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语文版语文9年级下第5课《君子国》教学设计.doc

11页
  • 卖家[上传人]:新**
  • 文档编号:556413060
  • 上传时间:2023-01-30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42KB
  • / 11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语文版语文9年级下第5课《君子国》教学设计课题 君子国单元2单元学科语文年级9年级学习目标知识目标:理解“君子国”的含义,了解作者和《镜花缘》能力目标掌握课文的整体内容,梳理文章脉络,感受小说中讲述故事、刻画人物的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 深入体会作者渴望社会恭而有礼,人人尽显君子之风的和谐美满的思想重点理解“君子国”的含义和文章内容难点探究课文内容,梳理文章脉络,感受小说中讲述故事、刻画人物的方法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新课清代著名小说家—— 李汝珍,给我们描绘一个“谦让、宽容、与人为善的 ”的礼仪之邦,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课文《君子国》 ,让我们感受 尽显君子之风的和谐社会吧出示课题思考、讨论问题 从叙述导入,直奔课题,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讲授新课二、初读感知1.作者简介: 李汝珍是清代著名小说家少年时师从凌廷堪(约1755―1809)学习古代礼制、乐律、历算、疆域沿革,李汝珍对疆域沿革特别感兴趣由于李汝珍对八股文不屑,导致他终生不达,最大的官做过河南县丞,但他学问渊博,并精通音韵,青少年时代就有著作《李氏音鉴》问世他一生生性耿直,不阿权贵,不善钻营,始终没有谋到像样的官职。

      中年以后,他感到谋官无望,潜心钻研学问自1795年起到1815年,用二十年时间写成可与《西游记》、《封神榜》媲美的《镜花缘》一书2.了解《镜花缘》《镜花缘》是一部与《西游记》、《封神榜》、《聊斋志异》同辉璀璨、带有浓厚神话色彩、浪漫幻想迷离的中国古典长篇小说作者清代著名小说家李汝珍以其神幻诙谐的创作手法数经据典,奇妙地勾画出一幅绚丽斑烂的天轮彩图3.“君子国”简介“君子国”原出《山海经》,这个国度里的人个个衣冠楚楚,人人佩带宝剑,他们饲养猛兽,但性格谦和,为人忍让,不好争斗作者借想象中的“君子国”——一个“好让不争”的“礼乐之邦”,变现他的社会理想,并以此来否定装横跋扈,贪赃枉法的封建官场和尔虞我诈、黑暗不公的现实社会4.积累字词瞻仰( zhān ) 辏集( còu )酌量( zhuó ) 衣冠(ɡuān )谬领( miù ) 恁般(nèn )偏枯( kū ) 戥头(děnɡ )4.理解文中重点词语恭而有礼:恭:恭敬;礼:礼节恭敬又有礼节锱铢较量:指对很少的钱或很小的事,都十分计较耕者让畔,行者让路:种田的人把田界让给对方,走路的人让开路让别人先走。

      形容礼让成为社会风气畔,田界隶卒:衙门里的差役恁般:那样的恁,这么,那么酌量:斟酌,估量5.本文主要写一个什么故事?唐敖和多九公一同在君子国游玩,从君子国人交易的言行中体会到“好让不争”的意义6.作者以什么样的结构来讲述这个故事? 总——分——总7.通读全文,给本文划分层次,并说一说每个部分的大意第一部分(1-2:):初到君子国唐敖想要见识“好让不争”的君子国,和多九公一同进城,发现君子国里的人其实并不知晓自己国家“君子”名声的由来第二部分(3-5)交易见君子细写市场上三个“好让而争” 的场景第三部分(6):明悟君子意唐敖从前面的交易中体会到了君子国“好让不争”的意义,明白“君子”的由来三、精读感悟1.开头一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交代了小说的人物、故事发生的地点,以及人们走进君子国的 原因重点指导理解“瞻仰”“惟善为宝”的词义 2.自由朗读第 2 自然段,说说:这里的居民为什么不知道自己“国名”的由来? 君子国的人个个是君子,“耕者让畔,行者让路”“士庶人等, 无论富贵贫贱,举止言谈,莫不恭而有礼”,并不知道世上有争让之事,所以他们不懂得“好让不争”是什么意思而国名很有可能是邻邦替他们取的,他们并不知道由来。

      3.在第一部分中,为什么作者要写唐敖向老翁等询问的事情?唐敖本就因为听闻君子国的名声很正常的反应而包括老翁在内的几个国人并不知道自己国家,为什么会被冠以“好让不争和“君子”的美名,可见君子过的国民内心其实并未将自己恭敬、礼让的行为看作是什么值得称道和炫耀的事情,由此可推测君子国的人之所以“君子”,是因为他们自身内心的纯正,而非后天的刻意为之3.“只见城门上写着‘惟善为宝’四个字”结合全文,说说你对“惟善为宝”的理解善良是人的天性,但现实生活中善良常常被各种社会因素湮灭作者借小说希望看到一个处处以“善”为贵的理想社会 4.第二自然段中唐敖说“话虽如此,仍须慢慢观玩,方能得其详细”,这句话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过渡作用,承上启下承接前文写多九公以一路上的观察对君子国“不争”与“君子”表现做简单说明,又为下文写闹市交易场景作了铺垫5.小说描绘了君子国中市场交易的三个场景,这三个场景各展现了怎样的交易过程?它们共同的特点是什么?第一个场景:讨价还价、漫天要价、就地还钱的倒用交易中买者隶卒“务求将价加赠”,卖者竟然不还价反而要减价买者认为不能加价, 觉得内心“如何能安”,于是坚决要加价卖者认为买者要加价“如此克己”,没有办法,只好请他走人,“到别家交易”。

      买卖双方都认为失了“忠恕之道”双方争执不下时,最终有过路人在旁“从公评定,令隶卒照价拿了八折货物,这才交易而去” 第二个场景:买卖双方关于货物的反常之举买者小军要付高价拿低货,卖货人执意要收低价出高货,双方争执不下,最后买者小军为了心庶可稍安,无奈自己拿走低货,却被过路人责之为“欺人不公”后,无奈,“只得将上等货物、 下等货物,各携一半而去” 第三个场景:买卖双方“锱铢较量”的颠倒而行,为银子等色而争买者农人要付上等银色携货物,卖者视多收银色为“欠了来生债”,卖货者执意要扣去银色,买卖双方各不相让,“锱铢较量”最后农人只得以货物抵此银而去,买者认为银多货少,只得将多收的平色“用戥秤出,尽付乞丐而去” 共同的特点:三个“交易光景”组成“‘好让不争’一幅行乐图”显然,这 幅图景中的“好让不争”已与上文中的“耕者让畔,行者让路”类的谦让不同, 而君子国最核心最集中的内涵正是通过这样的“交易光景”一一展现的 6.小说在描写这样的交易场景时,为什么选择了隶卒、小军、农人这三个人物作为买货人?在我国古代,人民的社会地位按“士农工商”的顺序排列,作为商人,又是庶民,在面对自己更高阶层的人、尤其是与对方谈交易时,不免是要被欺压的。

      但这样的情况没有在君子国出现,就像第2自然段中多九公所说,这里的人,不论富贵贫贱,都“谦恭有礼”手中比普通平民多握了一点权力的士兵们在买卖时没有以权谋私,赊账压价,而是与卖货商人公平交易,不愿卖货人吃亏其中谦和有礼,公平交易的现象可见君子国平等有好的社会风气7.在第三个交易场景中,为什么交易完成、农人离开后作者没有就此停笔,而是写了卖货人将“多余平色”给了乞丐的故事情节?农人离开后,卖货人仍觉得农人所拿的货物值不上所给的银两,自觉还是欠了“债”,于是将多余的平色付给了乞丐可见卖货人先前所说自己不愿多拿银钱的话并不是虚伪推脱,而是真的不想占别人的便宜,体现了出了君子国人心性的纯真和朴实,同时乞丐的形象也是为了警醒后人,莫贪小便宜8.唐敖本事听闻君子国“好让不争”才上岸观瞻,而所见到的三次交易里,卖货人都如此“斤斤计较”,与买货人产生争执,你怎样理解作者这么写的用意?(1)这是一种反衬和隐喻的手法作者正是用交易过程的“争” 来反衬君子国人的“不争”2)交易过程中卖货人与卖者之间的争执,是出于他们各自内心不愿占便宜、愿意给对方让利,这体现了“好让”二字:而“好让不争”中的“不争”其实指的是不争名利,不为私利而争吵不休,卖货人与买货者争的对方的利、争的是不让对方吃亏,这其实不为自己争私利的“不争”的表现。

      3)矛盾是剧情发展的重要拖动力,也是很能吸引目光的一种方式相比与描写君子国人如何不争,如何一片祥和,倒不如以矛盾为重点,使读者眼光聚焦于此,用表面“争执”吸引读者目光,让读者自己去体会隐藏在表象之下的“不争”,作者这样的写法是很出彩的交易中产生争执不奇怪,但君子国闹市里的这种别样的争执还是首见,一是吸引了读者的注意力,二来也是以这样的方式更突出,更深刻地表现出君子国人“好让不争”的特点9.品读文本,举例说说哪些语句体现了“君子之风”示例: (1)“老兄如此高货,却讨恁般贱价,教小弟买去,如何能安……”运用语言描写,表现了君子国人“好让不争”,不为一己私利,处处为对方着想的特征2)隶卒赌气,照数付价,拿了一半货物,刚要举步,卖货人那里肯依,只说“价多货少”,拦住不放运用一系列简洁、凝练的动作描写,以“争”的场景,突出君子国人坚决不肯占别人便宜“好让不争”的君子之风3)忽见有个乞丐走过,卖货人自言自语道:“这个花子只怕就是讨人便宜的后身,所以今生有这报应一面说着,却将多余平色,用戥称出,尽付乞丐而去面对乞丐,君子国人在同情帮助之余,会从中警醒自己不能讨人便宜,可见“好让不争”的观念根深蒂固,君子国人由内而外的显示了君子之风。

      10.怎样理解第三自然段中隶卒所言,失了“忠恕之道”?忠恕之道就是孔子“ 一以贯之”之道,也是儒家思想里处理人际关系的基本原则之一所谓“忠”尽力为人谋;所谓“恕”推己及人,如人之心因此“忠恕之道”就是以对待自己的态度,对待他人,将心比心2)文中隶卒说卖货人“以高货讨贱价”,本就不公平,却反过来说自己“克己”,所以认为卖货人不能推己及人,失了“忠恕之道”11.通读全文,请你说一说“君子国”给你怎样的印象?礼乐之邦、好让不争,惟善为宝12.作者对君子国这个国家表现出怎样的的态度?十分欣赏(向往)这样一个和谐,美好的社会13.小说虚构了一种社会状态,这种社会给我们怎样的感受?君子国的人们是谦让、宽容、与人为善的 四、赏析写作特点 课文在写作上有哪些特点? 1.借助人物语言对不合理社会现象提出批评 作者借助小说的叙述语言或小说中人物的议论,对他所认为不合理的社会现象提出批评,叙述与议论的文字融为一体如选文第一个交易画面 中,卖货人面对买者要求加价的要求,竟然答道“况蔽货并非‘言无二价’,其中颇有虚头俗云:‘漫天要价,就地还钱’今老兄不但不减,反要加增,如此克己,只好请到别家交易”,唐敖就此议论道:“‘漫天要价,就地还钱’,原是买物之人向来俗谈;至‘并非言无二价,其中颇有虚头’,亦是买者之话。

      不意今皆出于卖者之口,倒也有趣作者在文中所说对象虽然并不具体、确定地指某一类人或某种社会现象,但明显地表达了作者对社会问题的看法,反映了他的社会理想,字里行间隐含着作者的不平和激愤之情 2.借助丰富想象,夸张隐喻等手法,创造出理想的国度 作者李汝珍继承了《山海经》中的一些资料,凭借他丰富的想 象,运用夸张、隐喻、反衬等手法,经过再创造,构造了“君子国”这一世外桃 源李汝珍在表现特定的讽刺内容时,借助了夸张这种手法李汝珍将需要表现三个买卖画面中人物主观上的假定逻辑有意放大,与现实生活中的正常逻辑相错位,从而产生与众不同的效果,深化作者想要表达的讽刺性内容在《镜花缘》 这部作品中,夸张手法就运用得恰到好处 3.典型人物的成功塑造 君子国的几桩买卖,买主都是普通民众的典型代表,他们的身份分别是隶吏、小军、农夫,而非达官贵人或者豪门富贾体现出作者别具匠心、 精心设计的安排,因为隶卒、小军之类的人物,在传统作品以及现实生活或者在 人们的传统认知中,他们仗势欺人、为非作歹、巧取豪夺、上瞒下欺,甚至杀人 越货,均是统治阶级的帮凶而君子国中的隶卒、小军,却是谦逊有礼。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