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武夷山为起点的几条万里茶路.doc
2页以武夷山为起点的几条万里茶路来源:《闽北日报》 ,发布时间: 2012-05-7、21 08:10 作者:说起武夷茶路,许多人首先想到的是晋商开辟的万里茶路,这与前些年电视剧《乔家大院》热播有很大关系然而世事沧桑,以武夷山为起点的万里茶路,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所变化,茶路的变迁与当时的国家政策、交通、贸易,以及武夷茶生产情况有着密切的关系 早在唐宋时期,武夷茶路就已形成当时,人们将茶叶从武夷山运到浦城,再由浦城转运浙江,经江山、衢州、钱塘等地,然后往北通过大运河运往河南开封,这条就是武夷茶作为皇家贡茶的茶路茶马之路 明代茶叶的经济价值极高,体现在茶马互市上尤为明显当时,15 公斤茶叶通过互市可换马一匹,30 公斤茶叶甚至可易汗血宝马为禁止茶叶走私,明朝先后发布了十五道诏书,朱元璋甚至将涉嫌走私茶叶的驸马处死,以儆效尤那时候民间贩茶必须有官凭,实际贩售数量要与官凭一致,否则就要受罚,走私数额超过 25 公斤杖责 10 下,超过一担杖责 30 下,若超两担,则不但要杖责还要被流放明朝前半段,茶禁近乎苛刻这一政策的实施,一方面为朝廷集聚起巨额军饷,另一方面也沉重打击了茶农的生产积极性,再加上严格的海禁,这期间基本没有茶叶销往海外的记载,茶叶作为战略物资在朝廷及各级地方管制之下,统一由政府营销,茶叶一律北山易马。
明洪武 24 年(1396 年),朱元璋下令罢造饼茶改做散茶,由于武夷岩茶散茶的制作成本过高,茶叶生产与市场缺乏有效对接,再加上沉重的苛捐杂税,以及地痞无赖的敲诈勒索,到了明朝中期,武夷山已很少有人种植茶叶了 后来,武夷山的一个县令招黄山僧引进松萝制法,制作炒青绿茶炒青绿茶制作工艺推广后,武夷山茶叶生产有了很大提高,从事茶叶种植的人数也逐渐增加徐渤在《茶考》中写到:“环九曲之内,从业者不下数百家,皆以种茶为业,岁所产数十万斤,水浮陆弼连绵不绝此时,茶禁废驰,民间贸易旺盛,茶路北上南下皆有,南下部分甚至到东南亚一带晋商茶路 1663 年,俄国沙皇彼得一世派遣自己的王子领着一支商队来到北京交流贸易,康熙皇帝赏赐给他们 13 普特茶叶(一普特相当于 16.38 公斤)这些茶叶被商队带回俄国后,立即受到了贵族的青睐,在俄国上层社会流行起来彼得一世还将部分茶叶转赠给英国女王,使得茶叶在英国也逐渐风靡起来当时,荷兰、西班牙、英国等相继进入大航海时代,西欧各国对茶叶的需求与日俱增,促使了武夷茶叶贸易逐渐兴盛,受此影响,新的茶路逐渐形成那么,这时的武夷茶路是怎么走的呢?其实,仍以北上中原为主,不过线路却发生了变化,这就是所谓的万里茶路。
这条茶路以武夷山为起点,途经江西铅山,沿着信江,穿越上饶抵达鄱阳湖,再由鄱阳湖转出长江口,上溯汉口、襄樊,跨越河南进 入山西山西是这条茶路的中转站,其中以大同、平遥、榆次最为重要榆次的茶主要供应西北方向,这条茶路以榆次为中转站,沿着古代丝绸之路,穿越河西走廊、天山南北,抵达中亚各国清雍正元年,中俄签订《恰克图条约》,满俄边疆趋于稳定在此有利条件下,以平遥为中转站的茶路兴起了武夷岩茶从平遥运到大同,再途经张家口、库伦等地,最终进入恰克图市场 粤商茶路 为满足西方各国到中国经商需要,清朝设立广州十三行广州十三行并不是十三个洋行,而是一批洋行的总称,只因最初有十三个商行参与,故此得名广州十三行是官商一体的贸易机构,商行要参与贸易,必须购买官凭(类似营业执照),开始一本官凭价值二三百两白银当时从事十三行贸易的主要是福建人,所以武夷岩茶大规模销往广东很是自然的广州十三行设立后,广州帮开始经营武夷岩茶贸易,逐渐形成了一条南下广州的茶路这条茶路以武夷山为起点,沿着信江抵达鄱阳湖,但未出长江口,而是转向赣江方向,到赣州,跨越梅岭,抵达广州河源县,沿北江南下进入广州市场 当时在十三行内还有潮汕帮、厦门帮在经营武夷岩茶,他们运输茶叶所走的路线现在已经不清楚了,不过按估计还是以陆路为主,应该是从武夷山崇阳溪南下,途经建阳、建瓯、南平等地,然后沿着沙溪转运到永安,再从闽中分为两路,东进厦门,西入潮汕。
五口通商茶路 第一次鸦片战争结束后,中国被迫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实行自由贸易此后北上茶路由于陆路太长,运输成本过高,晋商逐渐退而求其次,不再以茶叶经营为主,而是转做票号去了 福建地不见大,物不见博,人不见多,为什么开放了两个通商口岸呢?有人说,厦门的开放是为了出口铁观音,其实不然,开放厦门仍是为满足武夷岩茶的出口福州马尾口岸开辟则纯粹为了武夷山及闽北茶叶,武夷岩茶开始沿着闽江运输,闽江两岸也开始大面积种植岩茶,这条茶路的与众不同之处在于,主要是顺江而下,到口岸后,再南下马六甲,向西途经印度洋,从红海通过苏伊士运河,进入地中海,穿过直布罗陀海峡,再到达大西洋,从而进入欧美市场 五口通商后,凡是有华人的地方就有岩茶的身影由于海外华人多是福建人,福建人旅居菲律宾、越南、老挝等地时,就在那些地方建立经营武夷岩茶的分号可以这么说,五口通商是天时,武夷山地处三省交界为地利,儒释道的人文积淀为人和在天时地利人和的背景下,武夷岩茶贸易在清末民初盛极一时 (黄清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