 发展历程:发展历程:分为五个时期第一框第一框 第一阶段:创办时期(第一阶段:创办时期(1950---19511950---1951 年)年)学校是在党和国家高度重视与亲切关怀下创办的学校前身是 1941 年 10 月革命圣地延安成立的民族学院。
1950 年,中央人民政府决定成立中央民族学院1951 年 6 月 11 日,中央民族学院正式成立,在国子监的临时校舍举行开学典礼,首任院长是后来担任过国家副主席的乌兰夫第二阶段:正规建设时期(第二阶段:正规建设时期(1952---19651952---1965 年)年)在此期间,学校经过 14 年的不断发展,由最初的民族干部培训发展成为以民族学科为特色的文科高等院校1952 年全国高校进行院系调整,清华大学社会学系、燕京大学社会学系和北京大学的民族语文专业相继并入中央民族学院,一批著名的社会学家、民族学家、民族历史学家、民族语言学家到校工作,成为学校发展的基础和骨干同时,校址也从国子监迁到了现在的校址同年,学校开始招收第一届本科生,开始正规化办学下表是从全国各高校和有关单位中调入我校的著名专家名单这是党和国家领导人亲切接见我校师生的合影照片第三阶段:文化大革命时期(第三阶段:文化大革命时期(1966---19761966---1976 年)年)文革造成了我国的,学校曾一度停止招生,学校的各项工作遭受严重的破坏和巨大损失但广大教职工在异常艰苦的环境中,不计个人安危,矢志不渝表现出对民族教育事业的无比热爱,对祖国和人民的赤胆忠心。
1971 年底恢复招生,是全国恢复招生最早的高校之一第四阶段:恢复和发展时期(第四阶段:恢复和发展时期(1977---20001977---2000 年)年)根据国家民委、教育部提出的中央民族大学办学方针和任务,学校不断对原有系科和专业进行调整、扩建,使学校、从单纯的文科高等学校逐步发展成为文理俱全的综合性的全国重点大学下表是 20 世纪 70—80 年代我校系科建设一览1993 年 11 月,国家教委批准学校更名为中央民族大学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的江泽民为学校题写了校名1999 年 1 月,我校正式成为国家“211 工程”一期重点建设的大学第五阶段:稳健快色发展时期(第五阶段:稳健快色发展时期(20012001 年至今)年至今)国家在这一时期加大了对学校建设的投入学校通过深化改革,在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科学研究、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实现了快速发展2001 年 6 月,在学校建校 50 周年之际,国务院总理朱镕基来校视察,对学校 50 年的办学成就给予了充分肯定,并提出了“把中央民族大学建成世界一流民族大学”的奋斗目标2004 年 6 月,学校进入国家“985 工程”重点建设的大学行列。
2009 年 5 月,国家副主席习近平来校视察指导工作同年 12 月,国务委员刘延东视察学校,他们都充分肯定了学校的办学成就和发展思路,并为我校进一步发展提出了宝贵的指导1-101-10 展板展板 我校学院、专业情况介绍我校学院、专业情况介绍截止 2010 年底,学校有文、史、哲、经、管、法、理、工、医、教等 10 个学科门类,56 个本科专业,19 个硕士一级学科学位点,8 个专业硕士学位点,4 个博士一级学科学位点,2 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3 个博士后流动站等依托这些重点学科和基地,分别形成了民族学、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历史学、宗教学等教学水平高、社会声誉好的特色优势专业,尤其是学校的民族学、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等学科不仅在全国居于领先地位,而且具有较大的国际影响1-111-11 展板展板 这边是学校基本情况及党政机关、直属单位的情况介绍边是学校基本情况及党政机关、直属单位的情况介绍经过 60 年的发展建设,学校已发3展成为以人文社会学科为主体、民族类学科为特色、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综合性重点大学到 2010 年底在校本科生 1123611236 人人,硕士研究生和骨干研究生 33223322 人人,博士研究生 673673 人人,留学生 922922 人人,预科生 490490 人人,有 55 个少数民族和汉族的学生以及各国留学生。
建校 60 年来,学校为国家输送了大批各民族毕业生,他们大多数已成为民族地区各条战线的骨干,在不同的岗位上为社会尤其是为国家的民族团结与发展事业做出了突出贡献1-121-12 展板展板 我校教学科研机构情况介绍我校教学科研机构情况介绍1-131-13 展板展板 学校历任主要领导学校历任主要领导1-14-161-14-16 展板展板 院系设置情况表院系设置情况表第二部分第二部分 教学改革教学改革中央民族大学作为培养少数民族优秀人才的摇篮,围绕人才培养进行的教学活动是学校的中心工作60 年来,学校紧紧围绕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对人才培养的需求,不断进行学科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教学创新和人才培养,形成了自身的办学指导思想,充分展示了学校的办学实力一、一、 学科专业建设学科专业建设 2-182-18 展板展板 学校的学科建设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一般层次到高层次的发展历程遵照学校“培养政治干部为主,迫切需要的专业与技术干部为辅”的办学方针,建校初期,为解决国家民族工作急需的问题,首先开办了军政干部训练班、短期干部训练班和藏语班,为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输送了大批民族干部和专业技术人才。
至改革开放前,学校开设过本科专业 36 个和一批非学历班次2-202-20 展板展板 改革开放后,学校面向现代化建设、面向少数民族地区对人才培养的新需求,形成了由预科、中专、大专、本科、硕士、博士 6 个教学层次构成的研究生教育、本科生教育和干部培训并举的人才培养体系,形成了民族学、民族史、少数民族语言文学、民族经济、民族艺术及理科等学科群体2004 年以来,学校实施了“本科教学质量工程” 、 “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和“十一五”专业发展规划,进一步优化了专业总体布局与结构同时,发挥学科优势,突出专业特色,注重提高质量,将技能培养、创新精神培养和实践能力训练贯穿于教育教学中,不断探索与改革了人才培养模式二、师资队伍建设师资队伍建设 教育发展的关键在师资,学校把师资队伍建设作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水平的根本大计,60 年来一直致力于建立一支结构合理、素质精良的师资队伍2-262-26 展板展板 1951 年建校初期,民族学科教师奇缺,最初仅有教师 14 人1952 年全国院系调整后,一批民族学、语言学、历史学方面的专家来校任教,使学校师资力量大为改观改革开放后,党的知识分子政策激发了广大教师的积极性,也逐步在教师队伍中建立起应有的竞争机制。
1979 年学校恢复了职称评定同时,学校制定了一系列措施,通过各种途径安排教师学习深造,使师资队伍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也使学校的专家队伍后继有人20 世纪 90 年代后,师资队伍建设的重点也从重视数量转向重视质量一方面抓好教师管理和培训,使其专业水平不断提高,一方面抓好校外人才的引进,严格把关,大胆任用经过不懈的努力,学校教师在总体水平、知识结构、职称结构、高学历比例、民族成分、年龄结构等方面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优化,师资水平和师德水平不断提高,逐渐涌现出一大批老中青相结合的学术带头人这批中青年教师的特点是年纪轻、学历高、知识新、能力强,这是学校现在和未来发展的根本保障2-272-27 展板展板 学校实施人才强校战略,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大力营造尊重人才、爱惜人才、助人成才和鼓励创造、培育名师的良好环境近年来,投入到教师队伍建设、用于教师培养、进修、资助、奖励和人才引进的经费每年均超过 10001000 万元万元2006—2010 年底,已派出教师 512512 人人次到国外著名大学进修、访学、培训、开展合作研究或攻读博士学位到 2010 年底,学校有专任教师 10371037 人人,其中,正高职称教师有 240 人,副高职称教师有 339 人,有4441 名博士和 311 名硕士。
他们当中有戴庆厦、王尧、耿世民、张公瑾、牟钟鉴、胡振华、施正一、刘秉江、马跃、李魁正、杨圣敏、金炳镐等知名专家学者,也有不断涌现、渐成学界翘楚的诸多中青年新秀学校的教师具有良好的治学传统和学术风范,在教书育人和学术研究上成果卓著目前,在学校教师队伍中有双聘院士 2 人、国家教学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