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湖南省2019-2020学年高三上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D卷.doc
16页湖南省2019-2020学年高三上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D卷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 选择题 (共2题;共8分)1. (6分) (2016高三上·市北期中) 阅读下面的材料,然后回答问题代排”本不是什么新鲜事,不过最近杭州下沙一家服务公司推出的“银行代排”颇有意思:付2元钱,就帮你排队许多市民说,上银行少则排队半小时,多则2小时,2元钱换2小时,值得啊;还有人说,这种服务的推出,银行应该感到脸红请从雇佣者和被雇佣者两个不同角度,分别给“银行代排”下一个定义,所下定义要分别突出两者不同的利益;每条不超过20字1) 雇佣者角度:“银行代排”就是________的一种雇佣行为2) 被雇佣者角度:“银行代排”就是________的一种雇佣行为2. (2分) (2017高一下·武汉期中) 下列关于交际中的语言运用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古人对人称字,对己称名,特别是有时称呼自己时用“仆”、“鄙人”、“不肖”等贬低自己身份的说法B . 生活雅语有:对方到场说“光临”,未及迎接说“失迎”,自己接受说“笑纳”,祝人健康说“保重”。
C . 柳宗元《捕蛇者说》里将“民风”称作“人风”,是由于禁忌唐太宗李世民中的“民”字D . “朕”是秦始皇以后成为皇帝专有的自称,之前是普通的第一人称代词,如屈原追忆自己的父亲时称“朕皇考”二、 现代文阅读 (共3题;共27分)3. (6分) (2017高二上·集宁期末)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谈审美移情所谓移情,通俗地说,就是指人面对天地万物时,把自己的情感移置到外在的天地万物身上去,似乎觉得它们也有同样的情感当自己心花怒放时,似乎天地万物都在欢笑;苦闷悲哀时,似乎春花秋月也在悲愁当然,天地万物不会欢笑,春花秋月也不会悲愁,是人把自己的悲欢移置到了它们身上描绘此种移情现象的第一人是庄子《庄子·秋水》篇中,庄子看见鱼儿“出游从容”,于是把自己在出游中体验到的快乐之情移置到鱼身上,觉得鱼在出游时也是快乐的庄子所述,是典型的审美移情现象然而,对移情现象作出真正的理论概括是晚近的事最早把移情作为一种美学观念提出来的是德国学者费舍尔父子他们认为,我们对周围世界的审美观照,是情感的自发的外射作用也就是说,审美观照不是主体面对客体时的感受活动,而是外射活动,即把自己的感情投射到我们的眼睛所感知到的人物和事物中去。
在费舍尔父子那里,移情观念已大体上确定了,但通过形而上的论证把移情说提高到科学形态的则是德国美学家立普斯因为移情说的影响巨大,以至于有人把立普斯誉为美学界的达尔文审美移情作为一种审美体验,其本质是一种对象化的自我享受这就是说,审美体验作为一种审美享受,所欣赏并为之感到愉快的不是客观的对象,而是自我的情感在审美享受的瞬间,是人把自我的情感移入到一个与自我不同的对象(自然、社会、艺术中的事物)中去,并且在对象中玩味自我本身审美移情的基本特征是主客消融、物我两忘、物我同一、物我互赠移情和感受不同在感受活动中,主体面对客体,主客体是分离的,界限是清楚的但在移情活动中,主体移入客体,客体也似乎移入主体,主客体融合为一,已不存在界限对主体而言,他完全地沉没到对象中去,在对象中流连忘返,进入忘我境界;对客体而言,它与生命颤动的主体融合为一,实现了无情事物的有情化,无生命事物的生命化也就是说,在移情之际,不但物我两忘、物我同一,而且物我互赠、物我回还清代大画家石涛在描述自己创作的心理状态时所说的“山川脱胎于予,予脱胎于山川”“山川与予神遇而迹化”,就是审美移情中的物我互赠、物我回还的情境审美移情发生的原因是同情感与类似联想。
谷鲁斯等人认为引起移情的原因是人的生理活动,移情源自于人的“内模仿”但立普斯的观点更可信他认为,审美移情起源于人的类似联想人都有一种自然倾向或愿望,要把类似的东西放在同一个观点下去理解,所以总是按照切身经验的类比,去看待身外发生的事件这就是说,审美的人都具有同情心,以自己体验到的某类情感,去类比、理解周围看起来是同类的事物这种同情,不但及于他人,也及于其他生物及无生物审美移情的功能是人的情感的自由解放尽管移情不一定伴随美感,但美感则必定伴随移情因为审美移情能给人以充分的自由人的不自由常常来自人自身自身是有限的,它是自由的牢笼可是在审美移情的瞬间,自身的牢笼被打破了,“自我”可以与天地万物相往来,获得了自由伸张的机会自我”与天地万物的界限消失了,人的情感也就从有限扩大到了无限节选自童庆炳《中国古代心理诗学与美学》,有删改)(1) 下列关于移情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庄子·秋水》中,庄子把自己出游中体验到的快乐之情移置到鱼身上,觉得鱼在出游时也是快乐的这实际上是庄子对自己感情的对象化享受B . 最早把移情作为一种美学观念提出来的,是德国学者费舍尔父子但是,立普斯对移情的阐释才使得移情说具有了科学形态,他也因之深受赞誉。
C . 在审美移情说看来,人的审美体验是主体在对客观对象的欣赏中,触生出千种情绪、万般感受,从而体验到审美对象所具有的独特的审美价值D . 移情与感受不同在感受活动中,主客二分,主体在客体面前保持自我,物我两立;而在移情时,主体与客体的界限被打破,主体客体相融合2)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 虽然对移情现象作出理论概括的主要是西方的美学家,不过《庄子·秋水》中对“鱼之乐”的记载表明我国的哲学家早已经描绘了这种现象B . 关于审美移情的起因,曾经出现过不同的观点谷鲁斯等人认为,引起移情的原因是人的生理活动,移情源自于人的“内模仿”,这种观点不可信C . 审美的人以自己体验到的某类情感,去类比、理解周围看起来是同类的事物,这与人要把类似的东西放在同一个观点下去理解的自然倾向是一致的D . 审美移情能让人的情感自由解放美感必定伴随着移情,因为审美移情能帮人打破自身的有限性,让自我的必灵丰富化,给人带来充分的自由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李白的“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李商隐的“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等诗句,都体现了审美移情,是诗人把自己体验过的情感移置到景或物身上的结果。
B . 郑板桥《竹石》诗:“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从审美移情看,诗人审美欣赏的对象不是竹石,而是移入竹石形象中的自我情感C . 北宋画家文与可画竹时,“其身与竹化,无穷出清新”身与竹化”所强调的是竹已化为画家的精神,获得了人的生命存在这是移情中出现的物我两忘、物我同一的境界D . 在“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中,南宋词人辛弃疾以移情的方式把自己的深情移入青山,青山因此就妩媚起来此时主题的情感是移置在青山中,只属于青山的4. (9分) (2017高二上·遵义期末)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材料一: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垃圾的总量也在不断加大,部分城市在市郊露天堆放垃圾,对天气、土壤、水的环境造成污染大量餐厨垃圾与其他垃圾混合填埋或焚烧,产生有毒物质,威胁着居民健康,这种现象正在向农村地区漫延垃圾分类作为垃圾处理的前端环节,其作用早已得到世界的公认,分类收集不仅能大幅度减少垃圾给环境带来的污染,节约垃圾无害化处理费用,更能使资源得到重复利用,有人将垃圾称为“放错了地方的资源”,据保守估计,我国城市每年丢弃的可回收垃圾价值在300亿元左右。
但我国的垃圾分类工作一直难以有效推进,相关调查显示,约四分之一的受访者认为垃圾分类效果不明显或完全没有效果摘编自《垃圾变资源!这不是魔法,而是垃圾分类》,2017年4月5 日新华网)材料二:笔者所在的小区,居民楼前三个垃圾桶分别表示出应放置可回收物、其他垃圾和餐厨垃圾可是大多数居民还是把垃圾混杂在一起,一扔了之问及原因时,有人说:“我辛辛苦苦分了类,环卫车辆却混在一起运走了,分类还有什么意义?”这种现象可以说是屡见不鲜,垃圾分类处理是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包括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各个环节必须分配套衔接,才能高效运行分类投放是居民的责任,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是政府的责任分类投放的参与率和准确率较低,会影响垃圾分类制度的实施效果;而分类的目标和途径不十分清晰,后端分类处理不到位、不完善,又影响前端居民分类的积极性前不久,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家发改委、住建部《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实施方案》,给出了我国推进垃圾分类的总体路线图但是,这一方案即便再科学合理,如果缺乏全民动员、全民参与,也难以由蓝图变为现实我们应当认识到,生活垃圾虽然有资源属性,但污染属性更不可忽视不按要求扔垃圾,并不只是“把资源放错了地方”而已,实际上,那就是随意丢弃污染物、危害环境的行为。
垃圾分类是我们作为“污染者”的基本责任,责无旁贷当然,各地政府同样不能以“居民没有分类”“缺乏资金”等理由拖延、观望,应当落实政府主体责任,坚持政府主导,根据本地特点,做好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设施体系建设,同时制定完善的惩罚和奖励的政策措施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持续推进、国民素质的提升和垃圾处理设施的进步,普遍推行垃圾分类制度的条件已经成熟重要的是,居民和政府快把自家的“门前雪”打扫干净吧!各负其责,各尽其力,形成合力,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的目标一定能够实现,垃圾分类前景可期摘编自刘毅《垃圾分类应自扫门前雪》,2017年5月6日《人民日报》)(1) 下列关于民众对垃圾分类认知与实践相关情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大多数民众都知道垃圾分类的概念,而50.9%的民众“仅了解常见的可回收/不可回收垃圾”B . 民众对垃圾分类的认知程度与实践情况大致吻合,基本不了解和从未进行分类的都是少数C . 居民分类投放的参与率和准确率较低,是我国以往垃圾分类工作难以有效推进的主要原因D . 有些居民不是缺乏垃圾分类意识,而是后端分类处理不到位、不完善,挫伤了他们分类的积极性2)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两项是( ) A . 材料一揭示了垃圾分类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并对民众的认知与实践情况作了统计;材料二分析了垃圾分类难以有效推进的原因并提出破解之道。
B . 居民对垃圾分类的认知与实践制约着垃圾分类的实施效果,新闻媒体的宣传报道,有助于形成舆论氛围,增强居民分类投放、分类收集的意识C . 生活垃圾既有资源属性,可以回收再利用,但也有污染属性,会对环境造成污染,所谓垃圾是“放错了地方的资源”这类说法并不准确D . 针对一些地方政府常以各种理由对垃圾分类工作拖延、观望的情况,《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实施方案》制定了完善的惩罚和奖励的政策措施E . 《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实施方案》的发布,明确了我国推进垃圾分类工作的总体规划,具有重要的新闻价值,受到主流媒体的关注3) 怎样才能有效推进我国的生活垃圾分类?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5. (12分) (2016·吉林模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二十年以后欧•亨利纽约的一条大街上,一位值勤的警察正沿街走着一阵冷飕飕的风向他迎面吹来已近夜间10点,街上的人已寥寥无几了在一家小店铺的门口,昏暗的灯光下站着一个男子,他的嘴里叼着一支没有点燃的雪茄烟警察放慢了脚步,认真地看了他一眼,然后,向那个男子走了过去这儿没有出什么事,警官先生看见警察向自己走来,那个男子很快地说,“我只是在这儿等一位朋友罢了男子划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