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1互助专题-上版规划评估.doc
20页青海省互助县城市总体规划(2011-2030) 专题研究报告上版规划实施评估专题研究1目录1. 2009版总体规划概要 21.1 2000版总体规划概要 22. 上版总体规划总体实施评价 32.1 上版总体规划特点 32.2 上版总体规划实施问题 33. 上版总体规划实施情况分析 43.1 总人口与城镇化水平 43.2 城镇体系结构规划 43.3 城市性质 53.4 城市规模 53.5 城市规划区范围 73.6 城市布局结构 73.7 仓储用地规划 83.8 居住用地规划 93.9 公共设施用地规划 103.10 对外交通规划 103.11 道路交通用地 113.12 绿地系统规划 123.13 给水工程规划 133.14 排水工程规划 133.15 电力工程规划 143.16 电信工程规划 143.17 供热工程规划 143.18 燃气工程规划 153.19 环卫设施规划 153.20 防灾规划 153.21 环境保护规划 164. 总体规划修编背景以及修编建议 164.1. 总体规划修编背景 164.2. 修编建议 171. 2009版总体规划概要2009年由西安丝路城市发展研究院编制的《互助县县城总体规划(2009—2025)》(未审批)。
规划期限为2009-2025年,总体目标是推进互助的现代化、产业化、城市化、生态化建设,凸显土族文化特色,建设现代农业、园区工业、和特色旅游业,打造和谐美丽的新互助城市性质为县域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青海重要的土族民俗、自然风光、特色高原的旅游胜地,集旅游休闲型、山水园林型、生态宜居型为一体的高原旅游城市远期(2025年)县城人口规模为15万人,城市建设用地规模为17.83平方公里1.1 2000版总体规划概要2000年,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受互助土族自治县人民政府委托,承担了《青海省互助县城总体规划(2000—2020年)》的修编工作2001年规划成果经由青海省人民政府审查批准通过以下简称2000版总体规划)(1)城市性质互助县域的政治中心、经济中心、文化中心青海重要的旅游景区,优势农畜产品生产加工、商贸服务基地和具有民族特色的现代化城镇2)城市规模2005年县域总人口为39万人,城市化水平为12%县城总人口6万人,城市建设用地为804.25公顷,人均城市建设用地134.04平方米2020年县域总人口为48万人,城市化水平为40%县城总人口15万人,城市建设用地为1814.21公顷,人均城市建设用地120.9平方米。
3)城镇体系空间结构规划县域发展轴线共5条,其中一级轴线2条,二级轴线2条,三级轴线1条一级发展轴线:平大公路互助段,沿线包括五峰、威远、东沟、丹麻、五十、红崖子沟;宁互东路,沿线包括沙塘川、双树、威远二级发展轴线:威远——南门峡公路,主要城镇为南门峡;威远——加定旅游专线公路,沿线包括东和、巴扎、加定三级发展轴线:南门峡——柏门峡,沿线包括边滩4)城市规划区范围东至卓杂滩村;北至白崖子村北;西至西侧山体,自山脚含500m山体;南至沙塘川河与安定河交汇口;东至殡仪馆东侧;东面与东南面山体自山脚含500m山体划入城市规划区规划控制区范围为47.5平方公里5)城区用地发展方向规划期内,城区建设用地的发展方向以向东、东北、东南为主 (6)城区布局结构“三组团、三中心”结构,三个组团分别为城西组团、城东组团、城北组团三中心分别为城市公共生活一、二、三级中心图1 2000版总体规划用地布局图2. 上版总体规划总体实施评价经过近10年的发展,2000版总体规划所确定的阶段性目标已基本实现,对互助县的城市建设起到了积极的指导作用该轮指导思想和规划原则明确,规划整体合理到位,具有以下特点:2.1 上版总体规划特点城镇空间等级结构与城镇职能分工相对明确,城镇发展初具规模,形成了诸如威远镇、塘川镇、五峰镇、丹麻镇等多个特色鲜明的小城镇。
城市用地发展方向基本合理,保证了城市发展的连续性与协调性梳理并拓宽了部分老城区道路,城市“大十字”路网框架基本形成,为城市的发展创造条件同时,在城市发展中,由于面临着众多不确定因素,上版总体规划在实施中也存在以下几个问题2.2 上版总体规划实施问题(1)发展规模问题对城市发展的速度估计过高,城市用地规模及人口规模均低于规划所确定的规模2000版总规预测2010年城市人口规模为8.7万人,2005年城市建设用地为804.25公顷人口规模与用地规模预测偏大,现状城区用地为7.89平方公里2)城市布局问题空间布局:2000版总规提出的“三组团,三中心”的规划结构,除城西组团及其相应的一级公共中心略成规模外,城东组团与城北组团及其相应的公共中心均未形成整个城市的结构不清晰,上版规划确定的空间结构未能得到实施,城市呈摊大饼式原地点状发展城市道路建设:规划道路部分建成,城市“大十字”主干道骨架基本形成,但上版规划确定的“大环”、“小环”、“小十字”等道路骨架均为形成,次级道路未形成体系,丁字路、断头路过多,影响城市交通通畅性公共设施配套:城市非商业的公共设施配套不全,城市建设欠账过多工业用地布局:城市工业用地布局呈“四面开花”态势,城区内及城区周围散布着大量二类、三类工业用地,工业用地过于粗放,缺乏集中统一管理。
3. 上版总体规划实施情况分析2000版总体规划按照建设部《城市规划强制性内容暂行规定》建规[2002]218号的规定,强调了城市总体规划的强制性内容本专题将对强制性内容及重要的经济技术指标与2010年现状进行对比3.1 总人口与城镇化水平县域总人口现状:县域总人口36.8万人;近期:县域总人口39万人;中期:县域总人口42万人;远期:县域总人口48万人县域城镇化水平现状:城镇化水平6.5%;近期:城镇化水平12%;中期:城镇化水平25%;远期:城镇化水平40%实施情况:2010年县域总人口为38.27万人,尚未达到00版总体规划的近期规模 2010年城镇人口10.74万人,城镇化水平28.04%,已超过00版总体规划预测的中期2010年25%的城镇化水平,城镇化水平增长较快3.2 城镇体系结构规划空间布局规划县域发展轴线共5条,其中一级轴线2条,二级轴线2条,三级轴线1条它们是:一级发展轴线:平大公路互助段,沿线包括五峰、威远、东沟、丹麻、五十、红崖子沟宁互东路,沿线包括沙塘川、双树、威远二级发展轴线:威远——南门峡公路,主要城镇为南门峡威远——加定旅游专线公路,沿线包括东和、巴扎、加定三级发展轴线:南门峡——柏门峡,沿线包括边滩。
实施情况:县域5条发展轴线的城镇空间结构体系初具效应,其中县域中南部的乡镇,尤其是县城和塘川镇的建设发展速度较快,县域北部的乡镇建设发展速度略微滞后3.3 城市性质城市性质互助县域的政治中心、经济中心、文化中心青海重要的旅游景区,优势农畜产品生产加工、商贸服务基地和具有民族特色的现代化城镇实施情况:县城在县域的政治、经济、文化的职能在增强,县城的信息、文化等基础设施的建设继续走在地区前列互助县的民族特色和文化优势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尚待加强,旅游景区的品质和地位需要提升3.4 城市规模城市人口规模现状(1999年):3.4万人;近期(2005年):6.0万人;中期(2010年):8.7万人;远期(2020年):15.0万人城市用地规模现状(1999年):用地规模379.37公顷,人均111.58平方米;近期(2005年):用地规模804.25公顷,人均134.04平方米;远期(2020年):用地规模1814.21公顷,人均120.9平方米实施情况:2010年城市人口规模为6.67万人,已超过上版规划预测2005年6万人的人口规模,但未达到上版规划预测2010年8.7万人的人口规模;2010年城市建设用地规模为7.89平方公里,人均118.3平方米,尚未达到上版规划预测的2005年用地规模和人均用地指标。
中心城区现状用地平衡表用地代码用地名称用地面积(公顷)占城镇建设用地的比重(%)人均(平方米)R居住用地391.6 49.6 58.7 其中基础教育设施用地30.8 3.9 4.6 C公共设施用地111.8 14.2 16.8 其中C1行政办公用地22.4 2.8 3.4 C2商业金融用地25.1 3.2 3.8 C3文化娱乐用地12.5 1.6 1.9 C4体育用地35.7 4.5 5.4 C5医疗卫生用地4.2 0.5 0.6 C6教育科研用地11.0 1.4 1.6 C7文物古迹用地0.1 0.0 0.0 C9其他公共设施用地0.8 0.1 0.1 M工业用地109.2 13.8 16.4 W仓储用地6.1 0.8 0.9 T对外交通用地0.9 0.1 0.1 S道路广场用地78.2 9.9 11.7 U市政设施用地15.3 1.9 2.3 G绿地75.9 9.6 11.4 其中G1公共绿地21.1 2.7 3.2 合计城镇建设用地789.0 100.0 118.3 注:2010年现状人口为6.67万人图2 2000版总体规划近期用地图图3 2010年用地现状图3.5 城市规划区范围规划控制区范围东北至卓杂滩村;北至白崖子村北;西至西侧山体,自山脚含500m山体;南至沙塘川河与安定河交汇口;东至殡仪馆东侧;东面与东南面山体自山脚含500m山体划入城市规划区。
规划控制区范围为47.5平方公里实施情况:互助县2010年建成区并未超出上版规划确定的规划区范围,符合上版规划要求3.6 城市布局结构1.近期结合现状完善城市南部、发展东南部远期沿东北向发展,并以此方向作为城市长久发展的方向2.城市由现状的一个城区、一个中心向远期的三个组团、三个(公共生活)中心结构过渡,三个组团分别为城西组团、城东组团、城北组团城西组团依托老城区发展而成,老城区为集行政、公共设施、旅游服务、居住生活等多种功能为一体的城市公共生活中心老城区以南为未来互助城市的科技中心城东组团南部为未来的产业中心,北部为居住与公共服务设施用地城北组团以行政办公、公共服务、居住、产业为主导,远期形成功能相对完善、相对独立的城市新区城市远期为“三星结构”,以城西组团为一级城市公共生活中心,城北组团为二级城市公共生活中心,城东组团为三级城市公共生活中心城市工业与仓储主要布置在城西组团及城东组团南部互助县城由四条自然生态构架将自然环境同城市人工环境有机建构四条生态构架分别是:以沙塘川河、毛斯河、安定河为基础建构的生态构架及城市中部东西向的一条绿色通道规划的城市道路骨架为城西组团、城东组团的一“大环”套一 “大十字”加上城北组团的“小环”套一“小十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