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对我国环境规划现状及存在问题的分析.doc
7页对我国环境规划现状及存在问题的分析秦芳(山西大学工程学院 山西 太原 030013)【摘 要】环境规划是协调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有效工具文章在介绍国外环境规划研究概况后分析了我国环境规划的现状及存在问题,指出建立完善的规划体系和综合决策方法是环境规划的发展趋势关键词】环境规划;问题;趋势For Our Country's Environmental Planning of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Problems of AnalysisQin Fang(Shanxi University College of Engineering Shanxi Taiyuan 030013)Abstract: Environmental planning is an efficient tool to correspond the economy developments with the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The researches on general situation of the environmental planning abroad and analyses the present situation and problem in china.It also points out that to establish the perfect planning system and integrated decision methods is the tendency of environmental planning.Key words:Environmental planning; problem; tendency1引言 迫于日益严重的环境压力,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不得不把环境问题作为重要而紧迫的问题加以认真研究。
防治污染,保护和建设好生态环境,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也己成为世界各国普遍追求的一个基本目标环境规划作为调控人们的各种生产生活实施活动,减少污染,防止资源破坏,保护人类生存、经济和社会持续稳定发展所依赖的基础,担负着从整体上、战略上和统筹规划上综合研究、解决环境和经济、协调发展与环境问题的任务1 我国环境规划的现状1.1 理论基础研究环境规划在近几十年内的发展过程中,绝大多数是对规划方法的研究和探讨,而对规划理论的研究则相对薄弱,缺乏对环境规划体系的完整论述和高度深化,真正理论层面的成果却不多,致使理论体系尚未形成,尤其是核心理论没有形成[1]有关环境规划的理论基础、规划程序、编制内容、规划模式等虽有涉及,但是难以构成有机统一的体系刘天齐[2]等人认为协调发展论、可持续发展论和生态理论是制定环境规划的理论基础,并对三个理论分别加以详细地阐述,表征了环境规划的部分内涵,但是他没有从系统的角度对3个理论进行综合研究,因此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基础体系曹勇宏[3]等在对我国当前环境规划学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局限性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环境规划要从“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的理念出发,在系统的背景下进行综合研究,要善于从整体上协调各组成要素的关系,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唐剑武[4]等认为将环境承载力作为环境与社会、经济相协调的中介和理论依据是合适的崔铁宁[5]等认为应在中小城镇环境规划中引入循环经济的理念,并加以扩展尚金城[6]在其主编的《环境规划与管理》一书中重点分析了与环境规划与管理关系密切的可持续发展理论、人地系统理论、区域复合生态系统理论和环境政策学理论,并分析了上述理论和环境规划与管理之间的相互关系,认为上述理论为《环境规划与管理》的研究与实施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而张宝莉,徐玉新在其主编的环境管理与规划一书中所提出的空间结构理论,拓展了环境规划的理论基础1.2 规划内容和模式研究 我国学者在对各级环境规划进行实践和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得出现状调查与评价、发展预测、目标和指标体系确定、环境功能区划、方案确定与优化是当前环境规划不可缺少的编制程序,在进行现状调查分析的基础上进行预测分析、制定和优选方案、落实措施则被认为是一般的规划模式不同行政范围、地域范围的环境规划内容有所不同,但是污染控制始终是环境规划非常重要的内容 近年来,环境规划中的公众参与不断受到重视,公众作为维持生态、保护环境的3个基本支点之一,环境保护缺乏公众的参与显然是不可能取得成功的。
广泛而有效的公众参与有助于解决环境冲突,提高环境的可行性和有效性黄莉敏认为公众参与环境规划的开展是一个渐进的、动态的历史过程,它与一个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息息相关公众参与环境规划的实践,必将经历从自发到自觉,从简约到丰富,从表层至深层,从伦理化到世俗化的过程随着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不断推进,公众参与环境规划将向更加“细化”“物化”“可操作化”方向发展,并逐步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公众参与环境规划管理,成为政府实施环境建设的有效手段韩沙沙则论述了环境规划中公众参与的作用、存在问题和挑战随着人们对环境问题认识的不断深入,有关环境非线性特征的研究也逐步展开曾光明等考虑到非线性特征对环境投入的效益影响,认为与传统的环境管理或规划相比,这种考虑环境系统有关非线性特征影响的投入策略可以达到用较少的经费获得迅速的环境改善1.3 方法与技术模型研究1.3.1 方研究法 学术界对环境规划方法,包括建立指标体系、预测未来发展、优选方案、协调经济环境之间的矛盾等,开展了较为广泛地研究,但在方法选择上,尚未达成一致的意见 指标体系的建立是环境规划的一项重要内容,目前应用比较广泛的方法有环境承载力分析、生态适宜度评价、基于压力—状态—响应(PSR)模型的指标体系构建等方法得到了普遍应用。
环境承载力[4]是指在一定时间、范围和状态下,区域环境对人类社会活动承受能力的域值,包括环境的容量、质量和承受力,它能够比较客观地反映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该方法在福建渭洲湾开发区[4]、临淄地区水环境、广东肇庆综合环境承载力研究以及长春经济技术开发区等区域得到了应用,根据环境承载力建立指标体系并进行预测评价,可以确定区域的发强度和发展方向,度量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综合能力,具有一定的指导性生态适宜度评价方法已经成为城市环境功能分区及土地和旅游资源规划与管理的重要依据之一,范谦等将其拓展到开发区环评与环境规划中,结合常熟东南开发区现状建立了一套生态适宜度评价模型,并将GIS的模型引入其中,进行定量化分析应用结果表明,生态适宜度评价指标体系能够客观地反映区域及周边地区的生态环境现状和彼此间的环境功能影响,最大限度地实现区域生态环境保护和不同土地利用功能的协调PSR模型能够更好地反映规划区域内各个子系统及其相互制约关系,而且还能有效地揭示污染发生、发展和治理的过程,王红旗等基于PSR模型建立了水生野生动物保护区的环境指标体系,指标之间形成了动态、有机和相互联系的指标链 层次分析法(AHP)是一种适用于影响因素较多的复杂系统的决策分析方法,它在环境规划指标和方案的筛选、规划预测等方面应用广泛。
张明顺等以秦皇岛市环境指标体系研究为例,运用层次分析法,结合专家咨询,计算出了目前常用的五大类、62个单项指标的权值,其成果比较符合实际,可以满足环境规划工作的实际需要 情景分析法是政策和规划领域中的重要研究工具,它是对未来可能发生的态势及其相互影响进行分析的有效方法刘永等提出将情景分析引入环境规划,并以四川省邛海流域环境规划为例详细阐述了应用情景分析法的步骤和方法情景分析法更能体现环境规划时效性和政策性的特点,它充分考虑了未来发展的不确定性,对可能产生的多种结果进行分析,相对于模型预测等传统方法更加客观、公正1.3.2 技术模型研究 技术模型的研究和应用是环境规划研究最为活跃的领域,它对提高规划的科学性、动态性和信息化程度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3S及VR等现代技术的应用极大提高了环境规划信息获取的真实性、可靠性和广泛性;MATLAB、Surfer 8.0、Access数据库等技术软件在环境规划中的拓展应用使得规划数据的分析预测更加准确、快速系统动力学仿真模型用以模拟封闭系统的动态变化,定量预测系统行为,确定规划最佳方案张雪花等应用SD-MOP整合模型对秦皇岛市进行城市生态环境系统规划研究,得到了对城市可持续发展支撑水平较高的规划方案。
北京大学郭怀成等针对环境系统的多目标性、动态性、不确定性特性,开发了一系列不确定性多目标环境系统分析和规划优化模型,包括应用于海沧投资区环境规划的不确性多目标混合整数规划模型、应用于洱海规划的不确定性模糊多目标规划模型、应用于旅游城市环境规划的不确定性多目标系统规划优化模型等,该类模型在解决具有复杂动力学行为的环境系统规划问题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决策支持作用 环境规划为环境管理提供决策依据和科学,环境规划决策支持体系则为环境规划实现现代化操作提供了技术手段Mikiko Kainuma等人在1990年率先开发了一套适用于环境规划的综合决策支持系统,并在日本东京湾环境规划中加以应用,该系统包括8个子系统,其中3个子系统用来管理相关数据和模型,2个子系统用来识别和定义环境问题,另外的3个子系统用于复杂的模型计算、分析环境规划决策支持系统可以用来辅助解决半结构化和非结构化的决策问题,能更好地体现环境规划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动态性要求,我国从1995开始设计研究,现己建立起若干个适用于城市区域、经济开发区等不同范围环境规划的决策支持系统曹勇宏根据开放的复杂局系统理论提出了区域环境规划的综合集成方法,即用从定性到定量的综合集成法,将环境规划相关学科的先进科学理论、技术方法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充分利用起来,形成了EPR (Environmental planning of region EPR)集成化方法。
2 我国环境规划中存在的问题2.1 环境规划局部研究多于整体一个完整的规划应包括从制定到实施的全过程现在环境规划的研究范围,只局限在规划的制定上,至于怎样促使规划实施、用什么手段实施,则很少有人进行这方面的研究[1]对规划制定过程的研究也多是偏重于局部内容的研究,如探讨环境规划中如何有效的实施公众参与和应用冲突分析机制、如何将环境规划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中等等,对规划系统性的研究较少,在规划的理论基础研究、规划方法和规划内容的有机结合等方面研究尤其不足2.2 环境规划的技术方法研究多于理论研究当前,环境规划技术方法研究是环境规划研究领域最活跃的部分,涉及到数学模型、计算机技术开发等等方面,但对于理论体系的研究较少目前虽然有不少专家从不同领域提出不同的理论,但缺乏统一的理论框架,各种环境规划的理论与理论之间、方法与方法之间、理论与方法之间的衔接性与兼容性差,缺乏对环境规划全过程的认知、分析和解释2.3 环境规划的非线性特征不足线性规划的主要目的就是优化一个目标函数,同时满足一组约束条件,并且函数的约束条件都必须是线性的但是环境规划具有明显的非线性特征,而传统的环境规划忽略了环境系统有关的非线性特征,在实际环境规划中,很少考虑到非线性特征对环境投入的效益影响。
因此,如何正确把握环境系统的非线性特征,充分考虑可能影响环境系统未来发展情况的诸多因素,不断提高环境规划的可操作性是环境规划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2.4 规划决策支持系统的研制工作亟待加强基于GIS的规划决策支持系统对于环境规划资料库的建立,各类数据的分析、表征和管理在环境规划领域具有明显的优越性目前,我国已建立了省级环境决策支持系统,但其实用程度有待加强,环境统计的广度和深度都不尽人意,制约了环境规划的发展而且决策系统也没有统一的标准,加大了选择的难度[8]2.5 环境规划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