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诗的时空结构.docx
15页古诗的时空结构古诗的时空结构古诗,无论是古体还是近体,在词句上都有一种强烈 区别于现代诗歌的格式和风格在用词上,古诗(尤其是 文人诗)的最大特点就是用典古诗的用典,就现在来分 析,其意义不仅在于用了一些典故,还在于文人用典使古 诗逐渐形成了其特有的词域那么,什么是词域呢?简单 说,就是诗歌用词的范围在描写月亮时,从不用月亮这个词,而是用诸如:白 玉盘,玉兔,蟾宫,婵娟这些词汇因此,可以列一个关 于月亮的词语表,而后再深入分析用语范围词语 古诗用否 现代诗用否 由来与典故口语 月亮 否 用科学用语 月球 否 用含典用语 玉盘 用 否李白诗:“少小不识月,呼作白玉盘”玉兔 用 用 传说其上有兔,卧于桂树下蟾宫 用 否 传说其上有蟾蜍婵娟 用 否嫦娥的别名月宫 用 否 嫦娥的宫殿月桂 用 否传说其上有桂树可见,古诗比现代诗在月亮这一事物上的用语更为丰 富再看看古诗中描写月亮的诗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唐-李白《夜思》)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宋-苏轼《水调歌头-明月 几时有》)人闲桂花落,月静春山空唐-王维《鸟鸣涧》) 少小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白云 端唐-李白《古郎月行》)月落乌啼霜满天。
唐-张继《枫桥夜泊》)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唐-李白《月下独酌》)古诗有多少关于月亮的意象描写,而现代诗歌当中则 很少有典型描写能够与之媲美这些古诗名句当中,不拘 合律与否,都在词域之中那么,古诗的词域是否就如一 个词典,多为书面用语,供人作诗时摘来捏去,堆砌辞 藻现代人作古诗,倒是常常犯忌,或用典过涩,或读来 不畅但以上所举诗句,艰涩、堆砌的毛病都没有,堪称 千古绝唱不由我不深思,古人在古代,用古文,何以能 写出如此美妙、意境高远、今古共赏、雅俗同乐的句子 呢?是美月照染了美文吗?在短暂的现代诗歌发展史中, 优秀之作凤毛麟角现代诗人们还没有充分的时空来超越 和创造,还来不及构建现代诗的世界似乎现代诗的词域 与汉语词典是全等的这使得现代诗在全面的开放中失去 了独特性现在诗不讲究词域与用典,本以为可以不拘一 格,更为浅显然而,丰富的诗外联想却消失了,就因为 中国的现代诗歌没有自己的词域那么,词域为什么那么重要呢?它是如何诱发了丰富 的联想呢?让我们先来分析一下古诗的词域吧诗歌(古诗)发源自民歌而民歌的词域是口语化 的后来,文人和官府搜集整理民歌,便出现了乐府此 后,对乐府加以模仿及超越,使得文人诗成为诗歌的主 流。
历朝历代文人诗分合沉积,逐渐形成了古诗的风骨体 系一般来说,文人都是先读诗学诗,而后才作诗的在 作诗的过程中,文人用词必经过不断仔细筛选与推敲他 还要联系自己的诗学记忆,这就包括了其他诗人及其作 品历朝历代的诗歌创作与演化,就是一部诗歌的遗传变 异、适者生存的进化史于是,古诗的词域就形成了像 现在出版的《古诗鉴赏词典》就有些接近于词域词典,但 区别是,前者是以诗句而非词语为基本论述单元的我以为,关于词域的词典是没有存在意义的,即使存在也对诗 歌艺术无益其实,这种词典早就以无形散落在几千年的 中国诗歌文化当中了我这里研究的是古诗当中词域的概念由于古诗是以句子 为基本单位的,单纯的词域是非实在的只有寄寓在诗句 当中,词域才有功用那么,词域的功用(包含其中的词 的功用)是什么呢?来分析一下“柳”这个词吧古诗中有关“柳”的诗句如: 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无情最是台城 柳,依旧烟笼十里堤唐-韦庄《金陵图》)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唐-王之涣《出塞》) 五月天下雪,无花只有寒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 看唐-李白《塞下曲》)春江一曲柳千条,二十年前旧板桥曾与美人桥上别,恨无消息到今朝。
唐-刘禹锡《杨柳枝》)台城柳表现了“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的历 史无常与有常柳依旧如烟地笼着十里长堤,而六朝已 废《出塞》和《塞下曲》中的“杨柳”和“折柳”皆来自古曲 《折杨柳》同时,柳又含有“春色”之意,正与塞外之寒对 照刘禹锡《杨柳枝》中的柳是赠别之柳,因而柳有“离别” 的意思故对“柳”可作如下分析:柳————> 生命 ————> 常在 ————> 人生与历史 的沧桑| | || | ||春————> 寒 ————> 孤独、失落| || |折柳 ————> 离别 ————————————> 异地、他乡(塞外)之苦诗中写柳,意在寄托情怀若是现代诗歌中的“柳”,其 内涵仅在上下文中表现出来而古诗当中的“柳”,则于本诗 之外更有诗意因为古诗中的“柳”已是词域中的“柳”由此 及彼,由内及外,会深发出许多种含义来这样,“柳”的诗 象(与自然的物象相对而言)就丰富了它既是春之柳, 又是常在之柳;既有离别折柳,又有家乡翠柳;既含《阳 关三叠》之叹,又集《折杨柳》之怨这比现代诗歌中的 “柳”,不知丰满茂盛几何了那么,为什么会如此呢?就是因为古诗有自己的词 域,而现代诗歌没有自己的词域(有时会向古诗借用)。
这 样一来,古诗词域中的“柳”就不是自然之柳了,而成了给予 读者进入联想时空的契点也只有主动地联想,才会深化 对诗意的理解柳”是古诗词域的一个例子我们可以轻易地列出一个 古诗词域的小清单来,但这也只是弥散于古诗当中的大词 域的一个尘埃小集:1、天日:夸父逐日、后羿射日、六龙回日、夕阳落日 月:玉兔、吴刚、婵娟、嫦娥、月宫 星:参商之动、牛郎织女、北斗、银河 天:阊阖、碧落、瑶台2、地城关:阳关、玉门、姑苏、阊门、楼兰、长安、金 陵、灞陵、扬州山岳:胥山、岱岳、蓝田、赤壁、巴山、巫山、阴 山、天山、首阳山河域:秦淮、黄河、长江宫殿:吴宫、长生殿、昭阳殿 仙境:蓬莱、桃花源 泛名:二十四桥、四百八十寺、十里堤、扬州路、蜀 道、荒城、青楼、章台、蓬门、金屋、塞上、古渡、桑 田、天涯3、人古人:五柳先生(陶渊明)、刘郎(汉武帝刘彻)、烂 柯人(晋人王质)、西施、贾生(贾谊)、二乔(大乔与二 乔)、庄周、孔丘、单于、楚狂人(接舆)、江郎(江淹)神人:麻姑、王母、舜妃、神女、河伯 泛名:渔樵、野老、儒生、白首、红颜、闺妇、征 人、良人、持杆叟、蓑笠翁、吴姬、布衣4、物木:梧桐、扶桑、月桂、灞柳、青枫、斑竹 草:幽草、离离草、芳草、菰米、女萝、浮萍、转 蓬、芭蕉、芦荻、兰叶花:梅、杨花、黄金甲(菊花)、梨花、芙蓉、菡萏荷花)鸟:暮鸦、晨鸡、望帝(杜鹃)、青鸟、上蔡苍鹰、鸿 雁、黄鹤、鸾凤虫:梦蝶、春蚕、暮蝉、蝼蚁 兽:灵犀、夜猿、良马、五花马、斑骓、骅骝、青 龙、白鹿、玄武器:五花笔、白团扇、千金裘、菱花镜、花钿、锦衾风:秋风、春风、东风、清风水:沧海、沧浪、秋水、白雪 光:落晖、春光、日暮、烛光、春晖、月影5、体楚腰、玄鬓、青丝、金莲、眉山、冰肌、玉肤、仙 足、云鬓6、时间逝川、穿梭、荏苒、光阴、春霄、春花秋实7、 时节清明、重阳、佳节曲乐曲子:霓裳羽衣曲、塞上曲、杨柳枝、阳关三叠、后 庭花、折杨柳、金缕衣乐器:画角、牧笛、锦筝、银筝、琵琶、瑶琴、暮 鼓、晨钟无形的词域却带来丰富的联想,达到“超乎象外、得其 环中“的理解之境界。
古诗在中国人心目中的特殊魅力令现 代诗歌望尘莫及,正在于此,即所谓:今人又见古时月, 古月亦可照今人 千古诗句不仅出现在碑石墨刻、字画题词中,还常常用来 诵咏、赠予现代诗歌也有很多名句如提起北岛,便想 起“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提到 顾城,便诵出《一代人》的“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 用它来寻找光明”而徐志摩也有“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 轻的来”这启示我们,只有理解了,才能记住;只有记住 了,才能传诵古诗在这方面是典范它可以超越古代文 字、古代语法、甚至历史局限,来到当下并归于未来古 诗意味隽永,意境深远,怀旷古之思,总八荒之极它是 如此独特,让我们进一步分析下去吧词域是古诗的内在特点之一,与古诗所经历的历史是分不开的,词域中的词域,可称为古诗的词素词素是寄 寓在结构当中的,而古诗正有很独特的结构从表象形式来看,古诗的结构似乎是格律、音韵与句 式古诗多为五言、七言的,一般押韵,且多为平声韵, 而律诗还有格律又有一些古诗句式错杂,长短错落现 代诗人流沙河爱作齐言式的白话诗但这些都还不是古诗 内在结构本身,甚至不是结构的外在表现,而只是与内在 结构无关的纯形式在古诗的结构问题上,前人几乎未有深入的论述。
要 么把表象形式当成了结构,进行着前赴后继、连篇累牍的 论述;要么写一些随笔、诗品、评论,都是些个人体验而 已;要么就根本否定古诗的存在与可说性中国亦不乏有 体系的文学评论著作,如刘勰的《文心雕龙》、钟嵘的《诗 品》但古诗的结构还是既无界定,又无阐发那么,古诗 的结构真的存在吗?古诗与现代诗歌的不同,必然不是表象形式的不同, 而是本质的不同,而这种不同的本质又是如何造成的呢?物的本质,不是无序的内容,而是有序的组合有序 的组合,就是所谓的“结构”诗是字的结构古诗,是对词 域中词素的有序组合现代诗歌也是这样,只是其组合效 果及思维方式与古诗不同,因而韵味也就迥然了也可以 说,二者的结构不同可见,古诗的结构是存在的,它也是古人思维方式(包含了审美观念)的表现这种思维方式还表现在国画、园林、民俗及政治当中,几乎就是中国 文化的根基思维方式在这里不讨论,而只关注结构以 下用唐代崔颢的《黄鹤楼》来作例证分析:黄鹤楼(唐_崔颢)故==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 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 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凄==凄 —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 使—人—愁表示词素的相关;“—”表示词素的间断) 首先,词素及其关系组成了古诗的单句(如单句 1“故人 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使得古诗单句词素密集, 意象丰满,用词经济,表现出一个独立的诗意时空也就 是说,由一个单句可以演化出一个诗意时空来,即单句可 以映射诗意时空(如“故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的 意境就是一个富于诗意的时空)同时,这单句所映射的诗 意时空是具有扩展能力的一首诗应有若干个单句而这 些单句的诗意时空又能通过错落变化展开成全诗的“诗体时 空”而诗体时空向诗外扩展,就形成“诗外时空”只有通过古诗的契点(就是词域当中的词素),才能进 入到诗体时空和诗外时空如上面的《黄鹤楼》,“故人”、 “黄鹤”、“黄鹤楼”、“白云”、“千载”、“空”、“晴川”、“汉阳 树”、“芳草”、“鹦鹉洲”、“日暮”、“乡关”、“烟波”都是这样的 契点,而且是能进能出的契点那么,契点、诗歌时空(包括诗意时空、诗体时空、 诗外时空)之间是如何扩展、生成以及它们的关系怎样 呢这要从三方面来探讨,还是以《黄鹤楼》为例吧:1、契点在诗—时空中的功能及其与诗—时空内外的关系 [示例]本小节以下文字的关系为:(诗外时空)出 进(诗体时空)古人、历史人物 仙人(《齐谐志》的王子安,《太平 寰宇记》引《图经》中的费文伟往事、故事神鸟怀念及遐想的情绪位于黄鹤山上,因传说而得名,又有王勃之滕王阁及范仲 淹之岳阳楼过眼烟云 云中有鹤历史悠久 永远或常在道家贵无、佛教中的空宗 因黄鹤飞去而失去意义或 无意义大好山河晴川阁在汉阳府东怀旧、怀念,类似“柳” 镶嵌于江岸李商。












