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2年传统民居中的文化意识论文.docx
6页传统民居中的文化意识论文导读:各地的自然和人文环境各不相同,所以民居建筑样式也多种多样,各种样式的建筑无论从选址、布局和构成,还是民居建筑的附属物、装饰物等,都是中国传统文化意识的写照天人合一〞的自然观,把天地万物看作一个有机的整体,把人看作是自然的一局部,这种“天人合一〞的有机整体观念,是中国传统民居中的最根本的哲学文化内涵,“天人合一〞思想渗透在中国传统民居的方方面面、角角落落基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民居装饰中的内容大致分为三种:其一是对劳动的歌颂关键词:传统民居,传统文化,民居装饰与中国其它类型的建筑相比,民居是出现最早、最根本的一种建筑类型,中国民居建筑的多样性在世界建筑史中不可多得而各地的自然和人文环境各不相同,所以民居建筑样式也多种多样,各种样式的建筑无论从选址、布局和构成,还是民居建筑的附属物、装饰物等,都是中国传统文化意识的写照1. 传统民居中的“天人合一〞观念在中国古代,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共生,被概括到“天人合一〞的哲学命题中,并为历来的思想家所重视,为众多的建筑巨匠所恪守天人合一〞的自然观,把天地万物看作一个有机的整体,把人看作是自然的一局部,这种“天人合一〞的有机整体观念,是中国传统民居中的最根本的哲学文化内涵,“天人合一〞思想渗透在中国传统民居的方方面面、角角落落。
1.1 民居中反映出的崇尚自然、引入自然的观念民居常在青山绿水、秀水长流的境地中建宅论文格式唐代孟浩然在?过古人居?中写道:“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更有陶潜:“方案十余亩,茅屋八九间,榆柳荫台檐,桃李罗堂前〞中国传统民居在中国传统建筑的影响下,崇尚自然、结合不同气候、不同民族习惯,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塑造了极为丰富多彩的艺术造型及审美情趣西北高原:依山傍水,错落有致;中原平地:狭巷夹天,庭院深深;江南水乡:小桥流水,粉墙黛瓦……无论是北方民居的深沉厚重,还是南方民居的洒脱秀丽,都富于诗的韵律和画的意境传统民居风格各异却无处不表达了崇尚自然、利用自然、借鉴和发挥自然1.2 院落布局反映出的“天人合一〞观院落是居住的生活中心,中国民居将内院看作是人与大地、人与自然协同共生的最正确场所,并在院落内引入大自然的风光;大户人家高墙深院,叠石理水,植树栽花,曲径通幽地把院落扩大为私家园林;而小户人家即使面积很小,也要种植几株翠竹、几棵芭蕉或架满苍藤,充分表达出人与自然的交融例如,山西民居中的王家大院,花园中有一小阁楼,人站在阁内,通过小小的窗轩能够“近取其质,远取其势〞,组成有空间层次的景观,近可以观瞻月亭,远那么赏文笔宝塔,霍山雪颠;花园的瞻月亭和东大门的望绵阁、可以目游骋怀,极视听之美,东可望绵山日出,西可观苏溪月夜,是“指点江山〞的赏景最正确位置,可以与天地共吐纳,到达“天人合一〞的至善境界:山水日月,“玩之几席之上,举目而足〞,成为传统的庭院风景线 。
2.民居中传统的伦理观念住宅建造是“家〞之所在,在特别重视血缘与亲情的中国,“家〞是一个特别富于感情色彩的地方,所以,人们对民居有一定的精神性要求,如尊卑之理、长幼之序、男女之别、内外之分等宗法伦理思想都能在民居中找到影子论文格式2.1 宗法伦理观念及向心性数千年来,中国所特有的强烈家庭向心性一直影响着中国传统民居的形态,而传统的民居形态又强化了宗法伦理思想如客家土楼结构的“心脏〞——祖宗祠堂,也是古代向心性的象征,祖宗祠堂是族长聚集各户家长议事的地方,逢年过节,合族的每家都挑着各种供品,到这里祭祀祖先;男儿娶亲,须在这里拜天地,叩祖先,宴宾客;女儿出嫁,向列祖辞行后,方可罩上盖头,踏着象征团圆的大圆匾出阁;老人谢世,祠堂成了举哀发丧的灵堂就这样,一座祠堂将合族融洽地凝聚在一起,共享天伦之乐2.2 家庭观念及封建等级制度中国自古以来,人们的家庭观念很强,父母、兄弟、婆媳、妯娌等多住于同一家居中,一直延续着几世同堂的大家庭制度,而这个大家庭中以礼制为前提,即集体的秩序化,每一处在其中的个体,都必须严格遵守封建社会的等级标准约束,即是对宗族、父母、族上的绝对崇敬和服从左尊于右,南尊于北〞这是血缘的坐标,这种以血缘派生出来的空间关系,数千年来,一直影响着中国传统民居的形态。
如在居室的分配上深受传统文化的影响,自古面南为尊,东西次之,西北最为低卑,因此在民居分配上,祖宗多居北房,也称上房,晚辈那么住两侧的偏房,正房以北有时辟有小院,布置厨、厕、驻藏、仆役住宅等,称后罩房这种内外有别,长幼、尊卑有序,等级清楚的居住方式,充分表达了中国的传统伦理观念在古代,住宅形式也因社会等级不同而不同,社会地位较高的家庭他们的住宅可以有较高的建筑规制、较大的规模和较考究的做法,较低等级的人家,只能住小而简陋的房子如洪武二十六年规定,一品二品厅堂五间九架,屋脊用瓦兽,梁栋斗拱檐桷青碧绘制,门三间五架,绿油兽面锡环;而六品至九品厅堂三间九架,梁栋饰以土黄,门一间三架,黑门铁环,表达出严格的封建等级制度3. 处处表达“风水〞观念民居中的“风水〞观念多用象征性的图案进行寓意和暗示,祈求引福致祥漫漫的封建时代积累流传下来的“风水〞观念,在民居建设的选址、格局、坐向、规制及建筑小品等诸多方面表露无遗中国传统文化认为万事万物荣辱兴衰都是相互联系的,由此而开展出来的易象风水学、易象预测学、易象命名学就成为古人改善和创造命运的三大法宝他们认为:“人秉承天地之气以为生,故人拟一小天地,阴阳五行,四时八节,一身之中皆能运用〞。
天宅者,乃是阴阳之枢纽,人伦之轨模,人因宅而立,宅因人得存,人宅相扶,感道天地〞传统文化中把“趋吉避凶〞看作是人的行为应当遵守的一项根本原那么吉凶〞者,利谓之谓也中国文化把有利于人生存开展和身心健康看作“吉〞,把有害于人的生存开展和身心健康看作“凶〞,从而要求人们在创造有利条件、争取良好效果的同时,把不利的条件与有害的效果降到最低限度,中国传统民居也同样遵循这一原那么此外,传统民居还遵循一定的阴阳法那么民居除了在住宅的选址与规划、空间的分割与设计、材料的选取与制作等经验技术和自然环境方面采取一系列具体的措施之外,还在文化环境和文化心理方面进行多方面的调节这种调节的根本原那么,就是根据“五行〞即“水、火、木、金、土〞之间生克关系,以其相生、相比为吉,以相克为凶;以外生内、内克外为吉宅,以外克内、内生外为凶宅如北京人的传统住宅四合院,布局也非常讲究“阴阳五行〞,四合院一般坐北朝南,院门都开在东南角,而不开在正中,这样设计据说是八卦方位,即所谓的“坎宅巽门〞,“坎〞为正门,在五行中主水,房子建在水位上,可以避开火灾,“巽〞在东南,在五行中为风,进出顺利,门开在这里图个吉利4. 建筑附属物及装饰物中的文化意识建筑是时空的艺术,在建筑语言中装饰至关重要,“建筑必有图,有图必有意,有意必桔祥〞,因此可以说没有装饰,就没有建筑。
基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民居装饰中的内容大致分为三种:其一是对劳动的歌颂;其二对幸福理想的追求与对桔祥生活的渴望;其三为淳厚的风俗故事他们都反映着中国劳动人民的传统文化思想以王家大院为例,位于山西晋中地区灵石县静升村腹部的王家大院被誉为“华夏民居第一宅〞,这不仅因为它规模宏大,气势壮观,装饰精微,构思巧妙,更在于它散发出的那种华夏民族传统文化特有的精神、气质、神韵,寓意富贵桔祥的装饰图案把戏层出不穷王家大院整体建筑有高家崖、红门堡两组建筑组成,皆为黄土坡上的城堡式建筑红门堡的平面布局为“王〞字造型论文格式这种以汉字装点建筑的手法,目的除了强化建筑艺术的表现力外,还有一种引福至祥,希望后代秉承祖意加官进爵的寓意和暗示王家大院的装饰艺术,集中表达在砖雕、木雕、石雕即所谓的“三雕〞上,分别装饰着斗拱、雀替、挂落、照壁、帘架、柱基石、门枕石等多个方面,刀法娴熟,技艺精湛,体裁多样,内容丰富,进入王家大院,精美绝伦的“三雕〞精品随处可见,抬头木雕在目,低头石雕在前,转眼砖雕随之,可谓片瓦有致,才石生情中国传统民居中,多数地方的每个房间或多或少的都要做些装饰,平民人家把一些桔祥图案做成贴纸等贴在窗上,以表达对生活的热爱,对幸福的向往。
诚然,这些文化心理方面的调节,只不过是表达了人们的一种美好愿望罢了,在实际生活当中它并不能保证人们一定得到桔祥如意的结果,正如今天人们相互之间的美好祝愿同日后的实际情况不一定有必然联系一样但是,上述行为却深刻说明了人们在房屋建筑中,对于趋吉避凶,趋利避害这一原那么的执著追求由此可见,建筑是人们的一种文化形态和存在方式,人们的文化观、宗教观、艺术观、审美观都深刻的影响建筑的立意、构思和设计可以说我国古民居在建筑布局形式上和规模等级上,都受中国封建宗法观念的影响,中华民族传统文化造就了中国古民居的型制风格,中国古民居又彰显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凝固的形态和表征主要参考文献[1] 耿彦波.王家大院.山西.经济出版社.[2] 沈福熙.中国古代建筑文化史.上海.古籍出版社.[3] 刘大平,顾威.传统建筑装饰语言属性解析.建筑学报.2022—6.[4] 王振复,杨敏芝.人居文化.上海.复旦出版社.[5]王其钧.中国民居三十讲.中国建筑出版社.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