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浅谈胸痹的中医辨析与中药治则.doc
5页浅谈“胸痹”的中医辨析与中药治则胸痹,病证名出《灵枢?本藏》一般指以胸膺部窒塞疼痛为主的 病证指痰浊、瘀血等阴邪凝结,胸阳失宣,气机闭阻,脉络不通的 病症症见胸满闷痛,甚则痛引彻背,喘息,不得平卧等治以温阳 益气,疏气豁痰为主;病延口久,络脉瘀阻者,兼以通络常用桔篓 棘白泳 桔萎棘白半夏汤、乌头赤石脂丸等方《症因脉治?胸痹庆 “胸痹之证,即胃痹也胸前满闷,凝结不行,食入即痛,不得下咽, 时或作呕”⑴胸痹者,乃胸间闭塞而痛也其主证为胸憋,心痛形成胸痹的原 因大多为胸阳不足,阴乘阳位,气机不畅所致即上焦阳虚,阴邪上 逆,闭塞清旷之区,阳气不通之故《医宗金鉴?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 曰:“凡阴实之邪,皆得以乘阳虚之胸,所以病胸痹心痛后世医家对胸痹的证候、脉象、治疗以及其病理机转论述均有发展, 如《类证治裁》曰:“胸痹胸中阳微不运,久则阴乘阳位而为痹结也其 症胸满喘息,短气不利,痛引心背,由胸中阳气不舒,浊阴得以上逆, 而阻其升降,甚则气结咳唾,胸痛彻背、夫诸阳受气于胸中,必胸次 空旷,而后清气转运,布息展舒胸痹之脉,阳微阴弦,阳微知在上 焦,阴弦则为心痛此金匮千金均以通阳主治也又如余无言叔述:“所 谓胸痹,统一胸部而言,且其痛,有放散性,有胁下逆抢心,诸逆心 悬痛,心痛彻背,背痛彻心”12)。
较常见的胸痹证状和治法方药论述如下1阳虚气滞痰涎壅塞临床表现:胸憋时痛,心痛彻背,胸骁痞满,胁下逆抢心,喘息 短气不得卧,咳嗽,痰多而盛,神疲乏力,形塞肢冷,舌苔白或厚 腻,舌质淡,脉弦滑或沉迟或紧数治法方药:通阳散结,豁痰下气用瓜篓稚白半夏汤(桔篓、薙白、 半夏、白酒)、导痰汤(半夏、天南星、橘红、枳实、赤茯苓、甘草)、 细辛散(细辛、麻黄、葛根、荆芥、白术、赤芍药、紫苑、桔梗、桂心、 廿草、五味子)、前胡散(前胡、茯苓、白术、白芍、桂心、当归、半夏、 吴茱萸、麦冬、大枣、羊脂)等方2胸中气塞饮邪挟痰临床表现:胸闷短气,头晕冃弦,胸胁支满,咳逆吐涎,小便不 利,舌苔薄白,舌质淡,脉沉细治法方药:宣肺利水,疏利胃气用茯苓杏仁甘草汤(茯苓、杏仁、 甘草)、橘枳姜汤(橘皮、枳实、生姜)、苓桂术甘汤(茯苓、桂枝、白 术、甘草炙)等方3阴寒厥冷遏阻心阳临床表现:胸痛胸闷,心痛彻背,背痛彻心,四肢厥冷,喜暧喜 温,面色苍白,或紫暗灰滞,爪甲青紫,脉沉紧,或结代,舌质淡 或青紫治法方药:扶阳通痹,峻逐阴邪用赤石脂丸(黄连、当归、赤石脂、干姜)、回阳饮(人参、制附子、炙廿草、炮干姜)等方4气滞血瘀脉络闭阻临床表现:胸闷心痛,短气,喘息,心烦善恐,口唇、爪甲青紫, 皮肤暗滞,苔白或干,舌质青紫,舌尖边有瘀点,脉细涩结代。
治法方药:行气活血,化瘀通络用血府逐瘀汤(当归、生地、桃 仁、红花、枳壳、赤芍、柴胡、甘草、桔桢、川茸、牛膝)、加味丹 参饮(丹参、檀香、砂仁、青皮、百合、乌药、川楝子、郁金)、膈下 逐瘀汤(灵脂、当归、川茸、桃仁、丹皮、赤芍、乌药、玄胡索、甘草、 香附、红花、枳壳)等方5心阴不足内热灼营临床表现:胸闷心痛,心悸怔忡,虚烦不眠,躁扰不宁,五心烦 热,潮热盗汗,呼吸气短,或急促困难,口干饮少,咳嗽少痰,偶 有咯血,尿赤便结,头晕冃眩,苔少或干或无苔或剥苔,舌质红绛或 青紫,脉细数或结代治法方药:滋阴除烦,养心宁神用天王补心丹(酸枣仁、柏子仁、 当归、天冬、麦冬、生地、人参、丹参、玄参、云苓、五味子、远志肉、 桔梗)、百合固金汤(生地黄、熟地黄、当归、芍药、甘草、百合、贝母、 麦冬、桔樓、玄参)等方6心气不足心阳虚损临床表现:心痛憋闷,心悸气短,面色?白,言语轻微,精神萎 糜,一身尽肿,四肢无力,形寒肢冷,口汗纳少,小便不利,舌苔 薄白,舌质淡,脉沉无力,或细或结代治法方药:补养心气,温煦心阳用保元汤(人参、黄耆、廿草、肉桂)、四君子汤(人参、甘草、茯苓、白术)等方7阴阳两虚气血不继临床表现:胸闷心痛,夜卧憋醒,短气心悸,自汗,口干少津, 头晕耳呜,食少倦怠,腰酸肢软,恶风肢冷,或手足心热,夜尿频 数,舌质红或暗,舌苔少或少津,脉弦细无力,或结代。
治法方药:益气补血,滋阴复脉用炙甘草汤(炙甘草、生姜、桂 枝、人参、干地黄、阿胶、麦门冬、麻仁、大枣)、八珍汤(当归、川 莒、熟地、白芍药、人参、白术、茯苓、甘草)等方8心阳欲脱肺心衰竭临床表现:胸闷气憋,心痛频发,咳嗽喘息,吐血咯血,语言低 微,冷汗淋漓肢厥肤冷,重则神志昏蒙,沉睡不醒,或神昏谑语,舌 质青紫或紫降,苔少或黄燥,脉沉细虚数无神,或出现怪脉(尙跃、 雀啄、弹石)治法方药:回阳救逆,益气固精用参附汤(人参、附子)、回阳救 急汤(熟附子、T姜、人参、甘草、白术、肉桂、陈皮、五味子、茯苓、 半夏制)、四逆汤(附子、干姜、炙甘草)等方文献[1]中还叙述:胸痹,2即胃痹《症因脉治?胸痹》:“胸痹之证, 即胃痹也胸前满闷,凝结不行,食入即痛,不得下咽,时或作呕” 作者查阅资料(2〕中也有叙述:古人曾将心痛和胃皖痛误认为一证,使 后人认识含糊,很难辨识,至明清王肯堂对心痛和冒脱痛有了明确的认 识《证治准绳》曰:“或问丹溪言,心痛即胃痛,然乎?曰:心与胃各 一脏,其病形不同,因胃皖痛处在心下,故有当心而痛之名,岂胃皖 痛即心痛者哉!历代方论,将二者混于一门,误自此始这里明确地 指岀心痛与胃胶痛为两种病,不应混淆。
作者在H常生活和工作中也了解到,现在的心脏病患者(胸痹患者), 在患大面积心梗之前,一般都有胃难受(胃痛)之症状,这也可能与文 献[1]的论述相符,作者能力知识有限,不敢多言,只能将文献论述与 生活中发现的事联系一下,如有不妥之处,请各位同仁提出宝贵意见参考文献[1]严世芸•简明中医辞典•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0.[2]冷方南•中医内科临床治疗学•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