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鸭窠围的夜(节选)赏析.docx
2页鸭窠围的夜(节选)赏析■ 沈从文 天快黄昏时落了一阵雪子,不久就停了天气真冷,在寒气中一切都仿佛结了冰便是空气,也像快要冻结的样子我包定的那一只小船,在天空大把撒着雪子时已泊了岸,从桃源县沿河而上这已是第五个夜晚看情形晚上还会有风有雪,故船泊岸边时便从各处挑选好地方沿岸除了某一处有片沙嘴宜于泊船以外,其余地方全是黛色如屋的大岩石石头既然那么大,船又那么小,我们都希望寻觅得到一个能作小船风雪屏障,同时要上岸又还方便的处所凡是可以泊船的地方早已被当地渔船占去了小船上的水手,把船上下各处撑去,钢钻头敲打着沿岸大石头,发出好听的声音,结果这只小船,还是不能不同许多大小船只一样,在正当泊船处插了篙子,把当作锚头用的石碇抛到沙上去,尽那行将来到的风雪,摊派到这只船上 这地方是个长潭的转折处,两岸是高大壁立千丈的山,山头上长着小小竹子,长年翠色逼人这时节两山只剩余一抹深黑,赖天空微明为画出一个轮廓但在黄昏里看来如一种奇迹的,却是两岸高处去水已三十丈上下的吊脚楼这些房子莫不俨然悬挂在半空中,借着黄昏的金光,还可以把这些希奇的楼房形体,看得出个大略这些房子同沿河一切房子有个共通相似处,便是从结构上说来,处处显出对于木材的浪费。
房屋既在半山上,不用那么多木料,便不能成为房子吗?半山上也用吊脚楼形式,这形式是必须的吗?然而这条河水的大宗出口是木料,木材比石块还不值价因此,即或是河水永远长不到处,吊脚楼房子依然存在,似乎也不应当有何惹眼惊奇了但沿河因为有了这些楼房,长年与流水斗争的水手,寄身船中枯闷成疾的旅行者,以及其他过路人,却有了落脚处了这些人的疲劳与寂寞是从这些房子中可以一律解除的地方既好看,也好玩 河面大小船只泊定后,莫不点了小小的油灯,拉了篷各个船上皆在后舱烧了火,用铁鼎罐煮红米饭饭焖熟后,又换锅子熬油,哗的把菜蔬倒进热锅里去一切齐全了,各人蹲在舱板上三碗五碗把腹中填满后,天已夜了水手们怕冷怕动的收拾碗盏后,就莫不在舱板上摊开了被盖,把身体钻进那个预先卷成一筒又冷又湿的硬棉被里去休息至于那些想喝一杯的,发了烟瘾得靠靠灯,船上烟灰又翻尽了的,或一无所为,只是不甘寂寞,好事好玩想到岸上去烤烤火谈谈天的,便莫不提了桅灯,或燃一段废缆子,摇晃着从船头跳上了岸,从一堆石头间的小路径,爬到半山上吊脚楼房子那边去,找寻自己的熟人,找寻自己的熟地陌生人自然也有来到这条河中来到这种吊脚楼房子里的时节,但一到地,在火堆旁小板凳上一坐,便是陌生人,即刻也就可以称为熟人乡亲了。
这河边两岸除了停泊有上下行的大小船只三十左右以外,还有无数在日前趁融雪涨水放下形体大小不一的木筏较小的木筏,上面供给人住宿过夜的棚子也不见,一到了码头,便各自上岸找住处去了大一些的木筏呢,则有房屋,有船只,有小小菜园与养猪养鸡栅栏,还有女眷和小孩子 黑夜占领了全个河面时,还可以看到木筏上的火光,吊脚楼窗口的灯光,以及上岸下船在河岸大石间飘忽动人的火炬红光这时节岸上船上都有人说话,吊脚楼上且有妇人在黯淡灯光下唱小曲的声音,每次唱完一支小曲时,就有人笑嚷什么人家吊脚楼下有匹小羊叫,固执而且柔和的声音,使人听来觉得忧郁我心中想着,“这一定是从别一处牵来的,另外一个地方,那小畜生的母亲,一定也那么固执的鸣着吧算算日子,再过十一天便过年了小畜生明不明白只能在这个世界上活过十天八天?”明白也罢,不明白也罢,这小畜生是为了过年而赶来,应在这个地方死去的此后固执而又柔和的声音,将在我耳边永远不会消失我觉得忧郁起来了我仿佛触着了这世界上一点东西,看明白了这世界上一点东西,心里软和得很 (选自《湘西散记》) 【赏析】 作者将写景、叙事和抒情熔于一炉,湘西风情经过作者的诗意之笔,充满浓浓的诗情画意。
高耸的吊脚楼本是因地理和气候等自然原因所致,但在作者看来“既好看,也好玩”,吊脚楼上黯淡灯光里妇人唱小曲的声音,特别是吊脚楼下小羊“固执而且柔和”的叫声,使得作者“仿佛触着了这世界上一点东西,看明白了这世界上一点东西,心里软和得很”文章没有华丽的辞藻,如文中溢出的淳朴民风那样朴实自然,使人获得人情美与风俗美的享受,有一种如历其境、如睹其人、如悦其情、回归自然、返璞归真的感受 这种用文字捕捉声音及心情的努力,使《鸭窠围的夜》成了现代散文中极为独特的架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