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常见传染病健康教育.ppt

47页
  • 卖家[上传人]:s9****2
  • 文档编号:575536394
  • 上传时间:2024-08-18
  • 文档格式:PPT
  • 文档大小:208.50KB
  • / 47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常见传染病健康教育金昌市第二人民医院   夏晓黎 常见传染病•肝炎•肺结核•细菌性痢疾•爱滋病 肝炎分类•病毒性肝炎(病毒性肝炎(viralhepatitis)是由多种不同肝炎)是由多种不同肝炎病毒引起的一组以肝脏害为主的传染病,包括:病毒引起的一组以肝脏害为主的传染病,包括:•甲型肝炎(甲型肝炎(HAV))•乙型肝炎(乙型肝炎(HBV))•丙型肝炎丙型肝炎(HCV)•丁型肝炎丁型肝炎(HDV)•戊型肝炎(戊型肝炎(HEV)) •近年又发现有己型肝炎和庚型肝炎近年又发现有己型肝炎和庚型肝炎  甲肝• 甲肝为甲型肝炎病毒(HAV)感染引起的较常见的肠道传染病,病程为2-4个月,冬春季节是甲肝发病的高峰期流行范围遍布全世界,且发病率高,病程长无症状感染病例较常见,一般不转为慢性和病原携带状态  •甲肝的临床症状                              甲型肝炎临床上表现为急性起病,有畏寒、发热、腹痛、腹泻、消化不良、食欲减退、恶心、疲乏、肝肿大及肝功能异常等初起时往往误认为感冒,容易被人忽视,延误病情,继而引起暴发或散发流行83%左右的甲肝患者有发热(大多在38℃一39℃之间),平均发热3天,但也有15%的患者发热超过5天。

      90%的患者有黄疸,消化道症状较重,约有0.2~0.4%的病例发展成重型肝炎,其病死率很高 甲肝•传染源:甲肝患者和隐性感染者•传播途径:主要是粪-口传播,日常生活接触,食入被HAV污染的食物、水等,尤其是卫生状况差的地区及集体单位如学校、托幼机构等更容易发生•易感与高发人群:未获得有效免疫的所有人群都是甲肝的易感者 甲肝甲肝的诊断:甲型肝炎患者发病后1~4周血清中即可检出甲肝特异性抗体再结合流行病学调查,如有甲肝接触史,有进食毛蚶、牡蛎、哈蜊、蛏子等海鲜,不洁饮食史;有典型的临床表现如全身乏力、食欲下降、恶心、呕吐、尿黄厌油腻食物,肝功能检查谷丙转氨酶明显升高,则甲型肝炎的诊断基本可以确定 三、 预防措施  1、培养个人良好的卫生习惯提高防病意识 饭前便后要洗手,把住病从口入关  2、 改变饮食习惯 减少或不在马路餐桌就餐,不喝生水(特别是农村深井饮用水),对水产品要确保煮熟后再吃慎吃个体摊贩出售的凉拌制品  3、甲肝易感者应及时接种甲肝灭活疫苗,是预防甲肝最有效的手段甲肝病人接触者,应及早注射免疫球蛋白(接触后两周内注射有效),消毒甲肝病人物品、呕吐物、排泄物等 对易感者进行甲肝疫苗接种 ,目前使用的甲肝疫苗有两种,一种是国产的减毒活疫苗,保护期 3~5年;另一种是灭活的死疫苗,保护期20年以上。

      •甲肝的预后   甲肝为自限性疾病,只要及时住院进行隔离治疗,愈后良好,能完全治愈,无慢性化•甲肝的治疗原则   甲肝的治疗原则应以休息、营养为主,辅以适当药物,避免饮酒、疲劳和使用损肝药物• 患有甲肝是否影响考大学                                      甲型、戊型肝炎均为急性一过性疾病绝大多数人患此两型肝炎后,体内都会产生相应的抗体,从而消灭病毒,疾病自愈,一般不存在慢性化及携带病毒的现象所以只要症状缓解、肝功能正常就可以考大学或从事饮食、托幼、教师等工作 •上海曾大规模爆发甲肝    1987年底至1988年3月间,上海市31万人患上甲肝,死亡47人,这一医学史上最大一次甲肝爆发同样是由于食物不洁造成的调查发现,曾经运送污物和垃圾的船,未经彻底消毒又运送毛蚶,致使毛蚶受到甲肝病毒的污染,而当地人有吃毛蚶的习惯,绝大多数发病者在发病前均进食过这批毛蚶 乙肝•乙型病毒性肝炎简称乙型肝炎,是由乙型肝炎病毒(HBV)引起,通过血液与体液传播,具有慢性携带状态的传染病,临床表现多样化,包括急性、慢性、淤胆型和重症型肝炎,容易发展为慢性肝炎和肝硬化,少数病例可转变为原发性肝细胞癌。

      本病在我国广泛流行,人群感染率达60%,HBsAg阳性率约为10-15%是当前危害人民健康最严重的传染病 乙肝的传播途径    乙肝病人及乙肝病毒携带者的血液和其他体液及分泌物中可能含有乙肝病毒可以通过以下途径传染他人 1.血源性传播:接受被乙肝病毒污染的血液或血制品经血传播是传播乙肝的主要途径之一          输血或血制品感染:自从检测乙肝表面抗原筛选献血员以来,输血后乙型肝炎的发病率明显降低,但仍不能完全避免         经注射感染:乙肝病毒感染者的血液里病毒含量比其他体液多,传染性强给健康人注入1/10000毫升含乙肝病毒的血,就可能得乙型肝炎因此,未经严格消毒的注射器、采血针和针灸针均可能引起感染其他医疗器械,如:内窥镜、口腔科的器械未经彻底消毒,也可发生乙型肝炎      乙肝的传播途径2、生活密切接触感染这也是乙型肝炎重要传播方式乙肝病人和表面抗原携带者用过的餐具、洗漱用具、衣物和他们接触过的物品上均有可能沾染上病毒健康人接触了被污染的物品,可能被感染接吻、性生活也可感染 3、母婴传播在本病的传播中居重要地位母婴传播是指感染乙肝病毒的孕妇使其胎儿或婴儿感染乙肝病毒。

      其感染途径有三种:子宫内感染,较少见;分娩过程中感染,最多见;出生后密切接触感染                       4、医源性传播: 如医疗器械被乙肝病毒污染而未经消毒或处理不当可造成传播5、性接触传播: 性乱交、同性恋性接触及夫妻之间性生活未采取防护措施 乙肝患者密切接触者应注意什么 • 乙肝病毒感染在社会上有成族聚集的倾向,家庭内的传播危险性与患者接触时间、密切程度和社会风俗、生活习惯有关由于乙肝病毒可以通过血液、尿液、汗液、唾液、精液和乳汁等,污染周围环境,传染健康人,因此在家庭中应尽量避免并阻断上述传播途径,注意对上述分泌物进行适当消毒和隔离家中每个人都要注意个人卫生,食具、牙具、修面用具及其它盥洗用品要分开多人一起就餐时,要使用公用筷公勺,将食物取放在自己的碗碟中食用;或采用分食制,每人一份家庭用具和食具要经常消毒另外,乙肝病毒携带者和乙肝患者的家庭成员,特别是其家人和孩子,可注射乙肝疫苗此外,要特别强调尽早发现肝炎,切实做到早诊断、早治疗,这与疾病的预后关系重大 乙肝二对半检查     1.乙肝表面抗原(HBsAg) :是已感染乙肝病毒的标志它的出现表明是急性乙肝、慢性乙肝患者或病原携带者。

                        2.乙肝表面抗体(抗HBs或HBsAb) :是对乙肝病毒免疫和保护性抗体它的阳性表明既往感染过乙肝病毒,但已经排除病毒,或者接种过乙肝疫苗,产生了保护性抗体    3.e抗原(HBeAg) :急性或慢性乙肝患者体内可查出e抗原,它的阳性说明乙肝病毒在体内复制活跃,传染性强                                    4.e抗体(抗HBe或HBeAb) :它的阳性表明患者的传染性降低,病毒复制降低或缓解   5.核心抗体(抗HBc或HBcAb) :它的滴度高,表明乙肝病毒正在复制,有传染性,可持续存在数年至数十年低滴度的核心抗体表明既往感染过乙肝病毒 如何看化验单•(一)乙肝三系检查(代表体内病毒情况)           1.HBsAg(表面抗原)           2.HBsAb(表面抗体)           3.HBeAg(E抗原)           4.HBeAb(E抗体)           5.HBcAb(核心抗体) A 1、3、5项阳性说明感染的是大三阳,病毒复制快,有传染性 B 1、4、5阳性说明感染的是小三阳,病毒复制相对较慢,有传染性。

       C 单独2项阳性说明原来感染过乙肝,或者注射过乙肝疫苗 D 1、5或者4、5阳性说明正在感染其间,或者正在康复之中具体分析看病情而定 E 1、3阳性说明正在感染之中,应该及时治疗 如何看化验单(二)肝功能检查(代表肝脏本身的变化)项目                   单位              参考范围总蛋白:             G/L               60-83白蛋白                 G/L               35-53球蛋白:             G/L                25-33谷丙转氨酶         U/L                0-40 谷草转氨酶         U/L                0-50总胆红素            umo/l              0-20直接胆红素         umo/l              0.0-6.0 乙型肝炎表面抗原携带者应注意的问题•携带者除不能献血外,可照常工作和学习,一般不必治疗,但必须注意下列几点:                                  (1)定期(3-6月)复查,包括肝功能、B超、AFP(甲胎蛋白)及白细胞、血小板。

      一旦发现异常,就需根据不同情况进行治疗虽然肝功能检查正常,但肝、脾肿大或白细胞、血小板减少也应引起重视进行必要的治疗; (2)忌酒; (3)生活规律,勿过累;  乙型肝炎表面抗原携带者应注意的问题(4)注意个人卫生和月经卫生,防止唾液、血液污染周围环境,感染他人,所用食具、刮刀修面用具、牙刷、盥洗用品应与别人分开; (5)如HBeAg阳性或HBVDNA阳性,则不宜从事接触直接入口食品、食具和婴幼儿工作     要知道无症状HBsAg携带者中有一部分人的肝脏可能有炎症,实际上为慢性肝炎;也有一部分携带者在某一时期可能会发病,母婴传染的携带者常常在青春期前后发病  对乙型肝炎表面抗原携带者有哪些限制•由于人们对乙型肝炎表面抗原携带者的认识不够全面,以至一些乙型肝炎表面抗原携带者中的青年在升学、就业、结婚甚至出国等都发生了各式各样的问题其实有些问题并非那么严重乙型肝炎表面抗原携带者约占我国总人口的10%,他们中不乏有科学家、名演员和为国争光的优秀运动员除了某些学业,如幼儿师范、护士、饮食服务行业等外,对升学、就业,甚至出国不应有太多的限制这是因为乙肝的传染主要通过血液,偶尔通过唾液、精液传染,日常生活中一般接触是不太可能传染给别的人。

      至于结婚,只要对方抗HBs阳性,就不存在相互传染的问题如果对方乙肝标志全部阴性,建议注射乙肝疫苗后再结婚 •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与慢性乙型肝炎如何区别    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与慢性肝炎的主要区别在于前者没有或很少引起肝细胞的损伤,后者引起肝细胞的损伤并表现出肝功能异常及相应的临床症状• 怎样预防乙型肝炎发展成为肝硬化                                     乙型肝炎发展成为肝硬化的原因是,肝细胞不断的坏死,肝脏内不断地再生纤维,这些纤维取代了大部分的肝组织,而它们又没有正常肝细胞的功能,肝脏变得又硬又小,这就形成了肝硬化因此, 预防乙型肝炎患者发展为肝硬化的关键在于阻断肝细胞的坏死这就是说要保证肝功能的正常肝功能异常就是肝细胞坏死的标志因此,乙型肝炎患者一定要定期检查肝功能,一旦肝功能异常就要及时治疗 检查出乙肝表面抗原阳性的人该怎么办     首次检出乙肝表面抗原阳性者应在1~2周后复查1 次,同时查乙肝三系统,血清丙氨酸氢基转移酶(简称转氨酶)如果有条件,还可检测乙肝病毒DNA转氨酶明显增高者 积极治疗 查出乙肝表面抗原和乙肝e抗原双阳性者,每3个月应复查1次。

      单纯乙肝表面抗原阳性无乙肝e抗原阳性,且无症状者,可6个月至1年复查1次因为无症状乙肝病毒携带者转变为肝炎的机会比一般人高好几倍     检查出乙肝表面抗原阳性的人该怎么办乙肝表面抗原和乙肝e抗原双阳性的妇女特别要注意经期卫生,严防经血污染手和日常生活用品,避免赤手触摸他人的开放性伤口,不能当保育和饮食行业人员;乙肝表面抗原阳性者的食具、牙具、刮面刀、注射器、穿刺针、针灸针等应与其他人分开要防止唾液、血液和其它分泌物污染环境,感染他人  单纯乙肝表面抗原阳性或兼有乙肝e抗体、乙肝核心抗体阳性者可以正常工作、学习、劳动、人托,定期接受医学观察,但不能承担献血任务 5类人快去接种乙肝疫苗 甘肃省乙型病毒性肝炎发病多年来居高不下,严重危害人们的健康,据省疾控中心通报,甘肃省是乙型病毒性肝炎流行较严重的地区,发病率逐年上升,从1997年以来,比全国平均发病率高出3倍以上,位居全国之首    5类人群是重点接种对象:    一是所有常住人口、流动人口中的乙肝易感患者,特别是2—6岁未接种或全程接种乙肝疫苗的散居、托幼儿童,中小学及大中专院校在校学生;     二是医务人员、教师、保育员、餐饮、服务行业人员,经常外出的工作人员以及过集体生活的人群,乙肝感染标志阴性的人;    三是乙肝病毒感染者或乙肝病人的密切接触者;    四是经常接受血液和血制品治疗的患者及免疫功能低下者,如肾透析病人;    五是静脉吸毒者及娱乐场所的从业人员。

                   丙肝•目前全球近1.8亿人患有丙肝,占全球人口的3%,是艾滋病毒携带者的4倍在中国,丙肝并不少见1992年我国流行病学调查表明,我国一般人群抗丙肝病毒抗体阳性率为3.2%据此推算,我国约4000万人感染丙肝病毒,与丙肝高发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大众对于这种传染病普遍缺乏重视在临床上约有40%~70%的丙肝病毒感染者通常是在求治其他疾病时才被意外发现 丙肝•丙肝和甲肝、乙肝一样都属于病毒性肝炎丙肝的传播途径通过血液传播、母婴、性传播,不会通过日常生活,如食物、空气等传播由于丙肝的潜伏期长,症状不明显,至少80%的患者在发病前并未发现自己感染丙肝病毒•丙肝比乙肝对健康的危害更大:         第一,成人感染乙肝病毒后,仅5%—10%的患者会发展成慢性肝炎;感染丙肝病毒后、发展成慢性肝炎的比例则高达75%—85%;         第二,慢性乙肝发展成肝硬化和肝癌的所需时间约为40—50年,而慢性丙肝仅需20—30年;         第三,乙肝可通过接种疫苗的形式加以预防,但丙肝疫苗尚未研制成功但是,如果能够实现早发现、早治疗,丙肝的治疗效果却会好于乙肝,大多数患者有望实现治愈。

      怎样诊断丙型肝炎   首先必须明确感染丙型肝炎病毒,不一定就患丙型肝炎,因为丙型肝炎也存在无症状病毒携带者,他们一般没有明显的肝脏损害诊断丙型肝炎抗—HCV(抗丙型肝炎病毒抗体)和HCVRNA(丙型肝炎病毒核糖核酸) 阳性加上肝功能损害的指标,即可明确诊断为丙型肝炎如果只有丙肝病毒指标阳性,而未发现任何肝脏功能损害的证据,则诊断为丙肝病毒无症状携带者 高危人群包括: 1993年以前接受过输血者、维持血液透析者和接受器官移植者;1995年前使用过血液制品者;静脉内注射毒品者;HIV感染者;感染HCV母亲所生的婴儿;针刺、刀伤或者黏膜暴露HCV阳性血液的医护人员、急救或保安人员;不安全性行为者;接受过手术的患者、血液透析、介入性诊疗患者等 丙肝的预防具体说来在以下7个方面:•第一,严格筛选献血员,避免高危人群献血•第二,对不能戒毒的静脉药瘾者,劝其尽量以非注射途径代替注射途径给药,不与他人共用注射器•第三,医疗单位使用一次性注射器,医疗器具严格消毒•第四,提倡单一性伴侣,有性乱史者应定期检查,加强管理;建议丙肝患者的配偶或性伴侣用保险套;向青少年普及丙肝预防知识•第五,丙肝可在家庭内传播,家庭成员间应避免共用剃须刀、牙刷、牙膏及理发用具等,但共同用餐、同用食具一般并无传染危险。

      •第六,丙型肝炎病毒可通过胎盘及分娩传播,对丙肝病毒RNA阳性的母亲,妊娠期间应避免穿刺操作,分娩时尽量减少胎儿和新生儿接触母血的机会;抗病毒药物应在妊娠前使用•第七,对穿刺针、医疗用具进行彻底消毒 细菌性痢疾•细菌性痢疾简称菌痢是由痢疾杆菌引起的以腹泻为主要症状的肠道传染病主要临床表现为发热、腹痛、腹泻、里急后重、脓血样大便,伴有 发热中毒型急性发作时,可出现高热并出现感染性休克症状,有时出现脑水肿和呼吸衰竭该病呈常年散发,夏秋多见,是我国的多发病之 一  传播途径•痢疾菌随病人和带菌者的粪便排出体外,污染了外环境,通过生活接触、食物、水、苍蝇和手经口感染因此称为\"粪--口\"途径    生活接触是指接触病人或带菌者的日常生活用具而感染,如门把手、被单、 床铺、玩具、桌椅等;这些物品都有一定的痢疾菌检出率手被污染的带菌率可高达15%,因此脏手起着重要的传播作用、尤其是小儿       不论是菌痢患者还是带菌者,如果从事饮食、食品行业,炊事员、保育员,供水等工作,污染食物或水源后可引起暴发流行,对人群威胁较大  预防措施:•1、注意个人卫生,饭前便后洗手,不喝生水•2、不吃不洁或半生食物,生吃瓜果蔬菜要彻底洗净。

      •3、注意食用及选购新鲜食品和水产品,不吃外表、气味或味道异常及腐烂变质的食物•4、避免生熟食物混放或使用同一案板和菜刀•5、注意妥善保管食物,防蝇防尘,剩余食物要冷藏,隔餐食物应彻底加热后再食用•6、控制传染源,及早发现患者进行隔离治疗  肺  结  核   肺结核是传染病中的常见病,又称“白色瘟疫”,曾经在80年代被认为人类已经基本征服的疾病之一但,它在90年代又卷土重来,易感人群的数量也在增加它对机体的侵袭,以及对人体生活,工作造成的影响是绝对不可忽视的    结核病流行情况:全球结核病形势急剧恶化,无论发达国家或发展中国家,结核病人数都在增加据世界卫生组织估算,全球已有近20亿人口受结核菌的感染,有2000万结核病人,每年新发生的结核病病人数为800~1000万人,1995年全球结核病死亡创(自1850年 以来)最高记录,达300万人 结核病是一个全球性的严重公共卫生问题,现已引起国际社会的极大关注至今它仍是危害我国人民健康的重要慢性传染病,我国结核病疫情在全球仍属高发地区  怎样预防肺结核            结核病曾于建国初期被有效控制然而近10年来发病率却显著上升据统计,全球每秒钟既有一个人受结核菌感染,目前我国约有600万结核病人,至少有3.3亿人受结核菌感染。

      占全球患病人数的1/3,居世界第二位本市属疫情严重地区为控制疫情,必须实施最佳结核病控制策略-DOTS策略,即全程督导化疗管理这一策略的成功取决于五项措施的实施:政府承诺、可疑病人的痰涂片检查、在医务人员直接面视下规范的标准短程化疗、主要抗结核药物的供应、完善的督导检查评估系统另外要建立健全结核病防治的专门机构,系统地、有计划地进行结核病的防治工作发现病人,早期治疗,减少结核病的传播机会           隔离肺结核病人,尤其是开放性肺结核病人对集体居住的工作人员应该定期检查,以便早期现病人不要随地吐痰接种卡介苗,初生24小时即可接种 怎样预防肺结核•肺结核病人在家中要实行隔离隔离是指控制病原体防止疾病传染给其他人的技术措施肺结核病人是散布结核病的根源所以要把病人安置在一定环境中,病人的分泌物,用具等均须与健康人分开•由于各种传染病的病原体排出的途径和传染的方式不同,其隔离的方法也不同,肺结核是通过呼吸系统排出病原体,又经过呼吸道侵入健康人体而传染的疾病因此要采取呼吸道隔离有资料显示,一个未经治疗的排菌的活动性肺结核患者,一年内可传染15~20名健康人 •农村贫困人口、各地流动人口及在校学生,是结核病防治的重点人群。

      要注意采取有效的针对性措施,予以特别防治  一、艾滋病基本知识 艾滋病(AIDS) 名称名称: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  病因病因:获得性 发病机理发病机理:免疫缺陷  临床表现临床表现:综合征 病原病原: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 性质性质:传染病 传播途径传播途径:血液、性、母婴 传播特点传播特点:人类普遍易感,速度快,范围广 预后预后:病死率极高,全球第4位死因 预防预防:无特异性疫苗,提高认识,避免高危行为 治疗治疗:尚不能治愈       日常生活中的接触是否能传染上艾滋病一般的生活、工作中的接触,是不会传播艾滋病的与病人共同生活的成员,只要没有性接触或使用被污染的注射器具,以及没有输入感染者的血液及血制品,就不会感染上艾滋病   日常生活中的短暂接触,如,同桌进餐、盆俗、同睡一张床、厕所座位、衣物、相互握手,游泳池里游泳等不会传染上艾滋病;  为安全起见,要求我们平时要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应强调的是,不要与别人共用一个牙刷或剃须刀等生活用品 • 有一报道讲,对曾治疗或护理过严重艾滋病患者,接触过患者的血液、大便和其它体液的2500名医务工作者进行研究和检测,发现其中除3人因被针头刺伤而感染艾滋病病毒外,没有1人发生艾滋病。

      说明在接触艾滋病人或感染者的血液、体液时,若自身皮肤或黏膜有破损,又不注意防护,则感染艾滋病病毒的可能性是存在的 •         传染源传染源•感染HIV的人是本病唯一的传染源,包括   AIDS患者与无症状的HIV感染者•HIV感染者和AIDS患者的各种体液均有传染性•爱滋病具有较长的潜伏期(平均8~10年)   具有很强的传染性   传播途径传播途径•性接触传播:异性性接触、同性性接触和双性性接触是AIDS传播的最常见方式•血液及血液制品传播:使用HIV感染的血液,血液制品及医疗器械共用HIV污染的注射器亦为传播AIDS的重要途径•垂直传播(母婴传播):绝大多数儿童HIV感染和爱滋病病人是经垂直传播而感染 国内艾滋病的传播途径•来自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数据:我国现有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约100万各种感染途径的比例分别是:静脉注射毒品传播为61.6%、采血传播为9.4%、性接触传播为8.4%、血液和血制品传播为1.6%、母婴传播为0.3%,其他还有18.7%的传播途径原因不详              人群易感性人群易感性•人类对HIV普遍易感不同种族人群HIV   的易感性有所不同。

      由于其感染与人们的 行为密切相关,具有高危行为的 人群感染的机会较大 吸毒者HIV感染率(%)五年中增加了五年中增加了5050倍倍 性病病人HIV流行率(%)5 5年增加年增加5555倍倍                 我国艾滋病流行形势可概括为:全国HIV感染者报告人数已超过45092例,感染者估计人数已超过100万人,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全部已发现HIV感染者,三种传播途径(性接触传播、经血传播及母婴传播)均已存在我国艾滋病流行经过散发期、局部流行期转入广泛流行期 谁会感染HIV      ●   每一个人都有可能      ●  有些人危险性很大,有些人危险性小           或很小      ●  感染危险主要取决于自己的行为      ●  评价一个人的危险行为不能仅凭他         (她)是什么人,或不是什么人,分析          他们做了什么,怎么做的                   谢谢! 。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