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草地培育学的复习题.doc

3页
  • 卖家[上传人]:公****
  • 文档编号:545201788
  • 上传时间:2024-02-27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95KB
  • / 3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名词解释:1草地杂草:草地上除可供家畜利用的饲用植物外,还混生一些家畜不食甚至对家畜有毒有害的植物,这些家畜不食和有毒有害的植物统称为草地杂草2草地: 是主要生长草本植物,或兼有灌丛和稀疏乔木,可以为家畜和野生动物提供食物和生产场所,并可为人类提供优良生活环境、其他生物产品等多种功能的土地——生物资源和草业生产基地3草业:以开发草地资源为基础的多层次综合利用的知识密集型产业4草地培育学:是以草地生态系统的基本规律为理论来利用和培育改良天然草地、建设人工草地、半人工草地、及其经营管理、组织和技术方法的综合措施与理论的一门学科5草地管理学:是以生态学和经济原则相结合为基础,来阐述草地管理的一门学科6生活型:是植物有机体(营养器官)对环境适应的表现形式,是自然地区特定生物气候作用下的产物,是指植物长期适应外界环境而表现出的外貌特征7株丛类型:各类型枝条在株丛中所占的比例组成情况8分蘖:是指枝条自地表或地下茎节、根颈、根蘖上形成枝条的过程.8营养繁殖:从植物体的某一部分营养器官获得一个完整的植物体10草地农业农业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区域的气候、水文、地貌、和土壤条件下,以草本植物为基础,有家畜或野生动物生存,以收货饲用植物、动物及动物产品为主要生产目标的农业生态系统。

      11草地农业农业生态系统耦合:是系统科学与草地农业生态学等多学科交叉的产物,实现后,可大幅度提高草地农业系统的整体生产水平与生态服务功能种间耦合、纵向耦合、横向耦合)12草地农业农业生态系统系统相悖指植物生产系统和动物生产系统的结构性缺陷及由此导致的功能不协调13营养体农业以收获作物茎、叶等营养器官为主要目的的农业生产系统 14放牧家畜结构: 是指放牧畜牧业生产实体中放牧家畜的畜种、品种和畜群的构成。

      即包括畜种结构、品种结构和畜群结构三个方面15畜种结构:放牧畜牧业生产实体中所牧养家畜的种类及其数量比例16品种结构:同一畜种中不同经济用途品种的数量比例17畜群结构:同一种家畜畜群中不同畜龄、不同性别、不同用途的家畜或畜组在畜群中所占的比重18草地演替:草地上一种植物群落被另一种植物群落所代替的变化发展过程 演替可以在小范围内或大范围内发生19进展演替:草地演替的结果,牧草繁茂,层次和种类组成复杂,品质好,产草量高,土壤日渐肥沃,这种有利于生产的演替20退化演替:草地的演替结果导致劣草增多,牧草品质差,产草量低,环境旱化,土壤瘠薄,这种不利于生产的演替称退化演替21持续发展:是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满足其需要能力构成危害.22放牧:家畜在草地的一种牧食行为,是使人工管护下的草食动物在放牧地上采食牧草并将其转化成畜产品的一种生产方式23放牧制度是草地用于放牧时的基本利用体系,制度规定家畜对放牧草地利用的时间和空间上的通盘安排24自由放牧(无系统放牧或无计划放牧):在整个放牧季里,对放牧草地不做任何划区轮牧规划,畜群也无一定组织管理,家畜始终保持在较大草地范围任意采食25划区轮牧:又叫计划放牧,首先把放牧地分成若干个季节放牧地,再在每个季节放牧地内分成若干轮牧分区,按照一定次序逐区轮回利用的一种放牧制度。

      26割草场:以生产干草为主的草地地段,生产上称为割草场或割草地27治标改良:是在原有天然草群的基础上,加强培育和管理措施,(如地面整理,改善和调节土、水、肥、气,清除毒害杂草,草地封育等草群的复壮改良和延迟利用,补播等草群的措施)保护和提高草地生产力28治本改良:对严重退化的草地进行耕翻,建立新的植被,变天然草群为人工草群,是草群的重建改良29草地封育:也就是封滩育草或称划管草原就是把草地暂时封闭一段时期,在此期间不进行放牧或刈割,使牧草有一个休养生息的机会,积累足够的贮藏营养物质,逐渐恢复草地生产力,并使牧草有进行结籽或营养繁殖的机会,促进草群自然更新30划破草皮:是在不破坏天然草地植被的情况下,对草皮进行划缝的一种草地培育措施31休牧:短期禁止放牧利用,是一种在一年内禁止放牧利用32禁牧:禁止放牧利用,是一种对草原实行一年以上禁止放牧利用33草地补播:在不破坏或少破坏原有植被的情况下,在草群中播种一些适应当地自然条件的、有价值的优良牧草,以增加草群中优良牧草种类成分和草地覆盖度,达到提高草地生产力和改善牧草品质的目的34草地农业农业生态系统结构:1.前植物生产层2.植物生产层3.动物生产层4.后动物生产层35草地农业农业生态系统功能与特征:1.开放功能2.自我调节功能3.反馈功能4.营养体利用与籽实利用 并存的特征简答、论述1 我国草地概况和存在的问题:1. 草地利用方式落后,管理粗放,保护力度不够,致使草地超载过牧,人为破坏严重,引起草地退化、沙化、盐碱化;2. 草地生产机械化水平低,机械化水平为美国的1/10。

      3. 草地牧草转化率低,只有先进国家的62%;4. 人工草地面积小,所占比例小2.草地管理的基本原则:1、草地是一种可再生的资源2、草地能够给人类提供食物和皮毛、成本低3、土壤地形和气候特征决定草地的生产力水平4、草地能够给社会提供许多不同产品和服务5、草地管理决策过程要考虑到社会、经济、文化和技术等诸多因素3 生活型的概念及其划分、不同生活型的植物特征?答:生活型:指植物长期适应外界环境而表现出的外貌特征生活型的划分----分为 乔木、灌木、半灌木、多年生草本类、一年生草本类、苔藓类和地衣4 多年生饲用植物的分蘖类型 识别特征 主要代表植物 答: 分蘖类型:根茎型、疏丛型、密丛型、根茎疏丛型、匍匐茎型、根颈型、根蘖型、粗壮须根型、鳞茎型1.根茎型----有两种枝条,即直立茎和地下横走的根茎根茎生长特点:根茎分布在距地表5-10cm处;根茎自母株长出,形成节和节间在根茎的节上长出垂直的更新芽,并可形成枝条 代表植物:芦苇、赖草、无芒雀麦、匍匐冰草2.疏丛型----分蘖节位于地表以下1-5cm处,枝条自分蘖节上的母枝呈锐角形式伸出,形成株丛特点:可形成草皮,但丛与丛之间缺乏联系,因此草皮不结实,易破裂、易起丘。

      代表植物:鸭茅、鹅冠草、多年生黑麦草、老芒麦、猫尾草3.根茎疏丛型---分蘖节位于地表以下,是根茎型和疏丛型相混合的类型,有短根和许多疏丛型丛株连在一起特点:可形成富有弹性的草皮,坚韧、耐踏,不易起丘,最理想的放牧地代表植物:草地早熟禾4.密丛型----分蘖节位于地表或地表附近,节间短,由分蘖节上生长出的枝条彼此紧贴,几乎垂直地面生长特点:易形成“秃顶株丛”,饲用价值低,放牧性强代表植物:芨芨草、各种针茅、羊茅5.匍匐茎型----具有匍匐地表的匍匐茎、在匍匐茎上形成叶、茅和不定根形成新植物特点:常见于潮湿地区,草产量低,营养繁殖能力强代表植物:白三叶、狗牙根、草莓6.根颈型----具有垂直地面的粗壮的主根主根与茎下部较粗部分相融合的地方成为颈,根茎上生有更新芽,长出分枝条特点:这类植物在越冬时,主要保护根颈,受冻整个植株便会死亡,以种子繁殖为主,在透气性良好的土壤中生长发育良好 代表植物:豆科或其他类杂草、红豆草、紫花苜蓿、草木樨、红三叶、红豆7.根蘖型----具有垂直的短根,一般于5-30cm处,垂直短根上长出水平根,在水平根上长出更新芽代表植物:小冠花、田旋花、黄花苜蓿、刺儿菜、干草、苦豆子。

      8.粗壮须根型----无明显的向下生长的主根,具有短的根茎或强的分枝侧根,其根系在形态上类似于禾本科代表植物:车前、毛茛、酸模5 , 枝条类型:各类型的枝条在株丛中所占的比例组成情况生殖枝:具有茎和花序的枝条,花序能开花结实长营养枝:具有茎但无花序的枝条,节间明显短营养枝:由叶鞘和叶片组成,节间不明显6 株丛类型:依据着生位置分为三类:上繁草、下繁草、莲座叶丛草包括:1.上繁草:株高大于1m,以生殖枝和长营养枝为主,适宜割草利用如无芒雀麦、红豆草、赖草2.下繁草:株高40-50cm,以短营养枝为主,叶片较集中,分布于株体中下部,宜放牧利用3.莲座叶丛草:有根出叶,很少或没有茎出叶,叶簇呈莲座状(草地退化标志) 车前、蒲公英7 禾本科植物枝条的生长发育:(一)分蘖 出苗:禾本科植物的种子萌发后,在土壤表面出现第一个叶片时通常称为出苗分蘖节:主枝近地面 可形成分蘖的节一)分蘖时期 :春季分蘖:枝条越冬后,从春季开始分蘖一直进行到抽穗拔节前,随后分蘖过程减缓或停止 特点:由于冬季消耗,营科植物分蘖大多在夏养不足,生活力弱夏季分蘖:营养充足,生活力强,禾本秋季,有助于保证来年来草产量8 种子繁殖与更新:天然草地中,多年生草本植物主要以营养繁殖为主,种子繁殖比重小。

      原因:1.天然草地在结实前被采食或刈割,牧草没有机会形成种子;2.草原区气候多变,大都又处于高寒或干旱地区,牧草生长期太短,热量、水分、温度等某一条件的不足,不能满足牧草结实需求;3.在一些草地中植被密度大,使种子产生幼苗得不到适宜生长和生存条件,以后慢慢死亡;4.在天然草地上,从种子上产生的幼苗比从营养芽上形成的幼苗在营养物质获得方面也差9 多年生草地植物的再生及其影响因素:一牧草再生性:牧草被刈割或采食后,重新生长的特性牧草再生能力:牧草被刈割或采食后,重新生长的能力二牧草再生能力衡量:再生速度:牧草被利用后,单位时间内生长的高度再生强度:牧草被利用后,单位时间内牧草增长的干物质产量再生次数:在生长期内,牧草能忍受刈割或放牧利用的次数影响因素1.生物学特性的影响2.生长环境的影响 日照、温度、雨量、地形、水分、养分 3.利用时期的影响 对草地何时利用,特别是第一次开始利用时期,对其有显著影响4.利用方式和程度的影响 方式有刈割、放牧,留茬高度影响其再生5.利用强度的影响 包括刈割、放牧次数、放牧强度6.贮存营养物质动态的影响11 多年生牧草贮藏营养物质的动态规律:(一)出现两高两低曲线变化(两高:分蘖、结实期; 两低:返青、开花期)春天牧草萌发生长期,体内贮藏的营养物质含量因枝条的萌发所消耗而大大下降,当新枝长出足够叶片时,他便进行光合作用,贮藏营养物质得到补充并不断增加,至分蘖结束拔节,抽穗前达到第一高峰,拔节、抽穗需消耗营养物质,因而其含量下降,直至花期过后,茎生长停止,其含量又开始增加,直至结实期,形成第二高峰。

      二)贮藏营养物质的最大消耗量在萌发----分蘖期,故开始放牧时期不得早于分蘖期;贮藏营养物质最大贮藏量在晚秋,故结束放牧不迟于生长结束前30天12 草地植物的饲用评价答:饲用评价方法有:适口性评价、采食率评价、植物的营养价值评价、综合评价 适口性:指家畜对某种植物的喜好程度,也反映植物饲用品质好坏的一种较为准确的质量指标采食率:指植物被采食部分的重量和地上总量之比六大营养指标为粗蛋白、粗脂肪、粗纤维、无氮浸。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