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安康明代移民略考.doc

30页
  • 卖家[上传人]:第***
  • 文档编号:37744469
  • 上传时间:2018-04-21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57KB
  • / 30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安康明代移民略考安康明代移民略考》》 2012-04-26 00:03:47| 分类: | 标签: |字号大中小 订阅 《《安康明代移民略考安康明代移民略考》》 作者: 包选平 2009.3.10 (一)、明初的(一)、明初的“禁山禁山”与流民的形成与流民的形成 元末明初,秦巴山区汉水流域迭经战乱,生产力受到极大地破坏,该地人口骤减据元至正二十七年(1367 年)的统计,整个兴元路(包括如今安康地区全部以及汉中地区之南郑、洋县、城固、西乡、褒城、凤县)在册人户 2149 户,总计人口仅19378 人,还不及宋代金州的人口 65674 人的三分之一1368年明政权建立之后,大批经战乱兵燹丧失了土地的农民和元末红巾军农民起义军士兵为谋求生计,或逃避赋役官差,辗转流落入秦巴山中垦荒就食,寻求生路,统治者对此鞭长莫及这对于新生的明政权来说,不仅在政治上是一个极大的威胁,而且在财政上也是一个重大损失为此,朱元璋诏令“禁山”,采用“大军点户” 的办法对南方一些大山区及秦巴山区实行封禁,“禁不许入”;同时又对全国户口进行清理注册,不准老百姓在山区居住禁山”政策的推行,使大批流民涌入川东地区,一部分流民则躲避官兵的围堵,于襄、荆、宛、邓及川、陕、鄂三省边区的秦巴老林辗转流浪。

      与此同时,中原广大地区历经战乱后已是土广人稀, 田野荒芜,很多地方“积骸成丘,居民鲜少”洪武十年(1377),河南、四川等布政司所属州县,由于户粮多不及数,以州改县者十二,县并者六十;而陕南经过战乱兵燹的浩劫之后,也是一派民生凋敝的景象洪武十七年(1384),明政府令凡民户不满三千户的州改为县者三十七,如汉中府所属之洋州,于洪武三年就降州为县,改为洋县针对这种情况,朱元璋采用移民垦荒和屯田的办法调剂人力之足其移民的原则“是把农民从窄乡移到宽乡,从人多地少的地方移到人少地多的地方”,广东、山西及江浙一带的农民被大批迁徙到河北、安微、河南、陕西、四川等荒芜之地江南苏、松、杭、嘉、湖一带的富民被强迫迁徙贫脊之地,这些富户从此以后虽不敢再公开回到原籍,却以逃荒为名,成群结队到处流浪其中相当一部分也辗转来到川陕鄂边区 明中叶以后,江浙及中原富庶地区的土地兼并日趋激烈,流民问题也日趋严重和突出当时,全国流民最为集中的地方是荆州、襄阳、南阳、洛南、西安、汉中、夔州七郡所属州邑项忠《善后十事疏》称:“荆州、襄阳、河南、南阳、西安、汉中、夔州七郡所属州邑,在山谷中者十三,介山地间者十四国初,禁不许入,自驰禁,致流民啸众。

      今奉命留其已附籍者,尽逐其未附籍者”;他又说“英宗皇帝尝命处置流民,今宜申明榜喻,凡已获业者,复其家三年” 马文升在《巡抚事宜书疏》中说:汉中府“地方广阔,延袤千里,而人民稀少,河南、山西、山东、四川及陕西所属八府流民十万余人,其中或因逃粮避差,或因畏当军匠及本处地方荒旱”,大批逃到汉中、金州(治西城)等地寄居下本,在那里的有利条件是有“土地可耕,柴草甚便,既不纳粮,又不当差” (二)、对流民的处置与原杰出抚编籍(二)、对流民的处置与原杰出抚编籍 早在正统年间(1436—1449),明政府就开始下令处置流民当时,陕西之商、洛、金、洵,湖广之郧、均、上津等地涌集着大量流民他们一面同统治者进行武装斗争,一面从事垦植、挖煤、采矿、烧炭、造纸、制茶等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生产不断得到发展,总人口也逐渐增加,由于朝廷的反复搜剿,迫使流民不断起义当时的流民领袖,“先之以刘千斤、石和尚、王彪,继之以李胡子、小王洪、王安” 据《明史.白圭传》载:“刘千斤名通,河南西华人,县门有石狻猊(狮子)重千斤,通只手举之,因以为号时流民聚荆襄者,通以妖言煽之,谋作乱;石龙者,号石和尚,聚众剽掠,与通共起兵刘千斤与石和尚于成化元年起兵后,自称“汉王”,建元“德胜”,拥众数十万,纵横于鄂西北和陕南一带,金州一度是其往来冲突的必经之地。

      在白圭的围剿下,刘千斤次年阵亡于南漳,石和尚被义军内部的刘长子出卖,起义旋告失败此后,李胡子(名原)及王洪、王安仍继续活动在陕南山区 成化六年(1470 年),项忠又围剿和镇压了李胡子为首的流民队伍,引起了朝野的震惊,廷议对他大加参纠,指责他“以流寓良民作盗贼俘献京,以无罪边民作从贼谪戌边,以久居侨民作无籍逐还乡”言官梁材在他的《议处郧阳流逋疏》中引用潘旦的话说:“照得臣抚属之地,湖广郧阳、荆襄,河南,陕西汉中、商州等处,乃万山之中,三省之界,实为流逋渊薮,岁丰则火耕水种以避差,岁饥则啸众争夺而为盗,其来非一日矣”祭酒周洪谟也编著《流民图说》,提出应当增置府县,就地安置流民,让他们落籍为“编民”,这样也可以充实户口,让流民安居乐业,以后数百年也就没有忧患了这一政治主张,经都御史李宾上奏朝廷,明宪宗准奏,遂于成化十二年解除“山禁”,并委派都御史原杰出京安抚流民 《明史.原杰传》云:“杰出抚,遍历山溪,宣朝廷德意,诸流民欣然愿附籍于是大会湖广、河南、陕西抚按官,籍之,得户十一万三千有奇,口四十三万八千有奇其初至无产及平时顽梗者,驱还其乡,而附籍者用轻则定田赋,民大悦”为此,于三省边界地区新置白河、山阳(以上为陕西)、竹溪、郧西(以上为湖北)、南召、桐柏、伊阳(以上为河南)七县,并新置郧阳府及湖广行都司,兴兵设戌,悉心抚治。

      成化十七年将汉阴县改为厅治,并分汉阴之石泉堡为石泉县为了纪念这位勤政爱民的都御史,陕南不少地方都建有“原公祠”,四时祭祀城固的原公镇就是为纪念原杰而将原来的李村改名为原公镇的 从成化十二年到正德末,各地流民进入陕南落户入籍形成高潮,使得各地户口大增据汉中知府周东予弘治十四年(1501 年) 赴金州之洵阳整籍编里所撰的一篇碑文中记载说: 弘治辛酉菊月,予奉命编查府属流户之愿入籍者万有五千,得里者十有三:金州曰金宁东里,金宁西里,白河曰长春,平利曰太古,汉阴曰新安,西乡曰金洋,城固曰文川,凤县曰□□,洋县曰员当、骆谷,南郡曰碧□、□□□,洵阳里虽编而里之名未立予放舟于洵阳江上,忽二獭盘旋于舟不去……故遂以名未所编里曰双獭 由此可知,到弘治十四年仅汉中府(辖如今安康地)流民入籍者新增一万五千户,新编十三里 为加强统治,明政府在陕南又陆续增设或升格了一些县制如紫阳县原系金州和汉阴县属地,正德五年(1510 年)增设紫阳堡,正德七年十一月又升格为县置县之初,该县仅有 147 户,1507 人,到了万历二十一年(1593 年) 增至14324 人,增长 9 倍之多正德十六年(1521)又在秦岭南麓( 今宁陕县地)设柴家关及五郎坝巡检司。

      (三)、明代移民的两个重要源流(三)、明代移民的两个重要源流 招抚流民而落籍者是明代陕南移民的主体,但是,非招抚而流移定居陕南者也为数不少早在明代禁山之初,这些流民就自发地进入陕南垦荒就食,这是明廷所无法阻止的他们在陕南分布极广,最多的是湖南、湖北、四川籍移民,除此之外,山西、江浙及中原广大地区亦有徙入者其中,湖北麻城孝感和山西大槐树是陕南移民最多的地区陕南居民中至今广泛流传着“山西洪洞大槐树”、“湖北麻城孝感乡”和“江西瓦屑坝”的祖籍源头,除少数家族有谱牒对祖籍记载翔实外,大部分都难以说情具体的来龙去脉那么,数百年的口碑记载究竟又是怎么一回事呢?根据有关文献记载和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以及大量的调查资料来看,民间的口头传说是确有其事由于年代久远,迭经战乱,家谱及有关档案资料毁轶殆尽,现只能从仅存的部分残碑缺谱中去搜寻明代移民的足迹 ((1)) 湖北麻城孝感乡湖北麻城孝感乡 所谓祖籍“湖北麻城孝感乡”的说法,实际上是随元末红巾军起义部队转战、流移或投奔进入四川和陕南的移民元朝末年,徐寿辉红巾军在湖广发动起义,徐是湖北罗田人,与他一起组织起义的邹普胜是麻城人;徐寿辉的部将明玉珍系湖北随州人,1357 年明玉珍率所部红巾军进入四川,很快攻占了四川大部分州县,并于 1362 年在重庆建立了“大夏”农民政权,直到 1371年为朱元璋所灭,明玉珍及其子明升在四川统治达 15 年之久,有“一方咸赖小康”之称。

      在这十几年中,有不少湖广人追随明玉珍红巾军或受其影响,先后迁入四川其中以明氏家乡随州及其毗邻地麻城、孝感一带人居多《南溪县志》记载道“今蜀南来自湖广之家族,溯其始,多言麻城孝感乡核其人数,即使尽乡以行,亦不应有若是之伙;且湘楚州县与蜀邻比者尽人皆可移任,何以独迁孝感一乡?……仰明氏隶籍随州,随州距孝感不远,彼从龙之彦,人众势强,本地或他兵冒籍求荫以自庇乎” 川东北明代以前移民十之八九系麻城孝感人,而陕南也是同样情况 这里需要提出的是,“麻城孝感乡”与麻城、孝感究竟是不是 一个概念?不可否认,陕南的移民的确有来自麻城和孝感两个县的人,但也有自称来自“麻城孝感乡”的有学者研究认为:清朝的湖北麻城县和今天的麻城市都已经没有孝感乡这个地名,加上“麻城孝感乡”的说法不见于正史记载,所以有些人认为历史上并没有孝感乡,是出于民间讹传但无论地方志、族谱,还是民间历代口耳相传,都一再提到“孝感乡”,不可能毫无根据又据有关专家调查研究,发现孝感乡就是今天麻城市的邻县红安县城关镇一带原来明初麻城县辖有四乡:太平、仙居、亭川、孝感成化八年(1472)因户口减少,孝感乡被并入仙居乡到了嘉靖四十二年(1563),麻城县的太平、仙居二乡的二十个里又被划入新设的黄安县,原孝感乡也就改属黄安县地了。

      那么,一个孝感乡缘何又有那么多的人口迁徙到四川和陕南呢?原来,孝感乡地处偏僻,“四距皆山,中有平原”,是难民的避难场所元末明处有不少江西、安徽、湖南等地流民迁人,后来又迁人四川及陕南,故麻城孝感乡成为明清移民的重要发源地 从一些仅存的移民族谱中可以看出,不少湖广人把陕南与四川混为一体(明时曾一度把汉中府及石泉、汉阴、紫阳划归四川),有的是兄移四川,弟在陕南;也有的是在辗转流徙四川过程中,又因各种原因陆续移居陕南例如:岚皋县东山乡金城村有李元仁墓碑一通,此碑刊石于光绪十六年(1890),系墓主生前自撰自书,碑文在叙述其祖籍时这样写道: 本籍湖广麻城孝感李家大土坎高,缘于元末入蜀,插占巴州嗣世祖因贼匪扰逆,始建楼房,后因号楼房上下营始祖李白,字青莲;嗣二世祖智明……;三世至应魁祖,生正祖芝、荟弟兄共七,祖行六;…… 荟生嫡祖敬一,行二,业儒,……而移居紫邑,落业于兹后嗣等继礼守成,螽斯绵远,川陕两省承兆相因 李氏自述其祖元末入蜀,插占巴州,并且建有楼房号称上下营,据此可认为李氏即为红巾军明玉珍部属,因为巴州正好是其势力范围,从李氏自述还可看出, 其始祖李青莲,嗣世祖李智明在四川繁衍了五代,人口成几何倍数增长,到李元仁祖父李敬一(为第五代分支)方迁入陕西紫阳,而李氏的大部分后裔仍居住在四川,故碑文化说“川陕两省承兆相因”。

      为了保持李氏宗脉的统一,李元仁为其后辈还续订了一个本支派行: 元德发祥,瑞兆家邦 文儒应运, 永世恒昌 李氏之入陕,可谓是最典型的实例除了随军转战之外,因战乱而离乡背井或投奔亲友的麻城孝感人也为数不少,如:紫阳毛坝张氏,祖籍湖北麻城,明洪武时流徙四川,明天启中,其祖张洁由川东入陕定居紫阳,至今 360 余年已繁衍 17 代,其后裔人口众多,分布于毛坝、保坪、瓦庙、麻柳、联合等乡内 汉中天台山王氏,也是“明洪武初年,由湖北孝感迁汉”的移民其迁陕始祖王仕先、王之琛父子初来汉中时“卜居天台山之岩穴”,可见其创业之艰难经过明代至康熙初三百年的繁衍,王氏支派浩繁,后裔众多,无法详尽考证从《天台山王氏山庄界碑》可以看出,仅其后人之一支到康熙初年又“别籍分业,列为三门”,“适异地分藉之多,不胜枚举”王氏甚至建立起自己的山庄和两处“官业”,以作祭祖之用天台山王氏山庄界碑慨自锡封赐爵,天子所以庆臣也;分茅祚土,诸候所以庆地也;至裂都会为郡邑,而后迁国移民,盛世有扦占基业之例也我王氏系出太原周灵王之苗裔焉,前世本源,无所考稽迨明洪武初年,由湖北孝感迁汉,尔时。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