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川省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
11页四川省泸县第四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注意:历史政治地理同堂分卷考试每科100分共300分 时间:150分钟第I卷(选择题共48分)本卷共12个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以往的诸侯国,都是早已存在的或由古代氏族部落繁衍而产生的土著氏族组织,而周朝分封的诸侯国则是由王廷任命的王室亲戚为首领的外来氏族与土著氏族的结合体这说明周朝的分封制A. 实现了周王权力的高度集中B. 有利于对地方直接管理C. 有助于国家整体观念的形成D. 强化了旧有的宗族意识【答案】C【解析】材料“诸侯国则是由王廷任命的王室亲戚为首领的外来氏族与土著氏族的结合体”反映出分封造成了不同族属的混居,打破了以往聚族而居的氏族社会的基本状态,为各种文化的融合、形成统一国家的民族 文化创造必须的历史前提,因此,周代的分封制促进了中国早期国家向成熟国家的转变,故C项正确,D项错误;A项说法错误,错在“权力的高度集中”;B项说法错误,错在“直接”点睛:材料“诸侯国则是由王廷任命的王室亲戚为首领的外来氏族与土著氏族的结合体”是解题的关键信息2.公元前115年,桑弘羊提出“均输”方案,规定:凡各地应贡物品,一律改折为当地出产的物品抵充,然后将该贡物运往需要的地区出售。
后来,西汉政府又于京师设平准机构,贱时买进物资,贵时卖出上述措施A. 增加了政府的收入B. 加重了农民赋税负担C. 旨在限制商业发展D. 消除了各地经济差异【答案】A【解析】从材料“提出‘均输’方案”“又于京师设平准机构”中可以看出,西汉推行的均属平准政策,有效调剂物资供应,控制市场,同时也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故A项正确;材料中没有反映出农民负担的问题,故B项排除;C项包含在A项之中;D项说法错误,错在“消除”3.陈寅恪认为,在政治体制、生活行为以及日常观念等许多基本方面,即使释道两教极盛,也未能取代儒家的主导地位和支配作用,但在意识形态特别是哲学理论上释道却风靡数百年该材料意在强调A. 社会传统信仰改变B. 儒学正统地位已动摇C. 儒学自身存不足D. 文化呈现多元化状态【答案】C【解析】从材料“在意识形态特别是哲学理论上,释道却风靡数百年”中可以看出,儒学传统中没有佛教和道教那么细密严谨的思辨理论体系,因此材料强调的是儒学本身存在着不足,故C项正确;材料“即使释道两教极盛,也未能取代儒家的主导地位和支配作用”说明AB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出文化的多元化,故D项错误4.利玛窦是意大利天主教耶稣会的传教士。
1582年他来到澳门,通过“送礼”获准到内地传教,利玛窦传教时尊重中国人“祭孔祀祖”的习俗,同时宣称“上帝就是你们所知的天,他曾经启示过你们的孔丘、孟轲和许多古昔君王,我们的来到,不是否定你们的圣经贤传,只是提出一些补充而已以上可以看出利玛窦在中国传教的主要特点是A. 将天主教教义和中国儒家经典融合起来B. 背离了天主教的基本原则和精神C. 将传播西方科技文化作为传教的敲门砖D. 主动适应中国国情尊重中国习俗【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中利玛窦通过“送礼”获准到内地传教,并在传教中尊重中国人“祭孔祀祖”的习俗,不否定中国的圣经贤传,体现了主动适应中国国情,尊重中国习俗,故D正确;题中利玛窦传教尊重中国人“祭孔祀祖”的习俗,不否定中国的圣经贤传,只是其适应中国国情、尊重中国习俗的表现,并不能体现天主教教义与儒家经典融合,故A错误;利玛窦到中国进行传教,尽管适应了中国的国情,尊重了中国习俗,但并没有背离天主教的基本原则和精神,故B错误;题中体现的是利玛窦在中国进行传教的过程中尊重中国习俗,并没有关于传播西方科技文化的内容,故C错误5.学界普遍认为,洋务运动始于1861年而止于1895年近年来,一些学者批驳这一划分,认为1895年以后,洋务运动并未破产,启义上的“洋务运动”有了更大程度上的拓展。
这一观点主要着眼于A. 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B. 爱国精神的振奋C. 近代化的进步推进 D. 现代新军的编练【答案】C【解析】结合所学,洋务运动引进了西方先进技术和生产方式,开启了中国的近代化,1895年甲午战争以后,中国的近代化进一步发展,所以说洋务运动并未破产,C正确;洋务运动是清朝的开明官僚推行的自救运动,不属于民族资本主义,排除A;洋务运动属于经济上的活动,爱国精神的振奋属于思想领域,“现代新军的编练”与洋务运动无关,不符合题意,排除BD6.在东北抗联部队与伪军作战中,经常出现“唱着打”的场面,即:喊话、唱歌、射击轮番进行在东北抗联诸多的歌曲中就有《劝满洲士兵歌》《劝夫回头》《千万别上鬼子当》《满军哗变歌》等十余首作品这些作品A. 宣传我党的抗日统一战线政策,瓦解敌人斗志B. 扭转了东北抗战的根本形势,分化了日军阵营C. 保障抗日战争取得彻底的胜利D. 促进了国共两党团结抗日,共赴国难【答案】A【解析】为了贯彻我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政策,抗联部队非常重视对伪军的争取教育和分化瓦解工作,抗联歌曲便在斗争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A正确;材料反映的是“东北抗联部队与伪军作战”,不是分化日军阵营,排除B;C夸大了歌曲的作用,排除;材料反映的是东北抗联部队瓦解伪军的歌曲,与国民党无关,排除D。
7.中共中央某某决议规定:“根据土地质量评定入社土地的产量,规定土地报酬和劳动报酬的数量及其比例关系,肯定社员的少量自留和其他分散的林业、鱼塘等分散的生产资料属于社员所有该决议适应了A. 废除封建土地制度的需要B. 开展农业互助合作的需要C.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需要D. 改革农村经济体制的需要【答案】B【解析】材料信息反映的应当是三大改造中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组织农民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化道路因此该决议适应了开展农业互助合作的需要,故答案为B项废除封建土地制度是土改运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是在三大改造完成后开始,改革农村经济体制是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均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A、C、D项8.历史学者陈乐民认为“把雅典的民主制度总结出来,就是主权在民,轮番为治……召开公民大会说选谁,谁就被选上那时候的选举是非常粗糙、非常原始的陈乐民意在强调古雅典的选举A. 保证了全体居民参与国家管理B. 维护了公民平等的社会地位C. 确保了公民大会决策公正无私D. 忽视了参政者的能力与品德【答案】D【解析】直接民主需要参政者拥有较高的能力和素质,并且拥有秉公办事、不受私利影响的品德从材料中的“那时候的选举是非常粗糙、非常原始的”来看,材料意在强调古雅典的选举忽视了参政者的能力与品德。
故答案为D项雅典民主是成年男性公民的民主,A项“全体居民”说法错误,排除;B项材料信息没有反映,排除;C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材料信息反映的是雅典民主的弊端,排除9.伏尔泰是法国启蒙运动的领袖,他认为没有任何事物是神圣不可侵犯的,他质疑自己的父亲和母亲的品行;他论及国王和贵族时态度轻蔑,同时批判言论众多这反映出他对启蒙运动观念的贡献在于A. 敢于挑战权威B. 理性地思考社会发展规律C. 倡导平等博爱D. 以激进行为唤醒社会良知【答案】A【解析】从材料中的“他认为没有任何事物是神圣不可侵犯的”来看,说明伏尔泰敢于挑战权威,提倡质疑,蔑视权贵故答案为A项B项材料没有涉及,排除;C项符合史实,但材料没有反映,排除;伏尔泰的目的是倡导个人理性,而不是唤醒社会良知,排除D项点睛:启蒙运动不再承认外界的一切权威,主张把理性作为判断是非的唯一标准,是对人文主义的继承和发扬启蒙思想家们由提倡人性到提倡理性,由批判神学到集中批判封建专制主义,并对未来社会作出理想的设计,如天赋人权、三权分立、人民主权、建立法治社会等人文主义从文艺复兴时期肯定人性、尊重人的价值到启蒙运动时期提倡科学理性与自由平等,表明其得到进一步弘扬并发展到成熟阶段。
10.元明之际的小说《水浒传》和《三国演义》中都描绘了一个现象:吴用和诸葛亮分别是梁山政权和蜀汉政权的灵魂,但二人均自居于军师之位,要得到一个“非文士”作主子并甘心为之效劳;而作为主子的宋江和刘备又必须具备一种特性,那就是对军师言听计从而又勇于承担一切责任关于这一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反映了文士心中理想的君臣关系B. 是商品经济发展冲击价值观的表现C. 反映了文人限制君权的政治诉求D. 纯粹是两部小说里出现的偶然巧合【答案】A【解析】“吴用和诸葛亮分别是梁山政权和蜀汉政权的灵魂”““非文士”作主子并甘心为之效劳”说明古代文士心中理想的君臣关系,A正确;此时价值观念不符合材料主旨,B错误;文人并不是限制君权,C错误;D中偶然巧合说法错误11.魏源在《海国图志》对英国有如下描述:“大事则三年一会议,设有用兵、和战之事,虽国王裁夺亦必由巴厘满(议会)议允国王行事有失,将承行之人交巴厘满议罚材料表明《海国图志》A. 主要是介绍西方政治制度B. 推动中国近代民主思想的传播C. 借以表达反君主专制思想D. 对君主制的反思走在时代前列【答案】D【解析】材料中提及议会以及“国王行事有失,将承行之人交巴厘满议罚”说明魏源对于君主专制的反思,D正确;A不是材料主旨目的;魏源思想起到思想启蒙作用,不是推动民主思想传播,B错误;反对君主专制不符合材料主旨,C错误。
12.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之后,积极推行反苏方针,使中苏关系严重恶化,但1932年6月,国民党中央政治委员会议通过决议,决定与苏联复交,并愿与之签订互不侵犯条约国民政府这一政策调整的主要目的是A. 积极抵抗日本侵略B. 剿共创造有利环境C. 顺应美英远东政策D. 压制东北抗日义勇军【答案】B【解析】“积极推行反苏方针”“决定与苏联复交,并愿与之签订互不侵犯条约”说明蒋介石政府目的主要是剿共的需要,B正确;国民党政府此时对日本是不抵抗政策,A错误;C不符合材料主旨;D中压制显然不是国民政府主要目的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2分)13.近现代东西方形成了不同的政治文明类型,同时二者也有一定的关联,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无论是在中世纪、近代或现代英国,各阶层的人士,对议会和国王具有一种心理状态:一方面,人人心中逐渐形成了一个想法,那就是议会执掌无所不包的权力,这是合乎法律的且是必须的;另一方面,人们在一般正常情况下,对国王怀有一种敬重的心理……人们在心理上形成一种在国王统治下的安全感——王宇博《君主立宪制:英国的历史选择》(1)根据材料一概括英国政治体制的特点结合史实概述“光荣革命”后至19世纪中期,英国政治民主化发展的进程。
材料二 “民国”之取代自秦始皇以来两千多年“帝国”……是一种前无古人的变化它打破了历代王朝的更迭机制,因而也触动了传统社会的各条神经,是政治制度、法律体系和社会思想的一大跃进——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中华民国成立“是政治制度、法律体系和社会思想方面的一大跃进”的理解材料三 英国是现代资产阶级政治制度的发源地早已为世人所公认即使在当今社会主义国家的某些机构或制度上,也隐隐约约地打着英国影响的印记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举例说明社会主义中国有哪些政治制度也“隐隐约约地打着英国影响的印记”【答案】(1)特点:议会掌握国家最高权力(立法权),同时保留国王进程:1689年通过《权利法案》确立君主立宪制,限制君主权力;19世纪中。






![河南新冠肺炎文件-豫建科[2020]63号+豫建科〔2019〕282号](http://img.jinchutou.com/static_www/Images/s.gif)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