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语言生态视阈下上海中小学生对上海话演化过程了解程度调查分析及其对策.docx

12页
  • 卖家[上传人]:ji****81
  • 文档编号:260133580
  • 上传时间:2022-02-27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79.68KB
  • / 12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语言生态视阈下上海中小学生对上海话演化过程了解程度调查分析及其对策                    摘要:本文主要研究上海话的起源和其中存在的英语化、吴语化、化、网络流行语化现象文章以语言生态理论为主要依据,通过查阅相关资料,从生态性、时代性、文化性等多角度阐述了上海话的演化过程,并结合调查问卷定性定量地分析了当今中小学生对上海话演化过程了解程度的现状以及上海话传承过程中面临的困难,得出我们应该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等对策推广上海话关键词:上海话英语化吴语化化网络流行语化调查与推广黄国文(2016)指出语言生态学(后称生态语言学)研究有“豪根模式”和“韩礼德模式”两种(Fill,2001a;韩军,2013)豪根模式(Haugen,1972)”认为语言有自己的生态环境,所用语言的社会以及所用语言之人的态度决定了语言生存环境;有了良好的生态环境,语言发展和语言保护就有了基本的保障,语言生态的平衡就会保证文化生态的平衡,人类社会的可持续性发展就有了保障韩礼德(Halliday)1990年在希腊举行的国际应用语言学会议上针对语言系统与生态因素作了精辟发言他指出了“我们的意指方式如何左右我们对环境的影响”,即语言对人类的行为(包括人类对生态影响的行为)的影响(韩礼德,2007)。

      韩礼德模式”把语言的体系和语言的运动与自然生态联系起来,认为语言体系、语言政策和语言规划必须以维护人类社会良好的生存环境为出发点和终结点菲尔(Fill,2001:43)指出,“豪根模式”和“韩礼德模式”是互补的,而不是相互排斥的人类语言生态在恶化,……,通用语越来越通行,地区方言越来越孤岛化(梅德明,2014)上海话承载了上海这座城市文化的沧海桑田,“吴侬软语”是上海这座国际化大都市引以为傲的一张文化名片钱乃荣先生曾经说过:“作为上海本土文化的根基,上海地域的语言文化是上海一方水土独自创造,是上海人民对人类多元文化的一己贡献钱乃荣,2005)也有学者,如朱慧(2014:278),从社会语言学角度,依据上海方言的起源和发展,以及方言和普通话的关系,分析了上海方言的发展变化作为未来这座城市的中流砥柱,现在中小学生对于上海话的了解程度又是如何?本文以生态语言学理论为理论依据,从以下几个方面探究了上海话的演化过程、调查与分析、推广与对策一、上海话的起源上海话是在上海地区悠久历史中形成的方言,汇聚了吴越江南语言文化的精华,有深厚的文化积淀和较好地融合了其他方言的语言生态环境因上海旧属松江府,松江地区方言在嘉兴话的基础上独立发展,形成了吴语中相对滞后的松江话。

      根据《松江府志》记载:明代是“府城视上海为轻,视嘉兴为重”时间的车轮继续滚动,到了清朝则是“府城视上海为轻,视苏州为重”,故苏州话是上海话语音形成过程中重要的吴语代表音源头之一可见,上海话区别于周边吴语的最重要特点是它的混合方言性质,上海话是由本地方言、浙北吴语和苏南吴语混合而成的城市方言(游汝杰,2006:72-78)二、上海话中的英语化现象上海话中存在许多外来词,原因之一是上海有较良好的海纳百川的语言生态环境,也因为外国语言对上海话的积极影响而被吸收,其中很大一部分来源于英语外来词的形式类型可分为音译、音译加附注、半音译半意译、音译兼意译(沈安怡,2010:138-139)外来词中音译词汇占很大一部分,如“红头阿三”(旧上海时的警察)就是由英文“asir”音译而来旧上海时期,英租界的警察多由头缠红布的印度人担任,虽然在中国百姓面前狐假虎威,可一见到英国官员就低声下气,“asir,asir”这也算是上海市民幽默的报复水门汀”“引擎”“沙司”……这些早已融入上海百姓生活方方面面的词汇,在几十年前的上海还是新鲜的外来词如同所有音译现象一样,上海话的音译词汇也根据上海话自身的特点做出了一些调整。

      还是以“阿三”为例,上海话里没有卷舌的“r”音,所以只能把英语sir的[r]发音作同部位不卷舌的[i],念成[asei]音译加附注可以类比英语构词法,加上一个前缀或后缀,使得整个词的词性、指代意发生变化如,当上海人想要形容一个人见过世面,对西方文化颇有见解,尤其是老人,常常使用“老克拉”一词克拉”音译自英语carat,是宝石的重量单位而“老”则可以类比为英语构词法中的前缀,用于强调“老克拉”常用指代人群为上了一定年纪的人常见的半音译半意译词汇多为英文中的合成词,例如“摩托车”该词来源于英文“motorcycle”,这是一个合成词,因此可以将这个单词拆成两个部分,前半部分“motor”直接音译为“摩托”,而如果将后半部分“cycle”与其中文意思和形象联系起来,不难理解为什么“motorcycle”会被译为“摩托车”音译兼意译指的是对整词音译的情况下,采用能表达意义的词,达到音译双关的效果如:“血拼”一词源自英语shopping,保留语音的前提下也表达了买东西大出血的意思日常用的“迷你”是对英语minimum的简称mini的音译,同时在意义上表达了小的意思上海话中的英语化现象其实非常常见,但是作为当时的“新鲜词”,免不了面临像当今网络流行词汇一样的高淘汰率。

      部分由英语音译过来的上海话正在或者已经成为“死语”,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当中小学生被问及一些英语化词汇时会感到十分茫然三、上海话中的吴语化现象上海地处吴语区,上海话是吴语的一种方言,属于吴语太湖片苏沪嘉小片这一语言生态逐渐平衡的发展区起初的上海话是以宋元时期的松江话为蓝本发展起来的,而随着鸦片战争,上海开埠,大量吴语区的“移民”进入上海,上海话也自然融合他们的方言,形成了一支新型的城市吴语现代上海话是一种混合型方言,它的基础方言是松江话,上层方言是苏南及浙北吴语以苏州话为代表的苏南吴语以它强劲的文化竞争力而成为上层方言,以宁波话为代表的浙北吴语则以它强劲的经济竞争力而成为上层方言(游汝杰,2006:72-78)以日常交际中最常用的“阿拉”为例:1.此地踏到戈登路起码二十五分钟,慢弗得,阿拉呒啥关系格,踏惯哉,快点弗在乎《三轮车》倪海曙)2.叫前十年我伲陈家铜钿有,迭格亲眷朋友好象出龙灯沪剧《庵堂相会》唱词)“阿拉”和“我伲”都可以用来表示“我们”,但是如果论哪种说法更为“正统”,“我伲”是最原汁原味的上海话沪剧初名花鼓戏,是上海及江浙一带农村的田头山歌早在清乾隆年间花鼓戏已有流行,它作为一种戏剧形式,尽最大可能保留了戏剧创作时的语言特点。

      而“阿拉”一词最早来自宁波一带,在宁波方言中表示“我们”随着大量宁波人涌入上海,“阿拉”一词也开始从中下层市民中兴起继而成了上海话的代表除了“阿拉”,上海话中还有许多借鉴吴语区的词汇,如:“勿来三”(不行、不成)是苏州话,“莫牢牢”(形容数量多或程度大)是杭州话,新上海人喜欢说“不要太”(“不要太潇洒”、“不要太漂亮”等),是将“莫牢牢”译成了普通话(马小雅,2004:232-240)四、上海话中的化现象随着海峡两岸关系和对台政策出现积极的变化,特别是建设海峡两岸经济区战略部署的提出,开展闽台文化的交流与合作成为社会的关注热点,在开展对台传播文化交流中起到相得益彰的作用《康熙来了》、《女人我最大》等各类台湾综艺节目、流行音乐市场产业发达,知名的台湾作家访谈、热门的台湾美食美容节目铺天盖地进入了上海这个大都市这些产业通过媒体的传播对上海话造成了文化反哺,被愈来愈多的消费者接受,如琼瑶剧中大量出现的“好好吃”(好吃,形容食物口感好)、“好好闻”(好闻,形容气味芬芳)等再如上海话中的“我去过上海”会演化成“我有去过上海”,这是典型的语气组合流行文化最重要的就是流行,基本上是先提供吸引人的内容,于是广泛认同,进而更多人跟风,最终走上商业运作,雪球越滚越大。

      魔都的文化积淀自然不用置疑,但文化积淀和成熟的文化产业是两回事魔都的开放包容给了这些流行文化一个好的土壤上海话的化现象就是在这样的土壤环境中产生就如美国大众流行音乐基本都是英语的,极少量有南美的语言,法语德语基本就流行不起来了但Psy却依靠那首《江南style》挤入billboard榜单上游,同时也挤入了欧洲很多国家成为冠军单曲如果沪语歌手也能创作出能优秀到跨越地域吸引大家欣赏的流行音乐,还要形成规模,那也就有希望变成主流了显然,这是很不容易的《江南style》之后,Psy的《Gentlemen》就弱很多了港台也好,韩流日风也罢,首先是人家文化产品够好,受大众追捧,追剧追星追歌,然后才是爱屋及乌,上海话中的化现象正是在这样的语言生态环境下产生的五、上海话中的网络流行用语化现象随着网络在人们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网络流行语逐渐走下网络走入人们的日常生活,成为人们日常谈话中所使用的语言网络流行语不断涌现、风靡一时,成为网络空间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而上海话作为一种方言也杂聚了很多网络流行语,在虚拟空间中有效拉近了双方的距离如上海话最新网络流行语:1.粢饭糕:又痴又烦又搞的女孩2.月抛型:隐形眼镜一种,又指每个月要换个恋爱对象的人。

      3.少女系男生:温文尔雅的有点女孩性格的男生4.嗲勿煞:对自我感觉良好的人的挖苦语,责他摆臭架子5.蓝瘦香菇——上海话版:窝塞!眼泪水要摒勿牢了!6.洪荒之力——上海话版:嘛里嘛里哄!拼仔老命,拿吃奶额力道侪用册来了!7.友谊的小船说翻就翻——上海话版:两个人明明蛮要好额,讲板米孔就板米孔!8.老司机——上海话版:老法师/老门槛/老吃老做旁友网络流行语已经深深植根于大众文化生活,它的产生与发展、使用与传播反映着社会生态的微妙变化上海话作为一种方言也避免不了受网络流行语的影响,我们应该坚持的是动态的规范运用,从主观、客观双方面入手,使网络流行语的发展和上海话的自身发展处于同步和谐的语言生态环境六、调查问卷分析课题组利用暑假向部分中小学发放了《中小学口语中上海话现状调查问卷》以了解现在中小学生对于上海话的了解程度其中有一道关于上海话中存在的英语化现象的问题:“上海话体现了上海这座城市海纳百川的城市精神,你是否知道一些上海话中外来语的例子?如“水门汀”、“老虎窗”调查结果不容乐观,有近52%的小学生选择了“不清楚”,而60%的中学生“知道”这些外来词的意思中学生了解上海话的主要途径为长辈,而小学生了解上海话的途径为网络和电视节目,他们的家长也更多使用普通话。

      当被问及是否了解上海话的起源时,只有10%的学生回答听说过一些,而81%的学生的回答是“不清楚”可见当代中小学生对本该是母语的上海话的认识十分欠缺,有待于通过历史课等以多样的形式开展认知活动如:上海话怎么形成的?可以先从上海话怎么形成的说起相对而言,学生对上海话中的化现象和网络流行语化现象倒是有几分了解这主要是当前学生接触到了更多的台湾娱乐节目、崇拜港台明星和网络流行语的快速发展上海大学语言研究中心主任钱乃荣认为:上海话能变化,但不能消失,它们富于个性,是上海这座城市文化、历史、发展的见证作为海派文化传承的基础,上海话却没能在中小学中得到推广,与社会大背景有关七、保护上海话的对策基于以上讨论,我们建议推广上海话的对策包括:1.采纳钱乃荣先生的建议:“我们可以从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去推广上海话,用图文并茂的简单易懂的形式让学生了解上海的形成、上海话的起源、演化过程2.2016年12月,修缮一新的上海大世界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民俗、民族、民间”文化为主题展现在世人面前,成为上海城市文化新名片我们可以借鉴这种展览、表演、借鉴传播和输出的高端平台模式来推广上海话3.依靠语言政策的支持教育管理部门和中小学校应该坚持以往保护上海话的政策,在教学中加强对学生的引导,倡。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